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张掖市2016年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8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论证人有过错而后改时,用“              

。”两句表述了人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

(2)《诗经·氓》一诗中,“                               。”沉痛地写出了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的情形。

(3)在《庄子·逍遥游》中,先说“覆杯水于坳堂”能使当作船的“芥”浮起来,又从反面说明水深才能承载大船的道理的两句是“                           ”。

正确答案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且夫”有无皆可)

解析

第一题的关键“人们发现错误、改正错误”;

第二题的关键是“女子没有什么过错,而男子的行为却前后不一致”;

第三题从“先说”可知,所填内容应在“覆杯水于坳堂”这句之后,再根据“从反面说明水深才能承载大船的道理”即可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名句默写。

解题思路

回忆要求默写的文章,根据提示寻找答案。

易错点

第二题考生容易填成“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沉重的时刻

【德国】托马斯·曼 著 季羡林 译

他从书桌旁站起来,像一个绝望的人一般,垂着头,向对面屋角上的炉子那儿走去。他把手放在瓷砖上,但是砖已经完全凉了,因为早已过了中夜。他没有能够得到他追求的那一点幸福,就把背靠在壁炉上,咳嗽着。

十二月的寒风,在烟筒里呼啸,放荡而狂悖,听起来像灵魂在黑夜的草原里,在狂风暴雨中,在漂泊中呼吁。屋子里空荡、简陋、不舒服,烟草的雾气在上面飘荡着。在书桌上,在稿纸前面,点了两支蜡烛,屋子里充满了蜡烛的光。红色的窗帘像旗子一样看上去很温暖,鲜艳。他爱这窗帘,因为它们把丰满、充沛、洋溢着生命力的东西带到他的寒伧得可笑的屋子里来了。

他站在炉子旁边,向他的作品迅速而痛苦地瞥了一眼。它是他的骄傲和不幸,是他的天堂和地狱。这作品慢慢地进展,遇到困难,停住了——一次又一次!他站起来,为了要使他与那稿子之间有一些距离。离远一点常常使人能够概观全面,能够对材料有更广的视野,能够想出办法。

屋子里是一片寂静,只能听见扫过小巷的风声,以及打在窗子上的雨声。所有的人都熟睡了,房东和他的眷属,绿蒂和孩子们。只有他一个人孤独地醒着,站在那冰凉的炉子旁边,痛苦地看着他的作品。病态的不满足,让他对自己的作品失掉了信心。他的凹进去的受了伤的眼睛,投出来的目光带着点悲哀的神气。

不,失败了,一切全没有了!它是一堂干燥的、呆板的历史讲义,宽泛、单调,根本不能上演!完了。一次失败。一个没有成功的尝试。破产。

他叹息,用两手捂着眼睛,着了魔似在房子里走着。他坐在靠墙的椅子上,两只手交叉起来放在两膝中间,眼睛无精打采地看着地板。

良心……他的良心喊得多响啊!

他伸直了身体,把胳臂交叉起来,他的眼光在眉毛下面透露出美丽的哀怨。他还不算不幸,至少还不算太不幸!要有勇气,要有足够的健康,要相信痛苦……

他将眼光投向稿子,把胳臂交叉起来,紧紧地压在胸部。才能——它本身不就是痛苦吗?如果说桌上的那个该死的作品使他痛苦,他从来没有以自己的才能来炫耀。才能不仅仅是一种本领。归根结蒂,它是一种需要。一种对理想的艰巨的探求,一种在痛苦中产生并提高它的能力和不满足。对最伟大的人,最不满足的人来说,他们的才能就是最严峻的鞭策。——不要抱怨!不要夸耀!要谦虚地忍耐!不要重视那些负担和成绩,那些要求、控诉和困苦,要蔑视它们——这就是使人伟大的关键!

