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 共4370题
(16分)铜陵有色股份有限公司电线电缆厂属国家电线电缆、绕组线行业专业生产厂。在电缆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如:零碎电缆)。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四位同学得知这一情况后,围绕“从含铜废料中回收铜”提出了各自的看法。甲同学根据已学知识,提出了一套回收方案:
乙同学在查阅资料后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在溶液中发生反应(方程式为:2Cu+2H2SO4+O22CuSO4+2H2O ) ,于是他提出了另一套方案:
(1)甲方案的①、③两个步骤中,与铜或铜的化合物有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分别是:
① ;③ 。
(2)从环保角度对两套方案的不同部分进行比较,你认为 (填“甲”或“乙”)方案更合理,理由是: 。
(3)丙认为,无论是甲还是乙的方案,在“加铁屑”这一步时,应该加入略过量的铁屑。你认为丙这么说的道理是: 。
丁又提出了疑问:如果铁过量,剩余的铁粉会混在红色粉末中,该怎么处理呢?
请提出你的想法: 。
(4)最后,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但同时指出:方案最后一步所得浅绿色滤液结晶后,会得到一种俗称“绿矾”的工业产品,可增加经济效益。如果直接排放掉滤液,不仅造成了浪费,还会 。
(5)若上述方案所用的稀硫酸质量分数为36.8%,问每100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能配制出这种稀硫酸 g,需水 mL(水的密度为1.0g/mL ) ,在实验室中稀释浓硫酸时,是如何操作的: 。
正确答案
(1)2Cu+O22CuO Fe+CuSO4=FeSO4+Cu;(每个l分,共2分)
(2)乙(l分)甲方案第一步“灼烧”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粉尘、烟雾;(2分,意思答对即可)
(3)将Cu完全置换出来,(2分)将所得铜粉酸洗后再洗涤、干燥;(2分)
(4)水污染或环境污染;(1分)
(5)4900(2分)3060(2分)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2分)
试题分析:结合题中信息可以得出(1)、 (2)、 (3) 、(4)的答案。
(1)2Cu+O22CuO;Fe+CuSO4=FeSO4+Cu;;
(2)乙;甲方案第一步“灼烧”会产生污染空气的气体、粉尘、烟雾;;
(3)将Cu完全置换出来;将所得铜粉酸洗后再洗涤、干燥;
(4)水污染或环境污染;
(5)能配制出这种稀硫酸xg,则xg×36.8%=1000mL×1.84g/mL×98%,x=4900:其中浓硫酸的质量为1840g,所以需加水3060g。
有一包白色固体粉末,由Na2SO4、CaCO3、KCl、BaCl2、CuSO4中的三种物质组成,取样进行如下实验:
I.取少量白色粉末,加入足量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II.向I中滤出的沉淀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溶解,并生产无色气体。
(1)则原混合物中一定不存在 ,一定存在 。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混合物的组成,简述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
正确答案
(9分)(1)CuSO4(2分) CaCO3 KCl(2分)
(2)CaCO3 + 2HCl = CaCl2 + CO2 + H2O↑(2分)
(3)用试管取适量I过滤得到的无色溶液,加入少量BaCl2 溶液,若产生沉淀则白 色固体组成中有Na2SO4,否则白色固体组成中有BaCl2 (3分,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试题分析:固体粉末加到水中,得到白色沉淀,且上层清液为无色,说明粉末中一定没有硫酸铜,白色沉淀可能是碳酸钙或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的硫酸钡;白色沉淀部分溶于稀盐酸,说明沉淀为碳酸钙和硫酸钡,因为碳酸钙溶于盐酸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而硫酸钡不溶于盐酸,也不能与盐酸反应,因此一定含有碳酸钙、氯化钾,硫酸钠和氯化钡含有其中之一。
故答案为:①CuSO4;CaCO3 KCl;
②CaCO3+2HCl═CaCl2+H2O+CO2↑;
点评:本题属于文字叙述型推断题,给出物质范围和实验现象,要求考生推出混合物中一定存在、一定不存在和可能存在的是什么物质.解答时以文字信息为序,寻找并抓住“题眼”,逐步分析“筛选”.这就要求考生熟悉这类题目的常见“题眼”,也就是解题的“突破口”。
海洋是巨大的化学资源宝库。下面是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的部分流程图:
回答:
(1)由海水晒制的粗盐中含有Ca2+、Mg2+、SO42-等离子,为了除去这些离子,需要依次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__ ___(填试剂化学式),然后__ ___(填操作名称)。在溶液中再加适量 (填试剂),加热蒸干溶液即得到精盐。
(2)某同学在实验室模拟氯碱工业的生产原理电解饱和食盐水。用玻璃棒蘸浓氨水检验阳极产生的气体,发现产生大量白烟。阳极生成的气体是 ,白烟的主要成分是 。
(3)制取MgCl2的过程中涉及反应:MgCl2·6H2OMgCl2 + 6H2O,该反应要在HCl气流中进行,原因是 。
