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说明:该地为平原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共8分)

(1)、图示地区地势状况如何?判断理由是什么?                                                                          

(2)、铁路线的选择是否合理?(    )  。原因是(                 )    .

(3)、出城公路与铁路交汇处常发生堵车现象,甚至有事故发生,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此现象你有何良好建议?                                                  

(4)、该城镇为了保护河流水源,拟建一座污水处理厂,请你协助提出一个合理方案,在图中什么位置。

正确答案

(1)、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倾斜(西北高,东南低)。河流由西北流向东南。

(2)、不合理。铁路与公路相交,易发生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

(3)、出城公路和铁路的运输繁忙,通过车辆多,所以常发生堵车现象,甚至发生交通事故。修建立交桥,使公路和铁路立交通过,互不干扰。

(4)、在城市和水稻田之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问题。(28分)

材料一:云南省区域图及对应地区地貌景观图。

材料二:云南省主要城市降水量及温度统计

城市

降水总量(mm)

平均温度(℃)

09年

6-10月

多年同

期均值

去冬今春

多年同

期均值

去冬今春

多年同

期均值

昆明

501.5

785.4

27.9

85.3

11.5

9.5

大理

800.8

823.0

16.4

100.0

10.9

9.5

思茅

1012.7

1146.6

73.3

124.9

15.2

13.8

蒙自

486.4

595.1

23.7

92.6

15.5

13.6

丽江

764.1

846.6

2.3

27.9

8.6

7.4

腾冲

797.0

954.6

20.7

119.9

10.2

8.6

材料三:云南省地形构成及2008年农业产值结构

(1)云南省南北相差仅8个纬度,却具有寒、温、热三带的气候特点,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丙地形区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4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云南省去冬今春出现严重干旱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一,分析乙城市最适合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其有利区位因素有哪些?(8分)

(4)依据材料三,分析云南省农业结构是否合理,说明理由。(10分)

正确答案

1.地形(2分);流水溶蚀(流水溶解、冲刷或流水侵蚀)(2分)(共4分)

2.①2009年夏秋降水不足,地表存水不足;②去冬今春降水稀少;③去冬今春气温偏高,蒸发旺盛。(每项2分,共6分)

3.有色冶金或铜矿冶炼(冶金)(2分);①近原料地(2分);②近能源地(2分);③近流,水资源丰富(2分)。(共8分)

4.不合理(2分)。高原、山地面积广,宜林地广(2分),而林牧业比重小(2分);山间小盆地及水域面积小(2分),而种植业比重过过大(2分)。(共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答案

(1)A(2)D

(1)该区域北部在40°N,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丰沛,南部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因此,该调水工程应是解决南方城市与农业的用水问题。

(2)由于北部地区降水多于南部,使其水资源数量南北差异大,北多南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6分)读图11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M地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表

近三十年来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1)描述M地的地形特征,并根据上表说明M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原因及对R河水文特征的影响。(10分)

(2)请结合M地自然环境特征,提出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6分)

“红三角”经济圈包括赣州、韶关、郴州的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近年来,“珠三角”地区不断将服装、玩具等企业迁入到“红三角”地区。

(3)说明“红三角”地区承接上述企业转移的突出优势条件。(6分)

(4)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分析西电东送工程对调入区自然环境的影响。(4分)

某旅行社开发了以张家界、洞庭湖、凤凰古城、长江三峡为核心的旅游圈。

(5)评价该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有利条件。(10分)

正确答案

(1)(4分)地形特征: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东、南、西高,北面较低。

原因:林地、草地面积增加,耕地面积减少,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水土流失减轻。

(4分)影响:流量的季节变化变小;河流含沙量减小。

(2)(6分)发展多种经营,走立体农业道路(沟谷低洼地区发展养渔业;缓坡土层深厚,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蔬菜、花卉、果园等;陡坡发展林业;)(2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2分);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2分);退耕还林还草(2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6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2分);市场广阔(2分);地价低(2分)

