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 共635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间:1949年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少数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下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3月14日,在阳光灿烂的拉萨,达赖分裂势力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事件,严重影响到当地社会的安宁和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达赖集团分裂国家的阴谋,使更多的人进一步认清了其罪恶的面日。
材料一 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出西藏,西藏人民回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家庭中来;西藏地方政府积极协助人民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西藏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中央人民政府统一处理西藏地区的一切涉外事务。
——摘自1951年《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材料二 为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中央代表团代表中央人民政府在拉萨向西藏自治区赠送“民族团结宝鼎”。宝鼎周围的浮雕分别为“签订十七条协议”“民主改革”“川藏、青藏公路通车…‘毛主席派人来…‘腾飞的西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历史性画面。
——摘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三 50年,在西藏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发生了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巨大变化,西藏实现了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的西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局势稳定,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50年的沧桑巨变揭示了一个伟大的真理。
——摘自胡锦涛《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阅读后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西藏自治区都发生哪些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和重要制度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分析实行这一制度有哪些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依据材料二、三,如何理解西藏巨变所揭示的伟大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帝国主义势力被驱逐出西藏: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巩同国防;改编西藏军队为人民军队;中央人民政府处理西藏一切涉外事务。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这一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对实现民族平等,保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最恰当的民主制度。
(4)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只有在祖国大家庭的怀抱中,只有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西藏才会有繁荣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公元七世纪初,唐朝代隋而兴。公元630年,原属西突厥的伊吾城(今哈密)主率所属七城归顺唐朝,唐朝设西伊州(后改称伊州)。公元640年,唐军击败随突厥反唐的高昌麴氏王朝(公元501年—公元640年),于该地置西州,又于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设庭州;同年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建立的第一个高级军政管理机构,后迁至库车,改置为安西大都护府。唐朝打败西突厥后,统一了西域各地,于公元702年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后又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而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唐玄宗年间(公元712年-公元756年在位),唐朝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是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
唐朝中央政府对西域各地实行的是藩汉分别管理制度,即在汉民集中居住的伊州、西州和庭州等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唐朝田制)与“租庸调制”(唐朝赋税制度);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唐朝军事制度)。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羁縻府州”,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冠以唐朝都护、都督、州剌史的名号,允其以旧俗治理其部众。同时,还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一度是焉耆)设军事建制,史称“安西四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
(1)结合材料一,列举史实概括唐朝处理新疆地区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是怎样管理新疆地区的。
正确答案
(1)方式:军事打击、设置机构、藩汉分别管理制度、设军事建制。
(2)史实:与东西突厥的战争;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汉民集中居住地,行政上采用与内地一样的府、州、县、乡、里管理制度,非汉民聚居区,则设置”,即继续维护当地本民族首领的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010年,社会公平和谐成为两会的热点词。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这句话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追求公平公正、致力社会和谐始终是人类不懈追求的重要目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经济的迅速增长,使英国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富裕社会。可由于社会忽视了公平分配的问题,多数人没有分得应得的成果。在整个工业革命时期,有1/3左右的工人家庭始终处于贫困……在19世纪上半叶的曼彻斯特,社会下层……成员平均寿命只有17岁……根据内务部每年公布的犯罪统计,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数字为:1805年4605起,1842年达到31309起。工人意识到不公平的分配使得他们受苦,因而滋生出对社会的反叛情绪,并汇合成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
——摘自钱乘旦,刘金源主编《环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
材料三 中国人民在50年中实现了人权发展的伟大的历史性飞跃。尽管在维护和促进人权的过程中遇到过曲折,但是,一个不容争辨的基本事实是:经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一个积弱积贫、备受屈辱的旧中国已经变成了一个独立自主、初步繁荣昌盛的新中国,12.5亿中国人民主宰了自己的命运,过上了丰衣足食、文明健康的美好生活,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民主自由。
——《中国人权发展50年》白皮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工业革命后英国出现的社会问题。 结合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相关史实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史实,说明新中国在维护和促进人权过程中的曲折与发展。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举例: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有助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道家老子,天道自然,有助于人与自然及内心的和谐。
(2)问题:社会财富分配不均;下层公民平均寿命短;犯罪率增加;社会矛盾激化。措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3)曲折:文化大革命践踏人权;发展:建国初建立三大民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时期恢复并完善人大、政协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认识:继承与发展;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邓小平曾经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
材料三:澳门回归祖国10年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大力支持下,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和特区政府带领澳门各界人士团结奋斗,务实进取,积极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非典疫情、国际金融危机等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克服澳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保持澳门繁荣稳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使澳门这座历史悠久的商埠名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活力。“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澳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澳门回归祖国以来的十年,是“一国两制”在澳门成功实践的十年,是澳门基本法顺利实施的十年,也是澳门各界人士积极探索符合澳门实际的发展道路、不断取得进步的十年。
——胡锦涛在澳门回归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9年12月20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特区”主要指什么?概括它的设立对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含义是什么?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之处,根据材料三,分析澳门回归10年取得重大成就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中央政府对不同地方实行不同的管理体制,你能从中得出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区:经济特区。积极作用:①经济特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有利于我国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②有助于培养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
(2)基本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先后规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特别”之处:享有除外交、国防外的高度自治权,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等。因素:“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澳门同胞的团结奋斗。
