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真题 历史 (上海卷)
精品
|
前去估分
单选题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石制农具

B青铜礼器

C宫殿遗址

D家畜遗骨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证明“夏朝都邑”的证据,A项只能证明此处有人类活动和文明;B项证明此处人类有祭祀活动,但看不出祭祀的主体是谁;C项宫殿代表最高统治者所在地,符合题意;D项证明此处是一家庭遗址。所以选C项。

考查方向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夏文化、二里头遗址

解题思路

先明白材料的主旨,再对比选项与题干,以及选项之间的关系,确定正确选项。

易错点

对历史基本知识掌握不够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周公曰:“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人的册典主要指的是

A

B

C

D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运用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惟殷先人,有册有典”的意思是要想发扬祖先的光辉事迹,就要靠“册”“典”(书籍)来记录。“殷人”即商人,当时的文字载体(书籍)是龟甲和兽骨,因此选择C项。A项是青铜器,虽然当时青铜器上有铭文,但是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伐功勋、赏赐策命和盟誓契约等;B项出现时代晚于商朝;D项不是殷商文明的产物。

考查方向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夏文化、青铜时代、文字演变

解题思路

关键是获取材料的时间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得出答案。

易错点

不能抓住主旨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

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

D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再现知识能力。材料中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公元前100年到公元前1年,为公元前1世纪,因此公元前1100到公元前1001年为公元前11世纪,所以公元前1046年是公元前11世纪;46年比50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D项。

考查方向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西周的建立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时空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比选项判断。

易错点

对历史基本知识不熟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所示,右表中应填入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竟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的基本特征就是大变革、大转变、大发展。而这一基本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思想文化这几个方面。①是经济原因,符合史实;②不符史实;③农民起义是发生在封建王朝的历史现象,第一次农民起义是秦末的农民起义,不对。④是社会政治方面的原因,符合史实。所以,因此选择D选项。

考查方向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春秋战国、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时空信息,结合时代特征逐一排查选项。

易错点

对选项的时间信息掌握不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8.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说理诗最有可能受哪种思想影响?

A孔孟思想

B黄老学说

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孔孟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与诗歌反映的内容不一致,排除A项;B项是道家思想,排除;C项时间错误,诗歌写于宋代,不是汉代。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的朱熹,朱熹是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因此选择D项。

考查方向

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解题思路

先获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诗歌创作”,再结合所学知识选择。

易错点

不能抓住材料的和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古希腊人所称的“美索不达米亚”位于右图中

A

B

C

D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美索不达米亚是古代两河流域的发源地,因此应位于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间的部分。①是地中海和尼罗河交汇处,孕育的是古代埃及文明;图中②位于两河之间;③是地中海中岛屿密集地区,是希腊文明的发源地;④是地中海意大利半岛,孕育的是古代罗马文明。所以选择B项。

考查方向

古代文明、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解题思路

先要阅读材料获取空间信息,在再认再现所学知识进行判断。

易错点

对四大文明的空间分布知识陌生。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6.《读通鉴论》曰:“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

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

D行省制度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分析判断能力。材料“封建”是封邦建国的简称,即为分封制。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近代以后的事情,与它对应的就是郡县制,所以选B。

考查方向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解题思路

抓住材料的主旨。弄清“封建”含义,做出正确选择。

易错点

混淆“封建”和分封制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

B天命史观

C循环史观

D英雄史观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能力。材料中韩非子认为:上古中古人口稀少,条件简陋,可以行仁义;三代时期,制度完善,社会发展;现代社会人多物少,争于气力。基于以上认识,要因时而治,这与法家的主张一致,法家的社会观就是认为今世胜于前世,后世必胜于今的历史观。因此选择A项进步史观。B项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强调循环,而材料强调变化,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

考查方向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解题思路

先注意材料观点的主体“韩非”,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并对比选项。做出选择。

易错点

对法家思想识记有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9.中国文化不仅惠及近邻,而且泽被远西。下图关于“中国古代文化外传”的时间轴,“?”处应填入

