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 共336题
“亡血家不可发汗”的理论依据是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行津
D.津能载气
E.津血同源
正确答案
E
解析
血和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精微所化生,均有滋润濡养作用,二者相互化生,称为“津血同源”。若血液亏耗,尤其是在失血时,脉中血少,不能化为津液,反而需要脉外津液进入脉中,因而导致津掖不足。此时,不能对失血者再使用发汗的治疗方法,以防津液与血液进一步耗竭的恶性后果。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主要与哪些脏腑的生理功能有关这些脏腑各起什么作用
正确答案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取决于脾、肺、肾、三焦、胃、膀胱、小肠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以及相互间的协调平衡。津液靠胃对饮食物的“游溢精气”,小肠的“泌别清浊”,上输于脾生成。津液的输布,要靠脾气的转输作用。其作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津液运输周身,起到“以灌四旁”的作用,二是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作用,将津液敷布于体表肌腠,并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以推动津液对机体的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液的排泄,是在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和肾中阳气的蒸腾气化作用下完成的。肺在宣发过程中,一方面使津液化为汗液通过汗孔排出体外;另一方面,通过呼吸功能,呼出一部分水液。同时,肺在肃降、通调水道的过程中,将代谢后的水液,下输于膀胱、:经肾的蒸腾气化作用,化为尿液而排出体外。三焦,津液运行的通路。津液在生成,输布和排泄的过程中,要借助三焦的作用输布到周身各处。三焦的气机通利畅达,对津液的环流不息起着促进作用。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虽然是由多个脏腑参与的复杂的生理过程,但肺、脾、肾、三焦,在整个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尤以肾阳的气化起着主宰作用。
解析
暂无解析
温病热入营分可见
A.渴喜冷饮
B.渴喜热饮
C.渴不欲饮
D.渴不多饮
E.但欲漱水不欲咽
正确答案
D
解析
阴虚津液不足,不能上承于口,故觉口渴,而阴虚所生内热耗津不多,故不多饮。温病热入营分耗伤营阴,故渴,但热邪蒸腾营阴上承,则饮水不多。
表证过汗,风病误下,疮家误汗,致使外邪侵入,津液耗伤,筋脉失养,皆可致痉。此种误治致痉的理论始于何书
A.《黄帝内经》
B.《金匮要略》
C.《诸病源候论》
D.《景岳全书》
E.《张氏医通》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释] 《金匮要略》对伤亡津液而致痉的认识,为内伤致痉提供理论基础。
精血转化依赖气的(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防御作用
D.营养作用
E.气化作用
正确答案
E
解析
[解析] 气化是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是气化的基本形式。
“治痰先治气”、“治湿先治脾”的理论依据是(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生气
E.津能载气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津液的输布、排泄等代谢活动,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若气虚,推动作用减弱,气化无力,则可引起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形成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之一是
A.凝滞
B.黏滞
C.伤津耗气
D.伤阴
E.伤津
正确答案
E
解析
黏滞,是黏腻停滞,是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伤津是损伤津液,引起津液不足,是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津血同源”的主要依据是
A.津可以化血
B.血可以生津
C.津血同源于水谷精气
D.津亏则血燥,血燥则津枯
正确答案
A,C,D
解析
血与津液均是液态物质,都有滋润和濡养作用。津液与血的生成,均源于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津液渗注于脉中,即为血液的组成成分,故称津可以化血;而在津液大量损耗时,则脉内之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等病变,反之血燥则亦津枯。
与血液生成和运行密切相关的两脏是
A.心与肺
B.心与脾
C.心与肝
D.肝与脾中药学(中级)模拟试卷及解析
E.肝与肾
正确答案
B
解析
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故心与脾直接影响血液生成和运行。
质较清稀,分布于皮肤、孔窍等组织的物质是
A.血
B.精
C.气
D.津
E.液
正确答案
D
解析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在津液中,质地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质地较浓稠,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起濡养作刚的,称为液。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