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电

材料二 神舟六号尚在太空遨游,很多“搭车”企业就已开始计算收益。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元至12元的回报。航天,将为国民经济发展带来多大动力……中国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崇尚科学、爱好和平的中国,一定会和平利用太空资源、让太空真正为人类造福。

——据新华社电

问题:

(1)据材料一,“垄断空间技术”的是哪两个国家?当时两国的地位反映了怎样的国际格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在阐述不同时期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意义时,侧重点有何不同?结合历史背景分析为何有这样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

(2)材料一,政治;材料二,经济。材料一,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材料二,国内: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际: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7分)大约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这一转变称为现代化(又称近代化)。洋务运动艰难地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新中国成立后30年,现代化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现代化建设才逐渐步入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八日,曾国藩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再度申说了其“造炮制船”的主张,表示:“至恭亲王等奏请购买外洋船炮,则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已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

——《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曾国藩全集》奏稿三,第1603页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曾国藩等洋务派开启中国现代化大门的动机是什么?(3分)为什么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大门?(4分)

材料二  1957年,苏联提出十五年赶上和超过美国,毛泽东也提出中国用十五年左右 的时间,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但总路线公布以后,一再加快赶超速度,先改为七年赶上英国,后又改为三年赶上英国。为了完成钢产量的任务,全国掀起以大炼钢铁为中心的“大跃进”运动,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几千万人上山炼钢,小高炉遍地开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历史背景,指出当时中国现代化建设赶超美、英和“大跃进”是否可行?(2分)为什么?(4分)结果如何?(4分)

材料三 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在这个问题上国外学者大致有三种看法:1.中国改革是成功的,有些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奇迹论”;2.中国改革不成功,未来前景不妙,有人甚至提出了“中国崩溃论”;3.中国改革既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很多问题,最终结局难以预料。日本也有学者,例如长谷川庆太郎就认为,尽管中国经济增长迅速,但这种增长的特点是严重依赖低端产品和外资企业产品出口,同时严重依赖购买外国专利和外国技术,而一旦这些通道出现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就将难以为继。因此,随着中国越来越依赖外贸和外国技术及机械设备,发达国家也就越来越有能力控制中国。中国要谋求经济长期增长,必须下大力气进行科研和开发,但目前中国既没有这个基础,也缺乏这方面的远见,于是只好购买日本的专利,继续引进日本的技术,这样以来就受制于日本,为自己套上了枷锁。因此,“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

——摘自路爱国《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与看法》(《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11月)

(3)归纳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6分)长谷川庆太郎所指出的中国改革开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4分)“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你怎样评价。(4分)

(4)通过上述三则材料,你从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哪些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动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制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3分)

原因:洋务运动引进外国机器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标志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端;(2分)除此而外洋务运动还建立海军、建立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军事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2分)

(2)判断:赶超美、英和“大跃进”严重脱离实际。不可行。(2分)

原因: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4分)

结果:赶超美、英,导致“浮夸风”等“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跃进”大炼钢铁,浪费了不少资源,还影响了农业生产,且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失调,影响了现代化正常发展。(4分)

(3)成就:①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②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③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④融人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6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答案有创新且符合题意,同样给分)

主要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出口、依赖外国技术和设备;中国缺乏独立科研和创新开发的精神。(4分)

评价:“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日本和美国手中”的观点是错误的,他的根据以偏概全,过分夸大技术与专利的作用和影响。(4分)

(4)①起步晚;②发展曲折;③经历了从被迫到蛮干再到坚持科学发展的过程;④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⑤坚持独立自主,大力推进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分)(答出任意三点得6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答案有创新且符合题意,同样给分。)

第一问主要考查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产生的原因和采取的措施。第二问考查了我们在“左”倾思想指导之下的大跃进的原因及危害。第三问考查了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现代化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问对我国现代化进行了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末和1979年初,中国计划者终于(至少是暂时的)抛弃了斯大林经济思想。消费资料部门第一次处于比生产资料部门优先的地位,以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的需要。中国的发展战略朝着其东亚邻国非常成功的发展模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美)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二】中国不再用砖头加固将其与其他民族隔离开的长城。……。30年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方针与建立市场经济的方针并举,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没有围墙。没有围墙的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才取得了今天如此骄人的成就。

——人民网:俄罗斯《独立报》评论摘要

【材料三】 看到中国的样板使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乐观,中国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在工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现代化。

——人民网:法国《世界报》评论摘要

问题:(1)“文革”结束后至1992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其精髓是什么(5分)

(2)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中国的内政和外交相互促进,相辅相成?(5分)

(3)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成功地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在工作中的传统价值观实现了现代化”的3个具体事例。(3分)

正确答案

过程:(1)在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左”倾教条主义的束缚;(2)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在十三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4)邓小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理论。(答对1点得1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可酌情给分,此问满分为4分。)

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1分,答对1句话即可得此问的满分1分。)

(2) 相进相成:内政: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2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外交:在对内改革的同时,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的国策;加入世贸组织,“引进来,走出去”;实行不结盟外交,广交天下朋友,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平事业。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可酌情给分。)

(也可以如是概括:从中国国情出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顺应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积极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5分)

(3) 事例:利用“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问题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不结盟外交,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科学发展观。(答对1点得1分,其它符合史实的答案,可酌情给分,此问满分为3分。)

第一问,结合“文革”结束后至1992年的时间限制,列举史实;第二问,列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对外政策即可;第三问围绕依靠自己的历史文化和渗透成功的实现现代化的史实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巿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増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答案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试作简要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从上述材料中得到什么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源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革”时期的极“左”错误。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大跃进”运动。评价: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胜利的保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材料二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材料三 “文革”十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总计5 000亿元,相当于建国30年全部建设投资的80%,超过建国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1)材料一、二中各项数据上升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怎样的关系?

