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与城市化
- 共4246题
下图是某发达国家的城市用地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此图示a→b→c阶段,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乡村人口减少,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这样的过程叫 。一个国家或地区该过程的水平可以用
的比重来表示。(2分)
(2)b阶段商业用地分布特点是 ;c阶段新增加的商业用地区位特点是
。(2分)
(3)工业用地在城市区位中的变化趋势是什么?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是?(4分)
(4)城市发展的c阶段住宅区出现分化,甲为 住宅区;乙为 住宅区。住宅区分布在乙处的原因是?
。 (4分)
正确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2)位于城市(几何)中心 在交通干线旁边出现了多个新的商业区
(3)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2分)
保护城市环境,降低生产成本,位于最小风频的下风向。(2分)
(4)低级 中高级
位于城市外缘,地势高,上风向环境优美且交通便利。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上风向(2分)
试题分析:(1)图示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数量不断增多,故判断为城市化过程,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志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直接根据图示b阶段,商业区布局于城市的中心区,c阶段商业区不仅有市中心的商业区,且城市边缘的交通干线交汇处,由于交通便利,地价较高,也新增了商业区。(3)结合图示分析,工业区不断向城市的边缘迁移,主要受环境、交通和地价的影响。(4)图示甲处住宅区靠近工业区,环境质量差,而乙处住宅区位于河流上游,主导风向的上风向,远离工业区,故环境优美,为高级住宅区。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图示的城市发展过程,并能结合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布局原则和原因分析即可,注意从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分析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化。
读某国不同时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图,回答下列问题(共11分)
(1)左图中ABCDEF反映的是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标志是 , , 。
左图 右图
(2)左图中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属于发达国家。该国家城市化水平 。
而右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曲线是 。该国家城市化水平低,速度___。
(3)上图中E——F反映了_______现象,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主要是_______ 。
正确答案
(1)城市化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 。
(2)高 b 快
(3)逆城市化 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提高和乡村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4)交通拥挤,住房紧张,房价上涨,就业困难,环境质量下降。(2分至少答出两方面)
试题分析:(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反映了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标志包括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面积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2)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可判断,直接根据图示,左图中的国家在D、E、F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80%左右,故判断为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较低,起步较晚,发展快;可判断b曲线为发展中国家;(3)图示从E—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反而下降,反映了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过程。原因主要从环境和交通等因素分析。(4)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可结合住房、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适宜高一基础性测试。学生只要掌握城市化的基本标志和两类国家的城市化发展的差异,进而能分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原因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等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多则城市化水平就高。
正确答案
错误
试题分析: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基本标志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城市化水平的基本标志即可判断。
(10分)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____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主要标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
_______ 污染、_________ 污染、_______ 污染、_________ 污染等。
该过程中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
(1)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大气、水、垃圾(固体废弃物)、噪声、光
(3)占用耕地良田(耕地面积减少)、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本题考查城市化。
(1)图示反映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属于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一般标志:
城市人口增多;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2)城市环境污染主要从工业三废、居民生活等方面分析;
(3)由于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故郊区耕地资源被大量占用;且城市环境污染向
农村扩散。
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12分)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__污染、_________污染、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等。(4分)
(3)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农业生产。(3分)
(4)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正确答案
(1)城市人口迅速增加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3分)
(2)大气 水 噪声 固体废弃物(4分) (3)蔬菜 花卉 副食品(3分)
(4)新建的铁路、高速公路使交通运输日益便利,客货流量增加(2分)
本题考查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原因。(1)通过该城市从1976年到199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反映城市化过程,城市化的标志以城市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数量增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2)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带来了诸多的城市环境问题。(3)城市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郊区农民带来了经济利益,利于城郊农业,如蔬菜、副食品、花卉、乳肉等产品的生产。 (4)新修建的铁路、高速公路使交通运输日益便利,客、货流量不断增多。
读下图回答以问题( 6分)
(1) 甲图E—F阶段反映了城市化进程的 现象。
(2) 图中a代表的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属于 国家,若bc两条曲线代表发展中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则表示发展中国家的是_____曲线。
