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与城市化
- 共4246题
以下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该市2005年各地区人口变动”(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之差)、“1995~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上信息推断图示河流流向___________。(西南向东北;东北向西南)
(2)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B、C、D、E四处中,_________可能是高新技术开发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05年A、B、C、D、E各城区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人口增加最快的是________,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_。
(4)与1995年相比,该市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双选)
A、第一、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B、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C、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一产业
D、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
正确答案
(1)西南向东北
(2)E 临近大学 技术力量雄厚
(3)A E B
(4)BC
本题考查城市发展的综合分析。
(1)利用自来水厂的位置判断河流流向。
(2)高新技术开发区应接近技术水平高的区域,故E处,接近大学城。
(3)利用该市2005年各地区的人口变动计算,A处人口迁出明显;E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且人口迁入明显。B处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约5‰,迁移率约-5‰,故总人口变化不大。
(4)利用三大产业比重变化图,注意读图时,先确定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位置确定纵坐标,之后读数。反映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故BC正确。
(25分)城市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读图,比较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异同点。(10分)
正确答案
共同点:城市化水平都在提高。(2分)
不同点: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达国家低,1950-1975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较慢,目前处于城市化中期(快速增长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发达国家差距在缩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或: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比发展中国家高,1950-1975年前后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目前处于城市化后期(缓慢增长阶段),未来城市化发展趋势与发展中国家差距在缩小。(8分)
试题分析: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的标志性特征为: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试题资料给出的仅有城市人口比重,故而我们只需从城市化水平来说。根据纵坐标,我们可以判读两者城市化水平数值的差异。横坐标是时间信息,我们需要比较两者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差异,也即速度差异。速度,在不同的阶段也存在差异。
图1为“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统计图”,图2表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3为“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读图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都市区人口常出现负增长现象。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主要在图20中的________(国家)表现最为明显,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5分)
(2)据图21、22分析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4分)
(3)简述我国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3分)
正确答案
(1)英国(1分) 逆城市化(1分)现代高速交通和通信的发展(1分);大城市城区用地紧张,环境质量下降(1分);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1分)
(2)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速度加快(1分);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1分);城市总数量明显增多(1分);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1分)。
(3)环境污染加剧,如空气质量下降、水质下降、噪声污染等(1分);占用耕地(1分);交通拥堵、居住条件差等(1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叙述的现象是逆城市化现象,主要在英国表现最为明显,这是随着经济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现代高速交通和通信的发展,城乡差距在不断缩小,而大城市的城区用地紧张,环境功能下降,因而导致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开始向郊区移动,在城市周围形成新城或卫星城,都市区人口常出现负增长现象。
(2)据图2和图3可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表现在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地区城市化水平差异明显;城市数量明显增多;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快。
(3)我国特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主要不利影响主要从环境污染、耕地面积减少、交通、住房、教育等方面来回答。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部分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与人均GDP统计图”、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和“我国1980年和2004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学生相关地理统计图的判读方法及对城市化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甲图中,A→B→C→D→E反映的是 过程,你的判断理由是 。
(2)甲图中,E→F反映的是 现象,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和 (选择填空)。
A.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B.城市化水平逐渐降低
C.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
D.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