他站起来,拿来鼻烟盒,狠狠地闻了一下,然后背起手在屋子里急促地走起来,烛光在他带动的风中摇晃。——伟大!不平凡!征服世界和永垂不朽!要出名;——要为全世界的人民所知道,所爱戴!你们胡说八道地谈到利己主义,你们根本不知道这一个梦和这个要求的甜蜜!

他那大鼻子的鼻翼鼓起来了,眼睛里射出了威胁的光,瘦削的腮上升起一阵红晕,一缕火焰从艺术家的自我中心的火中喷发出来。他那种对自我的狂热在他内心里不可消灭地燃烧着。他决心把才能和艺术方面的武器完全为它施展出来。不是为了报酬,而只是由于必要!这就是他的野心,没有人可以比他更伟大,也没有人能为这崇高的东西忍受更多的痛苦。

没有人!——他站住了,用手捂着眼睛,上身稍微倾斜。同平常一样,他又陷入极大的不安中,又急躁,又热心,他感觉到自己内心在涌动,因为他要保卫他自己的品质和艺术家的人格。

从内在的创造力对题材、素材、表现的可能性的最初有节奏的冲动——一直到思想,到形象,到单个字,到写成行:这是多大的斗争啊!多大的痛苦的过程啊!他的作品就是对形象、界限、具体的憧憬,对明朗世界的憧憬,对幸福地憧憬……

对幸福的憧憬……他的嘴唇抽搐起来;就仿佛他的目光转向了内心。他慢慢用手捂住了脸。他走进隔壁的屋子里,淡蓝的灯光从挂灯上泻出来。花布帘子静静地遮盖着窗子。他站在床边,向枕头上那甜蜜的头弯下腰去……一缕黑发盘曲在腮上,腮上发出珍珠般的光泽,孩子似的嘴唇在沉睡中张开来……我的妻!亲爱的!你追随我的渴望吗?你到我这儿来,变成我的幸福吗?你是我的幸福,安静吧!睡吧!上帝作证,我非常爱你。我只是有时候找不到我的情感,因为我常常由于痛苦而疲倦,由于同我自己授予自己的任务斗争而疲倦。

他离开她那可爱的睡眠的温暖,向周围看了看,走回去了。钟声警告他,夜是多么深了,但同时也很慈祥地告诉他,沉重的时刻结束了。他轻松地呼吸了一下,嘴唇紧闭起来,他走过去拿起了笔,——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走向混乱,至少不要在那里停住,而是要从混乱中走向光明。不要胡思乱想!要工作!划定界线,舍弃一些东西,创造一些东西,完成它!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他没有能够得到他追求的那一点幸福,就把背靠在壁炉上,咳嗽着。”“那一点幸福” 是指他想去壁炉前取暖,“把背靠在壁炉上”。因为壁炉的瓷砖是凉的,他的手没能获得温暖,使他非常失望。

B病态的不满足,让他对自己的作品失掉了信心。其实他的作品已经很好了,但是他还不满足,这说明他的心理是有些病态的。

C小说写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困难的时候,独自在房间里思索、徘徊,屋里的寂静,窗外的风声和雨声,渲染出孤寂凄苦的氛围,烘托出主人公内心所经历着的极度痛苦。

D他的作品“是他的骄倣和不幸,是他的天堂和地狱”。意思是这部他付出了很多心血的作品,为他带来过成功和荣誉,同时也带给他许多不幸,使他吃尽苦头 。

E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创作中遇到困难而几乎丧失信心,但在心灵的感召下,又重新振作起来的过程。小说用细致深刻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意志坚强、思想高尚的伟大灵魂。

12.小说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3.小说写他到隔壁房问去亲吻熟睡的妻子,这一情节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4.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在创作中遇到困难时的心路历程,你从他的经历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E

解析

A.“他的手没能获得温暖使他非常失望”不够准确,他失望痛苦不仅是因为没能取暖,更是由于创作遇到了困难。

B.“这说明他的心理是有些病态的”错误,原文的意思是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极高,追求完美,并不是病态的心理。

