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氢氧化铝的制备
- 共1080题
镁是海水中含量较多的金属元素,镁合金及镁的化合物用途非常广泛.
(1)一种用水氯镁石(主要成分为MgCl2•6H20)制备金属镁工艺的关键流程如图1:
①为探究MgCl2•6H20“一段脱水”的合理温度范围,某科研小组将MgCl2•6H20在不同温度下分解,测得残留固体物质的X一射线衍射谱图如图3所示(X一射线衍射可用于判断某晶态物质是否存在).
测得E中Mg元素质量分数为60.0%,则E的化学式为______.“一段脱水”的目的是制备MgCl2•2H20,温度不高于180℃的原因是______.
②若电解时电解槽中有水分,则生成的MgOHCI与阴极产生的Mg反应,使阴极表面产生MgO钝化膜,降低电解效率.生成MgO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③该工艺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_____.
(2)储氢材料Mg (AlH4 )2在110一2000 C的反应为:Mg(AlH4)2=MgH2+2Al+3H2↑个每生成27gA1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
(3)“镁一次氯酸盐”燃料电池的装置如图2所示,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①分析图谱中温度不同的谱线结合E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知,MgO中镁元素质量分数=×100%=60%,判断E为氧化镁;“一段脱水”的目的是制备MgCl2•2H2O,温度不高于180℃的目的是因为温度过高会生成MgOHCl或MgO,
故答案为:MgO;若温度太高,MgCl2转化为MgOHCl或MgO;
②生成的MgOHCl与阴极产生的Mg反应生成MgO,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HCl+Mg=2MgO+MgCl2+H2↑,
故答案为:2MgOHCl+Mg=2MgO+MgCl2+H2↑;
③制备金属镁工艺的关键流程分析,循环使用的物质是加入后在反应过程中有重新生成的物质,分析可知是氯气和氯化氢,
故答案为:HCl、Cl2;
(2)储氢材料Mg(AlH4)2在110℃-200℃的反应为:Mg(AlH4)2=MgH2+2Al+3H2↑,反应中生成2molAl转移电子6mol,每生成27gA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故答案为:3mol;
(3)“镁-次氯酸盐”燃料电池的装置图中微粒变化分析可知,ClO-在正极放电,生成Cl-,结合碱性的环境,可写出正极反应式:ClO-+2e-+H2O=Cl-+2OH-,
故答案为:ClO-+2e-+H2O=Cl-+2OH-.
解析
解:(1)①分析图谱中温度不同的谱线结合E中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可知,MgO中镁元素质量分数=×100%=60%,判断E为氧化镁;“一段脱水”的目的是制备MgCl2•2H2O,温度不高于180℃的目的是因为温度过高会生成MgOHCl或MgO,
故答案为:MgO;若温度太高,MgCl2转化为MgOHCl或MgO;
②生成的MgOHCl与阴极产生的Mg反应生成MgO,氯化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OHCl+Mg=2MgO+MgCl2+H2↑,
故答案为:2MgOHCl+Mg=2MgO+MgCl2+H2↑;
③制备金属镁工艺的关键流程分析,循环使用的物质是加入后在反应过程中有重新生成的物质,分析可知是氯气和氯化氢,
故答案为:HCl、Cl2;
(2)储氢材料Mg(AlH4)2在110℃-200℃的反应为:Mg(AlH4)2=MgH2+2Al+3H2↑,反应中生成2molAl转移电子6mol,每生成27gA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故答案为:3mol;
(3)“镁-次氯酸盐”燃料电池的装置图中微粒变化分析可知,ClO-在正极放电,生成Cl-,结合碱性的环境,可写出正极反应式:ClO-+2e-+H2O=Cl-+2OH-,
故答案为:ClO-+2e-+H2O=Cl-+2OH-.
