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共881题
简答题
(1)简述世界上有哪两个地震带。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
(2)简述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季风的形成原因。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环太平洋;b.地中海-喜马拉雅
(2)a.城市人口增加;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c.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a.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b.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4)a.人口压力;b.资源不合理利用;c.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印度尼西亚北苏门答腊省卡罗区一座沉寂数百年的锡纳朋火山于2010年8月29日喷发后平息,但30日再度喷发,喷势超过前一天。印尼全国共有400多座火山,其中活火山约120座,约占世界活火山数量的六分之一。据此并结合锡纳朋火山位置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什么印度尼西亚多火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说明火山爆发对人类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处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薄弱。
(2)不利方面:破坏田园、村镇;引起地震,建筑物倒塌;飘浮的火山灰会导致大气污染加剧,能见度降低,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有利方面:给人们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和丰富的硫磺资源。
(10分)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其湖底比东侧大堤外的平原高出数米,被称为“悬湖”。历史上,洪泽湖上游的淮河流域多次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下图示意洪泽湖及其相关水系的分布。
分析洪泽湖成为“悬湖”的原因及其与上游流域洪涝灾害的关系。
正确答案
成因:洪泽湖上游流域面积大,河流输送的泥沙量大;(2分)洪泽湖湖面宽广,水流速度极慢,泥沙在湖底大量沉积;(2分)受东侧大堤约束,湖底逐渐抬高。(2分)
关系:(淮河干流直接进入洪泽湖)“悬湖”抬高上游河流水位,使上游河流排水不畅,加重上游流域的洪涝灾害。(4分)
试题分析:
“悬湖”指湖底地势高于周围地区,其原因是泥沙沉积,所以要联系影响河流泥沙沉积的因素去分析原因。洪泽湖流域砍伐、过度开垦,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泥沙含沙量增大;流经平原地区,流速减慢,泥沙沉积;又因湖泊东侧,加固大堤,使泥沙不断沉积,河床不断抬高,进而形成“悬湖”。
洪泽湖成为地上悬湖,水位高,降低了上下游之间的落差,水流变缓,因此有积水不能排除,而易形成洪涝灾害。
读图12“中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的致灾与成灾机制结构图”和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材料:我国自然灾害发生频繁,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我国“防灾减灾日”。普及推广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提高各级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地质灾害名称。(6分)
A: B:
(2)简要分析该地区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6分)
(3)针对该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现状,说出应采取防灾减灾的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A:地震;B:滑坡、泥石流。(6分)
(2)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山,地形复杂,地表不稳定;受季风影响,暴雨集中(可依据结构图回答,合理即可)。(6分)
(3)实施护坡工程;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管理;
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
众的减灾意识等(任答三项,合理即可)。(6分)
本题考查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灾害。
(1)结合地质灾害的成因,A主要是由于地质运动活跃,而引起地震多发;B主要受气候、地形、地质条件的综合作用而形成滑坡、泥石流;
(2)利用图示的关系图,结合地形、地质条件、气候条件等分析。
(3)应对地质灾害主要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角度分析。
正确答案
(1)水分 深居大陆内部,各方向水汽难以到达。
(2)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气候炎热干燥,同时该地受来自内陆的干燥信风的影响,增加了干燥程度。
(3)地处亚欧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同时该区域夏秋季节的台风带来大量的降水,因此不会形成荒漠。
(4)均位于中低纬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离岸风的影响,再加上沿岸有寒流流经,降温减湿,造成荒漠带直逼西海岸。
(5)人类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导致的破坏森林、草原植被、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
从图中看出A处于中亚地区,其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原因为深居内陆,水汽难以到达;B荒漠带终年受副高控制,气候炎热干燥;C区没有形成荒漠,原因从海陆位置、季风等方面分析;从海陆位置、气压带、风带及洋流考虑;世界荒漠带的扩大主要是人为原因,主要从过度农垦、放牧、砍伐森林、不合理的灌溉去总结。
判断题:中国华北地震区包括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江苏、安徽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在五个地震区中,它的地震强度和频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区“,位居全国第二。由于首都圈位于这个地区内,所以格外引人关注,中国华北地震区共分四个地震带。郯城-营口地震带、华北平原地震带、汾渭地震带、银川-河套地震带,是否正确
正确答案
正确