D.“为他带来过成功和荣誉、同时也带给他许多不幸,使他吃尽苦头”错误,作品还没有完成,谈不上带来过成功和荣誉。

考查方向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解题思路

回归到原文,找相关信息。

易错点

D选项具有干扰性。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意志坚强(能忍受病苦)。在创作遇到困难时,差点失去信心,但最终战胜了自己,从痛苦中走出来,继续努力工作。

②追求完美(追求卓越)。他对自己的作品有着很高的要求,追求伟大,追求不平凡,对理想有不懈的探求。

③注重亲情。他担心创作失败会导致破产,他看重亲情,看重家庭的温暖,渴望幸福,在最痛苦的时候还去看望要妻子。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时要点出人物形象的主要特征,要结合文本分析,找出表现人物形象的区域。解答此题要注意人物的言行、心理和小说的故事情节综合分析概括。

考查方向

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解题思路

找信息的切入点:①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行动)以及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②人物活动的背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③比照对象与其他人物的不同;④作者行为中直接或间接对人物进行的评价

易错点

概括不全面。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揭示人物心理。他在创作遇到困难时,在痛苦无助中,想到要追求幸福,于是去看望妻子,这一情节表明他内心的情感追求,表明他对家庭温暖、对亲情的看重。

②推动情节发展。去看望熟睡的妻子,想到家庭的幸福,亲情的力量使他从痛苦、悲哀中振作起来,决心重新投入工作。

③照应前文。他创作陷入困境时,想到了破产,担心自己的失败给家庭带来不幸,结尾去看望妻子的情节,与前文呼应,进一步凸显了他对亲情的看重。

④揭示小说主题。小说题目是“沉重的时刻”,他因为创作遇到困难而痛苦,内心沉重,又因为亲情使他重新振作了精神,脱离了痛苦沉重。看望妻子是他从沉重时刻走出来的转机,这一情节表明了他心理的转变。

解析

分析情节的作用要从两方面入手:(1)从情节结构上分析,如前后照应,为下文情节铺垫、设悬念,推动情节发展,把故事情节推向高潮,使故事情节发生转折;

(2)对塑造人物形象及表现主题方面的作用。

考查方向

小说的情节作用。

解题思路

解答此类题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结构上看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内容方面从与其他情节的关系、与人物形象的关系、与小说主题的关系等方面考虑。在从小说中找到依据即可。

易错点

不能结合小说情节分析。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顽强的毅力、强大的内心让人敬佩。在创作遇到困难、想到失败和破产时,他虽然极度痛苦忧伤,但是没有放弃,而是停下来认真审视作品,从内心发出呐喊,让自己很快从低沉中上升,并告诫自己“不要抱怨! 要谦虚忍耐!”;

②对作品和未来憧憬自信。他对作品的形象,对明朗的世界,对幸福有着无限憧憬,这憧憬赋予他继续奋斗的信心和力量,使他从沉重中走了出来;

③对家和家人的挚爱令人感动。对家庭、对妻子有深深的爱意,亲情的温暖给他激励,让他重新回到书房,拿起笔,决心完成他的作品。

④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不要轻易抱怨,而应沉静下来,认真审视自己,充满自信,相信未来,与亲人、朋友、同学多沟通交流,用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

解析

这题考查对文中人物形象的个性化探究。需要考生在分析人物精神特征的的基础上谈谈对自己的生活启示。

考查方向

探究小说人物形象。

解题思路

先分析人物形象,再谈感受。

易错点

概括人物形象特征不全面。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

遗憾的是,面对普遍的环境污染,我们确实正在陷入麻木之中。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一些人似乎把环境污染当成一种调侃对象,缺少严肃思考和积极的应对措施。有人会说,环境污染是个复杂的社会性及系统性问题,个体有什么力量去解决呢——与其抱怨,不如调侃。这应该是一些人对环境问题保持钝感的原因。毕竟,以调侃姿态面对污染问题,还可以保持一种貌似乐观的形象。可是, ,严重到已经影响、危及我们的生活和健康,即便调侃的姿态让人感觉到一时的表面的乐观,。 因此,可以这样说,调侃和乐观只是一种逃避。

