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 共2383题
(2015秋•福建月考)下列哪一项不是自然选择对生物进化的作用(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自然选择作用于的变异,使有利的变异得到保存,不利的变异被淘汰,A正确;
B、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性改变,B正确;
C、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可以为自然选择提供原材料,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
D、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之一,D正确.
故选:C.
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实验,下面提及的实验中有精心设置了对照实验的是( )
①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②鲁宾和卡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③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④艾弗里证明了促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是DNA.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尔文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主要是基于对大量地质学、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方面材料的研究,没有设置对照实验,①错误;
②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时,采用了对照实验,即用18O分别标记水和二氧化碳,②正确;
③沃森和克里克通过构建物理模型,提出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没有设置对照实验,③错误;
④艾弗里证明了促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的物质是DNA时,设置了加入DNA酶和DNA的对照组,④正确.
故选:A.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达尔文进化的内容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同一物种的成员在许多特性上有变异,即遗传和变异,A正确;
B、表现型不适于其环境的后代会死亡即适者生存,B正确;
C、生物体会产生比其环境所能维持的个体数多的后代即过度繁殖,C正确;
D、变异是自发产生的,与环境无关,D错误.
故选:D.
《物种起源》出版已有150年,但依然深深影响着现代科学研究,达尔文( )
①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
②提出了用进废退的理论
③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④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提出了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观点,故①正确;
②用进废退的理论是拉马克提出的,故②错误;
③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个体,故③错误;
④达尔文认识到变异广泛存在并能遗传给后代,即遗传和变异,故④正确.
故选C.
某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分趾和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两种性状,W代表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基因,多年后W的基因频率下降,w的基因频率上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多年后W的基因频率下降,w的基因频率上升,可能形成两个新物种,A正确;
B、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小岛上食物短缺,会使联趾个体更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B正确;
C、过度繁殖使种群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
D、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存斗争的加剧不一定导致分趾、联趾两个物种的形成,有可能导致选择加剧,D错误.
故选:D
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多的种群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所以在一个环境气候多变的生态系统中,只有个体差异较多的种群,其生存机会最多;个体差异较少的种群,其生存机会较少.而形体的大、小与是否适应环境、是否会被淘汰无关.
故选:D.
有关生物进化与多样性形成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
B、达尔文是从个体水平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B错误;
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C正确;
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选择、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D正确.
故选:B.
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氨基酸数目没改变,氨基酸的改变应该是由碱基对替换引起的,A错误;
B、甲地区抗性基因频率=2%+20%×=12%而不是22%,B错误;
C、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为(4+)%=20%,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为(1+
)%=8.5%,乙地区的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代表突变率最高,C错误;
D、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低,则敏感性基因频率最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如图表示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对长颈鹿进化历程的解释,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的长颈鹿个体颈的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这种个体之间性状上的差异称为______,这些差异是可______的.
(2)图2所示的现象叫做______,此过程会由于______而愈加激烈.
(3)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图3所示的现象______.
(4)自然选择是通过______实现的.
(5)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______水平.
正确答案
解:(1)从图1可以看出长颈鹿个体颈的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属于生物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
(2)图2中由于变异,不同的长颈鹿吃到树叶的机会不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存斗争,过度繁殖和食物的减少,生存斗争会越来越激烈.
(3)图3中显示出自然选择的结果,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5)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而现代进化论认为是种群.
故答案为:
(1)变异 遗传
(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
(3)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4)生存斗争
(5)个体
解析
解:(1)从图1可以看出长颈鹿个体颈的长短不同,有的长,有的短,属于生物的变异,是可遗传变异.
(2)图2中由于变异,不同的长颈鹿吃到树叶的机会不同,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生存斗争,过度繁殖和食物的减少,生存斗争会越来越激烈.
(3)图3中显示出自然选择的结果,即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
(5)达尔文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而现代进化论认为是种群.
故答案为:
(1)变异 遗传
(2)生存斗争,过度繁殖
(3)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4)生存斗争
(5)个体
有相邻两块田,一块田种的是野生品种水稻,因受到霉菌感染,有60%枯死,但有40%未受影响.邻近的另一块田,种植的是人工育种的水稻,同样受到真菌感染,但却全部枯死.下列何者是造成此差异的最可能原因(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人工育种的水稻主要是有产量高的遗传组合,才会被选择来种植,子代抗菌基因少,并不是因为产生突变,A错误;
B、野生品种大都对霉菌感染有抗性,有较好的适应能力,B正确;
C、物种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多样,水稻就一种生物,C错误;
D、遗传变异是普遍存在的,D错误.
故选:B
在下列几种简式中,能较确切地说明达尔文进化论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生存斗争是自然选择的手段和动力,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内因和基础,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可判断它们的关系是:过度繁殖→遗传变异→生存斗争→适者生存.
故选:A.
按照达尔文的观点.长颈鹿具有长颈是由于(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达尔文认为:古代的长颈鹿存在着颈长和颈短、四肢长和四肢短的变异,这些变异是可以遗传的,四肢和颈长的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容易生存下去,并且繁殖后代;四肢和颈短的个体,吃不到高处的树叶,当环境改变食物缺少时,就会因吃不到足够的树叶而导致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本身活下来的可能性很小,留下后代的就会就更小,经过许多代以后,四肢和颈短的长颈鹿就被淘汰了,这样,长颈鹿一代代的进化下去,就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长颈鹿,因此长颈鹿的颈很长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选:C.
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
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传播,A正确;
B.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生殖隔离,B正确;
C.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如A突变为a,A的基因频率就会下降.C错误;
D.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突变)和基因重组(重组)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正确.
故选:C.
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过度繁殖是前提,不是内因,A错误;
B、生存斗争是动力,不是内因,B错误;
C、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C正确;
D、适者生存是结果,不是内因,D错误.
故选:C.
以下说法正确的有几项( )
(1)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容易遭环境的淘汰
(2)一般地说体细胞都含有该物种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同时都表达
(3)狼在追捕兔子的过程中,在其腿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
(4)没有叶绿体的生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进化,种群越不容易遭环境的淘汰,(1)错误;
(2)一般地说体细胞都含有该物种的一整套基因,但不能同时都表达,因为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2)正确;
(3)狼在追捕兔子的过程中,在其腿部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单向传导的,(3)错误;
(4)蓝藻没有叶绿体,但能进行光合作用,(4)错误.
所以只有(2)正确.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