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D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生殖隔离是指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亲缘关系接近的种群之间在自然条件下不交配,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后代或不能产生可育性后代的隔离机制.自花传粉植物,通过人工传粉依然可以产生子代,子代也可以产生可育性子二代.所以严格自花传粉的植物个体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B错误;

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个体的表现型是自然选择的对象,C错误;

D、生物入侵可能会与当地物种有竞争、捕食等有关系,对当地物种来说就是环境改变了,于是进化速率和方向可能会改变,D正确.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南昌校级期末)《参考消息》援引西班牙《趣味》月刊文章-《昆虫抗菌肽给细菌性疾病的防治带来了希望》.文章称随着全球范围内抗生素的广泛和大量应用,抗药细菌不断出现,它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抗生素产生抗性,抗生素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成为一堆废物.请分析抗生素对细菌的抗性的产生所起的作用是(  )

A抗生素的不断使用,使细菌逐渐适应而产生抗药性

B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C细菌的变异是定向的,抗生素对细菌进行了定向选择

D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定向变异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先发生变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已发生变异的性状进行选择,A错误;

B、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抗生素的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正确;

C、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C错误;

D、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也不是抗生素使其变异,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若“M→N”表示由条件M必会推得N,则这种关系可表示为(  )

AM表示遵循基因分离定律,N表示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M表示基因频率的改变,N表示生物的进化

CM表示基因突变,N表示性状的改变

DM表示伴X隐性遗传中母亲患病,N表示儿子不一定患病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多对等位基因,它们遵循基因分离规律,但不一定遵循自由组合规律,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正确;

C、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等原因,基因突变不一定会改变生物的性状,C错误;

D、若M表示伴X隐性遗传,母亲患病,则儿子一定患病,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并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生物的变异为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

B、由于地理隔离可使不同种群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所以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

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标志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C错误;

D、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硫丹是一种具有杀蜡作用的有机氯类杀虫剂,长期使用硫丹后,蜡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硫丹对蜡虫具有选择作用

B硫丹诱导了蜡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C硫丹能促进蜡虫分解杀虫剂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蜻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蜡虫发生了基因突变,出现了抗药性,硫丹对蜡虫具有选择作用,使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掉,A正确;

B、蜡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是自发进行的,与外界环境硫丹无关,B错误;

C、硫丹只对蜡虫具有选择作用,使不具有抗药性的个体被淘汰掉,C错误;

D、若抗药性为显性性状,则抗药性强的蜻虫所产生的后代不一定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不相符的描述是(  )

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B种群间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生殖隔离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利用环境条件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都属于变异,变异是不定向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A正确;

B、种群间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叫隔离,B错误;

C、新物种的形成意味着生物能够以新的方式适应环境,C正确;

D、表现型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能够在生存斗争中保留下来,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而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1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A和a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1和种群2中的不同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种群1和种群2甲虫的变异和进化方向

B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A′A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

CA′A个体的出现可能导致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D种群1和种群2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任何时候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错误;

B、原本种群中没有A′基因,其出现应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

C、基因频率是该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A′基因的出现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

D、由图可知,种群1和种群2之间可以进行发生基因交流,说明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同一物种,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

B地理隔离不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

C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D基因突变对多数个体不利,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生物进化的方向总是不一致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A错误;

B、地理隔离会导致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长期的地理隔离一般会导致生殖隔离,B错误;

C、新基因是基因突变产生的,自然选择的实质是保留种群的有利基因,C正确;

D、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基因突变的方向与生物进化的方向没有必然的联系,D错误.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B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世代间可以具有连续性

C自然选择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诱因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包括:基因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错误;

B、由于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会使生物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可以传给下一代,具有连续性,B正确;

C、自然选择决定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方向,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自发的,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2015秋•淮安月考)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有(  )

A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小

正确答案

A,B,D

解析

解:A、变异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所以自然选择不能决定生物变异的方向,A错误;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错误;

C、由于遗传和变异,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正确;

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D错误.

故选:AB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传统的观点认为大熊猫的濒危是进化历程的必然,最新群体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现存大熊猫并未走到进化的尽头,仍具有进化潜力,因为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曾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以下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观点和内容,错误的叙述是(  )

A一个大熊猫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B基因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决定了进化的方向

C如果大熊猫种群仍然保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实际上反映了种群中基因的多样性

D末次冰期消融后大熊猫的种群扩张,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动态变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库,故A正确;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故B错误;

C、遗传多样性就是基因多样性,故C正确;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大熊猫在末次冰期消融后还经历了强烈的种群扩张,其实质是大熊猫种群的基因频率在进化过程中发生了动态变化,故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与生物进化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B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

C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D进化改变的个体,而不是群体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进化时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A正确;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有很多,如:基因突变、自然选择、遗传漂变、迁移等,不仅只有突变,B错误;

C、适应环境的变异个体才能生存,只有少数个体能够生存下来,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不是个体,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用生物进化论的观点解释病菌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原因是(  )

A使用抗菌素的剂量不断加大,病菌向抗药能力增强方向变异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人工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自然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

正确答案

C,D

解析

解:A、抗药能力产生于使用抗菌素之前,且变异是不定向,A错误;

B、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了选择,非人工选择,B错误;

C、抗菌素对病菌进行了选择,生存下来的病菌都是抗药能力强的,C正确;

D、病菌中原来就有抗药性强的个体和抗药性弱的个体,在使用抗菌素的过程中淘汰了抗药性弱的个体,抗药能力强的个体被选择了下来,D正确.

故选:C  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长期使用某一种农药后,马铃薯甲虫数量变化曲线,请用生物进化观点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明:用药后的第一年害虫密度______,而以后的年份中.害虫密度______

(2)甲虫的______是不定向的.为抗药性形成提供了原始材料.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______来实现的.

(4)______是定向的.其结果是形成了甲虫的抗药性.

(5)从图中分析:马铃薯甲虫是否发生了进化,为什么?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中表明:用药后的第一年害虫密度迅速减少,而以后的年份中.害虫密度逐渐增加

(2)甲虫的变异不定向的,为抗药性形成提供了原始材料.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4)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其结果是形成了甲虫的抗药性.

(5)从图中分析:马铃薯甲虫不含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死亡,含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越来越多,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故马铃薯甲虫发生了进化.

故答案为:

(1)迅速减少      逐渐增加

(2)变异

(3)生存斗争

(4)自然选择

(5)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解析

解:(1)图中表明:用药后的第一年害虫密度迅速减少,而以后的年份中.害虫密度逐渐增加

(2)甲虫的变异不定向的,为抗药性形成提供了原始材料.

(3)甲虫抗药性的增强,是通过甲虫与杀虫剂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4)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其结果是形成了甲虫的抗药性.

(5)从图中分析:马铃薯甲虫不含抗药性基因的个体死亡,含抗药性基因的个体越来越多,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故马铃薯甲虫发生了进化.

故答案为:

(1)迅速减少      逐渐增加

(2)变异

(3)生存斗争

(4)自然选择

(5)发生了进化,因为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属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正确叙述是(  )

A生物个体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B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C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A错误;

B、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

C、地理隔离不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如多倍体的形成,C错误;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故选:D.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