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 共891题
如图,粗细均匀,内径很小,两端开口的U形管竖直放置。两管的竖直部分高度为20厘米,水平部分BC长16厘米。一空气柱把管内水银分成左右两部分。大气压强P0=76cmHg,当空气柱温度为T0=273K,长为L0=10cm时,水平管BC内左边水银柱长为2 cm,竖直管AB内水银柱长也为2cm。求
(1)空气柱右边水银柱总长是多少?
(2)当空气柱温度升高到多少时,左边水银恰好全部进入竖直管AB内?
(3)为使空气柱左侧管中水银全部溢出,空气柱温度至少要升高到多少?
正确答案
解:(1)由于气体压强为78cmHg,故右侧竖直管内水银高也为2cm,所以右边水银柱总长为6cm
(2)左边水银全部进入竖直管时,右边竖直管中水银柱高也为4cm,此时气体压强为80cmHg,气柱总长为14cm,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可得T2=
=392K
(3)左边水银全部进入竖直管后,再升高温度气体做等压变化,左边水银柱上升,右边水银柱不再上升,当左边水银柱上升到竖直管开口处时,此时空气柱长为30厘米,气体体积最大,温度最高。此后稍有扰动,左边水银就会溢出,右边水银柱下降,气体开始做等容降温。所以Tm==840K
有组同学设计了一个如图所示的测温装置,C为测温泡,用玻璃管与水银气压计相连,气压计A、B两管内的水银面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计A、B两管的下端通过软管相连且充满水银(图中涂黑部分).在A管上画上刻度.测温时调节B管的高度使A管中的液面位置保持在a处,此时根据A、B两管水银面的高度差就能知道测温泡所处环境的温度.假设该测温装置在制定刻度时候的大气压为76cmHg,测温泡所处环境的温度为30℃.
(1)当测温泡放入较低温度的液体中,即测温泡中气体温度降低时,为使水银气压计A管中的液面位置保持在a处,则水银气压计的B管应向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2)该温度计的刻度是______(填“均匀”或“不均匀”,及“温度上高下低”或,“温度上低下高”
(3)该温度计存在的缺陷之一,当天气变化引起大气压强变大,而环境温度仍为30℃,温度计上30℃的刻度应该如何调整______.
正确答案
(1)液面位置保持在a处,测温泡中气体作等容变化,当测温泡放入较低温度的液体中,气体的温度降低,根据查理定律可知,气体的压强要减小,应将B管向下移动;
(2)0℃时右边水银面与左边水银面高度差为h1,温度为t℃时,右边水银面与左边水银面高度差为h2,则
根据查理定律得:=
…①
由数学知识得:=
即得 =
•△h
得:△T=•△h…②
可见△T与△h正比,故该温度计的刻度是均匀的.温度越高,h2越大,故该温度计的刻度值温度上高下低;.
(3)由②得知,当大气压升高时,温度计的读数偏小,为温度计上30℃的刻度应向上平移.
故答案为:(1)下;(2)均匀的,温度上高下低;(3)30°C的刻度应向上平移.
某同学在研究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中,测出了几组P和V的值,如下表所示:
试根据他测得的结果,猜想这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在温度不变时,PV乘积应该都相等,从表格中可以看出,pv的乘积减小,即该同学的实验结果:p1v1≠P2V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说明实验过程中有漏气现象.
答案为:pv的乘积减小,即该同学的实验结果:p1v1≠p2v2.
说明实验过程中有漏气现象.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温度缓慢升高的变化,如图所示,p-T和V-T图各记录了其部分变化过程,试求:
①温度为600K时气体的压强;
②在p-T图象上将温度从400K升高到600K的变化过程补充完整.
正确答案
①由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得=
;
代入数据=
解得P2=1.25×105 Pa;
温度为600K时的气体压强为1.25×105 Pa;
②图V-T图可知,400K-500K气体容积不变,气体做等容变化,故在P-T图中图象应延伸到500K处,此时压强为1.25×105 Pa;
从500K-600K,气体做等压变化,压强P2=1.25×105 Pa;故从500K至600K为水平直线,故图象如图所示:
某同学在研究一定质量的气体,保持体积不变时,压强与温度的关系的实验中,利用传感器采集到若干数据,由于该生马虎,没有记录在表格中,只记下一些没有单位的数字,(112、280、116、120、127、126、330、320、300、290)请你把数据填在表格中:
根据以上数据在小方格上画出P-T图象,根据图象说明______(填能、不能)验证查理定律,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数据填在表格中:
根据以上数据在小方格上画出P-T图象
根据以上数据在小方格上画出P-T图象,根据图象说明能验证查理定律,理由是由图象可知,P-T图象基本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即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故答案为:
能,P-T图象基本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即压强与热力学温度成正比.