                                                                                                                                                               

正确答案

(1)材料一:①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整顿企业的措施,恢复被破坏的各种规章制度。②在农村,重申必须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材料二: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铁路整顿为突破口,对交通运输、钢铁工业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国民经济开始复苏和发展。

(2)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要靠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持久保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2007年10月15日上午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同志作了重要报告。报告中指出:“我们即将迎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重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1)1978年以来,在城乡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国是如何不断深化改革的?(6分)

(2)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3)社会面貌变化之一是我国民主法制不断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法制建设方面有哪些重要举措?(4分)

正确答案

(12分)

(1)首先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1分)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1分)在城市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1分)1985年后,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1分)建立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1分)1992年,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分)

(2)取得成绩的根本原因: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分)

(3)拨乱反正(1分);逐步建立比较健全的法律体系(1分);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分);加强完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实行村委会和居委会直接选举(1分)

第一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过程。第二问从创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角度来回答。第三问根据课本知识回答改革开放后我国民主法制的成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CDP)是衡量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基本变化趋势比较(公元400—1998年)

——摘编自[美: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中国近代工业化开始缓慢起步。……1912年至1920年中国工业年平均增长率为13.4%,1923年至1936年为8.7%。

——摘编自刘佛丁《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

材料三  1921—1937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平均增长速度(%)

年份

1921—1929年

3.0

1.7

4.3

9.4

7.1

1930—1937年

9.9

2.7

0.7

—3.9

—0.3

——摘自任文侠等《日本工业现代化概观》

材料四 中国在1887午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摘自扬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据材料一,比较并指出A、B、C三个时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水平的走势。(8分)

(2)分析影响B段中国与西欧人均CDP走势变化的主要原因(不考虑人口因素)。(12分)

(3)据材料二、三,指出民国成立至抗战爆发前中国工业发展的特点,据统汁该时期中国人口总数相对稳定,但工业的发展未能改变中国人均CDP下滑的走势,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解释这一历史现象的原因。(12分)

(4)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C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5分)

正确答案

(1)A段:中西大致保持一致,走势相对平稳,中国略高于西欧。

B段:中国稳定不前,西欧超过中国并持续上升。

C段:中国总体下降,西欧加速上升。

(2)中国:自然经济为主;君主专制统治强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思想文化专制。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资本主义制度逐步确立;海外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民主思想发展。

(3)特点:中国工业得到较大发展;增长速度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原因:近代中国工业产值基数低,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落后的社会制度;动荡的社会环境;资本主义列强的掠夺和压制。

(4)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加强区域合作,顺应全球化潮流;重视科技创新、理论创新;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公司来了,世界变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版权所有:

(1) 英国《1862年公司法》的颁布有何重要意义?根据材料一概括现代公司在促进世界变化方面的重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在中国第一次引入入股份制。这种筹资方式,开阔了国人视野并醋精了招商局的迅速壮大。此后十年间,中国的股份制企业增至20多家。《申报》评论:“招商局开其端,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水脚(水路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此外,招商局还率先投资开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中国通商银行等。招商局创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2) 轮船招商局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办的?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轮船招商局在促进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方面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79年,招商局在蛇口建立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工业区,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口号,试行干部聘任制、用工合同制、退休保障制度等改革。许多改革措施在全国得到推广。招商局还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企业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和第一家企业股份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组建了当今全球最大集装箱生产企业中集集团,从单一的航运企业迅速发展成综合性企业集团。到80年代末,招商局总资产达180多亿港元(70年代末仅为1.3亿港元),再一次创造了历史的辉煌。(据虞和平等《招商局与中国现代化》)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概括招商局创造“两次辉煌”的相似原因并予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意义:催生了现代公司,为个人投资公司提供了法律保障。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促进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创造大量的社会财富;制造行业规则和标准;引领管理制度变革;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

(2) 背景:工业革命后,西方公司的示范;洋务运动后期,为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作用:引入股份制公司的组织形式,有利于吸引投资,促进民族企业的创建与发展,开创了近代航运业,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民族利益;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为近代工商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3) 相似原因及说明: ①面对困难,求变求强:第一次,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第二次,面对“文革”导致国民经济的严重困境。 ②抓住机遇、促进发展:第一次,抓住工业革命和政府推动洋务运动的机遇;第二次,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机遇。③大胆探索,改革创新:第一次引入股份制公司组织形式,筹资发展;第二次,大胆探索公司管理改革,推进制度化建设。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国民经济明显好转,是因为:

①批判极“左”思潮②解放了一批被打倒的老干部③纠正“文革”错误④恢复调整国民经济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