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 共7734题
如图是能量流动的图解,请分析回答:
(1)图中的A、B、C、D构成的是______,它是能量流动的结构基础.
(2)图中的A表示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______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3)图中方框的大小表示______,图C中具有的能只有B具有能量的______.
(4)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其意义是: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
(5)图示反映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图中A、B、C、D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A是生产者,B、C、D是消费者.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图中方框的大小表示该营养级具有的能量,能量在过高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图示表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故答案为:
(1)食物链
(2)太阳能
(3)(该营养级具有的)能量 10%~20%
(4)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解:(1)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图中A、B、C、D构成一条食物链,其中A是生产者,B、C、D是消费者.
(2)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3)图中方框的大小表示该营养级具有的能量,能量在过高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
(4)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调查研究,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图示表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
故答案为:
(1)食物链
(2)太阳能
(3)(该营养级具有的)能量 10%~20%
(4)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015秋•威海期末)科研人员在同一温带草原中选择放牧、割草、围封三种不同利用方式的样地,测定湿润年和干旱年的土壤呼吸总量(样地内植被和微生物的呼吸总量),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草原不同利用方式和湿润年、干旱年,A错误;
B、在碳循环中,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返回大气,是碳输出生物群落的重要途径,B错误;
C、看图可知:无论哪种草原利用方式,湿润年土壤呼吸总量总是大于干旱年,故水分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明显影响,C正确;
D、由柱形图可以看出:割草样地湿润年土壤呼吸总量大于干旱年最明显,故割草样地的土壤呼吸对降水状况反应最敏感,D错误.
故选:C.
美国生态学家R.L.Lindeman对某一湖泊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研究得出如图所示的数据.图中数字为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a).请据图分析后回答:
(1)太阳能主要通过生产者的______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之后沿着______ 和______ 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2)植食性动物通过捕食方式从生产者获得能量,这样生产者的能量就以______ 形式流到了植食性动物,从图中可看出,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数值是______J/(2c•a).
(3)分析可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______和______.
(4)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______,因此,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______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生态系统的功能有______、______ 和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生产者的能量就以有机物形式流到了植食性动物;从图中可看出,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数值是62.8J/(2c•a).
(3)由图中数据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因此,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光合 食物链 食物网
(2)有机物 62.8
(3)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4)10%~20% 能量
(5)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解析
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沿着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
(2)生产者的能量就以有机物形式流到了植食性动物;从图中可看出,植食性动物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数值是62.8J/(2c•a).
(3)由图中数据可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一般来说,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因此,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5)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故答案为:
(1)光合 食物链 食物网
(2)有机物 62.8
(3)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4)10%~20% 能量
(5)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信息传递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所以属于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A正确;
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之中,B正确;
C、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共同顺着食物链与食物网进行的,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其恢复力稳定性可能比较低,D正确.
故选:C.
在生物圈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特点为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故选:C.
南海某岛屿上迁入一些农户,若干年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对海岛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边茂密的红树林中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形成群落的______结构,这些植物具有防风消浪的作用,这是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2)图1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碳循环的特点______.图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形式书写出来______、______、
(3)海岛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稳定的食物关系,如:小鱼吃海藻,海龟吃小鱼,鲨鱼捕食小鱼和海龟.鲨鱼的食物来自海龟,若鲨鱼增重lkg,则至少消耗海藻______kg.
(4)图2为该海岛生态系统一些生物构成的食物网,若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______
(5)调查发现,农户迁入前喜盐草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5%和65%(A为抗除草剂基因),现该种群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和70%,喜盐草种群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进化,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具有防风消浪的作用,这是它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碳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3)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该过程有两条食物链,即①海藻→小鱼→海龟→鲨鱼,②海藻→小鱼→鲨鱼,①过程需要海藻最少为÷20%÷20%÷20%=25kg;②过程需要海藻最少为
÷20%÷20%=20kg.所以鲨鱼增重lkg,至少要消耗海藻45kg.
(4)若乙大量减少,则丙由第二、三营养级变成第二营养级,这样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丙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戊增多.
(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农户迁入前,AA=5%,aa=65%,则Aa=30%,可计算出A=20%,a=80%,农户迁入后,AA=10%,aa=70%,则Aa=20%,可计算出A=20%,a=80%,因为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没有发生进化.
故答案为:
(1)垂直 间接
(2)具有全球性,可被反复利用 无机环境→丁、甲→丙
(3)45
(4)增加
(5)不会 因为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
解析
解:(1)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垂直结构;植物具有防风消浪的作用,这是它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2)碳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中丁是生产者,甲和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还缺少无机环境→丁的光合作用过程和甲→丙的分解作用过程.
(3)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该过程有两条食物链,即①海藻→小鱼→海龟→鲨鱼,②海藻→小鱼→鲨鱼,①过程需要海藻最少为÷20%÷20%÷20%=25kg;②过程需要海藻最少为
÷20%÷20%=20kg.所以鲨鱼增重lkg,至少要消耗海藻45kg.
