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对人的影响
- 共2908题
地理特征对人的性格有很大影响。山西就是“黄土文化”的代表之一。山西远离海洋,临近黄河,因此山西人具有憨厚朴实、相对守旧的性格特点。广东则是海洋文化的代表地区。海洋文化是开放的文化,所以广东人容易包容和接受外来文化和新鲜事物。山东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受“海洋文化”和“黄土文化”的双重影响,所以山东人具有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双重性格特点,一方面精明能干,另一方面豪爽冲动。
(1)试简要分析山西人、广东人、山东人为什么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文化在塑造人生方面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文化对人们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山西人、广东人、山东人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个性心理特征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不相同,所以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
(2)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可以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由优秀文化而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③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表是《台州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的部分内容,概括所对应内容的《文化生活》主要依据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是文化的基础。
(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②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③积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繁荣文化市场;④农村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需要群众广泛参与。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 ①加强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②优秀文化产品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④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⑤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1)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如让你制定方案,首先应抓什么环节?在这个环节你主要应做哪些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略”(答案不唯一,赞同符合题意的任意观点即可。)②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2)利与弊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每个方案都既有利又有弊,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利与弊作为矛盾的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其主要方面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只有利大于弊的方案才是合理的。不同的方案之间也存在利与弊的比较,我们在不同方案的选择中同样需要进行利弊矛盾分析,作出趋利弊害的正确选择。
(3)①调查研究。②查找和核实有关圆明园的原始资料,通过座谈会、互联网等渠道听取意见、征询建议,了解有关文化遗址保护的法律、法规,走访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等。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尤其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目前每年大学毕业生有几百万,就业压力大,而大多数人不愿去农村。江苏海南等地曾在20世纪末先后制定了“村官”行动计划。2008年以来,党和政府把“村官”工作提到战略高度,要求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以使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材料二: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杨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②“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③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材料一:南海一中第十一届体育艺术节隆重开幕。本届体育艺术节有“流金岁月”大合唱、“成长的历程、青春的风采”文艺汇演、“星光从这里升起”班徽设计大赛、田径运动比赛、还有摄影、书画大赛以及特邀嘉宾的表演等一系列体育艺术活动。为期三天的体育艺术节活动全面展现了各班学生的体育艺术风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活动丰富了同学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了同学们的精神力量,凸现出南海一中校园文化生活的独特韵味,展示了南海一中素质教育的成果。
材料二:体育艺术节的另一现象同样令人担忧:比赛过程中,台下观众吃零食、起哄、往前台丢荧光棒的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比赛的激烈,整齐的观众席也随之热闹起来,离位走动的人明显增加,每一场的比赛结束,整洁干净的校园总是留下同学们随手扔下的色彩斑斓的垃圾。
(1)从文化对人的影响角度分析,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艺术节活动的重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有人认为,经济先行一步的南海,如果青年学生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将会成为制约南海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请运用所学的“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体育艺术节活动的开展是学校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现。②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这些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③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学生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南海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而文化的发展又给予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的发展。青年学生是南海发展的主力军,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会阻碍南海进一步发展,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②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兖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重视青年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一:2011年9月12日央视中秋晚会在中国第一侨乡之称的广东江门举办,向全球观众现场直播今年“秋晚”实况,本次晚会举办地选在以“侨、楼、泉、风”为特色的江门,以“思念与团圆”为主题。以“月”为轴,以“情”为线划分为三个篇章:《月印故土》浓缩桑梓乡情、故园之恋;《月系亲缘》展现血脉亲情、天涯望月;《月满华夏》续写天涯此时、欢乐中华。当晚,全世界华人延绵了数千年的中华情缘被美丽的“江门明月”所点燃。材料二:中国的中秋节,深厚地蕴涵了“团圆”、“和谐”的东方人伦精神。为此文化部已将中秋节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准备向联合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央视为什么要隆重举办中秋晚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谈谈“中秋”申遗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中秋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中秋节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点燃了全世界华人延绵了数千年的中华情缘。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央视隆重举办中秋晚会,有利于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国家的统一。
(2)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中秋节”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生活,其申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中秋”申遗有利于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秋”申遗有利于更好地保护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各族人民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014年央视马年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爆红,它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 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舒缓的旋律,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背景,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并且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当下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评论认为,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
