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4分)在对“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某班同学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的。

方法一史料研习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昭裢《啸亭杂录》卷四《议政大臣》

(1)材料一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材料二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根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7分)

方法二规律认识

(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期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3分)

方法三观点探讨

材料三:皇权至高无上而无所不统的属性,使得全体臣民都是皇权统治和奴役的对象,没有平等可言。在皇帝制度创立后的历史中,皇权意识不断地膨胀却缺乏对其应有的制约与

限制。正因为如此,在历史上才会出现不少皇帝滥用权力的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赵斌《浅析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利与弊》

(3)结合材料三的观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皇帝制度的认识。(4分)

正确答案

(1)宰相一职增多;集体共议国政;假借其他官名行宰相职责,分散宰相权力。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他们对军国大政有直接处置权。雍正朝设立军机处以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便明显被削弱;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权力全部转移到皇帝手中。(7分)

(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3分)

(3)皇帝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在该制度下,皇权独尊,极易形成皇帝集权专制,并且滋生腐败,不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4分)

试题分析:(1)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相互补充,共同行驶行政权;在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很大,但是在军机处设立后,其权力遭到限制;乾隆时期,议政王大臣会议被取消。(2)从这几朝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来看,唐代实行的三省六部制是多人共行宰相之职;明代废丞相,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组成决策核心机构。(3)对于皇帝制度的评价要注意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评价。

点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除了要掌握清代的军机除外,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据《史记》记载,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作为主管监察的最高官吏,其位上卿,“掌副丞相”。在地方上,“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监还可称为“监公”,或称为监御史、监郡御史、郡监等。监御史的地位可以和郡守、郡尉并称,其主要职责是“掌监郡”,即负责监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务。这样,秦朝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这个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

――据百度百科与中华先锋网廉政之声等资料改编

材料二:“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在中央将中央监察大权一分为三,形成御史府、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足鼎立的局势。在地方,形成刺史—督邮—监乡这样的州、郡、县级监察单位,形成相对独立而对本级长官负责的监察体系。汉武帝设十三刺史,刺史官级低于郡守,但其代表中央,巡行郡国,监察地方的诸侯王和郡守县令,史称“以小驭大”。刺史没有固定的治所,每年八月巡视所辖区域,考察吏治、奖惩官吏、决断冤狱。后来,刺史权渐重,积久成制,成为最高地方行政长官。

――据吴启萌《汉代监察制度述评》改编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秦、汉监察制度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其成因。(6分)

材料三: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提出“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美国重视政府效能的评估和公务员绩效的考核,并且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

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

(2)据材料一、二、三,比较美国行政监察制度与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不同点。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不同点的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6分)

特点: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大监察体系,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监察网络;监察系统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垂直领导,最后直接对皇帝负责。(4分)

成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2)(8分)

不同点: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监督网络健全,工作效率高;较充分地体现了民意;以法律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4分。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

原因: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中国古代权力监督体制本身有缺陷,监察机构的监督权未受到监督。近代美国民主、法制的确立与健全;权力的相互牵制;近代西方公民意识的提高;等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言之有理亦可。)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了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形成这样特点的原因。第一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秦朝在中央设置御史大夫”“在地方上……郡置……监御史”“建立了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的垂直的监察系统……直接向皇帝负责”和材料二中的信息“汉承秦制”作答;第二小问可从解决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这一角度作答。

(2)本题考查了美国行政监察制度与秦汉时期监察制度的不同及造成不同的原因。“不同点”可根据材料三中的信息“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没有专门机构负责”“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工作效率较高”等作答;“原因”可从双方的政治制度的特点这一角度作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2分)观察历史演变,要特别注意历史大变革时期,因为这些大变革决定了一个长时期社会发展的总趋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清人赵翼说∶“(从春秋到)战国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李鸿章在1865年致友人的信中,也提出了著名的“千古变局”命题,认为他当时所处的中国面临“三千余年未有之大变局。” 学者路齐一曾定义说:“大变革(大变局)指一个国家(社会)的大发展,即一个国家(社会)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历史时期,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诸如科学技术、经济、政治、军事、思想文化、对外交流,等等,都出现大发展和突破性进展,同时产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而不是指某项事业或个别社会领域的大发展。这样一种全面大发展的历史过程,往往是历史中最重要的时期,因此我们把它称做‘大变革’ (大变局)。”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从春秋到)战国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在农业生产技术、经济形态、政治局面、思想文化、社会形态方面的表现。(12分)

(2)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说明李鸿章关于中国近代初期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10分)

正确答案

(1)表现(12分):农业生产技术:铁犁牛耕(2分); 经济形态: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形成(2分);政治局面:奴隶主、奴隶阶级被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取代;由分裂到统一;分封制被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取代(4分);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到思想的大一统(2分); 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2分)

