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28.在四川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随着火车汽笛一声长鸣,满载黑龙江3800万人民深情厚谊的2400吨优质大米运往四川成都,专列一路南下,运抵四川灾区,直接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据下图以及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丁地区是黑龙江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简述该商品粮基地商品率高的原因。

(2)丙地区发展水稻种植的优势自然条件有哪些?

(3)乙地区是重要的林区,该地区森林合理利用的措施有哪些?

(4)丁地区和甲地区相比,农业结构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和戊地区相比,作物熟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甲地区土地利用不合理最易出现的生态问题是什么?如何避免这类问题?

正确答案

(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土壤肥沃;机械化水平高。

(2)夏季高温,热量充足;灌溉便利;地形平坦。

(3)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4)气候 (水分)。热量。

(5)土地荒漠化。降低草场载畜量,合理放牧;退耕还草;控制人口数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消除贫困等。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区域农业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29.读某区域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区域主要地形类型是什么?简述你的判断理由。

(2)图中铁路中段沿线是重要农业区,分析其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

(3)P城市产业结构组成中第三产业比重较大,原因是什么?

(4)A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正确答案

(1)地形以高原为主。理由是等高值大多在1000以上且等高线间隔大,地势起伏较小。

(2)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灌溉水源;地势较平坦。

(3)P城市有敦煌莫高窟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

(4)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保护现有植被,营造防护林。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水土流失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9.受地势高低和离海远近的影响,海南岛的自然环境具有环带状分布的特点。读“海南岛地形结构示意图”,开发海南岛的资源,需要因地制宜,有所侧重。图中甲地带,在产业布局上的首要任务是 (  )

A恢复和保护热带森林植被

B利用少数民族风情发展旅游业

C建设山区热带农业

D利用热带山区的自然景观发展旅游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区域农业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5 分

27.读图11,回答下列问题。

(1)成都平原和渭河平原是图示区域中的主要农业区,任选一地评价其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为推动西部广大地区整体发展,2009年国家以重庆、成都和西安三大都市为核心,将渝、川、陕三个省市联合起来,组成“西三角经济圈”。

(2)简述该区域能源开发的优势条件。

目前,“西三角经济圈”内建设了多条客运专线。

(3)简述客运专线对“西三角经济圈”的积极影响。

正确答案

(1)成都平原: 有利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临近河流,水源充足。 不利条件: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阴雨天气多,光照不足。渭河平原: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临近河流,水源较为充足。不利条件: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旱涝灾害;距离冬季风源地近,易受冻害影响。

(2)有水能、煤炭、石油等能源,种类多,资源丰富;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交通运输便利。

(3)完善交通网,缓解交通压力(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速人员流通,促进文化交流;加强地区合作,增加就业机会。

解析

(1)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地或土壤等方面。可在肯定其有利条件的同时指出其主要不利自然因素。总体讲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地形,土壤肥沃是共同的优势,但成都平原水热条件好于渭河平原;降水不稳定,水旱灾害多是共同的不利因素。渭河平原干旱、冻害,水源不足等问题比较严重

(2)该区域的秦巴山地、横断山区许多河流流量大、峡谷多,富水能,从图中可知,该区域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物能源也很丰富,除资源优势外,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也是能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3)客运专线出对加强区域联系、完善交通网、缓解交通压力方面积极作用外,还对加快人员流通、促进就业、山区脱贫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考查方向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活动的地域联系,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等以及地理图表的分析判断能力等

易错点

(1)对区域农业发展自然条件的评价不能突出主要方面,不能辩证分析。

(2)不善于利用地图分析本区能源资源优势

(3)不能系统地理解客运专线对“西三角经济圈”的积极影响,回答不全面或重点不突出

知识点

区域农业发展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4 分

26.阅读有关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土豆,喜光、喜冷凉,需水肥,耐寒、耐旱、耐瘠薄。马铃薯在土温5℃以上即可萌发生长,块茎(产品)生长的适宜温度是16℃—18℃,当土地温度低于2℃或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生长周期一般3个月左右。

材料二  山东滕州市是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马铃薯之乡。当地种植户们选用优良品种和高质量的脱毒薯种,实行一垄双行(如图所示)覆膜种植,采用“坐水”播种(即在播种的土境先注水后播种和施肥,使薯种和肥料放在湿土上,及时覆土),精耕新作,大力推广科学施肥、科学用药。“滕州马铃薯”荻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材料三  中国将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通过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预计到2020年。50%以上的马铃薯将作为主粮消费。

(1)指出采用一垄双行和覆膜种植技术的好处。

(2)分析滕州采用“坐水”播种的原因。

(3)从自然地理角度说明马铃薯成为我国第四大主粮的优势。

正确答案

(1)一垄双行可增加马铃薯的种植密度,提高单产。覆膜可以提高地温,保持水分。

(2) 播种期,由于雨水缺少,土壤干旱,注水可增加土壤水分,有利于出苗。

(3)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马铃薯耐寒、耐旱、耐贫瘠,地区适应性强;生长期短,单产水平高(作物熟制高也可以)。

解析

第(1)(2)题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对土壤的水分和地温的改善。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第(3)题农业生产的条件结合材料从马铃薯自身的生长习性来分析即可。

考查方向

主要考查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解题思路

第(1)(2)题农业生产技术主要是对土壤的水分和地温的改善。第(3)题农业生产的条件从马铃薯自身的生长习性来分析即可。

易错点

该题(1)题学生不能回答出一垄双行增加了播种面积。

知识点

区域农业发展
下一知识点 :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区域农业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