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
- 共1481题
(2015秋•福建期末)如图装置可用于收集气体并验证其化学性质,下列对应关系完全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NO是无色难溶于水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且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所以,不能用如图所示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只能用排水法,NO不与水反应,所以不与紫色石蕊试液作用显红色,故A错误;
B.氯气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所以能用如图所示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能将碘单质从其盐中置换出来,Cl2+2I-═I2+2Cl-,所以氯气和碘化钠反应生成碘单质,可以看到溶液变蓝,说明氯气具有氧化性,故B正确;
C.SO2是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所以,能用如图所示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但SO2中+4价S具有还原性,与酸性KMnO4溶液发生2KMnO4+5SO2+2H2O═K2SO4+2MnSO4+2H2SO4反应,导致酸性KMnO4溶液褪色,故C错误;
D.NH3密度比空气小,不能用如图所示的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氨气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NH3•H2O⇌NH4++OH-,在MgCl2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为氢氧化镁,不是氨气有碱性,而是氨气与水反应产生碱,氨气是具有碱性的气体,故D错误;
故选B.
(2015•保定模拟)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NO2球浸泡在冰水和热水中,冰水颜色变浅,说明降温向正反应反应进行,说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正确;
B.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反应不能顺利进行,应用硫酸和碳酸钠溶液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故B错误;
C.制备氢氧化亚铁时,Fe应为阳极,故C错误;
D.四氯化碳和水互不相溶,可用分液法分离,故D正确.
故选AD.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冷凝水下进上出,效果最好,故A正确;
B.酒精和水互溶,不能用分液分离,故B错误;
C.不能把鼻孔凑到集气瓶口去闻气体的气味,应用手扇闻,故C错误;
D.转移液体需要用玻璃棒引流,防止液体溅出,故D错误.
故选A.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紧贴试管内壁.______
(2)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______
(3)实验时,将水倒入浓硫酸配制稀硫酸.______
(4)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______
(5)过滤时,漏斗下端紧贴烧杯内壁.______
(6)加稀盐酸后过滤,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______
(7)将O2和H2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以除去其中的H2.______
(8)18g H2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22.4L.______
(9)22.4L O2中一定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______
(10)在0.5mol Na2SO4中含有Na+的数目为6.02×1023个.______
(11)在标准状况时,20mL NH3与60mL O2所含的分子个数比为1:3.______.
正确答案
×
×
×
√
√
√
×
×
×
√
√
解析
解:(1)滴管滴加液体时,滴管尖端要悬空在容器口的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部更不能接触试管内壁,以免污染滴管内的液体,故答案为:×;
(2)若液化气泄漏会形成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明火时易发生爆炸,故答案为:×;
(3)实验室配制稀硫酸时,应先将水倒入烧杯中,再将浓硫酸用玻璃棒引流进烧杯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注意不能将水倒到浓硫酸中,以免溶解时放出的热使酸液沸腾四处飞溅,故答案为:×;
(4)过滤时,玻璃棒与三层滤纸的一边接触,避免万一玻璃棒把湿的滤纸戳破,液体就会顺着漏斗与滤纸间的夹缝流下,导致过滤失败,故答案为:√;
(5)依据过滤操作时漏斗下端紧靠在烧杯内壁可以防止液滴溅出,故答案为:√;
(6)Mg、Al均能与盐酸反应,而Cu不能与盐酸反应,则加足量稀盐酸后过滤,可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铝粉,故答案为:√;
(7)氢气具有可燃性,氧气是助燃剂,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可能会产生爆炸,且氢气还原CuO后生成的Cu易被氧化,则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不能除杂,故答案为:×;
(8)18g的物质的量为1mol,标况下,水为液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其体积,应根据V=计算水的体积,其体积远远小于22.4L,故答案为:×;
(9)若为标况下,22.4L氧气的物质的量为1mol,含有6.02×1023个氧分子,但氧气所处的状态不确定,气体摩尔体积不一定是22.4L/mol,不能确定氧气的物质的量,不能确定含有氧气分子数目,故答案为:×;
(10)0.5molNa2SO4中钠离子的物质的量为0.5mol×2=1mol,则由N=n×NA可知,则钠离子的个数为1mol×6.02×1023mol-1=6.02×1023,故答案为:√;
(11)分子个数比等于体积之比=1:3,故答案为:√.
下列各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不能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因闻有毒气体的方法:用手在集气瓶口轻轻扇动,仅使极少量的气体飘进鼻孔,故A正确;
B.二氧化硅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故B错误;
C.因移液时应通过玻璃棒引流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中,以确保液体不漏出,故C正确;
D.因氨气极易溶于水,瓶内压强减小,外压不变,所以形成了喷泉,故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