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_____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一中的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灭鼠时如果仅使老鼠数量降至B点,可能效果适得其反,所以灭鼠的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____。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给我们的提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88

(2)大

(3)①.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 使环境容纳量(K值)降低

②.适度放牧可以促进草的分蘖,增加生产者的净生产量,但不能超载放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正确答案

(1)a;过度繁殖

(2)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_______的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的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________。

(3)影响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种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正确答案

(1)a    过度繁殖

(2)b    经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

(3)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出生率    死亡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下图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和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代表的类似。

正确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

(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红豆杉是我国珍贵濒危树种。南京中山植物园于20世纪50年代从江西引进一些幼苗种植于园内。经过几十年的生长繁殖,现在已形成了一个种群。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园引种栽培红豆杉的措施属于____。

(2)如果对红豆杉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常用的方法是____。将统计到的植株按高度(h)分为5级,每一级的植株数量见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在坐标图中画出该种群各级别的植株数量柱状图

(3)由表可以看出,此红豆杉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__________。

(4)研究表明,红豆杉的种子成熟后被某种鸟类吞食,果肉状的假种皮被消化而种子随粪便散播到山坡上再萌发生长。从种间关系看,鸟类与红豆杉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关系。

正确答案

(1)迁地保护(易地保护)

(2)样方法

柱形图

(3)增长型

(4)捕食和互利共生(捕食和种间互助)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加拿大一枝黄花属双子叶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现已在一些地区蔓延成灾,有“植物杀手”之称,严重威胁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为了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某地区的分布与危害性,有人做了如下调查:将调查的地块划分成10等份,每份内取1个样方,分别统计各样方内的植物种类和数量,计算各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近五年植物种群变化的调查结果汇总如下:

(1)该群落中加拿大一枝黄花与其他植物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

(2)在所给的坐标系中绘出加拿大一枝黄花和繁缕的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3)本调查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___________;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

(4)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考虑,本调查结果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竞争

(2)

(3)样方法      随机取样     计算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4)某些外来物种的引进和管理不当会导致生态灾难。引进外来物种应慎重,加强生物安全性监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根据图中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观赏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

①图中体现马缨丹的疯狂蔓延趋势的曲线是________,该曲线体现了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生物的_________特性。

②马缨丹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叫做_________。

③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人们又从外地引进了几种爱吃马缨丹的昆虫,不久马缨丹的数量大量下降,引入这些昆虫后,夏威夷岛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什么变化?_________。

(2)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点时进行,原因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Ⅰ;过度繁殖

②外来物种入侵

③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2)e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率最大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生物兴趣小组为了调查两个河口水域的水母类动物类群(甲、乙)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使用浮游生物捕捞网(网口内径50cm,网身长145cm,网目孔径0.169mm)各随机取样3次,调查结果如表(单位:个):

(1)甲、乙两个类群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是_________。

(2)甲、乙两个类群所调查的10个物种中,物种7种群密度大的类群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乙种群

(2)甲种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生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他们也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

(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____。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之间的物种关系可表示为下图中的____。

(2)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彻底烧光,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____。

(3)参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叶树在地点C不能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至少说出两个原因)。

正确答案

(1)A   C

(2)次生演替

(3)土壤深度浅,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    土壤湿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高大树木的生长(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养分供高大树木生长)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多年后,原有耕地变为林地。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见表中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1)耕地逐渐过渡为林地的过程属于__________。

(2)在调查该林地山桃的种群密度时应采用___________法。

(3)据表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_____。造成阳坡和阴坡植被差异明显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群落演替(或“次生演替”)

(2)样方

(3)油松和刺槐    阳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某生物小组用生活在同一水体中的四种生物进行了科学实验。其中甲生活在水体上层,乙、丙在中上层,丁在水底淤泥中,且只有丁细胞结构中无核膜包围的细胞核。其中图一表示分别单独培养甲、乙、丙、丁时各种群数量变化,图二中的3个图是混合培养时种群数量变化,据图回答:

(1) 种群的数量是由_____________决定的。

(2) 四种生物分布在同一水体的不同位置,属于群落的___________结构。

(3) 请据图分析乙与丙生物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

(4) 丁最可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那一种成分?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出生率、死亡率或迁入和迁出

(2) 垂直

(3) 竞争

(4) 分解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郊游的机会,对当地某一农田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水稻田中有稗草等杂草和蝗虫等动物。蝗虫、田鼠以水稻、稗草为食,蛙以蝗虫为食,蛇既吃田鼠也吃蛙。请回答:

(1)请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补充完整。

(2)蛇在此生态系统中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

(3)如果想对田鼠这种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常采用_______法。

(4)如果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为了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水稻,同时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你会向农民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至少提出两条)

正确答案

(2)第三、第四营养级

(3)标志重捕

(4)除草、消灭蝗虫和田鼠、保护蛙或蛇等。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标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        只/hm2。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正确答案

(1)30% 

(2)800        偏大

(3)生长、发育和繁殖

(4)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湿地生态系统主要由滩涂、藻类、浮游动物、红树林等部分组成。兴趣小组对该生态系统进行了调研。请回答相关问题:

(1)在对滩涂沙土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研究时,常用_______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红树林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决定这种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

(3)兴趣小组根据调查到的生物类群绘制出碳循环图解(如上图)。

①.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C、D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_。

②.图中为异养生物的是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③.信息传递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通过图中E、F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明信息能够调节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正确答案

(1)取样器(或捕捉器、采集罐、吸虫器等)

(2)光照

(3)①.分解者   生产者   ②.B、C、E、F   ③.生物的种间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一片农田中,长有很多杂草,还有粘虫、青蛙、蛇等动物活动,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对这一农田进行研究,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该农田中,所有生物的种群的集合称为____________,其物种数目的多少叫________。

(2)若要用同样方法调查该农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取样时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取样时常用到的方法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3)若农田被弃耕,小麦会被杂草所替代,以后还会出现灌木等,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_,其分为两种类型,即________和___________。

(4)在由小麦、粘虫、青蛙、蛇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青蛙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包括_______。

A.通过青蛙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  B.流入到蛇体内的能量

C.通过蛇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D.通过青蛙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

(5)该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后来进一步调查,此农田中还有田鼠的存在。若在食物网中,蛇的食物有1/5来自蛙,4/5来自鼠,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小麦______kg,农田中的生物可以通过捕食和被捕食传递信息,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群落     丰富度

(2)随机取样     五点取样法     等距离取样法

(3)群落演替    初生演替    次生演替

(4)D

(5)45     调节神经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下一知识点 :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和群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