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哪两种显著的趋势?试结合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只剩下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它们之间继续进行战争,人民遭受的灾难更严重,人民都厌恶战争渴望统一。秦国经商鞅变法实力大增,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秦王嬴政经过大规模兼并战争,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全国。

(2)由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春秋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鲁国首先实行按田亩收税的方法,承认土地私有。井田制逐步瓦解,标志着奴隶社会的逐步瓦解。战国时期,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经过100多年的变法,废除了奴隶制度,新的封建制终于在各诸侯国确立起来。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史实提炼观点和依托要点叙述史实,加强史论结合回答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审题,明确限定项“春秋战国”,中心项是“趋势”,即历史发展的方向问题。题目要求运用史实,这就要求做到史论结合。由此,可以将春秋战国的历史现象进行归纳,整理出其特征,则显著趋势自然凸现出来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墨子》

材料二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

——《史记》

材料三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四 “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200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二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及制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出发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四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该材料认为“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观点:不论贵贱,选贤用德(或尚贤)。史实:卫青以家奴的身份而能凭借才能拜车骑将军。制度:察举制。

(2)控制天下士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宗法制。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按照周礼的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子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周礼对原配妻子的规定源于什么制度?其主要目的又是什么?(2分)

材料二兰芝被休(强迫离婚)后: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云有第三郎,……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薄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阿兄得闻之,怅然心中烦,举言谓阿妹:“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南北朝时期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节选

(2)依据材料二回答,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妇女再婚持何态度,并阐述理由。(3分)

材料三 “闽中少妇丧夫,不能存活,则遍告之亲戚,言将以某日自裁(自杀),而为之亲戚者,亦引为荣,则鸠(筹)资为之治槥。前三日,彩舆鼓吹,如迎神人。少妇冠帔衮服,端坐舆中,游历坊市,观者如堵,有力者设宴饮之,少妇手鲜花一束,凡少年之未诞子者,则就其手中乞花,用为生子之兆。三日游宴既尽,当路结彩棚,悬彩绳其上,少妇辞别亲戚,慨然登台,履小凳,以颈就绳而殁,万众拍手称美。

——清 林纾《畏庐琐记》

(3)依据材料三,概括寡妇殉难的原因。(4分)

材料四 《古今图书集成》统计的烈女节妇人数

唐代

宋代

明代

51人

267人

36000人

朱熹:“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

──《朱子语类》

明清时代,《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

(4)依据材料四,分析“烈女节妇”由少到多的原因。(3分)

正确答案

(1)宗法制度(1分);维护分封制度(1分)。

(2)认为妇女再婚正常(1分)。因为官僚贵族子弟争娶兰芝(1分),阿兄(亲属)认可(1分)。

(3)生活困难,难以生存(2分);社会观念鼓励,认为非常荣耀(2分)。

(4)唐朝宽容妇女再嫁(封建礼教观念不强)。(1分)明清封建思想教育毒害。(1分)明清统治者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1分)

下一知识点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3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