(4)(4分)改善人气环境质量(1分),减少酸雨的产生(1分),进而减轻水体、土壤的污染(1分),利于生物生长(1分)。

(5)(10分)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或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回答)(2分);游览价值高(或答出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等价值)(2分);旅游 资源组合状况较好(2分);位于我国中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2分);便捷的文通(2分);客源市场广阔(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古往今来,黄河三角洲以其丰富的土地资源,吸纳了四面八方的移民。移民文化与传统的齐地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黄河三角洲特有的文化特征:地域性、包容性、人文性。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略图(图9)和珠江三角洲略图(图10)

图9                                              图10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近年来,该地一部分劳动力指向型和原料指向型企业向内地的边远地区转移,并在本省边缘地区产生集群效应。

(1)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增长速度明显减缓。请简要分析黄河入海泥沙减少的原因。(6分)

(2)简要叙述两三角洲气候特征的共同点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8分)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转移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减弱。(6分)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2分);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2分);

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2分);降水变率过大容易产生旱涝灾害(2分)。

(3)劳动力价格和房租、地价上升(2分); 能源短缺(2分); 环境污染严重。(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太平洋沿岸局部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17分)

(1)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图中E地所属的板块是         (    )

A.非洲板块               B.太平洋板块

C.南极洲板块            D.美洲板块

(2)F 区域的自然景观主要是                                       (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草甸

(3)从地域分异规律看,自F区域向G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是                      

地带性的表现。F地所属气候类型区东西狭窄,呈带状分布,其主要原因是                                      

                                        ,G区域的气候类型为        气候。

(4)H海域成为世界著名渔场的原因是                                           

(5)20世纪下半叶以来,H海域表层海水多次异常升温,造成气候反常,鱼群大量死亡。这

种现象被称为               现象。

(6)请在图中粗线上添加方向箭头表示H海域洋流的流向,并画一条示意曲线表示该海域表

层海水温度分布特点。

正确答案

(1)D(2分)

(2)C(2分)

(3)纬度 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  地中海(4分)

(4)沿岸上升流带来下层海水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生长迅速,利于鱼类生长繁殖(4分)

(5)厄尔尼诺(2分)

(6)绘图略。(箭头朝北,等温线向北弯曲或向北延伸)(3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0分)E市位于内蒙古西南部,自然资源丰富,以羊(羊毛和羊绒制品)、煤(煤炭)、土(稀土)、气(天然气)著称。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l990-2005年E市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圈11)。材料二:2008年E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构成(图12)。

(1)该市2005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1990—2005年变化幅度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该市主要的自然带类型是     。(6分)

(2)与1990年相比,2005年该市建设用地面积      。对此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5分)

(3)影响该市“羊”产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2008年该市的支柱工业部门是                     。(4分)

(4)该市规划了一个工业园区,拟引进图12中的三类工业部门,从产业链构建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应选择哪三类,为什么?(9分)

(5)据报道,该市在距老城区22km的地方,建成了一个可以容纳100万人的豪华新城区,现人住人口不足3万,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简要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草地   林地  温带草原带

(2)增加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

(3)原料   煤炭开采业

(4)三类工业部门:电力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供应业)、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

理由: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②考虑工业部门之间的前后向联系,增加产品附加值;③共享技术及基础设施,降低成本。

(5)①城市规划超前;②配套设施不足;③交通不便;④居民住房购买力不足。

小题1考查提取和估算统计图表资料信息能力和相关区域自然带自然地理知识;小题2考查提取曲线统计图表信息并分析原因.考查城市化和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关系等地理知识的调动能力;小题3考查草原畜牧业区位布局主导因素和城市支柱工业;小题4考查工业部门和工业集聚联系和产业链;小题5考查城市化和城市规划影响因素相关地理知识.可开放性组织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世界人口大国(人口过亿)资源环境要素表征指标的结构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

 

可耕地面积

水资源总量

矿产资源

能源矿产

森林面积

CO2排放

中国

15.3

11.6

17.0

13.9

4.9

25.0

十国均值

16.8

21.4

17.5

7.3

10.1

17.0

世界人口大国资源环境安全系数分类

分类及安全系数指标

国家(安全系数值)

高安全度国家(>5)

俄罗斯(3.98)、美国(13.97)、巴西(11.38)

低安全度国家

(<5)

一般低安全度国家(5-3)

孟加拉(3.87)、尼日利亚(3.19)

次低安全度国家(3-1)

印尼(2.17)、巴基斯坦(1.78)、印度(1.74)、中国(1.73)

完全低安全度国家(<1)

日本(0.9)

小题1:印度与中国同属于次低安全度国家,两国的资源环境有何相同之处?