(1)郯城-营口地震带。包括从宿迁至铁岭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等省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是我国东部大陆区一条强烈地震活动带。1668年山东郯城8.5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4年海城7.4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地震带上,据记载,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60余次。其中7-7.9级地震6次;8级以上地震1次。
(2)华北平原地震带。南界大致位于新乡-蚌埠一线,北界位于燕山南侧,西界位于太行山东侧,东界位于下辽河-辽东湾拗陷的西缘,向南延到天津东南,经济南东边达宿州一带。是对京、津、唐地区威胁最大的地震带。1679年河北三河8.0级地震、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据统计,本带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40多次。其中7-7.9级地震5次;8级以上地震1次。(3)汾渭地震带。北起河北宣化-怀安盆地、怀来-延庆盆地,向南经阳原盆地、蔚县盆地、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灵丘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至渭河盆地。是我国东部又一个强烈地震活动带。1303年山西洪洞8.0级地震、1556年陕西华县8.0级地震都发生在这个带上。1998年1月张北6.2级地震也在这个带的附近。有记载以来,本地震带内共发生4.7级以上地震160次左右。其中7-7.9级地震7次;8级以上地震2次。(4)银川-河套地震带。位于河套地区西部和北部的银川、乌达、磴口至呼和浩特以西的部分地区。1739年宁夏银川8.0级地震就发生在这个带上。本地震带内,历史地震记载始于公元849年,由于历史记载缺失较多,据已有资料,本带共记载4.7级以上地震40次左右。其中6-6.9级地震9次;8级地震1次。所以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
(1)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和大陆裂谷地震带。
(2)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与板块相互碰撞、挤压、抬升,地壳运动活跃。
(3)地震除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外,还引发地裂,并引发火灾、海啸、崩塌、滑坡等灾害。
地震是地球内能的强烈释放,存在于活动性很强的地质构造带;在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不管是消亡边界还是生长边界,地质活动活跃,因此多地震发生;地震发生时往往产生自然灾害的并发和串发现象,主要有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此外还会导致地裂、滑坡、海啸、山崩等灾害。
正确答案
(1)西坡 西坡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建筑用地,东坡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耕地,同一次地震中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
(2)过度开采地下水 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有可能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
(3)地下水补给减少,水位下降 河水含沙量增加,流量季节变化大,洪水水位高
(4)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增加覆盖率;不要在洪水高风险区有过多的经济活动;合理利用水资源。
图示西坡地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加剧,地下水水位下降,对环境的影响较大,一旦发生灾害,就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很有可能会导致地面沉降、塌陷,严重危及城镇的安全;森林遭到砍伐会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淤积严重,行洪泄洪能力减弱,容易引发水灾;缩小灾情的办法可以考虑人类活动要符合可持续发展。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示意1950~1998年我国南方某山区洪、旱灾害受灾面积的变化状况,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1950—1998年该区域洪、旱灾害的变化特点,并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形成原因。(7分)
(2)简述当地政府为减轻洪旱灾损应采取的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洪旱灾害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2分);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2分)。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引起降水年际变化大(1分);夏季风强盛的年份,降水量大,该年份洪灾严重则旱灾较轻(2分)。
(2)1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2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推行防灾保险;3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4兴修水利设施,增强引排水和蓄洪抗旱能力;5山区 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6引导民众迁出洪灾多发区,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任选4点,每点2分,共8分)
试题分析:
(1)从洪旱灾害的变化趋势和两者的关系来分析。虽然洪旱灾害的变化有波动,但总的呈上升趋势。同一年份旱灾与洪灾程度呈负相关。我国之所以洪、旱灾害频繁,主要是因为受季风的影响,尤其是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夏季风各年强弱不一,引起降水年际变化大,夏季风强盛的年份,降水量大,该年份洪灾严重则旱灾较轻。反之亦然。
(2)减轻洪旱灾损应采取的措施应从监测、预报和防御两方面来分析。防御包括非工程性防御和工程性防御措施,前者有规划、法律、管理、减灾教育等。如加强气象灾害研究,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推行防灾保险,加强宣传教育,增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后者如兴修水利设施,增强引排水和蓄洪抗旱能力,山区加强植树造林,提高涵养水源能力,引导民众迁出洪灾多发区,减少洪水带来的危害。
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震中位于18.5°N、72.5°W处,距离首都太子港16千米,震源深度为10千米,地震造成海地巨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地震发生后,中国救援队成为全球第一个到达海地的国际救援队。读图回答:
1.海地位于海地岛西部,为 群岛的岛国,面积27000km2,人口约900万,平均人口密度比我国 (小或大)。
2.甘蔗是海地重要的出口物资,从气候条件分析海地盛产甘蔗的主要原因?