A火器随蒙古西征传入欧洲

B中国丝绸受到古罗马上层人士喜爱

C唐三彩随遣唐使流入日本

D瓷杯瓷盘随海禁的开放传到菲律宾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阐释事物能力。材料时间“13——14世纪”应是宋元时期,再从图示可看出四大发明中的三个在此时间段之前或之后已外传。最早传到国外的是造纸术,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4世纪传入朝鲜,7世纪传入日本,8世纪传入阿拉伯国家,12世纪先传入非洲后传入欧洲,16世纪传入美洲,19世纪传入大洋洲。其次是印刷术,11世纪中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也是这时期传入朝鲜、日本、埃及、欧洲。指南针的前身是司南,13世纪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唐末发明火药,火药13世纪中期传入阿拉伯再由阿拉伯传入欧洲。

考查方向

两宋的繁荣与元的统一、辉煌的科学技术、四大发明、火药武器的发明及外传

解题思路

先抓住材料的主旨,再对比选项。

易错点

不能准确提取提取材料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0.中世纪后期位于东西方之间的某个军事强国,占据了重要的地理位置,控制了亚欧商路。这个国家是

A西罗马帝国

B法兰克王国

C拜占庭帝国

D奥斯曼帝国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准确再认再现知识能力。中世纪后期,当时基本上西亚地区都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它横跨亚、欧、非三洲,对过往商人索取重税和经常抢劫。后来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因此本题选择D项。B项地理位置不符合题干要求;A、C两项在时间上和位置上都不符合。

考查方向

古代伊斯兰世界、东西方关系、奥斯曼帝国·

解题思路

先审清题目的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

易错点

空间概念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1.有史学家写道:在危机中,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而君主则把政治命运押在罗马天主教身上,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他描述的是

A英国“光荣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法国大革命

D德意志王朝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关键信息:新教、天主教和法律、议会、君主,结合材料“新教和其他力量站在法律和议会一边”“最后制定法律的议会战胜了国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描述的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清教徒为主的议会与信奉天主教的君主詹姆斯二世之间的斗争,A项正确。美国独立战争反对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美国历史上不存在国王,B项错;法国大革命中宗教的力量较弱,C错误;德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以王朝战争的形式进行的,国王权力得到加强,D错误。

考查方向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的关键信息点,再结合所学和各选项与题干信息进行对比分析。

易错点

对知识迁移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6.一个文弱书生最终成为驾驭千军万马的最高统帅,成就了“无湘不成军”的传奇,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和“洋务派之父”。此人是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奕

D左宗棠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由材料中的“无湘不成军”“中兴第一名臣” “洋务派之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此人是曾国藩,故选A项。C项奕是中央的代表,不是地方军队的创立者,排除;B、D两项不是湘军的创立者,排除。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历史人物、洋务运动、曾国藩、太平天国运动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时空信息和身份信息,再结合所学判断。

易错点

基本知识不熟悉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A所谓造成新文化,整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知识的迁移、理解能力。“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即幻想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实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是处在中国人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器物”层面阶段。A项属学习的文化层面,错误;B“以器胜”说明学习西方在“器物”层面,正确;C、D也都是思想文化方面,错误。所以选B。

考查方向

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文化运动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核心内容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

易错点

不能理解材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9.当某条约的若干条款传出后,光绪皇帝发出“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的哀叹,台籍京官及举人纷纷声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该条约应是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材料“光绪帝”“台湾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信息,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之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从此台湾脱离祖国的怀抱,引起台湾民众自保运动和举人的“公车上书”。因此本题选择D项。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查方向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马关条约》

解题思路

获取材料内容信息,迁移知识判断即可。

易错点

混淆近代条约内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从材料“铁路权”“财权”“练兵权”信息可知,列强已经控制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尤其加强资本输出侵略,已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时期,符合梁启超的《瓜分危言》,选择C选项。《海国图志》是介绍外国的文化和制度的历史地理著作,成书于鸦片战争期间,因此排除A选项;《天演论》是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一本书,宣传维新变法,排除B选项;D选项《建国方略》是孙中山对革命之后的政府的规划,成书较晚,因此也排除。