小题2:日本属完全低安全度国家,主要原因是什么?

小题3: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资源环境的现实基础明显脆弱。为确保未来国家资源环境安全的稳定性,请提出相关建议。

正确答案

小题1:森林覆盖面积过低,水资源总量少,环境恶化,人口增长过快

小题2:国内资源贫乏,严重依赖于国际资源环境市场

小题3:控制人口增长;加大科技投入;改善生态环境

小题1:从“世界人口大国资源环境要素表征指标的结构对比”表,可看出,两国森林覆盖率都比较低,水资源总量比较少,都面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口压力。

小题2: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同时资源消耗量非常大,许多资源严重依赖进口,成为世界资源进口量最多的国家。

小题3: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面临沉重的人口压力,因此要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我们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所以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同时由于我国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已经严重威胁我国的很多资源,所以还要改善好生态环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和文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太平洋中两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新西兰当地时间4日4时35分(北京时间4日0时35分),新西兰南岛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中位于南岛最大城市克赖斯特彻奇以西30公里处,克赖斯特彻奇市约有40万人口,目前强震致2人重伤。

小题1:简述A国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小题2:当A国盛行西北风时,B国北部盛行什么风,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小题3:简述A国渔业发达的原因?

小题4:读材料二,分析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以及此次地震伤亡小的原因。

正确答案

小题1:西北多东南少。

冬季岛屿的西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小题2:西北季风 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小题3:靠近天然渔场,渔获量大;远洋捕捞技术发达;近海和陆上的水产养殖业发达;市场广阔

小题4: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建筑物抗震强度高;人口密度小;震中距较远等。

试题分析:

小题1:A国为日本,日本冬季降水的空间分布差异为:西北多东南少。其原因是:冬季岛屿的西北岸为迎风坡,多地形雨,东南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小题2:当日本盛行西北风时,为北半球冬季,B国是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所以B国北部盛行西北季风,其形成原因海陆势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小题3:日本渔业发达的原因靠近天然渔场,渔获量大;远洋捕捞技术发达;近海和陆上的水产养殖业发达;市场广阔。

小题4:新西兰多地震的原因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此次地震伤亡小的原因建筑物抗震强度高;人口密度小;震中距较远等。

点评:降水类型主要有三种:对流雨:湿润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变冷凝结形成的降水。 地形雨:湿润空气水平运动时,遇到山地,暖湿气流被迫沿山坡爬升,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水汽凝结,在迎风坡产生的降水。锋面雨:冷暖空气相遇时,暖空气遇冷凝结产生的降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正确答案

(1)AB

(2)塔里木山西 河南 安徽

(3)连接陕甘宁气区,提供气源

(4)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西气东输的主要气源地为新疆,陕甘宁地区也是我国天然气丰富区,因此西气东输管线连通此区,以提供稳定气源。西气东输的主要运输方式为管道运输,虽然投资较大,但损失少,运量较大,受自然条件影响小。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所示两地理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图甲所示区域与图乙所示区域大部分地区纬度相当,但气候截然不同,试分析原因。(4分)

(2)图甲所示地区水能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珠江哪一河段?           (写出此河段河流名称),试从地形与气候两方面分析该地区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6分)

(3)图乙中阴影地带②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是什么?并分析②处该作物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4分)

(4)我国在图甲区域建立核电站,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甲区域受夏季风和台风影响,夏季多雨,形成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乙区域大部分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带控制,终年降水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4分)

(2)红水河(2分)    地形: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落差大   气候:气候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 (4分)

(3)棉花(长绒棉)(1分)  尼罗河三角洲及河谷沿线土壤肥沃,便利的灌溉条件,夏季阳光充足,冬季温暖无霜,适宜棉花生长(3分)

(4)工农业生产发达,能源需求量大;煤、石油等常规能源缺乏;核电能量巨大;该区域经济技术力量雄厚(4分)

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1)甲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而形成季风气候;乙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中部和西岸,终年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2)珠江上游即红水河;水能资源从河流流量和落差两方面分析。

(3)乙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埃及尼罗河沿岸,盛产棉花,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

(4)、建核电站的原因:一当地能源需求量大,而常规能源不足;二是影响核电建设的技术因素及沿海位置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以我同沿海某地区为研究对象,开展研究性学习。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研究思路:

信息材料:该地区景观及气候资料图。

(1)根据图示信息,说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与我国东北地区相比,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和不足分别是什么?

