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和群落
- 共8187题
图1表示某一人工鱼塘经济鱼类的种群特征,图2对应其所在的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问题。
(1)可能影响该种群密度的因素有_______ 。
A.性别比例 B.营养 C.年龄组成 D.季节变化
(2)为提高经济效益,在生物捕捞中最好把种群密度控制在_______点。
(3)图2可表示生态系统碳元素的循环,其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丙表示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_,B代表的胜利过程是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开始于_____________,若该经济鱼类的食物有1/2来自植物,1/4来自草食鱼类,1/4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一条长到4kg的鱼需消耗海洋植物__________kg。
(5)与自然湖泊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________。每年均有大量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进入海洋,请根据生态学原理,指出可能产生什么负面影响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BCD
(2)B
(3)生产者 光合作用 分解者 呼吸作用
(4)生产者固定太阳光能 1120
(5)低 重金属进入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危害人体健康
某同学在调查一块棉田里的烟粉凰种群密度时,设计了如下调查步骤:
①在该棉田中央选取1株棉花,从该植株上选取5张含有较多虫卵、若虫、伪蛹和成虫的棉花叶。
②计数每张叶片上的卵、若虫、伪蛹和成虫个体数,若计数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取样方法不对。应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如将该棉田按长度划成10等份,每1等份中取一个样方),从这些被选择的样方中随机选择若干株棉花,每株中随机选取若干张叶
(2)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的叶片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标志(记)重捕法”是动物种群密度调查中的一种常用取样调查法: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M)全部进行标记后释放,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数(m)占总捕获数(n)的比例,估计该种群的数量(N)。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hm。(1hm=10000m2) ,随机布设100个鼠笼,放置1夜后,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1)假定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方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写出样方中种群总数(N)的计算公式______________。
(2)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只/hm。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______。
(3)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______。
(4)在上述调查的同时,还对样方中布氏田鼠的洞口数进行了调查(假设样方中只有这一种鼠),平均每100m23.6个洞口,洞口数与田鼠数的比例关系为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N=Mn/m
(2)144;高
(3)8/9(或32/36)
(4)2.5:1(或5:2)
如果调查的是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10个小组各统计一个样方的结果如下表:
经实际询问有两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可能是第_________组。如果这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为5株,则该地块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
正确答案
1.8 2.8株/m2
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
(2)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2)各年龄阶段个体数目大致相同
下图为一资源动物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第_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增大是迁入第_______年后开始的。
(4)既要获得最大的捕获量,又要使动物资源的更新能力不受破坏,应使该动物种群的数量保持在图中_____点所代表的水平上。
正确答案
(l)d
(2)b
(3)2 6
(4)b
下图表示大兴安岭某一森林生态系统中红松的种群密度变化的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B的种群密度变化率为_______[株/(百平方米·年)](以“+”代表增加,以“-”代表减少),计算过程是____;依此变化率估计到1995年,红松的种群密度将是______株/百平方米。
(2)图中哪一时间阶段内种群的变化最大__________。
A.A→B B.A→C C.B→C D.无明显差别
(3)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有(多选)____________。
A.空间 B.营养 C.迁移 D.季节变化 E.人为改变环境
正确答案
(1)-1 (5-10)÷(1990 -1985) 0
(2)A
(3)ABCDE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hm2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只。(计算公式:N:a=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内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下图。据图分析: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型;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很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4)若某种群有成鼠a只(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只雌鼠一生产仔16只,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产生的子代数为_____。
A.a×8n-1 B.a×8n+1 C.a×8n D.a×8n-2(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下图中的曲线_____。
正确答案
(1)D
(2)B、C
(3)乙 稳定 甲 增长
(4)C
(5)C
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有两个层次,即个体的年龄组成和组成个体的构件年龄。组成个体构什的年龄是单体生物所没有的。例如一年生苔草的分枝可以月龄画成锥体,下图是施肥对某种苔草的无性系构件月龄结构的影响。请回答:
(1)与对照组相比,施肥使苔草____的分枝成为优势。此现象说明___________。
(2)苔草的幼枝具有更大的营养价值,它将吸引更多的植食性动物,如五趾跳鼠。若在理想状态下,那么对苔草施肥后,短时间内五趾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将为_____型增长,其年龄组成类型最接近于_____。
(3)五趾跳鼠是危害三北地区的主要鼠害之一,从环境容纳量的角度思考,提出两种有效控制五趾跳鼠数量的具体措施: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月龄较小 施肥有利于幼枝的发生
(2)“J” 增长型