正确答案

1.我们抱怨环境变差,污染严重;

2.环境污染是真实的、严重的;

3.实质伤害还是无法避免

解析

第一个空根据下一句的转折关系可以判断应该填和下句内容相反的内容;第二个空根据下一句的“严重到”可知这一空应天“环境污染的严重”;第三个空根据上句的“即便”这一关联词可知两句之间应该属于转折关系,所以填空处应有相对应的关联词,再联系内容就可填出。

考查方向

语言的连贯。

解题思路

整体理解段落语义,再根据上下文找到内容上和逻辑上的关联就可填出。

易错点

第三个空考生容易填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分

19.下面的图形是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会徽。请紧扣图形的主体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解说会徽的意蕴(不需要对文字进行解说)。要求语言简明、生动,不得超过85字。

正确答案

会徽主体形象像一只向西飞行的大雁(或天鹅),传递问候,代表着交流与沟通。会徽右半部分呈抽象的英文字母“W”,代表西部,象征邀请大家来西部投资创业,进一步带动西部发展。

解析

首先要注意要求:请紧扣图形的主体特征,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解说会徽的意蕴(不需要对文字进行解说)。还要认真观察图片:中间主体部分可以看作是一只分着的鸟,鸟的主体是抽象的英文字母“W”,把它们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会徽”联系起来体会其意蕴即可。

考查方向

图文转换。

解题思路

把主体图案和“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会徽”联系再一起,充分发挥想象。

易错点

只分解图案而不联系是什么的会徽进行分析,容易偏离原有寓意。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春秋战国这500年左右,是中国古代历史发生剧变的时期,是从血缘宗法社会向统一的传统社会的发展时期。当时产生了丰富多彩的“诸子学”,各个学派的思想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东汉时代史学家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②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主张“天而不人”,要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是“蔽于天而不知人”。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是儒家也看到道家在“天道”探索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认识到在知人时不可不知天,因而也从理论上努力为儒家学说提出自己的“天道”依据。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如《吕氏春秋》一书就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中国古代思想学说“相反而相成”,有了长远的生命力。

③讲到这里,有必要介绍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春秋时期,“和”与“同”的区分是很清楚的。晏子曾对齐景公说,“和”就像八音的和谐,一定要有高低、长短、徐疾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

④孔子丰富了“和”与“同”的概念。他的论点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就是说,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⑤“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⑥中国古代出现了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见于《礼记·礼运篇》。这部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其中关于“大同”社会有一段具体的描述:“大同”社会以“天下为公”为最高准绳,不同于“天下为家”的社会。

⑦在“大同”社会中,社会财富不是私人所藏有的,而是为大家所共同享有的。在“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要为全体利益而劳动。在“大同”社会中,育幼、养老都有很好的安排,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条件的人,由集体供养。在“大同”社会中,大家相爱,没有权谋欺诈和盗贼掠夺,和平地生活而没有战争。在“大同”社会中,公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在分工上可以选出人们信赖的人担任必要的工作。

⑧这样的“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举能”和“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则是道家的术语。可以说,“大同”理想主要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而非一家之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正因为有这种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

(节选自张恺之《传统文化独特的自我创新之路》,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和而不同”源自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即君子以“和”为准则,听取各

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加以判断。

B“和”就像八音的和谐,各种不同的声调组成一首完整和谐的乐曲。“百家争鸣”是“和而不同”的具体表现,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

C“大同”理想,不但继承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

不是一家专利,是“和而不同”文化观的体现。

D《吕氏春秋》一书体现了融汇儒、道思想的特色,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

它体现了不同的思想学派“相反而相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从春秋战国讲起,是概说部分。这个时期出现了“诸子学”,形成了“百

