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 共336题
气能防止精、血、津液滑脱的作用称()
A.气化作用
B.防御作用
C.固摄作用
D.推动作用
E.营养作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气的生理功能包括气化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推动作用、营养作用、温煦作用6个方面。 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肤,防御邪气的功能。 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体液、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具体表现 在:固摄血液,使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涎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排 泄量,防止体液丢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推动作用:是指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 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营养作用:是指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 温煦作用:是指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
治疗燥热伤肺之咳血,应首选()
A.消渴方
B.清燥救肺汤
C.桑杏汤
D.杏苏散
E.沙参麦冬汤
正确答案
C
解析
1.痿病系指外感或内伤,使精血受损,肌肉筋脉失养以致肢体弛缓、软弱无力,甚至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
2.病因病机:(1)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受损、肝肾亏损是痿病的病因。(2)病位虽在肌肉筋脉,但关乎五脏,尤以肝肾肺胃最为密切。
3.临床表现:本病以筋脉弛缓,肢体肌肉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甚至肌肉萎缩或瘫痪为主要证候特征。一般以下肢发病多见,也有见于上肢、肩背者,有影响窍隧,难于张口、睁目者,甚至瘫痪于床者。
4.辨证要点:(1)辨虚实。(2)辨脏腑 5.治疗原则:(1)独取阳明即指治痿病应重视调理脾胃,因脾胃为后天之本,肺之津液来源于脾胃,肝肾的精血来源于脾胃的生化,只有脾胃健运,津液精血之源生化,才能充养肢体筋脉,有助于痿病的康复。(2)泻南补北。(3)治兼夹证。(4)慎用风药。
6.分证论治:(1)肺热津伤:清热润肺,濡养筋脉,清燥救肺汤。(2)湿热浸淫:清热燥湿,通利筋脉,加味二妙散。(3)脾胃亏虚:健脾益气,参苓白术散。(4)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肺气虚损易导致
A.卫表不固,自汗
B.津液不布,聚痰成饮
C.肾不纳气,动辄气急
D.宣肃不及,少气不足以息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肺气虚证,一般以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和全身功能活动减弱为审证要点。肺气虚损,则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宣发肃降失常,因而咳喘无力,气少不足以息。日久及肾,可引起肾不纳气,呼纳失司,动辄气急。肺气不足,输布水液功能相应减弱,津液输布代谢失常,津液不布,聚痰成饮,可停聚于肺系,并随肺气而上逆,可出现清稀痰液。喉为发音器官,赖肺气以充养,肺气旺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怯。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于肌表,腠理不密,卫表不固,故见自汗、畏风。防御功能降低,易受外邪侵袭而患感冒。
温病热入营分可见()
A.渴喜冷饮
B.渴喜热饮
C.渴不欲饮
D.渴不多饮
E.但欲漱水不欲咽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释] 阴虚津液不足,不能上承于口,故觉口渴,而阴虚所生内热耗津不多,故不多饮。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故渴,但热邪蒸腾营阴上承,则饮水不多。
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的作用称()
A.气化作用
B.防御作用
C.固摄作用
D.推动作用
E.营养作用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释] 气有五种生理功能,即推动、温煦、防御、固摄和气化。只有气的固摄作用,能够对精液、血液和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封藏固摄作用,以防止其无故的滑脱和流失,气化作用与防止精、血、津液的滑脱流失无关;防御作用,则主要体现于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的入侵,与精液、血液、津液的流失关系不大;推动作用,则是说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对人体的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血的生成和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疏布和排泄等均有着重要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营养作用。则更与精血津液的流失滑脱无关。气的气化作用,具体地说,即是指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患者曾发高热,热退而见口鼻、皮肤干燥,形瘦,目陷,唇舌干燥,舌紫绛边有瘀斑、瘀点。其病机是
A.津液不足
B.津亏血瘀
C.津枯血燥
D.津停气阻
E.气阴两亏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点评析]