(3)①.养殖或释放五趾跳鼠的天敌 ②.减少它们食物的来源(答案合理即可)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4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_______ 只。
(2)由于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就很难再次被捕捉,所以上述计算所得的种群个体总数可能会比实际值偏 ____________ 。
(3)某生态学家以“保护和利用草原生态系统”为课题,对草原进行了一项专题研究,并绘制了如下两图。图一表示一个鼠群引入一个草原生态系统后的种群增长曲线;图二表示单位面积放牧量与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关系,虚线表示未放牧时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一中增长率最快的是的_______点,CD段表示鼠群数量不再增长,其原因可能是 。灭鼠时除了捕杀老鼠,使其数量减少,同时还应该___________。
②.图二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最大放牧量不应该超过_________点,如果长期超过C点将会造成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88
(2)大
(3)①.B;食物和空间减少、天敌数量增加;设法降低环境容纳量(K值)
②.B;草场退化
调查统计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之中。请回答:
(1)我省地处祖国的南大门,很多地方都分布有红树林。红树林就是生长于热带或亚热带海岸最高潮线以下及平均高潮线以上之间的乔木或灌木,就像海岸边的绿色长城。现在要调查红树林中某种红树的种群密度,在取样时,除应注意随机取样外,还要考虑_________和________。在样方法中,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种群密度估计值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
(2)有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多年的荒地新迁入的一种鸟类进行了调查,相关资料如下(单位:只):
请根据上表数据,画出1970~1975年该鸟类种群的变化曲线图
正确答案
(1)样方的大小 样方数量 五点取样法 等距取样法 计算所有样方株数(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2)
在1~5号5个三角瓶中分别加入某种培养液,把瓶口封闭后在高温下灭菌处理。冷却后,在l号瓶内放入草履虫,2号瓶内放入小球藻,3号瓶内放入某种细菌。结果1号、2号瓶内的草履虫与小球藻不能繁殖。3号瓶内的细菌个体数变化如图A所示。4号瓶内同时放入草履虫与细菌,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图B所示。5号瓶内同时放入等量的细菌和小球藻,两者个体数目变化如图C所示。以上实验是在25℃、光照充足条件下进行的。回答下列各问题:
(1)请将A图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转换成种群中个体数量增长率变化曲线。
(2)由A图可知,瓶内细菌在第1~3天的生长特点是_____________;在第3~6天的生长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由B图可知,细菌与草履虫的关系属于______。
(4)根据C图,试分析细菌与小球藻两者个体数能得以不断增加的原因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由于食物和空间允分,细菌迅速繁殖,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数量增加 新增加的细胞数和死亡的细胞数达到动态平衡(或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等) 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或营养物质的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以及pH的变化等)
(3)捕食
(4)细菌利用环境中的有机物生存并繁殖后代,与此同时,细菌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有利于小球藻的大量繁殖
图(1)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2)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请分析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2)。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_____。
②.图(2)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答案合理即可) 样方法 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n1+n2+n3)/3S0(2)光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下图分别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和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曲线。请回答:
(1)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登记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二。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______。
②.图二显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大,_______________。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________m2。
③.若选取3个合适的样方,对某种乔木计数的结果分别是n1、n2、n3,则该乔木的种群密度为__株/m2。
(2)导致景观图中植物分层现象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森林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农田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具有复杂的______结构。若要调查景观图中森林群落的结构,请写出主要的调查项目(调查设备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研究(只要合理均给分) 样方法②.物种数迅速增多,并逐渐达到最多后保持稳定 S0 ③.
(2)光照强度 垂直
①.垂直结构:动植物的分层,不同层次上生物的种类和种群密度等 ②.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群密度等
为研究两种植食性鱼类的种群数量变化,某研究所2001年起在两个鱼养殖两种植食性鱼类甲和乙(以水草和浮游植物为食),并按照每1000m投放16条放入了鱼苗。两个鱼塘相邻,大小相同,其中原有少量野生的植食性(仅食水草)和肉食性鱼类。数据统计如下:
(1)调查甲、乙两个种群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2)投放鱼苗后,两个鱼塘中原有的野生鱼类的数量变化情况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结果为养殖业提供了相关的参考依据,如每年的捕捞量。甲种鱼的年捕捞量大约为___条/1000m。
(4)研究人员又研究了混合放养的情况,他们按两种鱼各50条/1000m的标准进行投放,连续统计了种群密度如下:
①.混合放养后,两个种群的K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__________,原因主要与两个种群的__________有关。
②.此状态下,乙种鱼的年捕捞量应为__________。
③.混合放养比单独放养相比,产量___________(提高、降低、基本不变)。
(5)影响甲、乙两种鱼种群密度的因素,除了题中提到的外,还受多种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如_________、_________等。
正确答案
(1)样方法
(2)植食性鱼类减少 肉食性鱼类增加
(3)100
(4)①.减小 竞争 ②.50 ③.提高
(5)光照 温度(答案合理即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