硫代硫酸钠晶体(Na2S2O3•5H2O)俗名“大苏打”,又称“海波”.已知它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加热易分解.某实验室模拟工业硫化碱法制取硫代硫酸钠,其反应装置及所需试剂如图: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2)装置B中通入SO2反应生成Na2S2O3和CO2,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生成的硫代硫酸钠粗品可用______洗涤.
(3)装置C的作用是检验装置B中SO2的吸收效率,C中试剂是______,表明SO2吸收效率低的实验现象是C中溶液______.为了使SO2尽可能吸收完全,在不改变B中溶液浓度、体积的条件下,除了及时搅拌反应物外,还可采取的合理措施是______(写出一条).
(4)本实验所用的Na2CO3中含少量NaOH,检验含有NaOH的实验方案为:______(实验中供选用的试剂及仪器:CaCl2溶液、Ca(OH)2溶液、酚酞溶液、蒸馏水、pH计、烧杯、试管、滴管.提示:室温时CaCO3饱和溶液的pH=9.5)
正确答案
解:(1)装置A为二氧化硫的制取,亚硫酸钠和浓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生成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三颈烧瓶B中制取Na2S2O3反应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SO2+2Na2S+Na2CO3=CO2↑+3Na2S2O3,离子反应为:4SO2+2S2-+CO32-=CO2↑+3S2O32-,硫代硫酸钠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乙醇易挥发,生成的硫代硫酸钠粗品可用乙醇洗涤,
故答案为:4SO2+2S2-+CO32-=CO2↑+3S2O32-;乙醇;
(3)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中SO2的吸收效率,说明B中物质能与二氧化硫反应,且有明显的现象,一般可为品红、溴水或KMnO4溶液等,如A中SO2吸收效率低,则B中进入较多的二氧化硫,导致B中溶液颜色很快褪色,加快反应速率,可增大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浓度,加快二氧化硫的流速、升高温度等,
故答案为:品红、溴水或KMnO4溶液; 溶液颜色很快褪色;控制SO2的流速(或增大SO2的接触面积或适当升高温度);
(4)检验氢氧化钠存在,需加入过量CaCl2溶液,把Na2CO3转化为CaCO3,再测量溶液的pH,实验方案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烧杯)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搅拌),静置,用PH测定上层清夜的PH,若PH,则含有NaOH,
故答案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烧杯)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搅拌),静置,用PH测定上层清夜的PH,若PH,则含有NaOH.
解析
解:(1)装置A为二氧化硫的制取,亚硫酸钠和浓硫酸发生复分解反应: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生成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Na2SO3+H2SO4(浓)=Na2SO4+SO2↑+H2O;
(2)三颈烧瓶B中制取Na2S2O3反应的总化学反应方程式为:4SO2+2Na2S+Na2CO3=CO2↑+3Na2S2O3,离子反应为:4SO2+2S2-+CO32-=CO2↑+3S2O32-,硫代硫酸钠晶体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乙醇易挥发,生成的硫代硫酸钠粗品可用乙醇洗涤,
故答案为:4SO2+2S2-+CO32-=CO2↑+3S2O32-;乙醇;
(3)装置B的作用是检验装置A中SO2的吸收效率,说明B中物质能与二氧化硫反应,且有明显的现象,一般可为品红、溴水或KMnO4溶液等,如A中SO2吸收效率低,则B中进入较多的二氧化硫,导致B中溶液颜色很快褪色,加快反应速率,可增大气体与液体的接触面积,增大浓度,加快二氧化硫的流速、升高温度等,
故答案为:品红、溴水或KMnO4溶液; 溶液颜色很快褪色;控制SO2的流速(或增大SO2的接触面积或适当升高温度);
(4)检验氢氧化钠存在,需加入过量CaCl2溶液,把Na2CO3转化为CaCO3,再测量溶液的pH,实验方案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烧杯)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搅拌),静置,用PH测定上层清夜的PH,若PH,则含有NaOH,
故答案为:取少量样品于试管(烧杯)中,加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aCl2溶液,振荡(搅拌),静置,用PH测定上层清夜的PH,若PH,则含有NaOH.
