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世界的本质
- 共5178题
世界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1)________具有物质性。(2)________具有物质性。(3)________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正确答案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意识
哲学中的“物质”是对自然界中万事万物共同本质的抽象和概括。
[ ]
正确答案
√
材料:人类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太空资源对地球的重要意义,各国纷纷发展航天事业,其间充满了坎坷、血泪。1986年1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起飞后爆炸,7名宇航员殉难蓝天;2003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号”号航天飞机在返回途中解体,宇航员全部牺牲。然而人类问鼎苍穹的脚步不会停止,她的奥秘会不断的为人类揭示。为了更好的利用太空资源服务于经济建设,我国航天事业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2011年11月3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太空深情相吻,标志着我国已经突破第二阶段,掌握了交汇对接和出舱活动为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技术,深化了对航天工程的认识,为第三阶段的空间站建立奠定了基础。由于中国航天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掌握太空前沿技术,严格按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十七字方针,发挥航天精神,把质量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生命,使每次发射试验都真正做到了零故障、零差错、零失误。目前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基本上没有走弯路。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的原因。(12分)
正确答案
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是因为中国的航天人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4分)
②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推动作用。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是因为重视质量,发挥了航天精神等正确意识的推动作用。(4分)
③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我们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是因为中国航天人积极探索前沿技术,把尊重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结果。(4分)
略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在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指出,推动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中求进,既要“稳”,也要 “进”。不稳无法进,不进难以稳。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1)结合材料,试分析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所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6分)
(2)运用矛盾分析法的相关原理,分析说明上述材料。(9分)
正确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确定 “稳中求进”是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式变化作出的科学决策。
②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国经济要“稳”,体现了事物的相对静止;我国经济要“进”,体现了事物的绝对运动。
(2)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 “进”。两者互为条件,相辅相成。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就是中央具体分析国际国内现阶段变化的形势提出的政策。
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分析明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突出把握工作的总基调,就是抓住了明年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既要“稳”,也要 “进”,就是坚持了两点论
本题以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为背景。考查学生对矛盾分析法知识的理解。(1)可以从物质决定意识、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两个方面结合材料分析。(2)可以从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三个方面回答。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期以来,人们对城镇化、城市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传统文化会阻碍城市化,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就必须摧毁“旧的文化”。2012年5月初,记者调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农村,但由于保护体系不完善,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一些传统村落正在消失或遭到破坏。为此,很多专家呼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方的历史风貌惨遭破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多是些所谓现代化的建筑和设施,一些城镇、村庄甚至都变成了“同一张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材料二】有位专家在评价广东文化时说,在中国,许多文化都被中原文化同化,但粤文化2000多年来一直保持自己根深蒂固的传统。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建设,应该考虑到这三个传统。一是粤文化的传统。自赵佗以来,粤文化历时两千多年。比如五羊、花城、穗城,这些都是粤文化的根基。二是明清开埠以来,最早对外开放的传统。西方文化最早是以广东为门户进入中国的。最早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都是从广州进入的,伊斯兰教也与广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三是近代革命的传统。从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到黄埔军校北伐,都是从广东开始的。
(1)有人认为,“城市化进程与传统村落的保护是不可能兼顾的。”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知识评价此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谈谈广东文化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矛盾特殊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请你用《生活与哲学》中有关知识,分析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应如何把握“世界的本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经济相交融。传统文化的保护有利于促进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②传统村落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城市化进程中,能满足人们精神需求,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③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做到二者兼顾。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因此,在城市化中一些城镇、村庄不应变成了“同一张脸”,应保持各自特色。
(2)①矛盾具有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粤文化与中原文化相比有自身的特点。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明清以来粤文化面临着内与外的冲击、新与旧的交替。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广东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抓住了粤文化的自身传统,加强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
(3)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②自然界是物质的。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保护好传统村落等自然文化遗产。③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尊重粤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文明成果。④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规律办事。在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过程中,自觉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
2010年7月17日 《人民日报》报道,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郭川乡宋川村位于半干旱浅山区。长期以来,这里干旱少雨,条件严酷,群众吃水难。发展难的问题比较突出。2003年,这个村开始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此后宋川村以“母亲水窖“项目为核心,发展庭院经济。果园“一室六配套”和养殖业,2009年底,这个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960元提高到4800元。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该地区位于半干旱浅山区,其气候条件严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体现了自然界是客观的、是物质的。(2)该地区根据当地地理环境、吃水难和发展难的问题实施“母亲水窖”项目工程,发展庭院经济、果园“一室六配套”和养殖业,促进经济发展体现了人类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
