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Li-I2 电池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下列有关锂电池工作原理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锂在反应中被还原

B该电池总反应式为:2Li+I2=2LiI

C锂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

D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I2+2e=2I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一种锂电池,用金属锂和石墨作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是由四氯铝锂溶解在亚硫酰氯(SOCl2)中形成,电池的总反应式为8Li+3SOCl2=6LiCl+Li2SO3+2S,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LCl2时,有0.2mol电子转移

B金属锂作电池的负极,石墨作电池的正极,加入硫酸可提高电解质的导电性

C电池工作(放电)过程中,SOCl2被还原为Li2SO3

D电池工作过程中,负极消耗的锂与正极生成的硫质量之比为7:8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充电电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充电电池的化学反应原理是氧化还原反应

B充电电池可以无限制的充电放电

C充电是使放电时的氧化还原反应逆向进行

D较长时间不使用电池时,最好将电池取出并妥善存放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一种新型燃料电池,它是用两根惰性金属做电极插入KOH溶液中,然后向两极上分别通入甲烷和氧气,发生的电极反应为:X极:CH4+10OH--8e-=CO32-+7H2OY极:4H2O+2O2+8e-=8OH-关于此燃料电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极为正极,Y极为负极

B工作一段时间后,KOH的物质的量不变

C在标准状况下通入5.6LO2完全反应,则有1.0mol电子发生转移

D该电池工作时甲烷一极附近溶液的pH升高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当电解质溶液为H2SO4水溶液的氢氧燃料电池电解饱和Na2CO3溶液一段时间,假设电解时温度不变且使用惰性电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电池正极消耗mg气体时,电解池阳极同时有mg气体生成

B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O2 + 2H2O + 4e= 4OH

C电解后c(Na+)/c(CO32-) 比值不变,且溶液pH保持不变

D电解一段时间,若想恢复Na2CO3原浓度,只需要加入水即可

正确答案

A,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燃料电池是目前正在探索的一种新型电池,现在已经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基本反应是:x极:O2(g)+2H2O(l)+4e-→4OH-y极:2H2(g)+4OH--4e-→4H2O(l)+,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x极发生氧化反应

Bx极是负极

Cy极发生氧化反应

D电子由x极流向y极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一种聚合物锂电池的电池总反应为:Li1-xCoO2+LixC6LiCoO2+6C.电池内的高分子聚合物能让Li+自由通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池放电时,正极反应为:LixC6=xLi+6C+xe-

B放电时,Li+向负极移动

C充电时,电极Li1-xCoO2与电源正极相连

D用此电池电解食盐水,生成4gNaOH,负极材料质量会减少0.7g

正确答案

C,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银锌(Ag-Zn)可充电电池广泛用做各种电子仪器的电源,电解质为KOH.其电池总反应式为Ag2O+Zn+H2O2Ag+Zn(OH)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Ag2O参与反应的电极为负极

B放电时正极附近的pH逐渐减小

C充电时阴极的电极反应为:Zn(OH)2+2e-=Zn+2OH-

D充电时每生成1molAg2O转移1mol电子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目前一种新型的电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备受消费者青睐,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通入氧气的电极发生氧化反应

B通入氢气的电极为正极

C总反应式:O2+2H22H2O

D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H++4e-→2H2O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镍镉(Ni-Cd)可充电电池在现代生活中有广泛应用,它的充、放电反应按下式进行:

Cd(OH)2+2Ni(OH)2Cd+2NiOOH+2H2O,

有关这个电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的正极反应是:Cd(OH)2+2e-=Cd+OH-

B放电时的负极反应是:Cd-2e-+2OH-=Cd(OH)2

C电解质溶液一定是强酸的溶液

D电池在充电时与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正确答案

B,D
下一知识点 :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能与电能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