(2)(10分,其他言之有理者也可适当给分)李鸿章关于中国近代初期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观点有道理。

理由:中国在鸦片战争后,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矛盾变为封建主义—人民大众、西方列强—中华民族的矛盾; 革命阶段------进入民主革命时期; 经济基础----封建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商品经济和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并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文化思想---由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到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的内容比较多,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表现。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开始确立;政治上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但是也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中国的传统文化格局基本定型。(2)对于李鸿章关于中国近代初期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命题,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但是都要说明理由。从总体上看,李鸿章的这一言论基本符合事实。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变化,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中国的各个阶层掀起了救亡图存斗争,经济上新的经济因素产生,思想上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出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分)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班举办题为“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利弊”的辩论会,正方观点: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弊大于利。正反方均收集到以下图文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宰:县令)……

——摘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为解决唐宋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材料三:     

明朝改制后

图1                       图2                            图3 

材料四: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摘选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表序》

(1)根据材料一、三,指出秦统一后在中央和地方推行的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并指出推行这种地方行政制度的目的是什么。(3分)

(2)材料二中“兵”、“权”、“钱”分别指什么?(3分)

(3)材料三中图2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称为什么?其中三省是如何分工的,有何特点?(6分)

(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为加强专制而采取的措施。(3分)

(5)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化的什么趋势?(2分)

(6)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支持哪方观点?请说明理由。(3分)

正确答案

(1)名称: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2分) ;目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或加强中央集权)(1分)

(2)“兵”指收精兵、“权”指削实权、“钱”指制钱谷。(3分)

(3)三省六部制(1分);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特点: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2分)

(4)明朝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

(5)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2分)

(6)利:消除地方割据,维护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等。弊: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 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等。(3分。评分说明: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分层次给分。第一层:写出支持其中一方观点,没有说明理由的给1分;第二层,写出一方观点,但只从利或弊单方面说明理由的给2分;第三层:写出支持一方观点,又能从利、弊两方面说明理由的给3分。)

试题分析:

(1)据材料三中的图4可知,秦朝统一后,中央在皇帝之下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实行三公九卿制;据材料一,在地方上“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度。

(2)材料二指出:为解决唐宋五代地方割据的问题,宋太祖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集权。联系所学知识,“兵”指收精兵,把地方的强壮士兵编入禁军;“权”指削实权,派文臣做地方官,另派通判负责监督;“钱”指制钱谷,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3)材料三中图5所示的中央行政制度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职权和运行机制是: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可以驳回中书省的诏令,如审议通过再交给尚书省执行。其特点是三省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达到分化相权、保障君权独尊的目的。

(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材料三中的图6反映了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为解决皇帝政务繁忙的问题,又设立内阁;材料四“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反映了清朝设立军机处。

(5)该问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6)该问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和评价,属于论述型的问题。考生在答题时首先阐明自己的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消除了地方割据,维护了国家统一,提高行政效率,具有积极作用;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容易形成君主暴政,压抑地方自主性,不利于新经济因素成长等。再联系相关史实论证自己的观点,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我国历朝盛世如上述者(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明太祖与康熙、雍正、乾隆)之出现,几乎都是一字号的雄才大略、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的英明之主也。在我国历史上,往往也是皇权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我们的皇帝陛下愈凶,愈厉害,权力愈大,直接管咱黎民百姓的地方官,愈不敢为非作歹。所以在传统中国里,黎民百姓对权力最大的皇帝,像汉武帝、唐太宗、明成祖,清圣祖(康熙),不但没有恶感,反而由衷崇拜呢!其原因亦在此。

当然我们这四百多位皇帝,不能个个都做汉武帝、唐太宗,一般才具平平或贪恋酒色不喜早朝的懒皇帝,甚或像‘扶不起的阿斗’,那就要靠宰相辅政了。宰相和皇帝一样,也有好坏嘛。像王莽,他就要乘机弄权,由宰相晋升作假皇帝,然后篡位作真皇帝了。像姬旦(周公)、萧何、曹参、魏征、王安石、张居正,那就如钱穆所说的副皇帝(见钱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钱氏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基本卫道之士,他认为传统中国的相权,是制衡君权的法宝,比现代西方的三权分立制还要完美。……中国相权哪能制衡君权?它只是君权的直线延伸和代理。皇帝如是秦皇汉武,宰相就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如是阿斗,那么以重典治国的诸葛丞相,就是代理皇帝,他们之间没什么制衡关系。

——唐德刚《袁氏当国》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古代中国君主制度的观点。(12分)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析;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评分标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采取分项评分办法。分项评分项目:观点、论证、表述。 