考查方向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时务报》与《天演论》、《海国图志》、梁启超、孙中山

解题思路

先获取材料核心信息,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判断

易错点

对近代主要著作信息掌握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2.“一般的法律是人类的理性,各国的法律是人类理性在特殊场合的适用”。持以上观点的启蒙思想家是

A伏尔泰

B狄德罗

C卢梭

D孟德斯鸠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核心论述“法律”“是人类理性”“各国的法律”是具体的“适用”。可见他探究的是法律的精神实质,而上述启蒙思想家中,孟德斯鸠以法律著作《论法的精神》(严复译著为《法意》),所以这是孟德斯鸠的思想,选择D项。伏尔泰侧重主张建立开明君主制;狄德罗坚持国家起源于契约,君主的权力来自人民协议的观点;卢梭提出“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排除A、B、C三项。

考查方向

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启蒙思想家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核心信息,明白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判断

易错点

对启蒙思想家主张不能准确迁移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3.绘画是历史的一面镜子,能够折射出思想文化的变迁,右侧绘画最早可能作于

A古典时代

B中世纪前期

C文艺复兴时期

D启蒙运动时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材料的图画特点:突显人体的自然美,应属文艺复兴运动的前期。排除A、B、D选项。

考查方向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

解题思路

先提取材料的核心信息,再迁移知识即可达到答案

易错点

不能抓住材料关键信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4.有人描述某一时期英国人生活的情景:以前,人们日出而,日落而息,生活艰苦,却很悠闲。现在,社会的节奏变快了。时间支配了整个社会,时钟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导致生活节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化

B信息化

C城市化

D电气化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迁移知识能力。材料中“英国”人们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状态变为“社会节奏变快了”。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农耕文明的写照,可见农业文明时代已经结束。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因此选择A项。B项信息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时间过晚;C项城市化与人们是否受到日常时间的影响无关;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时间也相对较晚。

考查方向

工业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解题思路

先获取材料时空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

易错点

混淆不同工业革命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5.“分裂之家不能持久。我相信我们的政府不能永远忍受一半奴役一半自由的状况。”此言论应出自

A俾斯麦

B林肯

C亚历山大二世

D明治天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材料“分裂”的国家状态在选项A、B存在,排除C、D选项,俄国亚历山大面临的农奴制的阻碍,日本明治天皇面对内忧外患。而“分裂之家不能持久”“一半奴役一半自由”与德国俾斯麦面临的国家面貌不符,而与美国南方与北方分别实行种植园奴隶制和工业资本主义符合,而林肯正是因为完成统一而受到世代尊重的,故选B。

考查方向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美国、南北战争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关键信息,明确时空,结合所学进行判断

易错点

混淆各国历次资产阶级革命背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17.晚清设立的一个机构,不仅办理外交事务,还扶植一些现代化项目,如新式学堂、近代企业等。它经常遭到守旧派抨击,外国人也批评它办事不力。该机构是

A总理衙门

B同文馆

C军机处

D外务部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再现知识能力。材料“晚清机构”“办理外交事务”“新式学堂、近代企业”,这些信息直指总理外交事务衙门,即总理衙门,A项正确;同文馆是教育机构,不管理外交事务,因此排除B项;军机处是朝廷内廷机构,C错;外务部是《辛丑条约》后由总理衙门演变而来,位于六部之首,单纯的外交机构,不再管理现代化项目,排除D项;因此本题选择A项。

考查方向

天朝的危机·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的设立

解题思路

先获取材料时空、内容信息,再现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易错点

混淆清的各官僚机构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1.近代民族企业家张謇在谈到办厂经历时感慨地说:“千磨百折,忍侮蒙讥,伍平生不伍之人,道平生不道之事。”其主要原因是