(4)苦卤中通入Cl2置换出Br2,吹出后用SO2吸收转化为Br-,反复多次,以达到富集溴的目的。由海水提溴过程中的反应可得出Cl-、SO2、Br-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________。
正确答案
(1)Na2CO3、过滤、盐酸或HCl(各1分) (2)Cl2或氯气、NH4Cl(各1分)
(3)MgCl2容易水解,MgCl2 + 2H2OMg(OH)2 + 2HCl ,在HCl 气流中,可以抑制MgCl2水解,同时带走水分。(2分,两个要点各1分) (4)SO2>Br->Cl-(2分)
试题分析:(1)Ca2+用碳酸钠除去,Mg2+用氢氧化钠除去,SO42-用氯化钡除去,最后加入盐酸酸化。但由于过量的氯化钡要用碳酸钠来除,所以碳酸钠必需放在氯化钡的后面,而氢氧化钠可以随意调整。所以为了除去这些离子,需要依次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Na2CO3,然后过滤。在溶液中再加适量盐酸,加热蒸干溶液即得到精盐。
(2)用玻璃棒蘸浓氨水检验阳极产生的气体,发现产生大量白烟,该白烟应该是氯化铵固体颗粒。这说明反应中有氯化氢生成,因此阳极产生的是氯气。氯气具有强氧化性,能把氨气氧化生成氮气和氯化氢,然后氯化氢与氨气反应即产生白烟。
(3)MgCl2是强酸弱碱盐,镁离子容易水解,MgCl2 + 2H2OMg(OH)2 + 2HCl。水解吸热,加热促进水解,所以在HCl 气流中,可以抑制MgCl2水解,同时带走水分,从而得到氯化镁晶体。
(4)在氧化还原反应中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所以根据苦卤中通入Cl2置换出Br2可知,还原性应该是溴离子强于氯离子。吹出后用SO2吸收转化为Br-,这说明在反应中单质溴把SO2氧化生成硫酸和溴化氢,所以SO2的还原性强于溴离子的还原性,由此可得出Cl-、SO2、Br-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SO2>Br->Cl-。
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硫酸亚铁晶体(FeSO4•xH2O)热分解研究,该小组同学称取ag硫酸亚铁晶体样品按图1高温加热,使其完全分解,对所得产物进行探究,并通过称量装置B质量测出x的值。
(1)装置B中硫酸铜粉末变蓝,质量增加12.6g,说明产物中有水,装置C中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说明产物中还有 。
(2)实验中要持续通入氮气,否则测出的x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3)硫酸亚铁晶体完全分解后装置A中还残留红棕色固体Fe2O3。
(4)从理论上分析得出硫酸亚铁分解还生成另一物质SO3,写出FeSO4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5)装置D球形干燥管的作用 。
(6)某研究所利用SDTQ600热分析仪对硫酸亚铁晶体(FeSO4•xH2O)进行热分解,获得相关数据,绘制成固体质量——分解温度的关系图如图2,根据图2中有关数据,可计算出FeSO4•xH2O中的x= 。
正确答案
(1)SO2, (2)偏小
(4)2FeSO4Fe2O3+SO2↑+SO3↑ (5)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 (6)x= 7
试题分析:解:(1)二氧化硫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答案为:二氧化硫。
(2)实验中要持续通入氮气,把水蒸气全部赶出,否则测出的x会偏小,故答案为:偏小。
(3)硫酸亚铁晶体加热会失去结晶水,高温会继续分解产生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结合A中固体呈红棕色,放入足量稀盐酸,固体全部溶解,得到黄色溶液的信息,因此A中红棕色固体是氧化铁;故为氧化铁。
(4)FeSO4的分解产物是Fe2O3、SO2、SO3,配平即可,故答案为:2FeSO4Fe2O3+SO2↑+SO3↑。
(5)装置D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是:干燥气体的作用并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故答案为:干燥气体的作用并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
(6)通过FeSO4·xH2O的化学式可知铁原子和水的个数比为1:2x,
Fe2O3~2xH2O
160 36x
8g 12.6g
x=7
故答案为:7。
趣小组在课外活动中,对某溶液进行了多次检测,其中三次检测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
(1)三次检测结果中第 次检测结果不正确。
(2)在检测时,为了确定溶液中是否存在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氯离子(提示:Ag2SO4微溶于水):
第一步:向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溶液,其目的是检验CO32-。并将其除去;
第二步:加入过量的Ba(NO3)2,其目的是 ;
第三步:过滤,再向滤液中加入 溶液(填化学式),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正确答案
(1)二 (2) HNO3 检验硫酸根,并将其除去 AgNO3 Ag+ + Cl-=AgCl↓
试题分析:(1)第二次检测结果中BaCl2溶液分别与Na2SO4和K2CO3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和碳酸钡沉淀,不符合题意;(2)硫酸根离子的检验可用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碳酸根可产生干扰,必须先用硝酸检验碳酸根并将其除去;氯离子的检验用硝酸银溶液,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硫酸根对其检验有干扰,必须先检验硫酸根并将其除去;故答案为:HNO3检验硫酸根,并将其除去AgNO3 Ag+ + Cl-=AgCl↓
