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共36分)

材料一  北京时间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智利康塞普西翁市发生8.8级地震同时引发海啸,22小时后海啸到达日本馆山市沿海地区。

材料二  南美洲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

(1)馆山市沿海地区大约在当地时间          分(区时)受海啸影响。(6分)

(2)请你解释智利多地震的原因和给智利人民提出一些防震减灾的措施建议。(8分)

(3)说明A地气候类型,并解释其形成原因。(8分)

(4)说明B自然带的名称,并解释其向低纬延伸的原因。(6分)

(5)说明D自然带的名称,并解释其成因。(8分)

正确答案

(1)28    13    34 (6分)

(2)地处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挤压碰撞地带。(答不出板块名称不给分)。建立地震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律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对市民加强有关防灾减灾知识的教育等(答得合理的就行)。(8分)

(3)热带雨林气候。沿岸暖流影响,增温增湿;东南风的迎风坡,风从海洋上吹来,降水丰富。(8分)

(4)热带荒漠带。受秘鲁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6分)

(5)温带荒漠带。西风带的背风坡,气流下沉,降水稀少;受寒流影响,降温减湿。(8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6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全,试分析其原因。(8分)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要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12分)

正确答案

(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带;(2分)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2分)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2分)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照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2分)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2分)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2分)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2分)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8分)

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高度的草场资源,(2分)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2分)

试题分析:

(1)对比图中南北坡自然带可知其差异,主要表现在自然带种类和分布高度。从种类分析,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带;从分布高度分析,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高于北坡,且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质优是因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照充足;地广是因山地面积广大,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使草场分布区域广;种类多是因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那么生长着不同种类的牧草。

(3)从图示放牧的路线可知,冬季,牧民在林带以下的海拔较低的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以上的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天气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而山麓牧草用于囤积过冬。因不同季节在不同高处的草场放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草场资源;同时,在某高度放牧时,其它高度的牧草可以恢复生长,这样保护了草场资源,利于可持续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小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带名称:

A             B            C             D             E              F            

小题2:A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            ,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

小题3:自然带A—B的变化体现了                    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热带雨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小题2:热带雨林气候 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加上东澳大利亚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小题3: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热量

该题以澳大利亚大陆自然带分布简图为载体,全面考查陆地自然带的相关知识;并把A自然带单独作为一个考点呈现给学生,以加深对于规律以外内容的掌握。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  

(1)图中数码表示的自然带名称是①                   ③                     

                                 

(2)图中从⑤到①反映的是陆地表面自然带的                  地域分异。   

(3)自然带②在南半球                (有、无)分布,原因是                

(4)下图是沿46°S作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图中A的自然带与上图符号       自然带相符;图中B自然带名称是                

(5)自然带⑤在                洲分布最广,自然带④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陆东部的                一线以南地区。 

正确答案

(1)苔原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3)无 南半球该纬度带内全部是海洋

(4)③温带荒漠带   (5)南美洲(拉丁美洲) 秦岭—淮河

本题考查陆地自然带的分布。(1)根据图中的雪线以及纬度的分布等因素可以判断出自然带的名称。①~⑤分别为寒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热带雨林带。(2)从⑤到①的自然带呈南北方向有规律的分布,为纬度地带性规律。(3)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南半球是不存在的,由于该纬度南半球没有陆地。(4)根据46°S以及图示的海拔高度可以判断该地区位于南美洲,A处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处因受地形的影响降水较少,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5)热带雨林带在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分布最广泛;自然带④在我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北美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图”,回答:(本小题满分10分)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带名称:A是___________带;B是___________ 带;E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带。

(2)图中自然带由A→B→C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地带性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3)图中自然带由E→A→D的依次更替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_____地带性分异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条件变化所引起的。

(4)图中F为___________渔场,它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____________(洋流名称)的交汇处。

(5)美国国内人口最近的迁移方向是: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共10分,每空1分)

(1)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经度 水分

(3)纬度 热量

(4)纽芬兰 墨西哥湾暖流

(5)由东北向南、向西

本题考查北美洲的地理环境。

(1)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故可利用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先判断各地的气候类型分布。

(2)自然带A→B→C的更替,呈东西方向变化,故表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以水分条件为基础。