(3)为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丰富的优势,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地区应发展的工业有哪些?

(4)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考察时发现,该地区面临的最大生态环境问题是           。根据以上材料,试简述解决该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正确答案

(1)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亚热带季风气候;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植被;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明显,落差较大,含沙量较大;红壤土。

(2)优势:水热条件充足,复种指数高,农耕历史悠久。

不足:人均耕地少,规模小,机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

(3)以水稻为原料,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以木材为原料,发展造纸工业;以水果为原料,发展水果罐头加工业;以淡水鱼为原料。发展水产品加工业。

(4)水土流失 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护林植树,维护农业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发优势农业资源;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小水电、沼气、薪炭林等)。

本题考查区域的综合分析。

(1)应该根据图示信息,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角度分别描述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2)该地区与东北地区相比,发展种植业最大的优势是热量条件,最大的劣势是人多地少,耕地不足。

(3)当地发展工业应立足于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林业资源。

(4)该地区降水丰富,位于湿润地区,且以丘陵为主,地形起伏,故容易引起水土流失,治理的措施的主要针对原因,该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对坡地上的植被破坏,故治理措施主要从保护丘陵地区的植被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11是中国某次赴南极科学考察航线,此次中国南极科考队仍乘“雪龙号”考察船于某年11月20日在上海港启航出发,先前往中山站 (南纬 69°22' 24",东经76°22' 40")完成大陆南极科考任务后,再经长城站(南纬62°12' 59″,西经58°57'52")于次年3 月20日返回上海港。图12 是美国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1)此时期赴南极科考较为理想。请至少从两方面加以说明。 (6分)

(2)图11中①、②分别示意此次科考的前往与返回航线,请结合图示往返航线概述科考队乘“雪龙号”在往返航程中需要应对与克服的主要困难,并指出由中山站前往长城站航线上最北点的经纬度(地理坐标)。(8分)

(3)中山站时间2009 年2月2日9 时25 分,我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南纬80°25′01″,东经 77°06′58″,海拔 4087米)正式开站。请分别指出昆仑站开站 时的北京时间和昆仑站与中山站之间的大致距离。 (6 分)

(4)美国在南极点己建立了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图12所示)。

a.在图11中标注该站位置,并说明确定该位置的方法。(6分)

b.阿盟森—斯科特科考站的旧站采用的是穹顶状建筑,而新站采用的是高脚式建筑。请结合图 12 和所学知识分别简要说明原因。(6分)

(5)当阳光直射曾母暗沙时,我国在南极地区三座考察站中的        站和    站为白天。(4分)

正确答案

(1)因为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此时期赴南极考察:一是可利用南极地区的极昼期和温暖期;(4分)二是可避开南极烈风与紫外线辐射(臭氧空洞最严重)强的季节。(2分)

(2)需要克服南半球西风带内的狂风巨浪和躲避南极大陆边缘浮冰与冰山。(4分)西经 30 °,南纬58 °(57-59 °)(4分)

(3)2009 年2月2日12 时 25 分(3分)   1228(1220-1230)千米。(3分)

(4)a.标注点位(2分)

找出任意两个不同的经线圈(经度间隔180°)在南极大陆上的交点,即为南极点阿盟森一斯科特科考站位置。(4 分)

b.南极地区的烈风和暴雪是科考站设计与建设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穹顶状建筑主要考虑烈风的影响,忽略了暴雪的堆积:高脚式不但可减少强风和暴雪对科考站的影响,而且还可减少室内热量散失。(6分)

(5)中山站 昆仑站(4分,顺序不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图1中河流在回归线以北和以南的流域存在明显差异,这主要受         (3分)因素制约。其回归线以北的地形特点是                                 。(3分)

