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共2956题
读台湾岛沿回归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图A)(其上部是该区相关地理事物沿剖面线变化图)以及台湾岛铁路、河流和城市分布图(图B),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①②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了________、________两个气象要素的变化,并分别说明判断理由。
(2)简要说明台湾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3)阐释对该岛影响较大的自然灾害及其成因。
(4)观察图B中台湾铁路的分布,简述建设台湾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
正确答案
(1)光照 降水
理由:台湾岛的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台风,所以,山脉东侧迎风坡,降水丰沛;同时,由于云量多,削弱作用强,光照弱;山脉西侧情况相反。
(2)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台湾山脉,西部平原面积较大;气候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垂直变化明显;河流短小流急,水资源丰富。
(3)气象灾害以台风为主,其成因是产生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热带气旋;地质灾害以地震为主,因为其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4)连接了沿海各港口,使港口间的交通更便利,交通网络布局更合理;联系着岛上的各大城市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地区,运量大;沿海为平原,铁路建设造价较低。
本题考查台湾。
(1)②曲线的特征:台湾岛东侧高于西侧,判断为降水,东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而西侧为背风坡;①曲线的特征:台湾岛东侧低于西侧,判断为光照,东侧降水丰富,多阴雨天气,故光照弱,西侧降水少,天气晴朗,故光照强。
(2)自然地理环境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河流、植被等方面分析。
(3)受季风气候影响,故多旱涝灾害;位于板块交界处,故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4)铁路分布在环岛四周,影响因素:地形,台湾的地形特征:中高周低,四周为平原;连接沿海城市;人口多、经济发达,运量较大;连接了沿海各港口,合理布局了交通网。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山脉北坡生长着繁茂的森林,而南坡却很少,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中乙河的水文特征主要有哪些?
(3)图示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试分析该地生产棉花的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
(4)图示省区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它与我国其他几个畜牧业基地相比,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
(5)图示地区城市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正确答案
(1)准噶尔盆地西部边缘有缺口,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可以进入,甲山脉北坡为迎风坡,降水稍多,山腰地带宜生长树木;而南坡因深居内陆,海洋水汽不易到达,干旱少雨,不利于森林生长。
(2)水量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冬季河流封冻,上游至中下游水量逐渐减少。
(3)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高,有灌溉水源。
制约因素:水源不足
(4)该地区的草场类型属于山地草场,山上、山下实行季节性轮牧,冬季在山麓地带的草场放牧,夏季在山地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
(5)特点:呈环状分布在盆地四周的绿洲上。
区位因素:水源
原因:在绿洲上有丰富的地下水供人们生产、生活所需。
本题考查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
(1)天山的北坡为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水汽的迎风坡,故降水较多,而发育森林,南坡为背风坡,故降水少,不利于森林发育。
(2)乙河为塔里木河,水文特征从流量、流量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流速和水能资源等方面分析。
(3)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故水源不足是最大的限制性条件,有利条件:光照强,温差大;且河流沿岸有灌溉水源;
(4)该地的牧场属于山地牧场,可利用山上和山下的两片草地,进行轮牧。
(5)城市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地区,因为水源最大的限制性因素。而盆地边缘的冲积扇地区为绿洲,有大量高山冰川融水补给。
(24分)人口、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左图是我国某省(区)部分地区简图,该图是该省(区)人口统计资料。读后完成以下问题。
(1)说出M地形区名称及该地形区突出的气候特点,(4分)简述R地区以传统生产方式增加水稻种植面积的不利影响。(6分)
(2)描述该省(区)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特点。(6分)
