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辟新航路
- 共2462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经济发展与交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材料一】地理大发现之后,随着西欧商人贸易范围的扩大,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欧洲市场汇集了来自各大洲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象牙,亚洲的香料、茶叶、丝绸等。
(1)根据材料一,“地理大发现”是指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所产生的直接结果及经济影响有哪些?对世界市场的形成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的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煤炭是英国工业蓝剑的主要动力来源……(大不列颠拥有)“供应不会枯竭的优质煤炭”。(引者按:若干代以后真的还是“供应不会枯竭”吗?)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突顶的图景。
——马克等《世界史考史》
【材料三】一些学者已经为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感到不安了。1827年,法国数学家富里埃提出二氧化碳的排放会使大气变暧,在他以后,瑞典学者阿伦尼乌斯提出了“温室效应”
——德尼兹·加亚尔等《欧洲史》
(2)指出近代蒸汽动力技术产生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蒸汽机的创制对历史发展的直接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单位:千关两)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发现美洲大陆;开辟新航路。②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主要表现在远洋商业活动的频繁,扩大了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经济交往;欧洲同非洲、亚洲之间的贸易扩大,同美洲开始形成紧密的经济联系。③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
(2)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和实验科学的长期孕育。
(3)蒸汽机采用新的能源,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命;随着汽船和蒸汽机车的发明,出现了交通运输业革命,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蒸汽机的使用,使工厂规模扩大,加速了城市化进程;蒸汽机导致煤的大量开采和使用,蕴含了“能源问题”,加剧了环境污染,实际上已向人类昭示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学界大部分学者认为,l500年前后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类历史由此开始了近代化进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观点的主要依据。(6分)
材料二 近代与古代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开启了人类历史的现代化进程,……现代化涵义甚广,内容颇丰……渗透到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引起了相应的深刻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化引起了人类社会哪些深刻变化?(10分)
材料三 19世纪最后30年,出现了近代社会的第二次现代化浪潮。作为这次现代化浪潮的结果,形成了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在现代意义的经济模式基础上,现代意义上的政治模式趋于成熟。
(3)材料三中“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指的是什么?它是怎样促使“现代意义经济模式形成”的?(6分)
正确答案
(1)依据: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条件;文艺复兴宣扬了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宗教改革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学世界观,解放了人们的思想。(6分)
(2)变化: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
政治,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经济,手工生产向机器化大生产转化;思想,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科技,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10分)
(3)第二次工业革命。(2分)
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速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形成大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生产效率提高,现代意义经济模式形成。(4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1500年以后世界的变化主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来分析。其中关键因素是经济因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才使世界发生了质的变化。依据世界史近代发展的史实来分析,重大的史实主要有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重大事件,依据这些事件的影响来论证题干的结论。
(2)第二问,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正确理解“现代化”的含义,现代化不只是指生产力上的机械化,同时还指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方上的自由平等等内容,所以要围绕这个内容来回答。政治上专制制度逐渐被民主制取代,经济上农业文明逐渐向工业社会转型,思想文化由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变。
(3)第三问,材料三中“第二次现代化浪潮”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个结论的得出依据材料中的时间“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即是指1870年至1900年,也即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进行的时间。有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怎样促使“现代意义经济模式形成”的问题,依据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现代生产关系的影响来分析,正确的理解“现代意义经济模式”即是大企业的经济方式。
意大利是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国家之一,但到19世纪中期,社会经济发展却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试从近代早期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的变化、意大利内部政治状况方面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变化,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商业地位逐渐被葡萄牙等国代替;很多地区被外国势力控制或占领,邦国林立,长期没有统一;多数邦国处于封建统治之下,工商业发展受到阻碍。
世界历史不是各民族、各国家、各地区历史的堆积,而是人类自孤立和分散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的过程。
问题:
(1)写出图上A、B两处所代表的古代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1500年起,人类开始走出分散状态,到20世纪初世界已连成一体。叙述这一过程中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两河流域或美索不达米亚,B——美洲印第安文明或玛雅文明。
(2)15——16世纪,西欧国家开辟了新航路,进行早期海外殖民扩张,人类社会开始从分散的古代世界向整体的现代世界转折。17——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法、美相继爆发政治革命,工业革命标志着工业社会的来临。政治与经济革命巩固并发展了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19世纪,资本主义工业化浪潮从西欧推向其他地区;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列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合理即可)
15世纪以来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美洲人种的分布
(1)材料一中美洲人种的构成有何变化?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68年,买办出身的徐润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宝源祥茶栈,对上海及其周围广大地区的茶叶贸易进行控制,源源不断地向各国洋行提供合适的出口货源,谋取高额利润,有人称徐润为“近代中国的茶王”。
苏伊士运河通航后,从福州出发的茶船数量从同治十年(1871年)的3艘增至同治十一年的34艘。至1886年,中国茶叶输出量达268万担,创茶叶出口的历史最高纪录。
——摘自《新华网》
(2)据材料二简析近代中国茶叶出口量剧增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讯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1914年竣工的巴拿马运河使旧金山到利物浦的航程近了5666英里……此外海底电缆的铺设、跨洲铁路的修建,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讯网络得以形成。
——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促进世界联系加强的科技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信息,概括近代世界联系加强的主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从单一到多元。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种族灭绝政策;欧洲人移民;黑奴贸易。
(2)需求量的增加;列强买办的勾结;交通条件的改善;通商口岸的开放。