(3)如果乙图中的三条曲线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全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则曲线①、②、③分别代表的是 、 、 的城市化进程。
(4)乙图中三条曲线说明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共性是 (选择填空)。
A.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B.城市化水平不断降低
C.城市化水平波状上升 D.城市化水平波状下降
(5)甲图反映的过程与乙图中的 (填数字代号)曲线对应。
正确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逆城市化 AC
(3)发达国家 全世界 发展中国家 (4)A (5)①
本题考查城市化。(1)图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2)图示E—F阶段为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反映了逆城市化的过程,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市中心环境污染严重,而郊区环境优美;且乡村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3)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较快,世界应为两者的均值。(4)乙图三条曲线的城市人口比重都不断上升,反映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5)甲图的后期出现逆城市化,应为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故选①曲线。
以下是“某城市略图(该城市有四个工业区,分别是钢铁、机械、轻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2005年该市各地区人口变动(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之差)、1995~2005年该市三大产业比重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上信息推断图示河流流向________________。(1分)
(2)如果该城市工业布局比较合理,B、C、D、E四处中,______处最可能布局钢铁工业区,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2005年A、B、C、D、E各城区中,人口不断减少的是________,人口增加最快的是________,人口总数基本不变的是________。(3分)
(4)与1995年相比,该市2005年三大产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是(多选题)( ) (2分)
A.第一、二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B.第一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C.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一产业
D.三大产业比重变动幅度最大的是第三产业
正确答案
(1)由西南流向东北(1分)
(2)D 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不会污染城区;接近煤炭地,燃料丰富;靠近铁路,交通便利(4分) (3)A E B(3分) (4)BC(2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自来水厂的位置,自来水厂应布局于河流的上游,即可判断河流流向。(2)钢铁工业生产有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故应布局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郊外,并注意考虑接近矿产资源和铁路。(3)一定的人口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率的共同影响,直接根据图示信息计算各地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差额率之和即可判断人口总数的变化,其中A地的人口增长率为负,即人口数量减少。E地的人口增长率最高,故人口增长最快,B地的人口增长率接近0,故判断人口数量基本不变。(4)三轴坐标的读图应注意以每条横坐标的原点位置确定相应的纵坐标,并以与纵坐标平行的原则读数,故判断与1995年相比,2005年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一产业的比重变化最大,故BC项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城市主要工业部门布局的一般原则,并能结合河流流向和盛行风向判断工业区的位置,掌握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共同影响人口数量和掌握一定的读图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读图回答。(10分)
(1)甲图中1950年至2000年,该地区城市发展变化的特征直接表现 、 。(4分)
(2)乙图中的①②两线中,最有可能反映G城人口变化特点的是 线,20世纪80年代以来,G城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其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 、 等。(6分)
正确答案
(1)城市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4分)
(2)①(1分);城市人口减少(1分);大城市中心区环境污染严重、地价上涨(4分)
本题考查城市化。(1)图示显示城市化的过程:城市数目增多,规模扩大;(2)注意1950年时G已经是特大城市,故人口为100万以上,故②不符合。20世纪80年代之后,G城市人口略有下降,即表现为逆城市化,原因是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市中心地价上升,环境污染严重,而郊区环境优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经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到2010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超过47%.
图1 表示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及国内三大经济地带城市化水平的变化情况,图2 是我国1980 年和2004 年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示意图。
(1)从图1中可以看出,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图1、图2,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读图2,可以看出下图中哪个符合目前我国城市人口的规模分布_______
(注:城市规模越小,其城市位序值越大)
(4)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人提出应优先发展大城市的观点,你认为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正确答案
(1)城市化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能促进城市化进程
(2)图1:城市化水平不断上升,近年来上升速度加快;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区域差异明显;(分析出其中1点即可)图2:城市数量增多,其中中小城市数量增加速度较快;从城市构成上看,仍以中小城市为主。(分析出其中1点即可)
(3)B
(4)合理,理由:大城市在经济、环境、社会等许多方面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高于中小城市,且大城市服务范围广,功能强;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强。
不合理,理由:集中发展大城市不利于国家或区域的整体发展,导致区域发展失衡;大城市发展过快,人口过多,会导致许多城市病,如交通拥挤、房价过高等现象。
读某城市内部图及我国部分城市统计资料表,完成以下问题。(14分)