家争鸣”的局面,他们既相互争辩,又相互借鉴,“相反而相成”。

B文章第二段具体举例说明道家和儒家的不同主张。道家主张人们向大自然回归,儒

家荀子批评这个主张,可见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

C文章三到五段介绍了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孔子丰富了晏子“和”与“同”

的概念,“和”不是争,而是在相互影响中使事物得到发展。

D文章六到八段介绍了关于“大同”社会的理想。完整地记载“大同”理想的《礼记·礼

运篇》是儒家学者的著作,也是受了老子和墨子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春秋时期,“和”与“同”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概念,到孔子时,他充实了“和”与

“同”的内涵,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B在“大同”社会中,能劳动的人从事劳动,而失去劳动能力的人,由集体供养。公

共事务由大家来办理,大家相爱而和平地生活。

C《礼记·礼运篇》称“大同”社会为“大道之行”,而“大道”是道家的术语,“大

同”又和墨家的“尚同”类似,所以它是儒、道、墨思想的融合。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连绵不断,就是因为有相互融合的精神

——“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B“包含有百家相互纠正弥补不足的内容”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包含有百家相助相长的内容”。 

C“而且继承了墨家和道家的基本思想”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而且在不少地方也继承了墨家思想”。

D《吕氏春秋》是“道家‘和而不同'的一种体现”表述不对,原文并没有这种表述,属于无中生有。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易错点

B选项具有干扰性。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道家和儒家有许多不可调和的观点”不对, 原文是“秦汉之际的道家,就试图调和道家自然天道观与儒家道德教化的矛盾,吸取儒家关于人的认识学说的某些成果”。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

易错点

D选项容易干扰考生,因为它的信息是分散的。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所以它是儒、道、墨思想的融合”,这个结论过于武断。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内容是否一致。注意命题者可能会设置的错误方法。

易错点

A选项容易干扰考生。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郑三俊,字用章,池州建德人。崇祯元年,起南京户部尚书兼掌吏部事。南京诸僚多忠贤遗党,是年京察,三俊澄汰一空。京师被兵,大臣大获谴。南粮岁额八十二万七千有奇,积逋至数百万,而兵部又增兵不已。三俊初至,仓库不足一月饷。三俊力祛宿弊,纠有司尤怠玩者数人,屡与兵部争虚冒,久之,士得宿饱。

考绩入都,留为刑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帝以阴阳愆和,命司礼中官录囚,流徒以下皆减等。三俊以文武诸臣诖误久系者众,请令出外候谳。因论告讦株蔓之弊,乞敕“内外诸臣行恻隐实政。内而五城讯鞠,非重辟不必参送法司;外而抚按提追,非真犯不必尽解京师;刑曹决断,以十日为期”。帝皆从之。

初,户部尚书侯恂坐屯豆事下狱,帝欲重谴之。三俊屡谳上,不称旨。谗者谓恂与三俊皆东林,曲法纵舍。工部钱局有盗穴其垣,命按主者罪,三俊亦拟轻典。帝大怒,褫其官下吏。应天府丞徐石麒适在京,上疏力救,忤旨切责。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帝不纳,切责三俊欺罔。以无赃私,令出狱候讯。宣大总督卢象升复救之,大学士孔贞运等复以为言,乃许配赎。

十五年正月,召复故官。会吏部尚书李日宣得罪,即命三俊代之。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都御史刘宗周疏论之。诸人乃夤缘周延儒,嘱兵部尚书张国维以知兵荐,帝即欲召对亲擢。三俊言:“考选者部、院事,天子且不得专,况枢部乎?乞先考定,乃请圣裁。”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三俊为人端严清亮,正色立朝。惟引吴昌时为属,颇为世垢病。时文选缺郎中,仪制郎中吴昌时欲得之。首辅周延儒力荐于帝,且以嘱三俊。他辅臣及言官亦多称其贤,三俊遂请调补。帝特召问,三俊复徇众意以对。帝颔之,明日即命下。以他部调选郎,前此未有也。帝恶言官不职,欲多汰之,尝以语三俊。三俊与昌时谋出给事四人、御史六人于外。给事、御史大哗,谓昌时紊制弄权,连章力攻,并诋三俊。三俊恳乞休致,诏许乘传归。国变后,家居十余年乃卒。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二》,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B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恭请