(4)若乙大量减少,则丙由第二、三营养级变成第二营养级,这样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使丙数量增加,进而导致戊增多.
(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农户迁入前,AA=5%,aa=65%,则Aa=30%,可计算出A=20%,a=80%,农户迁入后,AA=10%,aa=70%,则Aa=20%,可计算出A=20%,a=80%,因为前后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没有发生进化.
故答案为:
(1)垂直 间接
(2)具有全球性,可被反复利用 无机环境→丁、甲→丙
(3)45
(4)增加
(5)不会 因为基因频率未发生变化
下列关于碳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全过程在生物群落中进行 ②碳元素只能以光合作用方式进入生物群落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 ④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而变化.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碳循环发生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部,①错误;
②碳元素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或者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②错误;
③生物群落的碳元素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回归无机环境,③正确;
④碳循环过程伴随着能量流动,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的动力,④正确.
故选:C.
美国的生态学家奥德姆对佛罗里达州的银泉进行了生态系统营养级能量流动的调查,如表是调查结果.表中的①一④分别表示生产者或不同营养级的消费者,⑤为分解者.表中NP=GP-R.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⑤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因此表中的生物所构成的食物链共有4个营养级,A错误;
B、能量在第一、二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最高,,约为16.21%,B错误;
C、⑤为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不涉及营养级,因此能量R是指各种生物通过细胞呼吸所消耗的那部分能量,C错误;
D、生物部分①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①未同化的能量,仍然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生物体贮存的能量,即上一营养级NP的一部分,D正确.
故选:D.
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①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图示箭头所示的能量在生物群落中流动,均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正确;
B、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为第三营养级,B错误;
C、图中只包含了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3种成分,C错误;
D、生产者同化的能量部分自身呼吸消耗,部分未被利用,部分流向初级消费者,其余流向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图甲表示某自然保护区的能量流动过程[单位为l03kJ/(m2•y)],A、B、C、D代表不同类型的生物,每一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都被分为E1、E2两部分.图乙表示某一种野生动物的数量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C代表______,E2散失到环境中的形式是______.
(2)E1代表的含义______.
(3)为了保证各营养级能量的需求,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______(增加/减少).
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4)生态学上有“中度干扰”假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受到中等程度干扰时,由于它们具备______能力,能够维持白身的相对稳定,人类无需参与.但是超过6级的地震灾害对于生态系统米说却是灾难性的,这说明______.
(5)乙图AB段表示地震后该动物数量急剧下降,为了保护该物种不至于被灭绝,在B点应采取______保护措施,为其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D点后一般采用______方法对该种群进行数量调查.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C为分解者;E2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E1指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
(3)由于随着食物链,能量逐渐递减,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因而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6.7%.
(4)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或中度干扰时,能够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生态系统遭到超越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时,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5)异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由B点之后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热能
(1)分解者 热能
(2)储存在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
(3)增加 16.7%
(4)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易地 标志重捕法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C为分解者;E2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
(2)由以上分析可知,图甲中E1指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
(3)由于随着食物链,能量逐渐递减,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获得的能量越少,因而随着营养级升高,人为输入的有机物应该增加.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16.7%.
(4)生态系统由于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当一个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或中度干扰时,能够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生态系统遭到超越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时,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5)异地保护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由B点之后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故答案为:
(1)分解者 热能
(1)分解者 热能
(2)储存在生物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
(3)增加 16.7%
(4)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5)易地 标志重捕法
(1)人处在寒冷的环境中容易感冒,人患感冒后会出现发烧、鼻塞等症状,某运动员由于感冒发烧,连续3小时体温达38.5℃,这段时间机体产热量______(填“>”“<”或“=”)散热量
(2)为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A段)还是发生在尖端下部(B段),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帮助其在图1中完成下列有关实验过程:
①实验材料及用具:燕麦胚芽鞘,一侧开孔的硬纸盒,薄云母片,光源等.
②实验过程:给予右侧单侧光照射,在下列图中画出插入云母片的位置.
(3)如表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B为生产者,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R表示呼吸消耗的能量.请问生物B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是多少______?
(4)如图2为突触的结构,并在a、d两点连接一测量电位变化的灵敏电流计,若ab=bd,刺激b点,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______次;刺激c点,则偏转______次.
(5)某人捕得一条重2kg的杂食海鱼,若此鱼的食物有来自植物,
来自草食鱼类,
来自以草食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则该鱼至少需要海洋植物多少______ kg?
正确答案
解:(1)连续3小时体温都保持在38.5℃,说明这段时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A段)还是发生在尖端下部(B段),因此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如下图:
(3)Pg=Pn+R,已知各营养级的R,可先算出B的Pn值,即B的Pn=220.4+48.5+13.5+0.6=283,Pg=283+500.1=783.1.