(3)该省(区)的环境承载力为13人/平方千米,目前其人口密度为9人/平方千米。有人据此提出“为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该地区应限制生育”,请简述提出此观点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塔里木盆地(2分)干旱(2分)下游断流(2分),土地荒漠化扩大(2分)(若答盐碱化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各得1分),绿洲萎缩(2分)。
(2)1975年以前自然增长率很高(2分),以后呈下降趋势(2分),但仍较高(2分)。
(3)环境承载力是人口的最大容量(2分),若人口密度达到该数量,则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2分),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2分)。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2分),因此应控制人口的生育
M地形区位于塔里木盆地,干旱是气候及环境的最突出特征。在干旱地区大量种植水稻耗水数量大,使得下游缺水更加严重,引发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该省区出生率、死亡率急剧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在1975年后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然较高。环境人口容量是最大的数值指标,一旦达到或超过此指标极可能严重影响、阻碍区域经济发展和导致区域自然环境的恶化,所以应当控制人口的增长。
看图并分析以下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46,日本宫城县附近海域(143.2° E,38.1 °N)发生里氏9.0级强烈地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和核泄漏危机。中国国内更是上演了一次抢盐风波。
材料二:我国食盐的产地分布很广,从东北到海南、台湾,从新疆、青海、川藏到内蒙,出产着种类繁多的盐:海盐、井盐、岩盐、池盐等。在陕西、山西、甘肃、青海等地有很多咸水湖,盛产池盐,其中最大的是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据统计,仅这一盐池开采出来的池盐,足够我国十三亿人口食用四千年。目前我国原盐年产量约6800万吨,其中井矿盐产量约4000万吨(占90%),而加碘食盐需求每年仅为800万吨左右。
(1)当地震发生的时候,日本灾区当地人手表上的时间应该是 。该日期内日本东京昼夜长短情况是 。(2分)
(2)此时日本盛行的风向主要是 风,该季风的成因主要是 。(2分)
(3)此时地球上存在的日期是3月11日和3月 日。(1分)其中3月11日的所占范围( )(选择题)。(1分)
A、大于2/3 B、小于2/3,大于1/2。 C、小于1/2。 D、大于3/4。
(4)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1分)
A.① B.② C.③ D.④
(5)请运用有关地理知识写个简短宣传材料,为“中国将受核辐射影响”辟谣,尽快平息抢盐风波,恢复市场秩序。(2分)
正确答案
(1) 14点46分 昼短夜长 (2分)
(2)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分)
(3) 10日 A(2分)
(4)A (1分)
(5)①中国距离福岛核电站最近的地区尚有近1000公里路程,影响微乎其微②气象方面,中国东部海域及日本以西北风为主,不具有向中国扩散辐射尘的大气运动条件。(2分)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1) 考查区时计算和昼夜长短的变化。由于东京时间用东九区的区时比北京时间早1小时。由于该日为3月1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故北半球的东京昼短夜长。
(2) 考查日本的气候。日本受东亚季风影响,3月为冬半年,故盛行西北风。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3) 考查日界线。由于北京时间为11日13:46,计算东12区时间为11日17:46分。故全球最早的时间为11日,但有些地区为10日。3月11日的范围从3月11日的0时---东12区(17:46),范围超过2/3,但略小于3/4
(4)考查地震波的性质。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所以若遇石油,横波会消失。纵波能在固、液体中传播,但波速也要发生变化。
(28分)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 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山东半岛城市带统计表(经济生态包括生产效率、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社会生态包括人口、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生态文化;自然生态包括生态资产、环境质量、资源保护。分值越高越优。)
城市
工业基地及
大型交通设施
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能力排名比较
农业基础
竞争力排序
经济生态
社会生态
自然生态
总得分
济南
钢铁、汽车、机场
0.32
0.34
0.47
0.38
2
4
淄博
化工
0.22
0.33
0.65
0.35
4
5
东营
化工、造纸
0.15
0.35
0.71
0.32
7
8
青岛
钢铁、化工、汽车、
造船、港口、机场
0.31
0.31
0.67
0.40
1
3
威海
造船、港口
0.30
0.37
0.50
0.38
5
6
烟台
汽车、造船、港口
0.24
0.31
0.56
0.34
3
2
日照
钢铁、造纸、港口
0.20
0.24
0.32
0.25
8
7
潍坊
工程机械、农业机械
0.18
0.28
0.63
0.30
6
1
(1)济南、日照两地,寒潮出现频次较低的是 ,该地寒潮出现频次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4分)
(2)图示范围内,主要地形类型是 和 ;春末夏初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 。(6分)
(3)东营市发展化学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潍坊成为我国最大农业机械城的主要原因是 。(4分)