高锰酸钾是中学常用的试剂.工业上用软锰矿制备高锰酸钾流程如下.
(1)铋酸钠(不溶于水)用于定性检验酸性溶液中Mn2+的存在(铋的还原产物为Bi3+,Mn的氧化产物为+7价),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2)KMnO4稀溶液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其消毒原理与下列物质相同的是______(填代号).
a.84消毒液(NaClO溶液) b.双氧水 c.苯酚 d.75%酒精
(3)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使用的物质有______、______(写化学式).
(4)理论上(若不考虑物质循环与制备过程中的损失)1mol MnO2可制得______ mol KMnO4.
(5)该生产中需要纯净的CO2气体.写出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______,所需气体产生装置是______(选填代号).
(6)操作Ⅰ的名称是______;操作Ⅱ根据KMnO4和K2CO3两物质在______(填性质)上的差异,采用______(填操作步骤)、趁热过滤得到KMnO4粗晶体.
正确答案
解:二氧化锰与氢氧化钾在空气中熔融,加水溶解得到K2MnO4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得到KMnO4、MnO2、K2CO3,过滤除去滤渣(MnO2),滤液为KMnO4、K2CO3溶液,浓缩结晶,趁热过滤得到KMnO4晶体,滤液中含有K2CO3,在滤液中加氢氧化钙得到碳酸钙沉淀和KOH;
(1)铋酸钠(不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与Mn2+反应生成MnO4-和Bi3+,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2++5NaBiO3+14H+═2MnO4-+5Bi3++5Na++7H2O;
故答案为:2Mn2++5NaBiO3+14H+═2MnO4-+5Bi3++5Na++7H2O;
(2)KMnO4有强氧化性,利用其强氧化性杀菌消毒,消毒原理与84消毒液、双氧水一样,故答案为:ab;
(3)根据流程分析可知:在开始的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中都含有MnO2和KOH,所以二氧化锰和氢氧化钾能循环使用;
故答案为:MnO2;KOH;
(4)由2MnO2+4KOH+O22K2MnO4+2H2O 可知最初的原料中1mol MnO2恰好得到1mol K2MnO4.由3K2MnO4+2CO2=2KMnO4+2K2CO3+MnO2知,1mol K2MnO4在反应中能得到
molKMnO4,
故答案为:;
(5)实验室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备二氧化碳,其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不需要加热,可以用启普发生器制备,所以选用的装置为A或C;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AC;
(6)该操作是分离固体与溶液,是过滤操作,KMnO4和K2CO3在溶解性上不同采用热的情况下采用浓缩结晶的方式可分离,
故答案为:过滤;溶解性;浓缩结晶.
解析
解:二氧化锰与氢氧化钾在空气中熔融,加水溶解得到K2MnO4溶液,通入二氧化碳得到KMnO4、MnO2、K2CO3,过滤除去滤渣(MnO2),滤液为KMnO4、K2CO3溶液,浓缩结晶,趁热过滤得到KMnO4晶体,滤液中含有K2CO3,在滤液中加氢氧化钙得到碳酸钙沉淀和KOH;
(1)铋酸钠(不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与Mn2+反应生成MnO4-和Bi3+,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Mn2++5NaBiO3+14H+═2MnO4-+5Bi3++5Na++7H2O;
故答案为:2Mn2++5NaBiO3+14H+═2MnO4-+5Bi3++5Na++7H2O;
(2)KMnO4有强氧化性,利用其强氧化性杀菌消毒,消毒原理与84消毒液、双氧水一样,故答案为:ab;
(3)根据流程分析可知:在开始的反应物和最终的生成物中都含有MnO2和KOH,所以二氧化锰和氢氧化钾能循环使用;
故答案为:MnO2;KOH;
(4)由2MnO2+4KOH+O22K2MnO4+2H2O 可知最初的原料中1mol MnO2恰好得到1mol K2MnO4.由3K2MnO4+2CO2=2KMnO4+2K2CO3+MnO2知,1mol K2MnO4在反应中能得到
molKMnO4,
故答案为:;
(5)实验室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备二氧化碳,其反应的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不需要加热,可以用启普发生器制备,所以选用的装置为A或C;
故答案为:CaCO3+2HCl═CaCl2+H2O+CO2↑;AC;
(6)该操作是分离固体与溶液,是过滤操作,KMnO4和K2CO3在溶解性上不同采用热的情况下采用浓缩结晶的方式可分离,
故答案为:过滤;溶解性;浓缩结晶.