第一等:9~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能多角度运用史料;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论述充分,并作出总体性评价;文字通顺,逻辑严谨。

第二等:5~8分。要求:观点基本明确,基本能够运用史料说明问题;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论述比较充分;文字通顺,有一定逻辑性。 

第三等:0~4分。要求:观点不够明确,材料和观点尚能结合;对古代中国的君主制度有所说明;表述一般。 

答案示例1:材料认为古代中国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只能是君权的辅助。这一观点较为中肯的指出了古代君主制度的实质。秦汉时期,三公坐而论道,丞相开府治事,但最终决策大权仍然掌握在皇帝手中,三公设置本身就是对相权的分割制约,分担皇帝的工作。唐宋时期,君权进一步加强,无论三省六部制度的创设还是二府三司制度的发展,本质都是分割相权以集中君权。明清时期,内阁作为君权的辅佐机构,毫无法定独立治事之地位,而军机处则将这一关系推向顶峰。纵观古代君主制度的发展规律,最终可以充分说明古代君相关系的实质。 

答案示例2:材料认为古代中国君权至上,相权无法制衡君权。这一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宰相作为中枢权力机构,执掌国家最高行政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对君主的制约。秦汉时期,三公坐而论道,与皇帝之间构成较为平等的关系;此外丞相开府治事,政务人事大权在握,成为中枢权力的象征。唐宋以来,虽经三省六部制度的沿革变化,但丞相因掌握行政权力而实质处于三权之优势地位。明中以来,内阁首辅制与票拟之权则构成了对君权的实质约束,使中枢决策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性。综上所述,材料中作者对君相关系的看法则过于绝对。

说明:主观试题学生所答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主要考查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已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历史问题能力。材料第一段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历史上的那些雄才大略的皇帝的权利愈大,政治愈清明,大小官吏,愈不敢贪赃枉法,这也老百姓崇拜的原因之所在;第二段主要阐述了皇帝与相之间的制衡关系,作者从皇帝的个人素质出发既看到了相对皇帝的制衡关系,也看到了其不制衡的一面。

在进行观点评述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结合所学史实对观点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写出观点的合理性,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班的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古代政治制度的时候,收集了一些法律条文。(20分)

甲同学收集的是中国秦朝“秦律”的部分条文,并整理如下:

《秦律》的律文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在《田律》、《徭律》、《仓律》、《公律》、《金布律》、《关布律》等法律中,对劳动人民缴纳田税、赋税、服徭役以及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也都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制,违反者处以严厉的刑罚。秦法对“宦大夫”等地主阶级,“隶臣妾”等被压迫阶级的身份、地位以及户籍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得任意变更。

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看到了下列条文:

任何人在缺席时不得被判罪。同样,不得基于怀疑而惩罚任何人……“与其判处无罪之人,不如容许罪犯逃脱惩罚。” 任何人不能仅因为思想而受惩罚。判刑时必须始终考虑罪犯的年龄与涉世不深。父亲的罪名或所受惩罚不能玷污儿子的名声,因为每一方的命运均取决于自己的行为,而任何一方不得被指定为另一方所犯罪行的继承人。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拷问不应该完全听从原告的要求,而应本着合理与节制的原则。

请回答:

(1)根据甲同学搜集的信息,概括《秦律》的特点? (8分)

(2)从乙同学收集的《民法大全》的法律条文中,你认为哪些规定值得肯定?(8分)

(3)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制定《秦律》和《民法大全》的共同目的。(4分)

正确答案

(1)涉及内容广泛;刑罚严酷等;维护等级制度;(8分)(2)如法官判刑要注重证据;注重保护思想自由;注重保护未成年人等。(8分)(3)用法律来稳定社会秩序(或用法律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统治。(4分)

试题分析:(1)归纳概括甲同学搜集《秦律》的内容可以直接得出其特点;(2)从乙同学收集的是查士丁尼汇编的《民法大全》内容中体现的罗马法的原则可以找出值得肯定的内容;(3)从二者的本质和作用出发可以找出共同目的内容所在。

点评:材料考查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法律与古罗马法律的异同,意图在于通过对比说明法律的阶级实质和作用的共同性,以及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巨大差异和各自的特点。对于历史的比较分析能力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就比较问题本身而言,关键是比较项的选取问题,这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题目中已经确立了比较项,其二是自己寻找比较项,前者难度较低,后者难度较大,多出现在材料题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国古代最具特色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在中央实行了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是指什么?在地方上秦朝首创了什么制度?

