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系统的结构
- 共3696题
如图X代表某一生物概念,其内容包括①、②、③、④四部分,与此概念图相关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组成细胞的基本元素是C、H、O、N,A正确;
B、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B正确;
C、种群的数量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C正确;
D、与人体内环境稳态有直接关系的四大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D错误.
故选:D.
科学家对一个以槭树、山毛榉和桦树为主要树种的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如下图.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槭树、山毛榉和桦树等树种之间的关系是______.调查这些树种上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正常情况下,所得数据比真实值______(填“大”或“小”).
(2)这个温带森林中,每年每平方米大约有6.28×105J/(cm2•a)的有机残屑来不及被各种分解者所分解,若该生态系统处于寒带,则该部分的能量所占比值会变______(填“大”或“小”).
(3)该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2位).据图中的能量值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流入的生物成分是______.
(4)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正确答案
解:(1)槭树、山毛榉和桦树等树种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它们都属于第一营养级,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正常情况下,第二次捕捉数量较少,故数据比真实值大;
(2)这个温带森林中,每年每平方米大约有6.28×105J/(cm2•a)的有机残屑来不及被各种分解者所分解,说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是有限的,影响分解者分解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寒带温度较低,分解者分解速率降低,能量比值增大;
(3)已知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107 J/(cm2•a),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 J/(cm2•a),所以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07)=0.85%.据图中的能量值分析,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4)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出生或死亡都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1)竞争 标志重捕法 大
(2)大
(3)0.85 分解者
(4)自我调节
解析
解:(1)槭树、山毛榉和桦树等树种都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它们都属于第一营养级,之间存在竞争关系.调查动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正常情况下,第二次捕捉数量较少,故数据比真实值大;
(2)这个温带森林中,每年每平方米大约有6.28×105J/(cm2•a)的有机残屑来不及被各种分解者所分解,说明分解者的分解能力是有限的,影响分解者分解效率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寒带温度较低,分解者分解速率降低,能量比值增大;
(3)已知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107 J/(cm2•a),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 J/(cm2•a),所以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107)=0.85%.据图中的能量值分析,分解者的呼吸作用是能量流动的主要渠道;
(4)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出生或死亡都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
故答案为:(1)竞争 标志重捕法 大
(2)大
(3)0.85 分解者
(4)自我调节
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
B、生物个体的大小与食物没关系,而与环境有关;小的捕食者的生物数量不一定比被捕食者多,B错误;
C、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潜在价值和间接价值,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有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等,C正确;
D、“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稻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
故选:B.
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D是丙中关系密切的四种生物,其生物量所占比例如图所示;如表为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数据表(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回答下列请问题: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示的组成成分外,还包括______.表中的Ⅰ和分解者分别对应图中______.
(2)图中A生物为第______营养级,其下一营养级生物为______(填字母);据表分析,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图中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正确答案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表示的成分外,还包括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表中的Ⅰ对应的是图中的乙,表示生产者,丁代表分解者.
(2)据图分析,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和C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据表分析,A的同化能为141.0,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为15.9,所以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3%.
(3)②为呼吸作用,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含碳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乙、丁
(2)二 B、C 11.3%
(3)含碳有机物 二氧化碳
(4)间接
解析
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除了甲、乙、丙、丁所表示的成分外,还包括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表中的Ⅰ对应的是图中的乙,表示生产者,丁代表分解者.
(2)据图分析,A表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B和C表示第三营养级的动物.据表分析,A的同化能为141.0,下一营养级的同化能为15.9,所以A与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9÷141.0×100%=11.3%.
(3)②为呼吸作用,③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②③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分别是含碳有机物和二氧化碳.
(4)该生态系统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故答案为:
(1)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结构) 乙、丁
(2)二 B、C 11.3%
(3)含碳有机物 二氧化碳
(4)间接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基本功能.请回答有关问题:
(1)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 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组成成分,a‐d 代表4种动物.请画出图甲中存在的食物链(网):______.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______;人为因素导致图中______ 的大量减少,则会加剧温室效应.
(2)某草原生态系统存在如图乙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l:l 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 计算,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 的数量约是原来的______倍(精确到百分位).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去向与其他营养级的区别是______.
(3)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______ 的功能,该功能具有______的作用.由于某种因素使得图乙中的A 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水平,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______能力.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之间,因此a属于第二营养级,bc属于第三营养级,d即为第四营养级,由此可写出食物链.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K值(环境容纳量);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主要是人为因素的乱砍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A(生产者)的大量减少,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导致的.