孔雀石主要含Cu2(OH)2CO3,还含少量Fe、Si的化合物。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CuSO4·5H2O及CaCO3,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A的金属离子有Cu2+、Fe2+、Fe3+。从下列所给试剂中选择:实验步骤中试剂①为______(填代号),检验溶液A中Fe3+的最佳试剂为 (填代号)。
a.KMnO4 b.(NH4) 2S c.H2O2 d.KSCN
(2)由溶液C获得CuSO4·5H2O,需要经过加热蒸发、 、过滤等操作。除烧杯、漏斗外,过滤操作还用到另一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 。
(3)制备CaCO3时,应向CaCl2溶液中先通入(或先加入) (填化学式),若实验过程中有氨气逸出,应选用下列 装置回收(填代号)。
(4)欲测定溶液A中Fe2+的浓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定容时视线应 ,直到 ,用KMnO4标准溶液滴定时应选用 滴定管(填“酸式”或“碱式”)。
正确答案
(1) c (2分) d (2分) (2)冷却结晶 (2分) 引流 (2分)
(3)NH3·H2O (2分) b (2分)
(4 平视凹液面(或平视刻度线)(1分) 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1分) 酸式 (1分)
试题分析:(1)要制取硫酸铜晶体,就必须除去溶液中的杂质离子,可用沉淀法除去铁离子。因此首先要把溶液中的亚铁离子氧化生成铁离子,但同时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双氧水的还原产物是水,不会引入杂质。所以答案选C。检验溶液A中Fe3+的最佳试剂是KSCN溶液。(2)要获得CuSO4·5H2O,需要通过加热蒸发、冷却结晶,然后过滤即可。过滤时除烧杯、漏斗外,还需要玻璃棒引流。(3)用于CO2的溶解度很小,所以首先通入氨气,时溶液显碱性,然后再通入CO2即得到碳酸钙固体。用于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吸收需要氨气防止倒吸,因此答案选b。(4)欲测定溶液A中Fe2+的浓度,需要用容量瓶配制某标准溶液,定容时视线应平视凹液面(或平视刻度线),直到凹液面的最低点与刻度线相切 ,由于KMnO4溶液有强氧化性能腐蚀橡胶管,滴定时应选用酸式滴定管。
(14分)在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可以制得纳米级碳酸钙(粒子直径在1~100nm之间)。下图所示A~E为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装置(部分固定夹持装置略去),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室制取、收集干燥的NH3,需选用上述仪器装置的接口连接顺序是(选 填字母):a接 , 接 , 接h ;用A装置制取NH3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用图所示装置也可以制取NH3,则圆底烧瓶中的固体可以选用 (选填字母编号);
E.烧碱
(3)向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气体制纳米级碳酸钙时,应先通入的气体是 ,试写出制纳米级碳酸钙的化学方程式 ;
(4)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所得碳酸钙样品颗粒是否为纳米级 。
正确答案
(1)d e g f(2分)2NH4Cl+Ca(OH)2CaCl2 + 2NH3 ↑+ H2O(其它答案合理也给分)(2分)
(2)ABE(3分漏选一个扣1分,错选一个倒扣1分)
(3)NH3(2分) CaCl2 + CO2 + 2NH3 + H2O=CaCO3↓ + 2NH4Cl(2分)
(4)取少量样品和水混合形成分散系,用一束光照射,若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是纳米级碳酸钙,否则不是(3分)
(1)实验室用熟石灰和氯化铵加热制取氨气,所以A是发生装置,反应的方程式为2NH4Cl+Ca(OH)2CaCl2 + 2NH3 ↑+ H2O。氨气是碱性气体,应该用碱石灰干燥氨气,不能用浓硫酸。氨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且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应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所以连接顺序是d e g f。
(2)氨水中存在平衡NH3+H2ONH3·H2O
NH4++OH-,所以要制取氨气,就应该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答案选ABE。
(3)CO2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小,而氨气极易溶于水,所以首先通入的是氨气,反应的方程式为CaCl2 + CO2 + 2NH3 + H2O=CaCO3↓ + 2NH4Cl。
(4)由于微粒的直径是纳米级的,所以形成的分散性应该是胶体,鉴别胶体可以用丁达尔效应。即取少量样品和水混合形成分散系,用一束光照射,若出现一条光亮的通路,则是纳米级碳酸钙,否则不是。
海水中有丰富的资源,多种多样的海洋动物和植物,海底有丰富的矿藏、石油、天然气等,此外,海水中还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它们电离产生Cl-、Br-(溴离子)、SO42-、Na+、Mg2+、Ca2+等,都是重要资源.