(3) 乙图中a曲线N阶段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列举三点)
正确答案
(1)逆城市化(1分)
(2)发达国家(1分) C(1分)
(3)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任答三点得3分)
本题考查城市化。
(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水平高低的标准,而E—F阶段反映城市化后期,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判断为逆城市化。
(2)图示a反映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故判断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故为C线。
(3)乙图中的a曲线的N阶段反映城市化迅速上升阶段,故城市一系列的城市病,如交通、环境、住房、就业等。
读图,根据图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E五个城市形成可能较早的是________城市,原因是________。
(2)A、C、D三个城市兴起的共同原因是________。
(3)促进A城市发展和限制其发展的区位因素分别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C城市位于________地貌上。
(4)D城市适合发展________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有________。E城市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
(5)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图中字母所示地区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分别是:G________,H________。
正确答案
(1)B、C 平原地区,而且水源充足,交通(水运)便利
(2)矿产资源丰富
(3)铁路运输 气候干旱 河口三角洲
(4)钢铁 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旅游
(5)畜牧业 种植业
本题考查城市区位。
(1)注意该地早期城市的发展没有铁路。
(2)A位于沙漠地区,形成城市主要因为资源丰富。
(3)促进A城市发展的条件是铁路的修建,则改善了资源开发的条件。限制条件:位于沙漠地区,故缺水。C位于河流入海口,故地形属于河口三角洲。
(4)D城市附近煤、铁资源丰富,故适宜发展钢铁工业。钢铁工业的发展主要有大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E城市附近旅游资源丰富。
(5)H处农田广布,故适宜发展种植业,而G处草原广阔,发展畜牧业。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基本上反映了其 的发展水平。
(2)目前,发达国家处于城市化的 阶段,城市化速度 ,出现 现象。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 。
(3)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 ,城市化过快产生的不利影响有 。
正确答案
(1)社会经济(1分)
(2)后期(1分) 缓慢(1分) 逆城市化(1分)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成本低;交通的发展(任写两点得2分)
(3)二战以后(1分) 环境质量下降(1分)交通拥挤(1分)住房紧张(1分)(答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成熟(后期)阶段,速度慢、甚至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原因有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生活成本低;交通的发展。
(3)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世界城市化速度最快的时期是二战后,发达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化过快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美国、英国、巴西、印度四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为代表,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类型,他们内部城市化也有差异。该题主要考查了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及出现郊区城市化的原因及城市化过快带来的不利影响。
在城市化过程中,第一产业吸收了第二、三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
正确答案
B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的概念为: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一产业吸收了第二、三产业释放出的劳动力,是指非农业活动向农业活动的转变过程,不是城市化的过程。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人口迁移与产业转移是常见的社会现象,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甲图示意A地向C地等东南亚国家的产业转移方向与B地农产品输出方向。
材料二 美国国内曾出现过四次人口迁移的高潮。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人口大规模西迁;第二次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20世纪70年代后,又出现人口向东北部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1)近年来,A地产业出现了向C地及其他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试分析其原因。
(2)与北方相比,试分析B地成为我国北方冬季农产品输出地的主要原因。
(3)乙图中阴影部分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分析该地发展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条件。
(4)①地所在国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出现了国内人口迁移高潮,分析迁移的主要原因。
(5)丙图中Ⅰ、Ⅱ两条人口数量变化折线能反映乙图中P城市人口变化过程的是________线,试分析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原因: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②原材料、土地以及能源价格上升;③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④东南亚国家具有一定的交通优势。
(2)纬度低,热量丰富,农作物一年四季皆可生长;地处热带,水热条件好,农作物生长环境优越,农产品种类丰富。
(3)商品谷物农业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水源充足等。
(4)迁入区有丰富的资源;新兴工业兴起;空气清新、气候温暖(阳光地带)。
(5)Ⅰ 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地价上升等。
(1)A地是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其产业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国际形势、国家政策、原产地的用地及环境状况等。本题可结合珠三角地区的不利条件和东南亚地区的优势进行分析。
(2)B地为我国的海南岛,优越的气候条件使该地区成为我国冬季反季节农作物的重要输出地。
(3)首先根据图中阴影部分的位置可确定其为商品谷物农业;其次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分析自然区位条件。
(4)结合材料二可知,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美国东北部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地带;结合美国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即可。
(5)P城市为匹兹堡,该城市是由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钢铁城市,后因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出现了衰退。结合材料二可知,美国在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城市化速度较快,后来又出现人口外迁,即逆城市化现象出现。根据两条折线的变化特点可知,I折线符合P城市的人口变化。Ⅰ折线显示80年代人口数量减少,这与人口大量外迁有关,外迁的原因可联系逆城市化进行分析。
京津冀协调发展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需要转变观念,扎实推进。
2014年3月,河北省出台«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意见»,确定保定成为承接首都部分行政事业功能疏解地。
(1)根据图文资料,分析保定成为首都部分行政功能疏解地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与北京、天津距离适中,构成黄金三角;有高速路经过,交通便利;地形平坦,发展空间比较大;政策支持。(每点2分,8分)
试题分析:
从保定与首都的相互位置关系、交通、地形、政策等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来分析。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2000年时该地区形成了5个城市,其城市的分布规律主要是沿________、沿________和沿________。
小题2:从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分析,其中C为________城市,D为________城市,E为________城市。
小题3:从交通条件分析,村镇A形成城市的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村镇F没有形成城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河 海 公路干线
小题1:海港 煤炭工业 旅游
小题1:水陆交通枢纽(或公路和河流的交汇处);公路和海洋等运输发展,河运重要性下降
小题1:BC位于沿海地区,AE既有河流又有陆上交通路线,D在交通路线上。
小题1:C位于河流入海口,又有公路与内陆相连,容易形成港口城市,D位于公路的起点,附近有煤炭资源,因煤炭发展形成煤炭工业城市,E位于风景区附近,交通便利,是因旅游发展形成的城市
小题1:A城市的特点是河流和公路的交汇处,又与港口相连。F位于河流交汇处但是因公路的修建,河运地位下降,没有形成城市。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最近十几年里,上海市区的供水地由A地扩大至A、B、C三地
材料三: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许多船队在长江口附近私自采砂,近十年更是愈演愈烈,在长江口附近的无序采砂船数以千计,虽经政府多次打击,收效并不明显,为此上海将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出台相关政策。
(1)分析上海市区供水地不断变化的原因和C处作为水源地的优点(8分)
(2)描述崇明岛上村落和城镇分布特点并分析影响因素。(8分)
(3)试从地理角度分析长江口无序采砂屡禁不止的原因及无序采砂的危害。(10分)
正确答案
略
阅读图甲、图乙及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市地形、水系示意图甲
两轴—两带—多中心模式图乙
北京日前公布了由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与进行的《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该研究提出,北京将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模式形成城市空间新格局(见图乙)。“两轴”即北京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构成的十字轴,是北京的精髓;“东部发展带”是未来城市产业与人口布局扩展的主要地带;“西部生态带”则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适度发展地带。“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并在区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几个适合50万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缓解城市中心区人口过多的压力。
(1)根据下表中的北京多年平均气温、降水资料,描述北京的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
(2)水资源短缺是北京城市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因此,建设节水型城市成为北京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其主要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②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 ③在山区修建大型蓄水工程 ④适度提高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
(3)结合图甲提供的信息,试分析将西部定为北京生态环境带的主要原因及意义。
(4)根据图甲、图乙说明东部发展带未来重点发展的主要产业部门,并分析发展这些产业的有利条件。
(5)预计到2008年,北京城市人口规模将达到1 550万。简述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城市环境问题,并根据所给材料归纳说明缓解上述问题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1)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或7月均温在25 ℃左右,冬季在0 ℃以下或年温差较大);全年降水量在600 mm左右,降水的季节变化明显(或夏季多雨,冬季干燥)。
(2)B
(3)主要原因:西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势较高,是北京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区。意义:西部建设生态带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有利于改善北京整体生态环境。
(4)主要产业部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第三产业(物流、服务业、旅游业)。有利条件:地处平原,地势低平;交通运输便利(附近有国际机场、高速公路等现代化交通运输设施);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劳动力素质较高;地价较低;有利于与天津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
(5)突出的问题:环境污染严重(或答出具体的污染类型);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地面积少。主要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规划。本题主要从气候、水源、西部大开发及东部发展等方面考查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理解。据表中资料可分析出北京的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建设节水型城市的主要途径有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喷灌、滴灌等先进灌溉技术,适度提高北京市居民生活用水的水价。西部是北京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区。西部建设生态带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功能,有利于改善北京的整体生态环境。东部发展带未来重点发展的主要产业部门有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第三产业(物流、服务业、旅游业);发展这些产业的有利条件:有较好的工业基础;劳动力素质较高;地价较低;有利于与天津等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市区人口和工业过于集中所引起的突出问题:环境污染严重(或答出具体的污染类型);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绿地面积少。主要措施: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城和卫星城;对城市功能分区进行合理规划。
读下图“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从自然条件分析,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城市最有可能发展为大城市的是_____和_____,推断依据主要有_____,_____等。
(2)图中甲段铁路沿_____分布,乙段铁路沿_____分布,影响铁路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
(3)C城市虽然位于河流入海口,但仍然面临严重的缺水问题,其缺水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等。
(4)若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则B、C等城市最容易遭受的自然灾害是______。
正确答案
(1)B C 河流交汇处 资源丰富(能源丰富,地形平坦)
(2)山谷 海岸 地形(地貌)
(3)需水量大 水体污染(水资源浪费,海水入侵等合理即可得分)
(4)台风(洪涝)
试题分析:(1)直接结合图示的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判断河流的形成和发展,图示B位于两河交汇,C位于河流入海口,利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2)根据图示甲段铁路位置山区,铁路线避开陡坡,故主要沿山谷延伸,乙段铁路线分布于沿海平原地区,故图示铁路线沿海岸延伸。故反映了地形是影响铁路线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3)图示C位于河流入海口,水资源较为丰富,但水资源缺乏,故判断可能为水污染型缺水,水资源用量大,也是主要原因。(4)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则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大,则旱涝灾害多发。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掌握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区位条件,并能结合图示分析交通线分布、城市分布等的主要区位因素等内容,注意结合图示信息综合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