(3)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新通讯工具的出现和普及。
(4)以欧洲为中心,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起主导作用;亚非拉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科技的推动;日益加强,逐渐深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结合1840—1919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方面是如何实现转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明史观角度看,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请分别结合古代雅典、近代英国的政治文明实例,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两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2)经济:伴随着西方的入侵,中国经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小农经济逐渐瓦解,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政治: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①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制衡(或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直接民主)。利与弊:有利于维护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创造和城邦经济的繁荣,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和城邦体制(小国寡民),最终不利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在国与国竞争中保持强盛。②近代英国代议制度的特征:君主立宪制,君主制、贵族制、议会民主与党派政治相结合,以内阁制为核心。利与弊: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利益、维护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但终究不能完全体现全民各种权利和社会公正。
“海外发现”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但在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成为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其巨大的影响波及各方。一般看来,这一变化对欧洲人是有利的,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如……因此,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的描述,受到一些以土著美洲人或非洲裔美洲人观点探讨欧洲扩张经历的历史学家的广泛挑战。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问:
(1)1500年前后大西洋之世界地位的变化与哪一系列重大史实直接相关?(3分)
(2)请列举3项史实,替代材料中省略的内容。(3分)
(3)根据材料最末一句所述“观点”,对“发现新大陆”将如何评价?(2分)
(4)请列举评价“发现新大陆”的两对(组)视角。(4分)
正确答案
(1)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或新航路开辟、“地理大发现”);(2分)随后西欧各国殖民者纷至沓来。(1分)
(2)西欧殖民者来到美洲开展殖民掠夺(或写 掠夺黄金等贵金属),实现资本的原始积累;(1分)美洲土著被掠夺、遭杀戮;(1分)非洲土著被掳略贩卖到美洲为奴。(1分)
(3)开启了非洲、美洲可怕的灾难史。(大意相似即可,2分)
(4)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视角,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的视角,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影响的视角,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视角, 区域历史与全球历史的视角,等等(任写2对言之成理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
(1)根据题目的时间线索,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史实回答即可。
(2)根据全文的逻辑,前面主要说明了殖民掠夺的积极意义,后面的“灾难”即其消极影响。
(3)根据材料最末一句“但对其他地方的人则意味着灾难”所述“观点”即可知道,对“发现新大陆”的评价。
(4)结合所学,评价“发现新大陆”的视角可以从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视角, 区域历史与全球历史的视角等角度认识。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一《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棱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走半。
——包世臣《安黑四种》
材料四 195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为百万美元)
时间 1950 1955 1965 1970 1980 1993
日本 47 83 454 807 9201 39066
美国 238 — — — 4813 27660
苏联 337 1790 406 45 492 —
请回答:(1)材料一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2分)二者有何内在联系?(2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3)对比分析材料四中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格局有何不同特点?(2分)请阐述造成这种变化的国际、国内因素。(4分)
正确答案
(1)含义:中国——闭关锁国;西方——开辟新航路。(2分)
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
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2分)
(2)变化: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1分)
说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分)
(3)特点:50年代与苏联贸易迅速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迅速增长);
80年代以来与美、日等国的贸易迅猛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迅速增长)。(评分说明:每点2分,不超过4分)
国际因素: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2分)
国内因素:我国调整外交政策,从一边倒到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2分)
试题分析:(1)第一问“15世纪早期”中国处于明朝时期,对外交往方面的表现是闭关锁国,与此同时西欧发生了新航路的开辟。第二问,结合在15世纪中国受到的西方侵略回答。(2)要结合材料二、三的信息回答。(3)第一问,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归纳。第二问,根据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国际、国内因素”归纳。
点评:近代前夜,在西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扩张之时,中国实行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西方在新航路开辟后的对外扩张中,中国明显落后下来。在近代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逐渐的沦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主动的融入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历史上的诸文明并不是封闭的体系,它本身在不断地变动,同时各文明之间也在不断地交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把人类文明的交流划分为三个时期,1500年以前称之为遭遇,1500年—19世纪末是冲击时期,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则是相互作用时期。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导致1500年前后“文明遭遇”的主要历史事件对欧洲与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形成巨大冲击。试以中国为例,从政治、经济上概括其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文明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文明在经济上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材料及对本题第(1)(2)(3)问的回答,谈谈你对“文明的交流”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对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加速了西欧封建社会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世界: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政治:①西方列强发动侵华战争,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②随着时局的变化,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兴起。经济:①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②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并在曲折中发展。
(3)1921年苏俄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实施新经济政策,在苏维埃掌握国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贷币关系恢复与发展生产。1933年罗斯福借鉴苏联计划经济,实施新政,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4)文明的交流,使各文明创造的成果在短期内即为人类共享,使人类前进的步伐大大加快;文明的交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它时常要遇到各种阻碍、挫折和冲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