津液辨证的病机与表现:痰为水液内停而凝聚成形的病理产物,稠粘,随气机流窜全身,有多种临床表现:痰液贮肺、痰蒙心神、痰阻心脉、痰阻经络等;饮为水液内停而凝聚成形的病理产物,较痰清稀,饮多停于局部,有寒饮停肺、饮停心包、饮停胸胁、饮停胃肠等;水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液内停而凝聚成形的病理产物,较饮更为清稀,流动性大,可以泛溢于肌肤,并可以随体位的变动而改变,有阳水、阴水之分;体内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官窍失却津液的滋润濡养和充盈,分为伤津(津亏)和液脱(液耗),以于燥为主症。
《素问・调经论》说:“血不足”,则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
正确答案
E
解析
[考点评析]
1.血的概念:血是红色的液态物质,在脉中运行,有营养和濡润作用。
2.血的生成:由营气和津液构成,《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血生成还要通过营气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及心肺的作用。
3.血的功能:具有营养和滋养全身的作用,是机体精神意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4.血的运行:心、肺、脉构成了血液的循环系统,其正常运行决定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平衡。与心肺肝脾、脉道的通利及血寒、血热等有关。
病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症的称为
A.正胜邪退
B.邪去正虚
C.邪盛正虚
D.邪正相持
E.正虚邪恋
正确答案
E
解析
[考点评析]
1.虚证即因机体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较弱,正气虚损,对病邪的斗争难以出现较剧烈的病理反应,从而在临床出现一系列虚弱、衰退和不足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疲倦乏力,心悸气短,自汗或盗汗等。
2.实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实证即因邪气虽盛,而人体的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而在临床表现出一系列病理性反应比较剧烈有余的证候。实证常见外感病初期和中期,或由于痰、食、水、血等留滞于体内而引起的病证。气机升降失常有气逆、气陷证,分为虚实。
3.在某些情况下,疾病的现象与本质并不完全一致,即出现与疾病本质不符的假象。这些假象不能反映病机的虚或实,临床需仔细辨别。邪热内盛,阳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致四肢厥冷,且热越盛肢厥越严重,即真热假寒,所谓“热深厥亦深”,亦称阳盛格阴证。临床常有“至虚有盛候”的真虚假实和“大实有羸状”的真实假虚的情况。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即大实之证,可能会出现虚假的虚证表现,其机理是实邪壅盛,阻遏气机,而外呈不足之象。
4.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一般来说,正气增长而旺盛,则必然使邪气消退;反之,邪气增长而亢盛,则必然会损耗正气。正胜则邪退,疾病趋向于好转和痊愈;邪胜则正衰,疾病趋向于恶化,甚则导致死亡;若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势均力敌,或正虚邪恋,邪去而正气不复的情况,则疾病多由急性转为慢性,或留下后遗症而持久难愈。
阴虚风动的病因是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点评析]
1.内生“五邪”:风气内动指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又称肝风内动;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或阴寒之邪弥漫的病理状态;湿浊内生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引起水湿痰浊蓄积停滞的病理状态;津伤化燥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孔窍失去濡润,出现干燥枯涩的病理状态;火热内生指由于阳热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病邪的郁滞而产生的火热内扰,机能亢奋的病理状态。
2.肝风四证:肝阳化风指因多种原因使肝肾阴亏,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化风;热极生风多由高热至极,热灼津液、营血,筋脉失濡,阳热亢盛而化风;阴虚风动多由热病或久病耗伤阴液,筋脉失于濡养;则变生内风;血虚生风多由血化生不足、失血、耗血,使肝血不足,筋脉失濡,血不荣络而化风。
气能防止精、血、津液滑脱的作用称()
A.气化作用
B.防御作用
C.固摄作用
D.推动作用
E.营养作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气的生理功能包括气化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推动作用、营养作用、温煦作用6个方面。 气化作用: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防御作用:是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肤,防御邪气的功能。 固摄作用:是指气对血、体液、精液等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不使其无故丢失的作用。具体表现 在:固摄血液,使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防止其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涎液、胃液、肠液等,控制其分泌、排 泄量,防止体液丢失;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推动作用:是指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及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生成和运 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 营养作用:是指脾胃运化食物而化生的水谷精气的作用。 温煦作用:是指阳气气化生热,温煦人体的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