(2)在该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A总共为1kg,比例未改变前能使C增重Xkg,比例改变后能使C增重Ykg;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因此比例改变前:1kg=10×+10×10×
,由此计算出X=
;比例改变后:1kg=10×
+10×10×
,由此计算出Y=
,因此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
=0.79倍.最高营养级由于缺少天敌,因此其能量去向与其他营养级的区别是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3)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该功能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作用.由于某种因素使得图乙中的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水平,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 K值(环境容纳量) A(生产者)
(2)0.79 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3)信息传递 调节中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我调节
解析
解:(1)图甲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分析图解可知,图中A为生产者,B为消费者,C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由于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之间,因此a属于第二营养级,bc属于第三营养级,d即为第四营养级,由此可写出食物链.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各生物种群的数量均接近K值(环境容纳量);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这主要是人为因素的乱砍滥伐以及不合理利用导致A(生产者)的大量减少,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导致的.
(2)在该系统中存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如将C的食物比例由A:B=1:1调整为1:2,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设A总共为1kg,比例未改变前能使C增重Xkg,比例改变后能使C增重Ykg;由于能量传递效率为10%,因此比例改变前:1kg=10×+10×10×
,由此计算出X=
;比例改变后:1kg=10×
+10×10×
,由此计算出Y=
,因此该生态系统能承载C的数量约是原来的=
=0.79倍.最高营养级由于缺少天敌,因此其能量去向与其他营养级的区别是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3)卷心菜被菜粉蝶幼虫取食后,能放出特殊香味吸引菜粉蝶的天敌,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该功能具有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作用.由于某种因素使得图乙中的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水平,反映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故答案为:
(1) K值(环境容纳量) A(生产者)
(2)0.79 不流向下一营养级
(3)信息传递 调节中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自我调节
红树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潮间带,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还是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及鸟类栖息繁殖的场所.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选取未受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的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该小组还研究了红树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如图.请分析回答:
(1)由上表结果可知,该调查研究的名称是______;
可得出的结论是:
a.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b.______.
(2)据图分析,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______(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数).途径⑤是指______,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______.
(3)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无植被覆盖的光滩上会发生演替,请写出演替______的概念.
(4)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红树林中某种群的密度发生了变化,种群密度是指______.其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会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种群密度的变化.
正确答案
解:(1)题干信息“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实验自变量是甘菊入侵(程度),因变量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则该实验的名称是探究薇甘菊入侵(程度)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根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是: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2)据图分析,植被的碳储量为35.9吨/公顷,流向植食性动物的是2.4吨/公顷,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2.4÷35.9×100%=6.7%;生产者体内的碳去路的途经包括:②被呼吸作用消耗,③凋零物碳储量,④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未被利用,则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35.9-12.1-2.4-10.6=10.8吨/公顷.
(3)演替是指间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4)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故答案为:
(1)调查(或探究)薇甘菊入侵(程度)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
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2)6.7% 微生物分解作用 10.8吨/公顷(无单位不得分)
(3)间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解析
解:(1)题干信息“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实验自变量是甘菊入侵(程度),因变量是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则该实验的名称是探究薇甘菊入侵(程度)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根据表格数据得出结论是: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2)据图分析,植被的碳储量为35.9吨/公顷,流向植食性动物的是2.4吨/公顷,而物质是能量的载体,则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2.4÷35.9×100%=6.7%;生产者体内的碳去路的途经包括:②被呼吸作用消耗,③凋零物碳储量,④流向下一营养级以及未被利用,则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35.9-12.1-2.4-10.6=10.8吨/公顷.
(3)演替是指间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4)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故答案为:
(1)调查(或探究)薇甘菊入侵(程度)对红树林生态系统(或群落)碳储量的影响
植被、土壤碳储量和生态系统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减少
(2)6.7% 微生物分解作用 10.8吨/公顷(无单位不得分)
(3)间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4)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在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水中的DDT含量为0.003ppb,种A体内的DDT浓度为水中浓度的0.7万倍,种B体内的DDT浓度为水中浓度的1.2万倍,种C体内的DDT浓度为水中DDT的浓度的17万倍,种D体内的DDT为水中浓度的100万倍.这4个种的食物链关系可能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在生态系统中,有毒物质DDT会沿着食物链传递并逐渐富集积累,因此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越多,营养级越低,有毒物质越少.从题意可知DDT浓度从少到多依次是A0.7万倍、B1.2万倍、C17万倍、D100万倍.因此食物链是A→B→C→D.
故选:A.
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1)实现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关键生物是______(填图中字母),碳在A→B和B→C过程中分别以______、______形式循环(填有机物、二氧化碳、碳酸盐).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______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______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______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写出图中包含的一条食物链: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4)若生产者固定了100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最少为______kJ.
(5)“周一请吃素”,这是坎昆会议中支持环保的进步青年提出的一个新理念,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______特点(填单向性、逐级递减).
正确答案
解:(1)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而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实现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关键生物是B生产者和E分解者;A代表无机环境,B、C代表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碳在A→B过程中以CO2形式循环,而在B→C过程中以有机形式循环.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这样可以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碳平衡;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碳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图中B是生产者、C和D为消费者,因此食物链为B→C→D.