A难以招募到合适的技术人员和买到所需的机器设备

B工人不断要求增加薪酬、缩短工时

C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弊端

D与外国资本竞争处于不利地位且受官府束缚、压制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张謇,他对自己办厂经历感觉到非常艰辛不易,这正是民族资本主义真实的生存状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承受着来自于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这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A项只是受到外企的竞争压迫;B项与当时的历史情况不相符,当时中国的劳动力十分廉价;C项是主观原因,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项从内外两方面说明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的根源。

考查方向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主义命运、地位

解题思路

获取材料的关键信息,迁移知识分析判断

易错点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原因认识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2.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喜爱阅读的一份出版物时说:“我很欣赏胡适和陈独秀写的文章,他们一度成为我效仿的榜样,取代了我已不再崇拜的梁启超和康有为。”这份出版物应该是

A《时务报》

B《新青年》

C《民报》

D《申报》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同时受到当时青年毛泽东(“毛泽东在谈及学生时代”)的喜欢,应该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和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就是《新青年》,因此选择B选项;毛泽东不再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而《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报纸,故排除A选项;《民报》是革命派的刊物,《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不是专门的政论型报纸。

考查方向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青年》、《时务报》、《民报》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获取时间、内容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分析。

易错点

混淆各种报纸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4.“国体初建,民权来张,是以野心家竟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

D20世纪中期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再现知识能力。材料“国体初建”“复帝制”“民国乃得中兴”是指中国近代民国初期的复辟帝制运动未能得逞的史实。辛亥革命之后,有袁世凯复辟和张勋复辟帝制闹剧先后发生,它们发生的时间是1911—1920年这个时间段,因此这段文字写于20世纪初期,本题选择C项。

考查方向

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核心信息,再现所学知识逐一排除。

易错点

知识再现障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5.《古城新情调》一文写道: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解放亦是生活的向上,王府百货店挂起了庆祝和平解放的大标语。文中情景发生于

A淮海战役胜利后

B辽沈战役胜利后

C渡江战役胜利后

D平津战役胜利后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再现知识能力。“王府百货”空间信息和“和平解放”的特殊信息共同指向北平1949年和平解放,标志平津战役决定性胜利,选项D。A、B、C不符材料空间限制,错误。

考查方向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

解题思路

先提取空间和特点信息,再结合所学分析判断

易错点

信息提取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6.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重要事件是

A辛亥革命胜利

B五四运动爆发

C中国共产党诞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中国近代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明确讲过,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历史的选择,中国共产党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这是一种定性的表述,没有其他的历史事件能够代替,因此本题选择C项。

考查方向

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题思路

获取内容核心信息,迁移知识即可。

易错点

对知识掌握不准确。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7.2016年4月,习近平在安徽考察是指出:“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其中“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指

A经济特区的建立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土地改革运动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综合材料“安徽”“改革的一声惊雷”“中国改革的标志”信息,强调的是安徽对改革开放的贡献,安徽的小岗村农村“包产到户”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大胆尝试,揭开农村改革序幕,选B。A选项经济特区与安徽无关;C、D选项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事情。

考查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题思路

先获取材料关键信息:时空、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排查。

易错点

混淆历史史实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8.如图所示,新中国成立后外交史上出现过三次建交高潮,引发第三次高潮的主要原因是

A中美关系正常化

B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日建交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分析图表、联系所学分析的能力。新中国成立后第三次建交高潮发生在1979年,中国1979年所取得的最重要的外交成就就是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引发了西方各国与中国建交热潮,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C选项是2001年的事情;D选项发生在1972年。

考查方向

中国走向世界、新中国的外交、尼克松访华与中美建交、中日建交、加入世贸

解题思路

先结合材料获取第三次外交高潮的时空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排除。

易错点

对基本知识掌握有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3.右图反映了近代中国关税总收入的明显变化,其主要原因是