(3)自然带E→A→D的更替,呈南北方向变化,表示纬度地带性分异,以热量条件为基础。

(4)F位于加拿大东部沿海的纽芬兰岛附近,该处形成渔场是墨西哥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相交汇而形成的。

(5)受气候因素影响,由东北部冷冻地带向西部和南部迁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十九)读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10分)

在地理位置、地形地势、大气环流和洋流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澳大利亚大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半环状自然带格局。

(1)判断A、B两地所属的自然带类型,解释导致这两个自然带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4分)

(2)阐述图中B、C、D、三地水分差异及其主要原因。(4分)

(3)以C地所在的自然带为例,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2分)

正确答案

(1)类型:A地所在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所在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原因:这两个自然带所处的纬度不同,获得的热量不同。

(2)水分差异:B、C、D三地水分依次递减。

原因:B、C、D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迎风区,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区;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表现为离岸风,水汽含量极低,因此降水量最低。

(3)C地位于热带稀树草原带,降水相对较少,气候较为干旱,适合发展畜牧业或小麦种植业。

试题分析:

(1)从图中A、B两地所处的位置分析,A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其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B地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因两地所处纬度不同,热量条件差异是形成两地自然带不同的主要因素。

(2)因三地位于同纬度地区,影响三地水分差异的因素主要气流,从三地所受气流分析,三地均受到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B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可以获得较充沛的来自海洋的水汽,因此降水最多;C地虽然距海岸线不远,但由于受到地形影响,处于背风坡,因此降水量明显少于B地区;D地位于西海岸,东南信风水汽含量已极低,且表现为离岸风,因此降水量最低。

(3)C地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属于热带稀树草原带,其植被主要是草原,且降水较少,因此适合发展畜牧业,或种植耐旱的小麦。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不同植物类型由于组织结构不同、季节不同、生态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形态特征和环境特征,在遥感影像中可以表现出来,且可以直接看到植被顶部和部分侧面的形状、阴影与群落结构等。

材料二:根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绘制的“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植被的垂直分布图”。

(1)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植被分布的调查,主要是利用了不同植被有不同    特征,并由此区分  

     。 

(2)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农作物分布的调查具有哪些方面的突出优点?

(3)山西省太原以南地区自然植被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    规律。影响这一自然带分布规律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正确答案

(1)光谱 植被类型

(2)①监测范围大;②瞬时成像;③实时传输;④快速处理;⑤迅速获取信息;⑥实施动态监测等优点。

(3)垂直分异 水、热状况及其组合随地势高低的变化发生分异

(1)结合材料信息可得出结论。

(2)主要考查遥感技术的特点。

(3)主要考查自然带垂直分异规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美国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带A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自然带B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自然带F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2)自然带E、D、C的植被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属于_______________分异,分异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F→E,其属于_______________分异,分异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4)自然带A与C之间的植被不是逐渐过渡,而是出现跳跃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2)森林 草原 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 水分

(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 热量

(4)A与C之间有高大山地阻挡了湿润西风的进入,降水呈跳跃性减少。

不同的气候,产生了与之相应的植被和土壤类型,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将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进行比照(以北半球为例),可从宏观上掌握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可能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从自然带的分布可分析出 A、B、C、D 各自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

(3)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属_________________规律,分析其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B

(2)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冰原气候 各山地山麓的自然带

(3)山地垂直分异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组合有规律地变化,引起植被、土壤等因素的有规律更替。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变化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水热组合有规律地变化,引起植被、土壤等因素的有规律更替。判断山地的位置可通过山地山麓自然带的类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部分亚欧大陆轮廓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自然景观从A地到B地的变化,主要是以____________为基础形成的。这种变化同时还受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2)图中C地与D地自然景观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变化形成的。形成这种水分条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从C地到D地所表现出来的地域分异规律在________________(低、中、高)纬度表现较为明显。

(3)认识陆地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指导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热量      水分(2分)

(2)距海远近(海陆位置、海陆分布)(1分)       中(1分)

(3)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合理安排耕作制度或农产品种类等)(1分)

(1)本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图中自然景观从A地到B地的变化是南北变化,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主要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这种变化同时还受水分的影响。

(2)根据图示:图中C地与D地自然景观的差异,呈现东西变化,体现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主要是由于水分条件变化形成的。形成这种水分条件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距海远近。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规律在中纬度表现较为明显。

(3)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指导意义是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因从事不同的农业生产活动。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