                                                                                                                                 

(2)唐朝在中央实行什么政治制度?明朝明太祖和明成祖时为加强君主专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清朝雍正帝时设立了什么机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4)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个朝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体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正确答案

(1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  

(2 )三省六部制;明太祖——废丞相、六部分理朝政;明成祖——设内阁;

(3 )军机处;  

(4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棋盘上的历史

该图是一张摆满棋子的中国象棋棋盘。观察该图,回答问题。

问题:(15分)

(1)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中国象棋最早应发明于何时?(1分)

(2)请解说一下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历。(4分)

(3)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火”字旁的“炮”出现最早应在中国

古代的哪个朝代?请说明理由。(2分)

(4)作为中央官职的“相”,曾一度被称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请简要叙述中国历史上“相”制演变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影响。(8分)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末期(或公天下时期,或史前时期,其它合理答案)(1分)

(2)对楚汉战争解说(要求:时间、人物、目的(或原因)、结果等,只要求描述中体现3项即可得3分,即每一项计1分)

(3)唐代,(1分)因为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1分)或宋代,(1分)由于宋代才出现管状火器。(1分)(两者任挑一,但朝代与原因必须匹配。)

(4)秦统一后,秦始皇设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保证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汉武帝设立内朝,任用亲信形成新的决策中心,裁抑相权以加强皇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并相互牵制,防范了宰相专断,强化了皇权。明朝废中书省和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皇权空前强化。宰相制度的设立和废止都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不断强化。(8分)(其它如,宋朝设立正副宰相,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进一步分割相权。也可)

(1)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传说象棋是舜的弟弟象发明的。如果这种说法成立,可以判断出中国象棋最早应发明于原始社会末期。

(2)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乘楚霸王项羽大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今徐州)。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璧(在今安徽)一带大败刘邦,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五月,刘邦西返到荥阳召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刘邦的兵势才得以重振。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从前205年到前202年)之久的拉锯战--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地反复争夺。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中分天下”,那象棋的棋盘正是这样这就是棋盘上“楚河”、“汉界”的来历。

(3)炮是中国象棋兵种之一。红方记为“炮”,黑方记为“炮”(黑方也可以记为“炮”或“包”)。棋子中的“炮”,有时也写作“石”字旁。因为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由于宋代才出现管状火器,所以“火”字旁的“炮”出现最早应在中国古代的唐朝。

(4)考查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发展历程。秦统一后,秦始皇设立宰相,协助皇帝处理政务,保证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汉武帝设立内朝,任用亲信形成新的决策中心,裁抑相权以加强皇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并相互牵制,防范了宰相专断,强化了皇权。明朝废中书省和宰相,皇帝直接指挥六部,皇权空前强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1)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8分)

(2)用明清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汉晋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6分)

正确答案

(1)秦汉:建立和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例如创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等。(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唐朝: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分)例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答出一点即可得2分)

(2)明朝废中书省和丞相;设内阁。(4分)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2分)

(3)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吏人才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

试题分析:

(1)结合秦汉和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分析回答。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朝所沿用;唐朝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秦汉和唐朝的政治制度建设的具体措施:如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汉朝郡县封国并存,唐朝主要是实行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2)材料二指出“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说明明清两代君权失去制约,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联系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具体措施。

(3)该问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联系所学史实,西汉时期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为官。科举制的进步性在于“能破朋党之私”、“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即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通过考试选拔,能有效地提高官员的文化素养,扩大官吏的来源。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中央的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君主专制的本质。它在中央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机构分工是既协调又牵制,既提高办事效率又进一步加强君权。它一直影响到后世,尤其是六部的设置及其职责划分,一直沿用了下来。

(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示一          图示二             图示三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清赵翼《檐曝杂记》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三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2分)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有何作用?(3分)

(2)材料二中的“上”指什么?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2分)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3分)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2分)产生哪些消极影响?(2分)

(4)上述内容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演变趋势?(2分)

正确答案

(1)朝代:秦朝.(1分)元朝(1分);

作用:三省六部制使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使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这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分)

(2)皇帝、郡县制。(2分)

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3分)

(3)材料三:废丞相,权分六部。(1分)材料四:雍正年间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1分)消极影响:扼杀创造力,束缚思想,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导致近代中国落伍。(2分)

(4)君权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2分)

试题分析:(1)从图示很明显可以看出图一是三公九卿制,图三是行省制度,因此反映的朝代是秦朝和元朝。图二说的是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相权,提高了效率,加强了皇权。(2)根据材料“秦朝初年”的提示此题中的“上”指的是秦始皇。他在地方上实行的是郡县制。秦朝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两千多年所沿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从材料“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可以看出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材料四“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可以看出清代设置了军机处。明清时期的这些措施极大地加强了皇权,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4)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总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与中央集权不断的加强。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在秦朝创立,在汉代得到一定的发展。其内部存在着两对矛盾,发展趋势是皇权和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不断的加强有效地确保了国家的统一。除此之外,历朝加强皇权的措施,如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下一知识点 :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