A改订新约运动

B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C民族经济发展

D北伐战争爆发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图表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阐释事物能力。材料“1913年——1929年”,尤其是“1928——1929”年一年的增长特别迅速,而关税的增长在近代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始终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不可能引起关税的巨变,C错误;北伐战争主要在长江流域,并不会对沿海产生过大影响,的项错误;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1927年,这件事不会自然的产生关税上的直接影响,B错;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在关税政策上实行了重大措施,分别与西方各国缔结了《关税条约》、《友好通商条约》等新约,各国基本承认了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所以选A。

考查方向

南京国民政府的内政与外交、改订新约运动、国民革命、北伐战争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易错点

知识再现障碍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29.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1948年的上海,有人利用美元和黄金之间的价格波动牟取利润。有学者指出其存在事实错误,理由是当时

A中国正面临内战全面爆发

B上海已经沦陷为“孤岛”

C处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框架下

D中国加入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迁移知识能力。材料“1948年”“利用美元与黄金之间价格波动”“存在事实错误”信息综合起来说明,当时美元和黄金之间不存在波动。二战后期的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1945年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美元和黄金之间挂钩,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所以选C。中国内战进入决战时期,A错;抗战早已结束,B错;国民政府是关税与贸易的创始国,D错误。

考查方向

战后国际局势、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国内战、抗日战争

解题思路

获取材料的时间信息,逐一排除得到正确答案

易错点

基本知识掌握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2分

30.一个历史上事实可以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可以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下列选项符合上述说法的是

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四国条约》

B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十月革命——社会主义思潮

C罗斯福新政——《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险法》

D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突袭波兰——德国投降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再现知识能力。B选项错在十月革命不是直接受到科学社会主义的影响;C选项错在后两项不是包含关系,而是并列关系;D选项后面两项不是包含关系,没有直接联系;A选项每一环节都是上一环节的内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考查方向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社会主义运动、罗斯福新政、二战中的德国

解题思路

先弄清题干主旨,结合知识分析各选项事件的关系。

易错点

基本知识掌握有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3.“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从材料来看,慈禧的意思是

A有条件地支持变法

B希望清王朝复兴

C祖宗之法不能变

D反对洋务运动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阐释历史能力。材料“变法乃素志,同治初即纳曾国藩议,派子弟出洋留学,造船制械,凡以图富强也”“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可知,慈禧太后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变法的;但“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也就是说制度上不能改变,因此A选项最准确;B选项没有反映出条件;C选项不能完整表达材料含义;D选项错误,材料不是针对洋务运动,只是用洋务运动来举例。

考查方向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解题思路

先分清材料层次,准确把握内容信息,对比选项,逐一排除。

易错点

材料信息获取不充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暧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正确答案

C

解析

考查阅读图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迁移知识能力。材料时间“1937年10月”中国刚刚进入全面抗战阶段,结合漫画细节,材料核心反映的是中国与法西斯顽强斗争的一幕,C选项最恰当。漫画中观望的人指英美等国,因此也反映出当时英美的态度暧昧,但这不是材料主旨;A选项虽然没有错误,但是不能反映出中国的态度;D选项根本没抓住材料的主旨,是错误的选项。

考查方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解题思路

先获取材料核心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获取错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1.司马迁司马迁的《史记》和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史学的双璧,两者各有特色,其根本的不同点在于

A撰修宗旨

B语言风格

C求真求实

D编纂体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考查知识归纳对比能力。材料“根本的不同”往往会体现在性质或者目的上。司马迁说过“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此《史记》的编纂是个人的事业;《资治通鉴》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作者是为了警醒皇帝而编纂的这本书,这是根本的区别。此外在编纂体例上《史记》是纪传体;《资治通鉴》是编年体,语言风格也有差异,但在真实性上两者没有差异。可见A项是最和题意的;B、D也有不同,C项应是共同之处,离题最远。

考查方向

中国史学的发展、古代的史家与史籍、司马迁与《史记》、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解题思路

