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共9500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人,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 ]

A家庭手工业

B民营手工业

C私营手工业

D官营手工业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据中新网报道,位于汕头附近的海域,古沉船“南澳Ⅰ号”又有千件文物出水,其中有大量的青花瓷,带有梵文和阿拉伯文字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些“出水瓷器”出现最早朝代可能是

[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1年3月底,国宝级青铜器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20世纪70年代,学术界就对司母戊鼎的铭文提出了新的考释:将“司”改释为“后”。因为商代的文字书体较自由,可以正书,也可以反书。“后”在这里表示墓主人的身份,在此处则以释“后”为妥。材料反映了

①商代青铜器的铸造水平较高②商代文字书体灵活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③“后母戊”三字体现了甲骨文象形的特点④商代社会重孝观念较为普遍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

[ ]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完整地说,我国的“青铜时代”应包括

[ ]

A夏、商

B商、周

C西周、春秋、战国

D夏、商、周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周礼》中将妇女纺织生产称为“妇功”,并将之与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和农夫并列,这说明了

[ ]

A纺织业在经济生产中的地位已经相当重要

B当时没有男尊女卑的思想,妇女的作用受到人们的重视

C纺织收益较高超过农耕、工匠,甚至可与士大夫的俸禄相比

D纺织业已经产生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07年12月,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南宋古沉船“南海一号”中打捞出部分青瓷和白瓷。出水时瓷器釉色清亮,仿佛新出窑一般。据此形成的以下认识,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 ]

A中国的制瓷技术始于南宋

B南宋时期的青瓷和白瓷都是从海外进口的

C青瓷和白瓷是中国著名的传统瓷器

D南宋的青瓷和白瓷全部产于景德镇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沈括《梦溪笔谈》载:“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这项技术最早出现于

[ ]

A春秋时期

B西汉

C南北朝

D北宋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0年4—7月,我国对“南澳一号”古沉船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清洗一个瓷钵的过程中,发现了“林宅”二字,专家辨认这两个字是烧窑时就留在瓷器上的,或许就是订货方要求留下的,可能是古代国外某个买家定做了其中一些瓷器,为了区分而特意留下自己的姓氏。根据你所学历史知识判断这一古代沉船沉没的时代最有可能是

[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代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瓷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是在

[ ]

A南北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瓷器在英文单词中是CHINA。古代中国瓷器制造领先世界,被西方国家誉为“瓷器大国”。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正在播出,主持人正在展示一件珐琅彩,这种类瓷器创制于

[ ]

A两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古代著名的“瓷都”是

[ ]

A景德镇

B佛山镇

C唐山

D苏州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资本主义世界的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