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工业文明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生活,但也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环境问题从现象看,是由于工业高度发展造成的,但实质上,在于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由此支配的发展模式。随着工业文明的诞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政府和主宰自然的认识成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认为地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毫无节制地开放资源,无所顾忌地排放废弃物,在工业化过程迅猛推进的同时,人类却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人们反思对待自然的态度,认识到这一切是“人类反叛自然界”的结果,要积极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

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谈谈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得到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要承认自然界的存在是客观的,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要重视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发挥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的促进作用。③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从自然界的客观实际出发,考虑自然界所能承载的能力,不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0年8月7日11时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截至8月16日已有1254人遇难,490人失踪。环境专家指出,人类对环境的无节制开发是造成这一系列自然灾害的重要原因。灾害面前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说明人为什么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要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自然,造福人类。但是,人的活动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国自然灾害多发,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而且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存就能证明这一点。(3)我们要正确处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已经对环境产生严重影响,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过去200年里,人类二氧化碳排放增长了30%。全球变暖不仅带来高温、干旱,由于复杂的天气系统,它还间接导致了大量气象灾害。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导致的生态系统和物种分布的巨大变化将产生严重的社会经济后果,对粮食和水安全造成威胁,甚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材料二:2009年11月26日,中国向世界做出了负责任的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并非一帆风顺,会议一开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就针锋相对,双方壁垒分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说,中国已经在减排上做出了很大努力,中国的行动目标不逊色于任何发达国家,并且中国自主作出的承诺,都是没有附加任何条件的,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不能接受任何强制性的减排承诺。

阅后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论角度分析世界各国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气候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做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自然规律是客观的,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我们觉醒,我们要高度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按规律办事,为人类谋福利。

(2)①中国是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减排问题上的努力和承诺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②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③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任何外来的压力。④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我国的上述做法既维护了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又有利于促进世界的长远发展。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2010年7月5日至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会议指出,西部大开发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基础,坚持开发和保护相互促进,全面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西部加快实施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态补偿政策,逐步提高国家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增加对上游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等,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材料二:生态建设,作为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基本目标,既是我国过去东部开发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要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以后10年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和紧迫任务,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搞好开发建设的环境监督管理,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

阅读材料一、二,运用哲学知识,回答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自然界是客观的,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必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这是正确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前提。因此,在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既要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②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自然规律,坚持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实现可持续发展,造福于人类。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世界的物质性

(1)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___________。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___________,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的____________。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____________,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物质性;人的意识;客观实在

(2)客观实在性;运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现代著名学者赫伯特·A·西蒙说:“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的世界,还不如说是人造的或人为的世界。在我们周围,几乎每样东西都刻有人的技能的痕迹。”

辨析: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有意识地改造世界,使世界打上人的意识的印记,满足人的需要。

(2)人们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世界,是以自然世界的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为前提的,这种客观存在与客观规律不会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消失;人的实践活动本身也具有客观实在性。因此“人为的世界是主观的”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 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顺应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要求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材料二:位于丹麦中部的萨姆索岛(Samso)是丹麦应对气候变化的“示范岛”。岛上居民生活简单朴素,仍以农业为生。岛上耸立的风力发电机全面实现了供电的自给自足;秸秆供热工厂,满足了岛上200多户家庭的供热需要。

结合材料,运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针对萨姆索岛气候变化,该地居民是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其产生和发展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萨姆索岛居民的生活尊重了自然界固有的规律。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②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想问题、 办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气候变化对该岛的影响表明人类的活动必须要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现了人与 自然的和谐相处。③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造福人类。萨姆索岛居民在生活中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④该地居民坚持了联系、发展的观点,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新问题,如南北差距继续扩大、世界人口剧增、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对世界环境和发展中国家的关键问题进行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基本纲领,并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可持续发展观被不同国家所认同。

材料二: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曾作出如下论断。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支配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马克思说:“我们这个世界面临的两大变革,即人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同本身的和解。”

联系材料一、二,运用所学的哲学知识,说明应该如何理解和处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人类本身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制约。人能够认识自然界的规律,并以这种认识为指导改造自然界来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认识活动对于自然界产生直接与间接、积极与消极的多方面影响,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应更加注重保护自然,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只有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界的矛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成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陵,吾父子得生矣!”——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制作成桌椅;桌椅用旧了,人们可以把它劈柴取暖;木柴被烧之后会变成灰,飞灰湮灭。

辨题:物质不是永恒不变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一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是永恒不变的。它是通过物质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

(2)物质具体形态是有生有灭,不断变化。一种物质形态灭亡后,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具体形态而存在着。其中客观实在性没有改变。

(3)本题把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混淆了,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下一知识点 : 把握思维的奥妙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探究世界的本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