弄清题目主旨,结合所学细心分辨

易错点

基本知识不清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2.根据右侧《德意志帝国宪法》摘录,下列选项最能反映德意志帝国特点的是

A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松散的联盟

B德意志帝国是君主立宪的联邦国家

C德意志帝国实现了普选制

D普鲁士邦在帝国中占据主导地位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对比分析能力。德意志帝国民主虽然是脆弱的民主,存在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德皇掌握各项实权,议会作用受限等一系列问题,但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巩固国家统一,所以B选项最具有概括性。此外材料还提到了选举方式和普鲁士地位的问题,C、D选项的说法都没有问题,但都是具体的细节,不全面。A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德意志刚刚进行过王朝战争,所以不是松散的联盟,不符史实。

考查方向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德意志的统一、德意志帝国宪法

解题思路

获取材料内容信息,迁移知识,综合分析对比。

易错点

审题粗心,混淆帝国特点与宪法特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4.1912年12月某报载“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总统。”这则新闻说明

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

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

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

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

正确答案

D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阐释历史能力。”“1912年”“女士大骂参议员”“起义时代”“革命成功”“袁大总统不赞成”说明民国初年随着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女性参政意识增强,但过程艰难,材料说明女性主要强调的是参政平等也是一种平等,D项最为准确;A与材料有关系;材料也提到了“民军起义”时“女子牺牲”,但不全面;材料只针对女子参政表示不满,C项错误。

考查方向

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解题思路

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对比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易错点

对材料信息获取有误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5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2分

罗马法

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④表明当时即已存在释奴现象。

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36.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那些为二手史料?

37.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4分)

38.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4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水平1:能准确区分一手史料与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2]、[3];二手史料:[1]、[4]

其他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历史素养、历史史料检索能力。在史学的研究中,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十二铜表法》和《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都是在当时编纂出来的,是一手史料。《罗马法词典》和《古代罗马史》是后人整理的二手史料。

考查方向

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体系、“公民法”与“万民法”

解题思路

先要弄清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的区别,再结合材料分辨。

易错点

对材料的特点把握不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水平1:能准确区分材料中的客观性事实和主观性认识

·陈述:①、③;评价:②④

其他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历史素养、历史描述、阐释能力。陈述是客观的引用史料,评价是利用史实表明自己观点态度,具有主观色彩。材料①、③是对法律条文的直接引述,客观真实;②④则是依据上述客观史实进行了主观分析得出结论。

考查方向

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体系、“公民法”与“万民法”

解题思路

先确定区分标准,再结合材料分析

易错点

对材料阅读有误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水平1:能根据情景从两个维度进行解释

·从社会层面来说,伴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大量战俘沦为罗马奴隶,奴隶在人口中的比例剧增,引发了释奴的现实需求;从法学层面来说,作为罗马法思想基础的自然法思想,肯定包括奴隶在内的所有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为释放奴隶提供了理论依据。

水平2:仅能从一个角度进行解释

其他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阐释历史的能力。“普遍”“原因”只有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分析。再结合材料“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信息综合作答。

考查方向

古代希腊罗马、罗马法体系、“公民法”与“万民法”

解题思路

先审清题目主旨,再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易错点

不能全面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4分

39.中华文明是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运用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角度叙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正确答案

史实:

水平1:能围绕问题相关性较强的核心知识进行回答

中华文明的发展是在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中实现的。在中华文明的初始阶段,中原是文明融合、诞生的核心地区。秦汉时期,通过开边移民、开通两域,在华夏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中,汉民族开始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帝推行改革,汉族与少数民族双向交流,取长补短,为中华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隋唐时期,推行开明宽容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与西藏等地少数民族的交往,成就了文化的繁荣与恢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臻巩固。宋辽夏金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在冲突中融合。蒙元时期,疆域扩大,行省制的创置、宣政院及澎湖巡检司的设立,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全国各地区都被置于重要的统一管辖,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明清时期,设伊犁将军、驻臧大臣等,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与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总之,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文明区域不断扩大,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多元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水平2:仅运用与问题缺乏关联度的边缘知识进行回答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l:叙述育逻辑、时序感强