(1)写出步骤①、②、④分离提纯的方法:
①______②______④______
(2)步骤②分离提纯过程中需要选用主要玻璃仪器的名称______.
(3)欲除去初步提纯后的粗盐中的MgCl2、CaCl2和Na2SO4,应向该粗食盐水中依次加入NaOH溶液、______溶液、______溶液,然后过滤;为尽可能除去杂质,每次加入的试剂应______.向所得溶液中滴加______至无气泡产生,再经蒸发结晶得到食盐晶体.
(4)检验淡水中是否含有Cl-的操作现象及结论______.
(5)写出加入试剂a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
(6)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方法生产氯气、氢气和烧碱,请写出利用氯气和消石灰制取漂白粉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1)步骤①为海水的淡化,可用蒸馏操作分离,②为碘的萃取和分液,④为过滤,粗盐经提纯化学处理后过滤可得到氯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①蒸馏;②萃取分液;④过滤;
(2)步骤②分离提纯方法为萃取,需要选用主要玻璃仪器为分液漏斗、烧杯,故答案为:分液漏斗、烧杯;
(3)镁离子会与氢氧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钙离子会与碳酸根离子生成沉淀,硫酸根离子会与钡离子生成沉淀,过滤后加入盐酸可以除去过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需要依次加入稍过量的NaOH、BaCl2 、Na2CO3、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盐酸至不再有气体生成,将所得溶液加热浓缩、冷却结晶,得到精盐,
故答案为:BaCl2;Na2CO3;稍过量;稀盐酸;
(4)实验室检验Cl-,可利用Cl-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不溶于硝酸的AgCl的性质进行检验,操作方法为取样,先滴加几滴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Cl-,
故答案为:取样,先滴加几滴稀硝酸,再滴加硝酸银,若产生白色沉淀则有Cl-;
(5)加入试剂a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g+2H+=Mg2++H2↑,故答案为:Mg+2H+=Mg2++H2↑;
(6)氯气和消石灰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次氯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l2+2 Ca(OH)2=CaCl2+Ca(ClO)2+2H2O,
故答案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海水中主要离子的含量如下:
(1)常温下,海水的pH在7.5~8.6之间,其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渗析法淡化海水示意图如图所示,其中阴(阳)离子交换膜仅允许阴(阳)离子通过。阴极上产生氢气,阴极附近还产生少量白色沉淀,其成分有________和CaCO3,生成CaCO3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3)用海水可同时生产氯化钠和金属镁或镁的化合物,其流程如下图所示:
①在实验室中由粗盐“重结晶”制精盐的操作包括溶解、过滤、蒸发…洗涤等步骤;有关其中“蒸发”步骤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
a.蒸发的目的是得到热饱和溶液
b.蒸发的目的是析出晶体
c.应用余热蒸干溶液
d.应蒸发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为止
②由MgCl2溶液得到MgCl2•6H2O晶体时,也需要蒸发,蒸发的目的是得到热饱和溶液,判断溶液已饱和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5℃时,饱和Mg(OH)2溶液的浓度为5×10-4 mol/L。
①饱和Mg(OH)2溶液中滴加酚酞,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学习小组测海水中Mg2+含量(mg/L)的方法是:取一定体积的海水,加入足量_________,再加入足量NaOH,将Mg2+转为Mg(OH)2。25℃,该方法测得的Mg2+含量与表中1272mg/L的“真值”比,相对误差约为______%[保留2位小数,海水中饱和Mg(OH)2溶液的密度都以l g/cm3计]。
正确答案
(1)HCO3-+H2OH2CO3+OH-(1分)
(2)Mg(OH)2(1分),Ca2++ OH-十HCO3-→CaCO3↓+ H2O (2分)
(3)①过滤(1分),bd(l分) ②溶液表面形成晶膜(1分)
(4)①溶液变红(1分) ②盐酸(2分),-0.94(2分,没有负号不扣分).