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
2006年我国部分地区统计资料
(1)图中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别为:Ⅰ________区、Ⅱ________区、Ⅲ________区。(3分)
(2)由于经济原因,不少城市中的Ⅱ类功能区开始出现高级和低级的分化现象。如果图中城市地区的主导风向与河流的流向大体一致,则高级区应主要分布在城市________(方位回答),试简述判断理由。(3分)
(3)分析表中地区城市化的地域差异及其主要影响因素。(4分)
(4)目前表中各地区的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试说明其原因。(4分)
正确答案
⑴商业 住宅 工业 (3分)
(2)西南 城市盛行风的上风向,城市河流上游。(3分)
(3)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内陆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4分)
(4)城区环境恶化;政府政策支持;郊区环境好;交通条件改善;郊区地低等。(4分)
试题分析:
第(1)题,根据功能区的特点和分布回答。
第(2)题,高级住宅区位于环境较好的位置,如地势高处、河流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
第(3)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内陆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第(4)题,本题考查郊区城市化及其原因分析。郊区城市化是现代的一种普遍现象,由于城市近郊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交通便利、社会秩序良好,即城市附近的郊区开始变成城市。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此题通过考查考生的读图能力,进一步考查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发展等相关知识。读图、运用所学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是近年来高考的一个命题趋势。解题过程中,读图、提取有效信息是关键,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作答,例如河流对城市形态形成的影响——呈条带状,而不是集中式;位于河流的交汇处更容易形成聚落;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条件、矿产资源的开发都有可能成为新城区形成的影响因素。
【知识小结】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点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商业区,是人们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所,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在有些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还会形成中心商务区;工业区,是由城市内部工业相互集聚而形成的,具有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的特点。
(24分)阅读江苏省的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江苏省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材料2 江苏省资本、劳动力与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1) 比较江苏省1月和7月等温线分布有何不同。(4分)
(2)干旱是甲乙两地共同面临的自然灾害,请分析两地干旱时间和成因的差异。(8分)
(3)乙地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但近年来该地农业用地的面积减少,请为该地区农业生产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6分)
(4)结合材料2描述江苏1997-2007年资本、劳动力、技术创新等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变化特征和差异。(6分)
正确答案
(1)7月等温线呈西北—东南走向,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1月比7月密集。(4分)
(2)甲地春旱;甲地春季雨季来临晚,降水少、气温回升快,增发旺盛;乙地夏季伏旱;乙地夏季受副高影响,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增发旺盛。(8分)
(3)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6分)
(4)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基本稳定在60%左右,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劳动力对江苏省经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比较大,近年有上升趋势;技术创新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贡献率始终比较小。(6分)
试题分析:
(1)学生认真读图,可以看到并描述出等温线的分布上的差异, 7月等温线沿西北—东南方向延伸,1月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1月比7月密集。这是读图能力,不同就是要说出不一样的地方。(4分)
(2)题目已经告知是江苏省,所以应该记得北部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华北地区,甲地位于北部,所以有春旱这种自然灾害:原因是春季雨季来临晚,降水少、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乙地位于南部,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有伏旱这种自然灾害;原因是乙地夏季受副高影响,降水较少、气温较高,增发旺盛。(8分)
(3)乙地临近沪宁杭工业区,城市和交通等建设发展快,占用耕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要满足城市疏菜、肉蛋奶的需求,就要优化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外向农业和生态农业;要保证粮食产量的稳定,就要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6分)
(4)这是一个读图题,地看清横轴,纵轴所代表的含义,可以看出,资本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最高,基本在60﹪,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劳动力对江苏省经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变化比较大最高可达100﹪,最低约10﹪,近年有上升趋势;技术创新对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贡献率始终比较小,大多低于20﹪。(6分)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伦敦在城市发展过程中, 规模和 规模不断扩大,使市区条件不断恶化,主要表现为 、 、 和 。 。(6分)
(2)20世纪70年代后,伦敦城市人口有所下降,大量人口迁往卫星城,这种现象被称为 。造成种现象的原因
是 。
(3)伦敦在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正确答案
⑴城市用地;人口;失业率增高、犯罪率上升、空旧房增多、市中心空洞化等;(6分)
⑵逆城市化;由于市中心工业的发展和人口密集,市区内环境不断恶化,再加上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使城市人口向乡村转移。(4分)
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技术工业和第三产业;开发新区和卫星城;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大力整治环境污染等(4分)