水平2:叙述较连贯、时序感较强

水平3:语句通顺

其他答案。

解析

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评价论证能力。“民族关系”“多元一体”“发展过程”,这些信息要求要注意多民族关系发展共同推动“多元一体”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要注意阶段性。结合所学知识给出自己的史实依据,在展示史实的时候可以按照历史的顺时顺序一步一步进行概括,注意“多元一体”体现。

考查方向

从两汉到南北朝的分合·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隋的创制和唐的鼎盛·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唐蕃关系;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康乾盛世

解题思路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回答问题的关键就是要联系历史事件,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先要审清题旨,选取正确角度,确定答题思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易错点

答题思路不明析。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上)·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租界见闻(11分)

1886年8月7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

租界之内,三国指(英、美、法)享有独立的行政权力。美国和英国的租界联合起来,成立了类似于市政府的工部局,还有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法租界则有法国人建立的公董局。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

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警官包括欧洲人、印度人和清国人。欧洲人穿着规范的伦敦制服,印度人的警服介于伦敦和印度服装之间,而清国人的警服几乎与他们的传统服装没有区别。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

问题:

40.根据材料,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有哪些印象?(3分)

41.你如何看待该文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8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

·租界内行政管理自成一体;租界警队组织完善;拥有比较完善的公共管理设施。

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部分信息

其他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第一段先分说后总说,“世界上很少有城市的市政管理像上海这样运转良好。”第二段材料先总说后分说,“上海警队(巡捕房)的组织相当完善,警力充足。”第三段材料先总说后分说,“ 我们对一个城市还能有什么更多的要求呢?”分别从市政管理、治安警队建设、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对上海进行描述。

考查方向

近代列强侵华、上海租界、近代化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找出有效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即可

易错点

阅读归纳能力差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水平l: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等对文本进行评价

·作者对上海租界的描述有其符合事实的一面。在西方人的管理下,租界内出现了近代城市供水网络、公共照明系统以及公共道路系统,治安保障机制比较完备,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但是由于作者外国人的身份,他对租界的市政管理大加赞美,却忽视了以工部局为代表的“独立的行政权力”,是脱离中国政府行政管理和法律管辖的殖民政权,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侵害。租界内的公共管理系统虽然完善,但主要是为了保障外国人生活的安全与与舒适。这些都表明租界乃“国中之国”的事实。

水平2: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

水平3:没有结合文本材料回答问题

其他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在第一问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表明自己态度,同时注意“上海租界”“西方人管理”信息。

考查方向

近代列强侵华、上海租界、近代化

解题思路

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结合近代西方给中国带来的消极和客观影响。本题就是要全面评价近代列强对中国的影响。

易错点

不能选对角度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3分

“全球化”(13分)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关乎人类的共同利益。对此,人们的看法不一。观察下列漫画并回答问题:


问题:

42.你认为漫画作者对全球化持何种态度?(2分)

43.你是否认同作者的看法?(11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水平1:能准确地判断漫画作者的态度

批判·悲观

其他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图片材料获取信息能力。全球化是指全球经济的联系加强,当漫画体现的是地球的割裂。凸显全球化消极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全球化消极影响即可。

考查方向

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影响

解题思路

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组织答案

易错点

提取信息错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史实:

水平1: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试论结合。

·我认为全球化使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射界经济的融合。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科技进步,加强了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关系;区域一体化为全球化提供了范例。以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的全球协调机制,有利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构建;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促进其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全球化也引发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全球化的实质使由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加大了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南北关系”日趋紧张:全球化使能源消耗增速,能源危机与能源冲突跌现,生态环境也日趋恶化,出现温室效应、水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等现象;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凸显,各种流行性疾病传播速度加快,危险程度增加。总之,经济全球化把人类社会的联系发展到一个全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事关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