3.地震发生时,北京时间为 日 时 分,全球有多一半的地区处在1月 日。
4.板块构造构造学说认为,全球 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各大板块又划分为次一级板块,海地处在美洲板块中的北美板块和南美板块交界处。
5.从地震要素分析,“1·12”海地地震造成巨大灾难的原因是 。
6.地震发生后,我国满载救援物资的海轮从上海港启航,通过太平洋航线驶往太子港。顺着洋流航行可节省时间和燃料,该海轮先后顺着 等洋流航行,这些洋流中属于风海流的是 。
正确答案
1.西印度 大
2.地处热带,水热资源丰富;大部分地区属于干湿季明显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甘蔗生长后期和收割期正逢旱季
3.13 5 57 12
4.岩石
5.震级大;震源浅
6.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北太平洋暖流
略
风暴潮是一种海洋灾害,又称“风暴海啸”,具有来势猛、速度快、破坏力强的特点,可冲毁海堤、道路,吞噬沿海地区的码头、工厂、村镇,酿成巨大灾难。读“发生在我国渤海海区的某次风暴潮的海面水位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此时渤海海区的风向及受灾严重的地区。
(2)就如何减轻风暴潮灾害,提出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1)东北风。渤海湾、莱州湾沿岸(或西南沿海)。
(2)做好风暴潮预报和监测;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海岸防护(或堤防)工程;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海水水位高,说明海水大量涌向该处,受灾也最严重。根据图示,渤海海水涌向西南海区,表明当时吹东北风,受灾的区域集中在西南沿海(渤海湾和莱州湾)。减轻风暴潮的危害可以从加强监测与预报、建立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护堤等工程入手,同时也要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海啸的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海水越深,速度越快。下图表示某次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在太平洋中的扩展情况,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时间(小时)和范围。读图后回答:
(1)描述图中等值线的分布特点,并说明A处等值线向西北弯曲的原因。(6分)
(2)当海啸到达时,位于A、B、C三处的船只最危险的是哪一处,说明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越靠近震源(海啸发生地、智利西海岸),数值越小(2分);大洋东中部等时线稀疏,西部(近海岸)等时线密集(2分)(或答水深处等时线稀疏,水浅处等时线密集)因A处离岸较远,水更深,海啸传播速度快,故等时线向西北弯曲。(2分)
(2) B处(2分),因B处后方等时线更稀疏,海水运动速度更快,后方的快速水波会推挤前方的水波,使波浪高度迅速增加(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题目所述,图中的数字和曲线表示该灾害发生后扩展的时间(小时)和范围,则1处最靠近震源,也就是越靠近震源(海啸发生地、智利西海岸),数值越小;从图上又可以看出:大洋东中部等时线稀疏,西部(近海岸)等时线密集;A处等值线向西北弯曲,结合题中所描述的海啸的传播速度与水深有关,海水越深,速度越快,因A处离岸较远,水更深,所以海啸传播速度快,故等时线向西北弯曲。
(2)船只最危险的情况就是海啸到达时,大风大浪的袭击,图示海啸发生自东向西,结合等时线可以看出,B处后方等时线更稀疏,海水运动速度更快,后方的快速水波会推挤前方的水波,使波浪高度迅速增加,增加危险程度。
图13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4分)
图13
(1) 从地形条件看,泥石流多发地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请你指出泥石流多发地所处的高原或山脉的名称(至少3处),并说明山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4分)
(2) 从降雨条件看,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2分)
(3) 图中A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山脉分布区,但为什么这里是泥石流多发地?(3分)
(4) 图中B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地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分析其原因。(3分)
(5) 在泥石流多发地,要避免和减轻泥石流危害,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2分)
正确答案
(1) 欧洲中南部有阿尔卑斯山,欧亚两洲分界处有乌拉尔山,亚洲中部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天山、阿尔泰山、横断山等,北美西部有落基山、南美西部有安第斯山等。原因是:①山地坡度陡,泥石易被雨水冲走。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等。(4分)
(2) 小雨时,地表泥石不能被雨水带走,泥石逐渐积累。一遇暴雨,积累的泥石便随水而下,形成泥石流。(2分)
(3) ①这里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②在干旱地区,往往降雨变率大;③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3分)
(4) ①B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②B地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③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3分)
(5)①植树造林;②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2分)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1)结合世界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判断;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①陡峭的沟谷;②大量松散的堆积物;③充足的水源。在山区和高 原地区,地表起伏大,因风化作用产生的碎屑物质多,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松散物质,一旦遇有暴雨或大量冰雪融水,就易形成泥石流。
(2)见上题。
(3)A处大致位于乌拉尔河附近,为干旱地区,从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分析。
(4)B位于东西伯利亚山地,地形起伏大,纬度高,故冻融作用强,导致岩石风化,且当气温升高时,冰雪融化导致的洪涝。
(5)地质灾害的治理一般从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分析。
(10分)【地理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读“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回答问题。
(1)从“各类自然灾害对农业损失面积比例”图上看出:危害我国农业生产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和 ,形成这两种灾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4分)
(2)每年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造成的损失严重,请从防灾减灾方面,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提出建议。(6分)
正确答案
(1)干旱、洪涝(2分);我国主要是季风气候区,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容易引起旱涝灾害(2分)(2)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大农业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开发抗灾能力强的新品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每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 6分,其它答案酌情给分)
略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读“我国某地区气象灾害成因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三种气象灾害分别是什么?(6分)
(2)综合分析判断该地区最有可能是我国什么地区?试说明理由。(4分)
正确答案
(1)春旱、寒潮、沙尘暴 (6分)
(2) 华北平原 (2分)从材料看,当地有春旱,冬季风强,,接近沙源地,降水变率大,植被覆盖率低,为北方,人口稠密,排除西北,东北地区。(2分)
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1)注意答出的必须是气象灾害而不能是其他自然灾害。结合图示的成因分析判断,甲主要受降水量少,灌溉用水量大影响,故判断为干旱;乙主要受冬季风影响,故判断为寒潮;丙为接近沙源地影响,故判断为沙尘暴。(2)结合上题结论,我国多春旱、寒潮和沙尘暴的地区应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且人口城市密度、春季灌溉用水量大,故判断位于华北平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