(1)城市化的标志从城市用地,城市人口等方面分析;城市问题表现为失业率增高、犯罪率上升、空旧房增多、市中心空洞化等。
(2)逆城市化现象和原因。原因从城市环境恶化,农村基础设施齐全,交通等方面分析。
(3)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方面采取的措施从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交通,整治环境,建立卫星城等方面分析。
(9分)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在中国,近代铁路和公路出现之前,河流的交通运输功能往往决定了城市的区位。下图所示通商口岸的选择与它们方便的水路交通条件密切相关。
(1)比较图中A、E两城市在河流交通运输中的区位特点。
(2)影响A、B、C、D、E城市的区位,除交通因素外,还有哪些共同的地理因素。
(3)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其他交通线路的选择。分别写出目前经过A、B、C三城市的我国南北铁路干线的名称。
正确答案
(1)A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1分)(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E位于河口(长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1分)
(2)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1分)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季风气候);(1分)经济发达(农业发达,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1分)(长江或河流)供水。(1分)
(3)京广线、(1分)京九线、(1分)京沪线(1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河流形状可以判断,A是武汉,位于河流(长江与汉江)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上的水运优势,人流、物流多。E是上海,位于河流入海口(长江口),是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这里也是我国重要的海港,可以进行河海联运,航运价值高。
(2)五个城市都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农业发展的早,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可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农副产品。位于河流沿岸,生产生活用水方便,供水。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3)我国铁路干线南北向的有五条,经过A城市武汉的是京广线,经过B城市九江的是京九线,经过C城市南京的是京沪线
图10表示一个地理事物由t1到t4的发展过程,读图后完成下列要求。(8分)
(1)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① ;② ;③ 。
(2)在这个过程中,城乡人口比重的变化趋势是 ,此过程被称为 。
(3)20世纪以来,此过程表现出了许多新特点:① ;② ;③ 。
正确答案
(1)城市数目增多、郊区面积扩大、形成城市群(3分)
(2)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农村人口比重下降 城市化过程(2分)
(3)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出现大城市带;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
市化差异加大 (3分)
本题考查城市化过程。
(1)图示过程反映城市化。图示反映的城市化的表现:城市数目增多;郊区面积增多;形
成城市群;
(2)由于人口由乡村向城市转化,故导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乡村人口比重下降;
此过程即为城市化过程。
(3)考查20世纪世界城市化的特征: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大城市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
的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等。
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化的倒退。
正确答案
错误
题考查城市化与逆城市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为: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而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随之商业和制造业向外扩散,市中心衰落,这一过程和城市化的过程相反,所以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材料: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城镇化率超过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变化。……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
小题1:读城市化过程示意图,结合材料,判断我国城市化所处的阶段,说明这一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
小题2:温总理报告中指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城镇等级体系”。合理城镇等级体系要求,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距离、服务范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小题1:加速阶段。
劳动力过剩(或就业压力大)、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或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用地紧张。
小题2:等级越高,数目越少,反之,城市数目越多;等级越高的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多个较低城市服务范围,就就整个地区而言,城市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小题1:我国城市化处于加速阶段。这一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或环境质量下降)、城市用地紧张及劳动力过剩。
小题2:不同等级城市的数目、距离、服务范围的关系是等级越高,数目越少;等级越高的城市距离越远;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括多个较低城市服务范围。
(30分)民生问题直接关乎百姓生活幸福与尊严。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是解决好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下图为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构成与城镇化率统计图。
(1)依据材料一,概述西藏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10 分)
正确答案
( 1 ) ( 10 分) 2008——2012 年,西藏自治区城市化水平低(2分)、速度慢(2分),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2分)。因该阶段西藏工业( 1 分)和第三产业( 1 分)发展缓慢,城市化推动力不足( 2 分)。
试题分析:
( 1 ) 根据材料一图, 2008——2012 年,西藏自治区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慢,处于城市化进程中的初级阶段。因为该阶段西藏城市化推动力不足,工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所以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