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3.有史书记载:“水以轮济,假一毂(gu)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此农具的发明(  )

A体现了农业基本模式

B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

C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

D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

正确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筒车,农业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

  筒车属于灌溉工具,推动了水田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

  灌溉工具不能改变了农村产业结构,故C项错误;

  筒车只是灌溉工具,不能说明形成了完备的灌溉体系,故D项错误。

知识点

水利事业工程建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60 分

  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6,指出从扬州通过水路运输粮食到长安依次经过_______河、黄河、_______河。

(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

(4)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

(5)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6)解决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需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1)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优越,战略地位重要。

(2)隋(大)运  渭

(3)孟津以东河段属黄河下游,河道开阔,水流平稳,运粮船航行顺畅。但洪水期水流湍急,大旱时河道浅窄,大船难行,甚至停运。孟津以西至潼关河段属黄河中游,落差大,水流湍急,河道狭窄,多险滩,运粮船航行困难。

(4)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

(5)政策支持,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等;财政资金支持,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补贴等;科技支持,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如规模化经营等。

(6)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及地理位置可得出结论。“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成为定都咸阳、长安的主要因素。

(2)读图,根据图中图例的提示可推断是隋运河和渭河。

(3)此题关键是考察河流的水文特征主要是航运方面。主要抓住河水流速大小,由地形决定,落差大流速大;地形平坦,水流缓慢。再加上水量的变化,说明既可。

(4)从材料和图中可以看出于,洛阳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及江南地区;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加上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使得洛阳成为“二京”之一。本题以三农中的农业问题为载体设置试题,从经济常识和中学常识角度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指向不是很明确,回答难度大。本题不仅仅局限于材料,但是知识点较明了,就是考察我国发展农业的措施,属经济常识第四课内容,这是复习时的一个重点。

(6)指向非常明确,相对容易。本题设问简单明了,回答问题需要答出联系的主要知识点,然后结合材料加以论证即可。

知识点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水利事业工程建设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4 分

3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原产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中的几种高大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圣吸收地下水·这几种桉树适应性强,生长迅速,3-5年即可成材,统称“速生桉”,.我国西南地区某地引种速生桉作为造纸原料。图6中a、b分别示意该地速生桉种植前、后的变化。

(1)读图6a,分析当地沼泽获得稳定水禅的原因及过程。

(2)读图6b,分析种植速生桉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

(3) 简述我国西南地区引种速生按发展选纸业的理由。

(4)就降水条件简述砚国西南地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速生技的原因。

正确答案

(1)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丛能涵养水源。

过程:截留大气降水,减缓地表径流,增加雨水下渗,(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积地带,)(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为沼泽提供稳定的水源。

(2)植被变化:天然次生林和灌丛退化; 沼泽萎缩。

原因:速生桉大量消耗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

(3)速生桉适应性强,成材快,是良好的造纸原料。发展造纸能增加就业,创造产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4)(我国西南地区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低于热带雨林区;(有旱、雨两季之分,)旱季时间较长,降水较少。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水利事业工程建设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  下列水利工程中,把中原腹地与中国最南方连接起来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A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中国最南方区域限定词,抛开历史知识,就看中国大概轮廓图,不难发现A涉及到今广西地区。历史相关知识则为秦始皇为统一岭南而修建的灵渠。

知识点

水利事业工程建设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2.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们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水利事业工程建设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4.图4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    )

①在汉代就已出现

②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

③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

④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水利事业工程建设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1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参见图6)一战即发。时值隆冬季节,北风呼啸。周瑜忧心忡忡,孔明密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里“东风”指(     )

A自西北吹向东南的风

B自东南吹向西北的风

C刘备统领的孙刘联军

D增援的船只及燃烧品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水利事业工程建设
下一知识点 :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水利事业工程建设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7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