(2)图1所示河流流域开发潜力表现在哪些方面?(8分)

(3)图2所示国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是什么?(6分)

(4)图1所示区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某种粮食作物种植区域,分析本区该种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区位因素。图2反映了该种粮食作物种植区域在我国的变化,它反映了什么规律?(16分)

正确答案

(1)地形(3分);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3分)。

(2)气候类型多样,农业资源丰富;处于多个板块结合处,矿产资源丰富;民族构成复杂,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流域水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8分)(答案合理,可酌情给分)

(3)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深刻的环境危机。(6分)

(4)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满足水热条件;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可精耕细作;水稻单产高,可缓解人口对粮食的压力。(10分)该种粮食作物种植区域在我国的变化,是一种文化扩散现象;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非都是决定性的;人们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作制度等技术改革,可以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域范围。(6分)

解题思路:由图中的经纬度可知该地区是中南半岛,图中的河流是湄公河,发源于我国的横断山区,其地势特点是地势北高南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水量大,落差大,水力资源丰富;东南亚人口稠密,民族构成复杂,水稻种植历史悠久。水稻在我国种植区域的扩大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扩散的现象,影响其生产的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技巧点拨:从本题可以看出,我们平常学习区域地理必须重视各个区域的区位条件: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海陆轮廓、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城市、行政区划等)。学习区域地理时,要掌握该地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多采用比较法、多角度地去思考分析该地的经济地理特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8分) 城市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影响最深刻的地方,优越的地理环境更有利于城市的发展。读我国东部M市的相关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材料一   M市等高线地形图              材料二   M市产业结构的变化图

材料三   M市气候资料

(1) 据材料描述M市气压随季节的变化。解释M市气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6分)

(2)在地理野外考查中发现,图中3、4处土层较1、2处厚,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其原因。(9分)

(3)据材料分析,M市近15年来产业结构是如何调整的,受其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有何变化。(10分)

(4)伴随城市规模的扩大,M市规划并建设了新的产业区。请在高新技术产业区和化工产业区中任选一个,依据图表信息对其区位进行评价。(3分)

正确答案

(1)春季气压降低,夏季气压最低,秋季气压升高,冬季气压最高(3分)气温低,气压高,降水少(气温高,气压低,降水多)(3分)

(2)1、2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速度快,水土流失较重,土层较薄(4分);3、4处等高线稀疏,水流速度减缓,泥沙沉积(或侵蚀减弱),土层较厚(5分)

(3) 轻纺工业产值比重下降,1998年到2003年比重下降最快;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上升,2003年到2008年比重上升最快(5分)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5分)

(4) 要求:半开放性试题,答案必须从两个角度回答,答出3点得满分

① 化工产业区:位于郊区,地势较低,对市区固体垃圾污染、水污染较小,位于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但位于冬季盛行风上风向,对市区、高新区大气污染较重

② 高新技术产区:地势较高,城市水污染不会影响该区域,位于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外,大气污染较低于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但距城市较远或距化工产业区近;东部坡陡,易发生地质灾害

试题分析:

(1)第一问可以从表中数据分季节直接判读:春季气压降低,夏季气压升高,冬季气压升的更高。M市气候三要素(气温、气压、降水)之间的关系可以这样描述:气温低,气压高,降水少或气温高,气压低,降水多。

(2)从等高线疏密程度可判断出:3、4处等高线比较稀疏,坡度较缓,水流较慢,侵蚀较弱,土层较厚;1、2处反过来叙述就可以。

(3)M市近15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从材料二读出:轻纺工业的产值的比重逐年下降,高新技术产值比重上升,其中2008年比重上升最快。受其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变化可以表述为:对劳动力数量需求减少,对劳动力素质需求提高。

(4)评价类应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叙述。化工产业区:有利(等高线稀疏,地势较平坦;位于郊区,河流下游,水源污染较小;公路穿过,交通比较便利)、不利(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对市区、高新区的大气污染较重)。高新产业区:有利(地势较高,对水污染影响不大;公路交汇处,交通便利;位于冬夏季风相垂直的郊外,对市区和高新区的大气污染小)、不利(离城市较远;东部位于河谷,易发生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下一知识点 :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