根据材料,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分析,这首歌曲爆红的原因是什么?(12分)
正确答案
①文化工作者要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首歌曲深深触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3分)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歌曲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提醒人们珍惜亲情,关爱父母。(3分)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歌曲立足实践,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3分)④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歌曲借助央视春晚舞台,实现了迅速广泛传播。(3分)(如果从其它角度回答,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需要针对材料信息进行提取和筛选,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歌曲爆红。题中歌曲触动亿万观众的心,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说明在进行文化创新的时候,应该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创造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题中歌曲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正能量,提醒人们珍惜亲情,关爱父母,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题中歌曲立足实践,反映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体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题中歌曲借助央视春晚舞台,实现迅速传播,体现大众传媒的作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圆明园是我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1860年被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后焚毁,现在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关于圆明园遗址保护和重建方案的争论充分展开,目前主要有原址整体复建、原址部分复建、遗址附近复建、异地重建等观点。
你赞成上述哪种观点?请从文化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的角度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略”(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的任意观点即可。)②文化具有教育塑造人的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通过遗址或通过遗址与复建部分的对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提醒人们勿忘国耻,激励人们不甘屈辱,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圆明园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园林和建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独特地位,通过复建或重建,推陈出新,可以使我国古代的园林建筑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推动网络文明建设,营造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网络环境,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2010年8月19日至10月底,由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行业工作自律委员会承办的“文明上网,共建和谐网”网上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圆满结束。活动期间邀请广大网民畅谈文明上网体会,讲述亲身经历的上网故事,抒写文明上网的体验和心得,积极参与网上知识竞赛答题,为共同营造纯净、和谐的网络空间贡献心智、共享心得。
材料二:2010年是《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省政府将不断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业,支持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活动,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述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抵制“三俗之风”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意识活动的特征,说明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活动,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举办“文明上网,共建和谐”活动,有利于净化我国文化环境,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开展这一活动,有利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使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③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倡导文明上网,有利于提高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④举办“文明上网,共建和谐”活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这一活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风尚,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表现在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总是抱着一定的目的、动机;实施行动前要制订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活动,推进网络文明建设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这两个特征。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表现在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它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活动,推进网络文明建设是我们根据当前网络文化的现状,着眼于青少年的健康发展而主动提出的,它把握了网络文化的本质,必将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中美两国同为世界重要国家。
材料一:应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2009年11月15日至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中国正式访问的第一站是上海,在会见上海青年时奥巴马罕见提出“中美共同领导世界”的观点。奥巴马的政策是,愿意看到中国参与世界事务,甚至与美国共同发挥领导作用。但是,美国人让中国发挥领导作用是一回事,中国能否发挥好这种作用,能否真正在世界上确立起稳定的领导权,却取决于中国人处理国际事务的方式。
材料二:2008年2月27日凌晨,NBA火箭俱乐部官方宣布,姚明因为左脚踝骨裂,需要长期休养。3月3日姚明“手术成功”的消息并未让舆论安静,有关“姚明该不该使用中医疗法进行恢复”的讨论已愈演愈烈起来。“中国篮协希望中医帮助姚明加速治疗”的新闻一出,就引起了美国球迷的“反对”,认为“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治疗姚明”,对于西方人而言,拔火罐、针灸这些中医手段,很容易被看作“虐待”,但在国人看来,这种看法本身就是一个笑话。其实,不仅是在洋人眼里,中医是神秘的,国人也对中医的药理知之甚少。这个争论对姚明的治疗方案不会产生影响。它能产生的意义在于:这是一次中关文化差异的碰撞,我们能否让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有关知识,如何正确评价奥巴马提出的中美共同领导世界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如何正确对待“姚明受伤”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与冲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奥巴马的观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中美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导致中美关系的变化。②中国不谋求世界领导权,奥巴马的观点不符合我国的国家利益和外交政策,也违背了世界多极化趋势。中国政府是不会赞同的。③全球性问题需要包括中美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加以解决,仅仅依靠少数几个国家垄断全球事务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发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
(2)①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中美文化背景的差异是导致在“姚明受伤”上产生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②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尊重文化多样性,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我们应当尊重中美文化的差异,坚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③积极推动中美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以增进友谊,促进了解,减少误解。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