试题分析:(1)常温下,海水的pH在7.5~8.6之间,其原因是存在碳酸氢根发生水解呈碱性。
(2)氢离子在阴极上产生氢气,此时阴极中集聚了大量氢氧根离子,并与镁离子生成Mg(OH)2白色沉淀,同时又和碳酸氢根生成碳酸根离子,碳酸根又和钙离子结合生成CaCO3,生成CaCO3的离子方程式是Ca2++ OH-十HCO3-→CaCO3↓+ H2O。
(3)①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蒸发的目的不是得到热饱和溶液,而是把水蒸出使晶体析出,最后应蒸发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为止,选择bd。②由MgCl2溶液得到MgCl2•6H2O晶体时,也需要蒸发,蒸发的目的是得到热饱和溶液,判断溶液已饱和的现象是溶液表面形成晶膜。
(4)①饱和Mg(OH)2溶液中滴加酚酞,由于溶液呈碱性,现象是溶液变红。②取一定体积的海水,加入足量盐酸除掉碳酸氢根,再加入足量NaOH,将Mg2+转为Mg(OH)2。由25℃时,饱和Mg(OH)2溶液的浓度为5×10-4 mol/L。求得1L溶液中镁离子的质量为5×10-4 *24=1200mg/L。25℃,该方法测得的Mg2+含量与表中1272mg/L的“真值”比,相对误差约为(1200-1272)/1272=5.6%。
纳米材料二氧化钛(TiO2)具有很高的化学活性,可做性能优良的催化剂。
(1)工业上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是:
Ⅰ.将干燥后的金红石(主要成分是TiO2,主要杂质是SiO2)与碳粉混合放入氯化炉中,在高温下通入Cl2反应,制得混有SiCl4杂质的TiCl4。
Ⅱ.将SiCI4分离,得到纯净的TiCl4。
Ⅲ.在TiCl4中加水、加热,水解得到沉淀TiO2·xH2O。
Ⅳ.TiO2·xH2O高温分解得到TiO2。
①根据资料卡片中信息判断,TiCl4与SiCl4在常温下的状态是 ,分离二者所采用的操作名称是 。
②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③如Ⅳ在实验室中完成,应将TiO2·xH2O放在 (填字母)中加热。
(2)据报道:“生态马路”是在铺设时加入一定量的TiO2,TiO2受太阳光照射后,产生的电子被空气或水中的氧获得,生成H2O2。H2O2能清除路面空气中的CxHy、CO等,其主要是利用了H2O2的 (填“氧化性”或“还原性”)。
(3)某研究小组用下列装置模拟“生态马路”的部分原理。(夹持装置已略去)
①如缓慢通入22.4 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CO气体,结果NaOH溶液增重11 g,则CO的转化率为 。
②当CO气体全部通入后,还要按图示通一段时间空气,其目的是 。
正确答案
(1)①液态(1分);蒸馏(1分)
②TiCl4+(x+2)H2OTiO2·xH2O↓+4HCl(2分)③b(1分)
(2)氧化性(1分)
(3)①25%(2分)
②将残留在装置中的CO2气体排出,使其被NaOH溶液吸收,以减小误差(2分)
试题分析:(1)①根据资料卡片中的TiCl4与SiCl4熔点、沸点可知,TiCl4与SiCl4在常温下的状态是液态;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液体常采取蒸馏方法,
②由信息可知TiCl4与水在加热条件下,水解得到沉淀TiO2·xH2O与HCl,反应方程式为:TiCl4+(x+2)H2OTiO2·xH2O↓+4HCl,Ⅳ为烧杯与蒸发皿通常进行液态加热,高温分解固体物质常在坩埚中进行,
(2)①由2O+H2O→2OH,可知水中O-H键断裂,O-H键属于极性共价键,
②CxHy、CO等具有还原性,H2O2具有强氧化性,H2O2能氧化CxHy、CO等,清除路面空气中的CxHy、CO等,故答案为:氧化性;
(3)①22.4L(已折算成标准状况)CO气体的物质的量为 =1mol;
NaOH溶液增重11g为吸收的CO2质量,根据碳元素守恒可知,转化率的CO的物质的量等于CO2的物质的量为=0.25mol;
所以CO的转化率为×100%=25%,故答案为:25%;
②装置中有残留的CO2气体,通一会儿空气,将残留在装置中的CO2气体排出,被NaOH溶液吸收,减小误差,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