正确答案
√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以来,某校学生开展了一次“了解世博,关注生活”的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聚焦世博文化】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在国家馆的设计中使用了传统建筑斗拱榫卯结构,中国传统的斗拱曲线被拉直,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同时,中国馆的设计为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空间。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中国馆的设计还融入了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时代课题。
(1)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知识对中国国家馆的设计和建设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村与世博】本届世博会上,“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宁波滕头村脱颖而出,以“全球最美乡村”成功入选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成为全球唯一入选的乡村案例。早在上世纪90年代,滕头村的住宅区就实现了雨污分流,如今,生活垃圾已全部实现了统一集运和无害化处理;二十多年来,滕头村规定每年以相当资金的投入,确保生态环境的养护和建设。滕头村长期保持60%以上的绿化率和一级空气质量。如今,这个江南小村,已经是全国闻名的景区,年旅游综合经济收入超过亿元。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滕头村则以多年的生态和谐发展经验,唱响滕头村人的世博宣言:“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2)请你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滕头村人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优先”,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做法的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精心设计说明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中的众多创新设计说明了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③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落成说明了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2)①自然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人们应尊重自然,与自然界和谐相处。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人们要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③自然界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既注重保护自然,又造福于人类自身。
材料一:当人类进入2010年,中国又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份。我国多地持续出现自然灾害,2010年3月中国东部和南方地区出现沙尘暴,辽宁出现暴雪雨雪.冰冻天气。2010年初贵州.云南.四川.广西出现严重干旱天气。2010年4月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2010年6月邵武洪灾 ,8月甘肃省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进入9月,南方许多地方又发生了许多洪灾。这些自然灾害,不仅造成数万人死亡,几亿人口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亿人民币,而且还导致铁路.公路.民航运输大范围受阻,农副产品工业紧张,农牧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对于这一自然灾害,面对灾害的来临,虽然人们无法完全避免,但是人们可以采取一些列措施尽量避免自然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的损失。
材料二:随着地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暖.台风频频登陆.洪水泛滥.龙卷风肆虐……。人类既是受害者,又是肇事者。 于是人类开始反省,要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材料三:在各地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巨大灾难,交通中断,部分地区断水断电,断水粮.严重影响国计民生。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救灾第一线,制定周密的计划;全国军民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万众一心,取得了一场场抗灾救灾重大胜利。在救灾期间,国务院温家宝总理还要求气象局,水利局,地震局加强观测,准确预报,尽最大可能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使自然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1)据此有人说:“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请结合材料说明其哲学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该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界运动规律支配的结果,其发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说“天灾不由人”;②规律虽然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可以在科学的指导下趋利避害,减少损失。因此说“抗灾不由天”。
(2)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因此,人类改造自然、开发资源,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和环境治理并举。 ②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向自然索取,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本质能力的体现。但是,人在自然面前不能随心所欲。因此我们既要利用和改造自然,也要保护自然。 ③我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自然和谐相处。(本题只要能答出相关理论要点,言之有理即可)
2013年11月,万众瞩目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回顾党的历届三中全会,每一次全会都会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作出重要决议,推动我国的改革事业大踏步向前迈进。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十三届三中全会强调在进行价格改革的同时有领导有秩序地推进相互配套的全面改革;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从历次三中全会中心议题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党和政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方式的认识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发展、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十八届三中全会必将会引领我国改革事业走向崭新的阶段。
(1)结合材料,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历届三中全会通过相关决议的哲学依据。(6分)
(2)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谈谈你对历届三中全会主题变化演进的认识?(6分)
正确答案
(1)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历届三中全会从所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问题出发制定实施相关决议,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要求。(3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反对错误的意识。历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符合实际,有利于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出现的重大实际问题,推动我国的改革事业不断前进。(3分)
(2)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发展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历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变化演进,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于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认识在我国不断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发展和深入,并不断得到检验,引领我国的改革事业不断迈向新阶段。(3分)
②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检验和发展真理。历届三中全会主题的变化演进体现了党和政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脚步,不断深化发展着对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真理性认识。(3分)
试题分析:
(1)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该题需要回答的原理,其主要内容学生需要熟练、全面掌握,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两个角度回答原理。再根据材料内容,总结历届三中全会决议的制定和作用。历届三中全会做出的决议都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制定的,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该题需要回答的是认识论原理,历届三中全会主题的调整是认识的不同,认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故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等角度具体分析。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不同,还说明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