(4)简述该省近年来成为日本、韩国主要蔬菜供应基地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6分)
(5)依据材料,分析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8分)
正确答案
(1)日照 位于(山东丘陵冬季风的)背风坡(4分)
(2)平原 低山丘陵(或丘陵) 干旱(春旱)(6分)
(3)原料 (农业发达,)(消费)市场大(4分)
(4)①土地使用价格较低 ②劳动力充足且价格低廉 ③政策支持 ④距日本、韩国较近(任答对3点得6分)
(5)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②经济(或工、农业)基础好 ③环境质量好 ④创新能力强(8分)
该题考查中国区域地理知识,考查知识点较全面,综合性强,难度较大,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的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审题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词或限定词。
(1)根据图中济南、日照两地地理位置,可知寒潮出现频次较低的是日照,根据所学知识,寒潮是由于冬季强冷空气南下而导致剧烈降温所致,从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日照位于山东丘陵的东南部,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地形减弱冷空气强度。
(2)图示范围内等高线数值较低,都在400及其以下,较大部分低于200,则可知主要地形类型是平原和丘陵,注意题目的关键词“春末夏初”,春末夏初影响该区域(华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是春旱。
(3)东营市发展化学工业的主要是利用附近油田提供丰富的化工原料,此问注意回答“主要区位因素是什么”,只能回答“原料”,如果填“原料丰富,靠近原料”等有解析的回答都不对,潍坊成为我国最大农业机械城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农业发达,对农业机械需求大。
(4)此问注意审题成为日本、韩国主要蔬菜供应基地“利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土地用、劳动力、政策支持、距日本、韩国较近、交通便利等方面,但一定不能回答市场广阔,因而题目以指明具体市场。
(5)抓住关键词“依据材料”,从材料中可知青岛市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主要包括地理位置和交通(材料一)、经济基础(材料二中农业基础竞争力排序)、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排名比较)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总得分)等方面。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某区域图和卫星图片(图9)
材料二: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的晴天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照射下,会形成剧毒的光化学烟雾,危害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图中L城西面临海,三面环山,从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光化学烟雾危害严重。
(1)图中城市M、N之间的直线距离接近____千米。M城位于北京的_ 方向。(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R河120°经线以西河段的主要水文特征。(3分)
(3)某地理小组在观看图示区域的卫星图片时,发现位于山间高原盆地中的P地有不少图9中右图所示的农田景观,图中圆圈的半径约为400米。请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景观形成的原因。(3分)
(4)结合材料,分析L城光化学烟雾危害严重的原因,并指出当地主要发生的季节。(4分)
正确答案
略
根据材料和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天漠”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现象,它们像是形形色色的“迷你沙漠”,却会神秘出现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带,与江河湖海如影随形。图甲中M地附近有20多万亩沙丘。2011年11月,位于M沙地的风力发电站成功并网发电。
材料二 图乙示意鄱阳湖南部地区,PQ铁路线的建成对该区域的铜矿开采、冶炼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1) 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分析M地“强劲的风力”和沙丘的成因。(10分)
(2)简述M地建风力发电站的区位优势。(8分)
(3)据材料二分析铜矿开采及冶炼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6分)
正确答案
(1)强劲的风力:湖区地势北低南高,易受冬季风影响;地表对风力的削弱作用小;湖口河谷(狭窄)呈瓶颈状(或狭管效应),加大了风力。(共4分,任答二点即可)
沙丘的形成:湖区附近多低山丘陵(或地势起伏较大)(2分);雨季,多暴雨且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湖区大量泥沙堆积(2分);(枯水季节,湖内沙滩露出)强风作用促进了湖边M地沙丘的形成(2分)。(共6分)
(2)风力资源丰富;沙地地价较低;风力发电较清洁;政策扶持;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等。(共8分,任答四点即可)
(3)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共2分,任答一点即可)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或酸雨)、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共4分,任答二点即可)
试题分析:
(1)强劲的风力与湖区地势平坦、没有山脉的阻挡作用、地表对风力的削弱作用小有关,湖口河谷(狭窄)呈瓶颈状,使风力加大。沙丘是风力搬运沉积的结果, 湖畔沙丘形成要有“丰富的沙源”、“强劲的风力”,丰富的沙源与围围山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容易沉积有关。强风吹动沙质沉积物的搬运和沉积,形成沙丘。
(2)M地建风力发电站的优势主要从该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在该地建风力发电站不占用良田,地价低;风力作为能源清洁可再生,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得到国家政策支持;发展铜矿冶炼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因此在该地发展风力发电接近消费市场等方面来说明。
(3)在铜矿开采过程中会破坏森林、破坏地表,加上该地区降水量较多且较为集中,因此会加重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又会使该地生物多样性减少;在铜矿冶炼过程中会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硫等,导致大气污染;排出的废水,又会引起水污染;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固体废弃物,导致固体废弃物污染。
(2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某区域属亚热带气候,夏季刮偏南风,冬季刮偏北风,季风影响明显,年平均降雨量为1 700 mm 左右。截止到2006年,人口密度为139 人/ km2 ,人口自然增长率6 ‰。该区域水文地质图。
材料二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表。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貌类型并判断M处的地质构造且说明理由。(6分)
(2)对比分析说明G乡和F乡土地利用结构的主要差异及其影响。(6分)
(3)假如图示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将会导致何种土地的退化现象?为什么?(6分)
(4)对于图示区域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你有何建议?(8分)
正确答案
(1)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2分)
地质构造:断层 理由:同一岩层在此处发生位移(不连续分布)。(4分)
(2)主要差异:G乡耕地比重大;F乡林地比重大(2分 )
影响:林地比重高,有利于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保护农田等生态效益。(4分)
(3)土地退化:石漠化(2分)
原因:土层薄;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岩石已被侵蚀等。(4分)
(4)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增加林地、草地的比重;控制工矿业规模等。(每个要点2分,共8分。)
试题分析:
(1)由图示资料可知本地地形海拔不高,低山丘陵为主,有地下河、天坑、落水洞,这些都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地形特征,可判断为喀斯特地貌类型。M处的岩层是陡崖,图中箭头指示岩层移动方向,也就是在此处有位移发生,可判断为断层。
(2)由表格资料可以看出,G乡土地面积比F乡大,G乡土地利用中耕地比重大,F乡土地利用中林地比重大。本地区低山丘陵多,降水丰富,林地比重高,有利于发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保护农田等生态效益。
(3)本地是喀斯特地貌,土地利用不合理将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石漠化。地处亚热带石灰岩地区低山丘陵多,降水量大,土层薄,流水侵蚀作用强烈;石灰岩在湿热环境中容易被侵蚀。
(4)资料显示本地区人口密度大,增长多,居民工矿用地多,实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注意控制工矿业规模等;本地区低山丘陵多,降水丰富,耕地比重大,实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应从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增加林地、草地的比重。
读图8~11,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试判断图中索马里半岛的地形特征。(3分)
(2)图中丙区域湖泊众多,且多为深水湖,试分析该地湖泊的主要原因。(2分)
(3)描述甲、乙两地气候特征。(4分)
(4)当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时,就会产生浓雾,并对交通运输造成较大的影响。试分析索马里半岛东部海域7月经常出现浓雾的原因。(2分)
(5)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图中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正确答案
(1)以高原、山地为主,沿海为平原(1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1分);海岸线平直。(1分)
(2)地处东非裂谷带(板块张裂处),地壳下陷,积水成湖(2分)
(3)甲地全年高温少雨;(2分)乙地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2分)