CH3Cl为无色,略带臭味的气体,密度为2.25g/L,熔点为-24.2℃,20℃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400mL,易溶于乙醇和丙醇等有机溶剂.
Ⅰ.实验室制取CH3Cl的原理是CH3OH+HCl(浓) CH3Cl+H2O.具体步骤如下:
①干燥ZnCl2晶体;
②称取24g研细的无水ZnCl2和量取20mL浓盐酸放入圆底烧瓶,同时量取一定量的甲醇放入分液漏斗中;
③将分液漏斗里的甲醇逐滴滴入烧瓶中并加热,待ZnCl2完全溶解后有CH3Cl气体逸出,可用排水法收集.请回答:
(1)实验室干燥ZnCl2晶体制得无水ZnCl2的方法是______.
(2)反应过程中滴入烧瓶中甲醇的体积比盐酸少(甲醇与浓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接近)其理由是______.
(3)实验室为何用排水法收集CH3Cl?______.
Ⅱ.据某资料记载,CH4分子中的一个H原子被Cl原子取代后,其稳定性受到影响,可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现有四只洗气瓶;分别盛有以下试剂:A.1.5%KMnO4(H+)溶液;B.蒸馏水;C.5%Na2SO3溶液;D.98%H2SO4.
(1)为证实这一理论的可靠性,请从上面选择最恰当的洗气瓶,将a装置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洗气瓶______(填洗气瓶编号),如果观察到______则证实上述资料的正确性.
(2)写出洗气瓶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元素的氧化产物为CO2):______
(3)如果CH3Cl是大气的污染物,上述洗气瓶之后还应接一只盛______的洗气瓶.
正确答案
解:Ⅰ.(1)在加热ZnCl2晶体时可选择通HCl气体抑制其水解,故答案为:在干燥的HCl气氛中加热;
(2)为了提高甲醇的利用率,可以适当增加盐酸的量,故答案为:增大盐酸的量以提高甲醇的转化率;
(3)因CH3Cl中混有易溶于水的杂质气体,用排水法可以即除杂又可收集,故答案为:CH3Cl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可除去HCl、CH3OH等杂质气体;
Ⅱ.(1)如果CH3Cl能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可选择先通过盛有水的洗气瓶除去可能混合有的HCl和甲醇,再通过盛有的酸性高锰酸钾洗气瓶,溶液的紫色会褐去,最后通过盛Na2SO3的洗气瓶吸收生成的氯气防污染,故答案为:BAC;A紫色褪去;
(2)酸性高锰酸钾氧化CH3Cl会生成CO2和Cl2,同时自身被还原成Mn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10CH3Cl+14MnO4-+42H+=14Mn2++10CO2↑+5Cl2↑+36H2O,生成的氯气经过Na2SO3的洗气瓶会氧化Na2SO3为Na2SO4,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32-+Cl2+H2O=SO42-+2Cl-+H+,故答案为:10CH3Cl+14MnO4-+42H+=14Mn2++10CO2↑+5Cl2↑+36H2O、SO32-+Cl2+H2O=SO42-+2Cl-+H+;
(3)CH3Cl易溶于乙醇和丙醇等有机溶剂,可选择酒精吸收CH3Cl的尾气,故答案为:乙醇.