(4)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时间上的延搁,因此刺激b点时,神经冲动先到达a点,后到达d点,因此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时,神经冲动只能传递到d点,因此指针能发生一个偏转.
(5)杂食海鱼重2kg,其食物需2÷20%=10kg,其中来自植物10×=5kg,来自草食鱼类10×
=2.5kg,来自小型肉食鱼类10×
=2.5kg,2.5kg小型肉食鱼类需要草食鱼类2.5÷20%=12.5kg,草食鱼类需要(12.5+2.5)÷20%=75kg植物,所以植物共75+5=80kg.
故答案为:
(1)=
(2)
(3)783.1
(4)2 1
(5)80
解析
解:(1)连续3小时体温都保持在38.5℃,说明这段时间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在单侧光照射下,燕麦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A段)还是发生在尖端下部(B段),因此插入云母片的位置如下图:
(3)Pg=Pn+R,已知各营养级的R,可先算出B的Pn值,即B的Pn=220.4+48.5+13.5+0.6=283,Pg=283+500.1=783.1.
(4)由于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存在时间上的延搁,因此刺激b点时,神经冲动先到达a点,后到达d点,因此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c点时,神经冲动只能传递到d点,因此指针能发生一个偏转.
(5)杂食海鱼重2kg,其食物需2÷20%=10kg,其中来自植物10×=5kg,来自草食鱼类10×
=2.5kg,来自小型肉食鱼类10×
=2.5kg,2.5kg小型肉食鱼类需要草食鱼类2.5÷20%=12.5kg,草食鱼类需要(12.5+2.5)÷20%=75kg植物,所以植物共75+5=80kg.
故答案为:
(1)=
(2)
(3)783.1
(4)2 1
(5)80
关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正确;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是共同顺着食物链与食物网进行的,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B错误;
C、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往返的过程,C正确;
D、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D正确.
故选:B.
如图A、B、C分别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数量金字塔、某草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和某浮游生物群落的能量金字塔.请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
(1)描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______的形式.
(2)为什么一个相对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会出现生产者数量少于消费者数量的现象?______.
(3)为什么生态系统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______.
(4)图C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有何特点?______.图C表明分解者所占有的能量远比消费者的多,为什么?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因为各营养级间的数量不是一定呈金字塔形(如图A),而自然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一定呈金字塔形(如图B).
(2)在森林中,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固定的能量多,能为较多的消费者提供食物,因此少数生产者可以支持较多的消费者.
(3)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如:太阳能),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且不能循环利用.
(4)图3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有何特点: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2÷8690<10%,远远低于其他大部分群落中的10%(正常在10%-20%);因为浮游植物数量多而寿命短,大量生产者未被消费者取食而死亡,其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分解者所占有的能量远比消费者的多.
故答案是:
(1)能量金字塔(或B)
(2)在森林中,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固定的能量多,能为较多的消费者提供食物,因此少数生产者可以支持较多的消费者
(3)由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4)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远低于其他大部分群落中的10%
浮游植物数量多而寿命短,大量生产者未被消费者取食而死亡,其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
解析
解:(1)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最好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因为各营养级间的数量不是一定呈金字塔形(如图A),而自然生态系统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一定呈金字塔形(如图B).
(2)在森林中,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固定的能量多,能为较多的消费者提供食物,因此少数生产者可以支持较多的消费者.
(3)所有生态系统都需要持续接受外部的能量输入(如:太阳能),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且不能循环利用.
(4)图3中的生产者与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有何特点: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42÷8690<10%,远远低于其他大部分群落中的10%(正常在10%-20%);因为浮游植物数量多而寿命短,大量生产者未被消费者取食而死亡,其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所以分解者所占有的能量远比消费者的多.
故答案是:
(1)能量金字塔(或B)
(2)在森林中,生产者往往体积很大,固定的能量多,能为较多的消费者提供食物,因此少数生产者可以支持较多的消费者
(3)由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4)能量从生产者到初级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远远低于其他大部分群落中的10%
浮游植物数量多而寿命短,大量生产者未被消费者取食而死亡,其能量被分解者所利用
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正确的分析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与变温动物相比,恒温动物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维持体温,所以细胞呼吸消耗的能量多,有机物的积累量(④)较少,④/③一般低于变温动动物,A错误;
B、能量的传递效率是该营养级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不是同化量与获取量的比值,B错误;
C、圈养动物生长量的提高主要依赖于同化量的提高,即③/②值的提高,C正确;
D、植物中含有很多哺乳动物不能利用的物质,因此食草哺乳动物利用植物性食物的利用率低,动物中含有不能被哺乳动物利用的物质很少,因此食肉哺乳动物对肉食性食物的利用率高,即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高于食草哺乳动物,D错误.
故选:C.
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由以上分析可知,①代表生产者,6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A错误;
B、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而它们与④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传递的,B错误;
C、1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储存能量,而3为分解者,能将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并释放能量,因此1、3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C正确;
D、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D错误.
故选:C.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