(4)7月气温较高,海域上空水汽充足;(1分)海域中(下垫面)有寒流经过,降温促使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1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光热资源丰富,湿季雨量充沛;(1分)附近河流提供灌溉水源;(1分)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耕种等(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1)描述地形特征应描述其主要的地理类型和地势分布特征,注意结合图示的等高线和河流分布等信息分析判断。(2)根据图示丙地区的地理位置判断,该地区位于东非大裂谷带,故其多湖泊的成因主要从板块张裂,断裂陷落的角度分析。(3)描述两地的气候特征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季气温、夏季气温)和降水量(总量、季节分配)等方面分析。(4)雾的形成应从水汽来源和近地面的气温变化两方面分析。注意结合该地区的气候资料、洋流和地形等因素分析。(5)影响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试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能掌握区域地理的一般分析思维,并结合资料归纳整理和区域实际分析是解题的关键,并能掌握世界主要区域的基本概况,注意答题的完整性。
阅读下列图和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5分)。
材料:B省区的伊利集团是我国一家知名的奶制品企业,集团下设多家奶牛场,并与许多 牧场建立联系,以当地鲜奶为原料,就地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伊利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伊利集团生产和销售模式变化如下图:
(1)20世纪90年代以后,伊利集团生产和销售模式为 (填字母)模式。
(2)伊利集团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产布局的主要特点是 。
(3)伊利集团在许多大城市拥有生产基地,这些基地的奶源地分布一般具有 、
的特点。
(4)伊利集团主产基地所在自然区生态环境脆弱,该自然区当前面临的重大生态环境
问题是 ,其产生的人为原因主要有 、 等
(5)扼要说明西电东送、西气东输两工程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产生积极影响。
(6)A地区是我国棉花的主要产地之一,试分析生长的主要优势条件。
(7)分析C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
(8)D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分析其粮食生产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的不利条件。
正确答案
⑴B (1分)
⑵近原料地 (1分)
⑶郊区、近公路(每点1分,2分)
⑷土地退化(或土地荒漠化)(1分) 过度放牧(必答)、过度农垦(植被破坏)、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选答2点,2分)
(5)缓解能源供应紧张,促进经济发展;改善大气环境状况,提高环境质量。(2分)
(6)夏季高温,热量条件较好;光照条件好;有灌溉水源。(2分)
(7)土质疏松,易受侵蚀;降水集中,多暴雨;(2分)
(8)热量不足;资金技术投入不足(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后,伊利集团通过收购、兼并等方式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建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反映了其发展模式属于B模式。(2)“以当地鲜奶为原料,就地加工,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反映了其90年代之前的生产属于原料指向型工业,其生产靠近原料产地。(3)乳畜业的生产应靠近大城市,故布局于大城市的郊区,但产品需要及时运往市场,故需要便利的交通条件。(4)结合图示伊利集团主产基地位于内蒙古,属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植被的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故土地荒漠化日益扩张。(5)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对长三角的影响主要从提供能源,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促进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等方面分析。(6)图示A位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影响棉花种植的优势条件主要在于该地气候干旱,光照强,昼夜温差大,且沿河流,有灌溉水源等方面分析。(7)C地区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其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条件主要从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方面分析。注意植被破坏因属于人为原因。(8)图示D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平原,由于纬度高,故热量不足,且地广人稀,劳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故资金、技术投入较少。
点评:本题考点多,综合性强,注意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和读图分析是解题的关键,且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影响乳畜业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②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③能源跨区域调配工程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和环境的影响;④影响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和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对于此类区域地理的常规性考点,学生应加强对重点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学会知识的迁移和应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