解析
解:Ⅰ.(1)在加热ZnCl2晶体时可选择通HCl气体抑制其水解,故答案为:在干燥的HCl气氛中加热;
(2)为了提高甲醇的利用率,可以适当增加盐酸的量,故答案为:增大盐酸的量以提高甲醇的转化率;
(3)因CH3Cl中混有易溶于水的杂质气体,用排水法可以即除杂又可收集,故答案为:CH3Cl不易溶于水,用排水法可除去HCl、CH3OH等杂质气体;
Ⅱ.(1)如果CH3Cl能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氧化,可选择先通过盛有水的洗气瓶除去可能混合有的HCl和甲醇,再通过盛有的酸性高锰酸钾洗气瓶,溶液的紫色会褐去,最后通过盛Na2SO3的洗气瓶吸收生成的氯气防污染,故答案为:BAC;A紫色褪去;
(2)酸性高锰酸钾氧化CH3Cl会生成CO2和Cl2,同时自身被还原成Mn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10CH3Cl+14MnO4-+42H+=14Mn2++10CO2↑+5Cl2↑+36H2O,生成的氯气经过Na2SO3的洗气瓶会氧化Na2SO3为Na2SO4,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O32-+Cl2+H2O=SO42-+2Cl-+H+,故答案为:10CH3Cl+14MnO4-+42H+=14Mn2++10CO2↑+5Cl2↑+36H2O、SO32-+Cl2+H2O=SO42-+2Cl-+H+;
(3)CH3Cl易溶于乙醇和丙醇等有机溶剂,可选择酒精吸收CH3Cl的尾气,故答案为:乙醇.
氨基甲酸铵(NH2COONH4)是一种白色固体,易分解、易水解,可用做肥料、灭火剂、洗涤剂等.某化学兴趣小组模拟制备氨基甲酸铵,并探究其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H3(g)+CO2(g) NH2COONH4(s).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图1方框内画出用浓氨水与生石灰制取氨气的装置简图.
(2)制备氨基甲酸铵的装置如图2所示.生成的氨基甲酸铵小晶体悬浮在四氯化碳中.
①从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分离出产品的实验方法是______(填操作名称).
②图3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
(3)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①下列选项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达到平衡的是______.
A.密闭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B.密闭容器内物质总质量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②该分解反应的焓变△H______0(填“>”、“=”或“<”),25.0℃时分解平衡常数的值=______.
③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0℃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将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正确答案
过滤
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器使氨基甲酸铵水解
AC
>
1.6384×10-8
增加
解析
解:(1)用分液漏斗盛放浓氨水,锥形瓶中盛放生石灰,将浓氨水放入锥形瓶与生石灰混合反应生成氨气,制取氨气的装置简图为:,
故答案为:;
(2)①生成的氨基甲酸铵小晶体悬浮在四氯化碳中,分离互不相溶的固体与液态应采取过滤方法,
故答案为:过滤;
②浓硫酸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防止污染空气,由于氨基甲酸铵水解易水解,浓硫酸还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器使氨基甲酸铵水解,
故答案为:吸收未反应的氨气,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反应器使氨基甲酸铵水解;
(3)①A.分解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随反应进行压强增大,密闭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说明到达平衡,故A正确;
B.密闭容器内物质总质量水中不变,不能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B错误;
C.随反应进行气体的质量增大,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说明混合气体总质量不变,说明反应到达平衡,故C正确;
D.密闭容器中反应后氨气与二氧化碳的体积之比始终为2:1,体积分数不变,故D错误,
故选:AC;
②由表中数据可知,温度越高,平衡时压强越大,而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即△H>0;
由方程式可知,分解得到氨气与二氧化碳浓度之比为2:1,平衡气体总浓度为4.8×10-3mol/L,故氨气浓度为3.2×10-3mol/L,二氧化碳浓度为1.6×10-3mol/L,平衡常数K=c2(NH3)×c(CO2)=(3.2×10-3)2×1.6×10-3=1.6384×10-8,
故答案为:>;1.6384×10-8;
③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压强增大,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平衡向逆反应移动,不利于分解进行,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将增加,
故答案为:增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