水平2:看待问题较片面,论述缺乏历史感

其他答案。

组织

水平1:观点与论证逻辑一致

水平 2:观点与论证逻辑混乱,不一致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的评价能力。开放性试题。作者的观点结合第一问,关键要结合所学从自己熟悉的方面和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查方向

世界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影响及评价

解题思路

先表明自己观点,选好角度,结合知识史论结合论证自己观点

易错点

观点不明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大航海时代

海洋是一个国家通向远方的重要路径。1405年,明成祖派遣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1492年,哥伦布获得西班牙女王的资助踏上了开辟新航路的征途。人类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徐徐拉开……

材料一

郑和船队

哥伦布船队

规模

最多200艘,最少62艘

第一次3艘,最多17艘

船种

各船分别负责指挥、运粮、运兵等任务

第一次一艘旗舰,2艘轻快帆船

配备

配有水手、船师、工匠、医生、翻译、武装人员

第一次航行带了约15个月的食物

材料二



材料三

问题:

44.根据材料一,你能提取哪些信息?(4分)

45.根据材料二,比较郑和与哥伦布航行目的和行事方式上的差别。(6分)

46.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西方在对待外部世界和处理文化差异方面的不同模式?(15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

水平1:能从材料中提取深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是在航海技术还是规模上都远超哥伦布船队,由此也可以其背后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实力的差距。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表层信息

·郑和船队无论使从船只大小、船队规模和配备来看,都要优于哥伦布船队。

·郑和船队最多有200多艘,而哥伦布船队最多只有17艘。

解析

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的回答问题能力。材料主要是将郑和的船队与哥伦布的船队进行了对比,从表格的项目来看,材料一突出的是郑和船队和哥伦布船队在规模上的差别。从材料中分析可以得出郑和船队的规模比哥伦布船队的规模要大很多,这种规模的差别体现在很多方面,有船只数目上的差异、也有人数上的差异,装备上差异。而这些表面的差异有政治、经济、文化深层次原因。

考查方向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解题思路

先从图表比较项分析比较的点,再总结归纳。图表题有隐性和显性信息,注意要全面提取。

易错点

不能提取深层次信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水平1:能较完整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郑和的目的是宣扬国威,交流文化,方式是和平与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传播宗教、获取领土和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水平2:仅能指出部分的不同之处
    •郑和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方式是和平互利;哥伦布的目的是获取财富,方式是侵占和掠夺。
其他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调用知识比较分析能力。材料郑和船队“都要先”“然后”“还同”的行事方式;哥伦布怀着“能赢得”“皈依者”“土地”“财富”“他们所有的人”“这些土地蕴藏着……”目的而来。结合所学知识补充郑和的目的和哥伦布的行事方式,答案就完整了。

考查方向

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的开辟;明朝的兴亡与清前期的强盛、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解题思路

先从材料获取两段材料的有效信息,结合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完整回答问题。

易错点

回答不完整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40(3)
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与材料、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观点
水平1:能对中西方两种模式作深刻反思
    •从现实利益的角度看,西方的做法使自己加速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建立起以西方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中国古代的朝贡贸易秉持厚往薄来的传统,郑和船队的远航活动没有使中国得到类似的“收益”。但是从全球发展的角度看,西方的殖民政策不但给殖民地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也破坏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中国得做法却提供了不同文明可以和谐相处。兼容并包的实例,也为当今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水平2:仅强调现实利益角度
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史实与材料
水平1: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水平2: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或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水平3:没有使用信息和史实
评分项三:
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证
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一致,逻辑完整
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水平4:回避问题
评分项四:组织
水平1:叙述成结构
水平2:叙述连贯通顺
水平3:仅能罗列史实

解析

考查总归纳、分析问题能力。评价历史事件,先要用联系的观点,把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从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分析;还要用发展的观点,站在当今的时代高度审视历史事件。东西差异是由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考查方向

15—16世纪东西文明的差异。

解题思路

先确定分析的层次和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全面分析作答。

易错点

只停留着表面分析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