(4)启示:①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现了灵活性与原则性的有机统一;②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有利于推进、实现祖国统一大业。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平东突厥后,设置羁縻府州,将突厥降众安置内地,让他们保持原有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仍以其酋长担任都督等职,统治原有的部众。突厥首领在长安被任为五品以上将军、中郎将的官员有一百多人,“殆与朝士相半”。定居长安的突厥人将近一万家之多。吐谷浑平定以后,仍以慕容氏为可汗。后来又把弘化公主嫁给诺曷钵可汗。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六卷
材料二 兄弟现在想到一处调和的方法,即拿汉族来做个中心,使之同化于我,并且为其他民族加入我们组织建国的机会。仿美利坚民族的规模,将汉族尽管扩为中华民族,组成一个完全的单一民族国家。故将来无论何种民族参加于我中国,务使尽化于我汉族。本党所持的民族主义,乃积极的民族主义。诸君不要忘记。
——1921年3月6日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本部特设驻粤办事处的演说
材料三 有必要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少数民族。世 界上有很多和中国一样的多民族国家,但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处理好多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国的民族政策为世界在处理多民族关系方面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席瓦格斯教授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处理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关系的方式。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认为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言论反映了一种“大汉族主义”思想,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所说的“中国的民族政策”指的是我国哪一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对我国和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方式:武力征服;设置机构;安抚(任命为官、定居长安);册封;和亲(答对其中任意四点即可)。积极作用: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第一种答案:赞同。理由:孙中山在这里将汉族作为各族的中心,而且让其他民族同化于汉族,没有尊重其他民族的历史文化,使少数民族在汉族面前处于不平等的地位。第二种答案:不赞同。理由:孙中山的这一观点是在国内军阀混战和西方压迫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团结各少数民族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并不存在歧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思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影响:对中国: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世界:为世界其他多民族国家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一种范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族民族自治机关。心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中国历史上)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而一个民族完全聚居在一个地方的比较少,甚至极少。……历史的发展使中国各民族多数是杂居的,互相同化,互相影响。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人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动,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2)依据:在历史上,我国各民族互相杂居、互相同化、互相影响;近代以来,我国各民族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革命战争中结成深厚友谊。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2009年新中国迎来了60华诞,民族的团结、祖国完全统一成为所有中华儿女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国家的安定,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和谐,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可靠保证。……(我们要)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温家宝总理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话
材料二 毛泽东和蒋介石同时身着中山装参加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重庆判断。
当《中央日报》记者提问莫特殊含义时,蒋介石表示:“中山装是民国政府公务人员的正式着装。中正(注:蒋介石)身为国府(国民政府)主席,今天是代表政府迎候毛先生陪都,自然要穿中山装以显庄重。”毛泽东则大气的说原因很简单,委员长和我都是中山先生的弟子,国共两党继承的都是中山先生的衣钵,同宗同源,存续相依,都穿中山装,那是在自然不过了。”
一一先给新中国60华诞的电影巨制《建国大业》
材料三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在上海表示(下图):“我的政府全面支持一个中国的政策,也就像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我非常高兴看到紧张局势的缓和和跨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而且我非常希望我们继续看到两岸不断地改善关系。”
奥巴马在上海和中国青年的对话(2009/11/16)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为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而作的奋斗,分析这一新型民族关系的主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重庆谈判中毛泽东、蒋介石分别赋予中山装的特殊含义,分析毛泽东说“同宗同源,存续相依”在抗日战争时期与今天具有的重大价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三指出“三个联合公报所反映出的那样子”所指的主体内容,分析美国总统奥巴马这次对话对台湾问题产生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奋斗:①1949年制定《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②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③1947年至今,新中国共成立了五个自治区、100多个自治县(旗);④国家采取西部大开发等措施,扶植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发展。主要作用:①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②实现了民族平等;③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
(2)特殊含义:①中山装在蒋介石眼中是身份的象征,可以凸显自己的特殊地位;②中山装在毛泽东手中则成为维护国共合作,避免内战、争取和平的一把利箭;同时表明毛泽东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重大价值:①抗日战争时期价值:孙中山在促进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中发挥了纽带作用;②今天价值:孙中山依然可以在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3)主体内容: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一个中国的政策。积极影响:对阻止台湾分裂势力的图谋,促进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必将产生积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
下面我讲十个问题。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一一摘引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
(1)指出毛泽东所说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在工业化道路、经济管理体制方面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共第一代领导人在第六、第七大关系上进行了哪些有益的探索?《论十大关系》在农、轻、重的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其后的实践过程中有何偏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整体评价这一时期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导致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2)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农轻重协调发展。发动 “大跃进”(片面发展重工业)。
(3)经历了从照搬苏联经验到独立探索的转变;取得一些经验和成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出现失误和挫折,总体上未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构建和谐社会是近年来党和国家的各级各类会议的热门话题。我们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国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
材料二 17——18世纪,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但是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于是,反对封建专制和反对教权主义的斗争成为时代的要求。英、法等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们为构建文明、公平、理性的社会提出了一整套构想。
材料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包括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机统一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包括文明的政治主体、先进的政治文化、合理的政治制度、规范的政治行为以及和谐的政治关系等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观点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合理成分和值得借鉴的地方?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进行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型代表一例,并简述出现这一相对和谐局面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列出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主要理论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进行了哪些正确的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儒家: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孟子提出“仁政”“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让人民安居乐业。
(2)贞观之治。吸取隋朝因暴政灭亡的教训;知人善任、善于纳谏;革新政治、完善制度;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提倡节俭、戒奢从简。
(3)天赋人权学说、人民主权学说、社会契约论、三权分立学说等。
(4)召开人民政协会议,建立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上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6年,毛泽东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要求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1956年,中共八大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科学论断,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