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市化率基本情况(部分)

——摘编自中国城币化翠课题研究小组研究报告

材料二 在北京,每年都有300多万来自天南海北的农民工,和这个城市同在,与这个城市一起成长……在经济发达、进城务工青年最密集的珠江三角洲,进城务工青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迭25“以上……据专家估计,农民工每年给城市经济创造1万亿——2万亿元人民币的GDP增量,并为农村增加5000亿——6000亿元人民币的收入……另据北京市统计局的测算,目前北京市农民工的劳动力贡献,在建筑业占83%,在批发零售业占49%,在制造业占29%。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

材料三 目前在中国4.8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其中大专以上的只占到2.6%,初中及初中以下的仍占88%,从总体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1994年转向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中,因素质太低而被遣返的占24.2%。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课题组

材料四 2010年春节刚过,珠三角企业出现了新一轮“民工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同样面临着“民工荒”的困扰。3月10日上午9点30分,农业部有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集体采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提问:现在很多媒体有这样一个报道,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在我们的报道中,很多农民工也向我们反映,他们到城里找不到工作,您认为这样的矛盾怎样解决?

——人民网

材料五 日本工业经济腾飞过程中一段时间内出现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现象。1961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和《农业现代化资金筹措法》。规定在10年内要将农村中农户总数的60%转移到非农方面,同时计划由国家补贴利息,向农户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促使农业现代化,改变原有的农业结构。20世纪8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使40%的农村适龄青年跨进了大学校园。同时,日本政府还在农村推行了一套职业训练制度,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摘自《农民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农村劳动力自身存在的不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借鉴日本经验解决我国“民工荒”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50——1957年:“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大量农民进入城镇和工矿就业。1958——1960年:“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1978——1984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的兴起、非农产业比重的不断提高。1985——2006年: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提高。

(2)贡献:加速城市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足: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就业竞争力弱,就业空间小。

(3)利用国家权力通过立法和政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规划和指导。普及高中教育和对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异军”的作用: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4)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7年工农业产品产量

材料二:下图是著名漫画家张乐平于1958年画的《跃!跃!跃!》

材料三:1958年底,全国74万个农业合作社合并为26000个人民公社,全国农户的99%以上参加了公社。……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政府和公社还经常无偿地调用生产队的土地、物质和劳动力,甚至调用社员的房屋、家具。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漫画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工业领域出现了什么运动,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我国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发展工业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经济和国防不能独立;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运动。在工业领域,全国开展了群众性的大炼钢铁运动。影响:浪费了人力和资源,且炼出来的钢合格率很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人民公社化运动。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村的生产力,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搞好综合平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反对冒进;必须根据中国劳动力充足、经济基础差等国情,选择符合中国实际的工业化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材料二 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三 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

材料四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3)异军的作用:外资工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4)中国工业化进程: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②“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在90年的风风雨雨和波澜壮阔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也因此赢得了世界的瞩目。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请分别指出上述四幅图片所反映的中国共产党的重大举措,并简要概述其各自的历史意义或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图一;举措: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图二:举措:发动“大跃进”运动。

影响: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导致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挫折。

图三:举措:召开十一届三中全。

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图四:举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大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下一知识点 : 八字方针的提出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