(4)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按×10%计算.若生产者固定了100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D)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最少为100kJ×10%×10%=1kJ.
(5)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即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周一请吃素”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
故答案为:
(1)B和E CO2 (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碳
(3)B→C→D
(4)1
(5)逐级递减
解析
解:(1)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而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因此实现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关键生物是B生产者和E分解者;A代表无机环境,B、C代表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因此碳在A→B过程中以CO2形式循环,而在B→C过程中以有机形式循环.
(2)在自然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生物通过呼吸作用把碳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这样可以维持生态系统中的碳平衡;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化学燃料的燃烧,打破生物圈中碳的平衡,形成温室效应.
(3)食物链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图中B是生产者、C和D为消费者,因此食物链为B→C→D.
(4)已知低营养级的能量,求高营养级能量时:(1)获得能量最多:按×20%计算;(2)获得能量最少:按×10%计算.若生产者固定了100kJ的能量,则图中最高营养级(D)理论上可获得的能量最少为100kJ×10%×10%=1kJ.
(5)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即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因此“周一请吃素”这一理念符合能量流动的逐级递减特点.
故答案为:
(1)B和E CO2 (含碳)有机物
(2)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碳
(3)B→C→D
(4)1
(5)逐级递减
如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乙反映了我国北方某地20年间CO2浓度的变化.结合图甲和图乙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未能完整地表示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过程,写出图甲中缺少的过程:______(用图中物质、字母和箭头表示).
(2)分析图乙发现: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大,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图甲中______;每年夏季与前一年冬季相比CO2浓度______.
(3)图甲中A、D、C构成了一条食物链,A为D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C能够依据D留下的气味去猎捕,D同样也可以依据C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具有______的作用.正常情况下,A、D、C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______调节机制来实现的.
(4)如图为某昆虫迁入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图中P点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是______.请在给出的坐标图上画出该昆虫的数量变化情况.
(5)该生态系统中某一人工湖中养殖了某种杂食性鱼,该鱼类的食物有来自植物,
来自草食性鱼类,
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一条长到6kg的杂食性鱼至少需消耗植物______ kg.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中A是生产者,其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且产生氧气,同时也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甲图还缺少A→CO2的箭头.
(2)图乙中,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大,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的来路增多,而去路减少,即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由乙图可知,每年夏季与前一年冬季相比CO2浓度下降.
(3)A为D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C能够依据D留下的气味去猎捕,D同样也可以依据C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4)根据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可知,P点时该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因此此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该种群数量增长率先增大后降低,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且在种群数量达到时(t1),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t2),种群数量增长率降为0,因此该昆虫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
(5)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由题意可知,其中含有3条食物链,即植物→杂食性鱼、植物→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植物→草食性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性鱼,该杂食性鱼的食物有来自植物,
来自草食性鱼类,
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因此一条长到6kg的杂食性鱼至少需消耗植物=6×
÷20%+6×
÷20%÷20%+6×
÷20%÷20%÷20%=310kg.
故答案为:
(1)A→CO2
(2)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下降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负反馈
(4)增长型 如图
(5)310
解析
解:(1)图甲中A是生产者,其能通过光合作用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且产生氧气,同时也能通过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因此甲图还缺少A→CO2的箭头.
(2)图乙中,每年的冬季CO2浓度变大,从碳循环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大气中碳的来路增多,而去路减少,即图甲中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由乙图可知,每年夏季与前一年冬季相比CO2浓度下降.
(3)A为D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C能够依据D留下的气味去猎捕,D同样也可以依据C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负反馈调节机制是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基础.
(4)根据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可知,P点时该种群的增长率大于0,因此此时年龄组成类型是增长型;该种群数量增长率先增大后降低,是S型曲线的增长率,且在种群数量达到时(t1),种群数量增长率最大,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t2),种群数量增长率降为0,因此该昆虫的数量变化情况如图:
(5)已知高营养级的能量,求低营养级能量时:(1)需最多能量:按÷10%计算;(2)需最少能量:按÷20%计算.由题意可知,其中含有3条食物链,即植物→杂食性鱼、植物→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植物→草食性鱼类→小型肉食鱼类→杂食性鱼,该杂食性鱼的食物有来自植物,
来自草食性鱼类,
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鱼类,因此一条长到6kg的杂食性鱼至少需消耗植物=6×
÷20%+6×
÷20%÷20%+6×
÷20%÷20%÷20%=310kg.
故答案为:
(1)A→CO2
(2)①过程大大减少,并且⑥过程增加 下降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负反馈
(4)增长型 如图
(5)310
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1047.5J,A正确;
B、食物中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的能量占=15%,B正确;
C、能量流动是不可能循环的,因为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了,C正确;
D、图表中只有植物和鳞翅目幼虫,无法比较获得的能量多少,D错误.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