用DIS研究一定质量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强与体积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实验步骤如下:
①把注射器活塞移至注射器中间位置,将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逐一连接;
②移动活塞,记录注射器的刻度值V,同时记录对应的由计算机显示的气体压强值p;
③用V-1/p图象处理实验数据,得到如图2所示图线.
(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
(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和______.
(3)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但如图所示的V-图线不过原点,则代表______.
正确答案
(1)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质量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注射器活塞上涂润滑油.这样可以保持气密性.
(2)为了保持封闭气体的温度不变,实验中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移动活塞要缓慢;不能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气体部分.这样能保证装置与外界温度一样.
(3)体积读数值比实际值大V0 .根据P(V+V0)=C,C为定值,则V=-V0 .如果实验操作规范正确,但如图所示的V-
图线不过原点,则V0代表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连接部位的气体体积.
故答案为:(1)在注射器活塞上涂润滑油
(2)移动活塞要缓慢;不能用手握住注射器封闭气体部分.
(3)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连接部位的气体体积
(选修3-3选做题)
如图所示,有一底部封闭的圆柱形气缸,上部有一通气孔,气缸内壁的高度是2L,一个很薄且质量不计的活塞封闭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开始时活塞处在离底部L高处,外界大气压为1.0×105 Pa,温度为27 ℃,现对气体加热,不计活塞与气缸壁间的摩擦。求:
(1)当加热到127 ℃时活塞离底部的高度;
(2)当加热到427 ℃时气体的压强。
正确答案
解:刚开始加热活塞上升的过程中,封闭气体做等压变化。设气缸横截面积为S,活塞恰上升到气缸上部挡板处时气体温度为t,则对于封闭气体:
由,可得
解得t= 327℃
(1)当加热到127℃时,活塞没有上升到气缸上部挡板处,设此时活塞离地高度为h,对于封闭气体:
由,可得
解得
(2)设当加热到427℃时气体的压强变为p3,在此之前活塞已上升到气缸上部挡板处,对于封闭气体:
由,可得
代入数据得:p3=1.17×105 Pa
如图所示,某水银气压计的玻璃管顶端高出水银槽液面1m,因上部混有少量的空气使读数不准,当气温为27℃时标准气压计读数为76cmHg,该气压计读数为70cmHg,求:
(1)若在气温为27℃时,用该气压计测得的气压读数为64cmHg,则实际气压应为多少cmHg?
(2)若在气温为7℃时,用该气压计测得的气压读数为68cmHg,则实际气压应为多少cmHg?
正确答案
解:(1),
,
,即
(2),
,
,即
如图所示是用导热性能良好的材料制成的实验装置,开始时气缸内封闭气体长度为22cm,现用竖直向下的外力压活塞,使气缸内空气柱的长度变为11cm.已知大气压强为P0=1.0×105Pa,活塞的横截面积S=l0cm2(不计活塞的重力,环境温度稳定).求:
(1)若缓慢压缩活塞,压缩后气体的压强.
(2)从微观上说明(1)中压强变化的原因.
(3)若压缩气体过程中,人对活塞做功100J,气体向外散失热量20J,试求气体内能的变化量.
正确答案
(1)封闭气体初态压强 p1=p0=1.0×105Pa,体积V1=l1S,末态体积 V2=l2S
由波意耳定律 p1V1=p2V2,
解得:p2=p1=1.0×105×
Pa=2.0×105Pa
(2)缓慢压缩活塞,气体温度不变,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加,所以压强增加.
(3)人对活塞做功 W1=100J,
大气压力对活塞所做的功 W2=p0Sh=1.0×105×10×10-4×11×10-2=11(J)
由热力学第一定律有:
W1+W2+Q=△U
解得:△U=100J+11J-20J=91J
答:
(1)若缓慢压缩活塞,压缩后气体的压强为2.0×105Pa.
(2)缓慢压缩活塞,气体温度不变,气体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加,所以压强增加.
(3)气体内能的变化量为91J.
房间的容积为20m3,在温度为7℃、大气压强为9.8×104 Pa时,室内空气质量是25kg。当温度升高到27℃,大气压强变为1.0×105 Pa时,室内空气的质量是多少?
正确答案
解:室内气体的温度、压强均发生了变化,原气体的体积不一定是20m3,可能增大,有气体跑出,可能减小,有气体流入,因此仍以原25kg气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计算才能确定
气体初态:P1=9.8×104Pa,V1=20m3,T1=280K
末态:P2=1.0×105 Pa,体积V2,T2=300K
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
因为V2>V1,故有气体从房间内流出
房间内气体质量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