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C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疵/

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D帝不悦/召三俊/责之/对不屈宗周/复言/三俊欲俟部院考后/第其优劣纯/

恭请钦定/若但以奏对取人安能得真品疵/帝不从/由是幸进者众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其长官为兵部尚

书。

B“东林”指东林党,东林党是明朝末年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

C“疏”指“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以叙述和议论为主。

D“调补”指调任官职。张居正《答铨部李石塘书》:“考功之缺,已属铨曹调补疵。”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郑三俊嫉恶如仇。他先是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数人,后又淘汰魏忠贤

的遗党,并多次与兵部争执士兵虚数冒领一事。

B郑三俊勇于进谏。他大胆指出株连的弊端,并乞求下令让朝廷内外众臣施行怜悯

政治,还反对皇帝直接召来官员对话、亲自提拔的做法。

C郑三俊遭人嫉恨。他先是因侯恂案被诬,进谗言的人说他和侯恂同是东林党人,

而在审案时想歪曲破坏法律释放侯恂;后又遭给事、御史诋毁。

D郑三俊守正不终。他为人纯正清明,但因依从众人心意在皇帝面前推荐吴昌时,

使吴昌时得以顺利调任,而后遭到人们的指责。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御经筵,讲官黄景昉称三俊至清,又偕黄道周各疏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时值考选,外吏多假缮城、垦荒名,减俸行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答时,先找出人名,确定“帝”是整个事件的组织者,再根据“召”“对”“言”和虚词“之”“安”等的用法,即可断句。

考查方向

文言断句。

解题思路

了解文意,找到标志词进行排除。

易错点

“召三俊责之”三俊后需不需要断开,考生容易判断失误。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疏”属于议论文,以议论为主。

考查方向

古代文学常识。

解题思路

排除法。

易错点

考生对古代文学常识不熟悉,比如“兵部”。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根据原文可知,郑三俊“淘汰魏忠贤的遗党”在先,“纠察有关部门中尤为玩忽职守的数人”在后。

考查方向

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解题思路

回归原文,仔细比对,找出异同。

易错点

忽视命题人的设障方式,没能认真比对原文。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皇帝驾临御前讲席,讲官黄景防称赞郑三俊很清正,又偕同黄道周各自上疏相救。

(2)当时正遇上考核选拔官员,地方官员多假借修城、开荒的名义,减少俸禄经保举调任京职

解析

(1)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的考查。“御”,驾临;“经筵”,汉唐以来帝王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偕”,偕同;“疏”,上疏。

(2)这两句话的翻译,重点是文言实词的考查。“值”,遇上;“假”,假借;“行取”,经保举调任京职。(明制,地方官知县、推官,科目出身三年考满者,经地方高级官员保举和考选,由吏部、都察院协同注拟授职,称为行取。优者授给事中,次御史,再次各部官职。清初沿袭,并规定三年一次,各省有定额,雍正(1723-1735)后渐废。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

解题思路

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而且要抓住其中的得分点。

易错点

“经筵”的理解翻译。“行取”的理解翻译。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

刘沧

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秋深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写景?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9.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移步换景。傍晚时分,诗人从郊野走回山中,随着诗人的行踪,写了稀疏的树林,荒凉的山径,随云、水而动的黯淡山影,微茫雾霭中传来的钟声,是移步换景的写法。

②以时间为序。从日暮到天色越来越黯淡,雾霭茫茫,再写到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的情景,写了诗人一路所见的景物。

③以动衬静。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以有声衬无声,描绘出傍晩时分山中的宁静寂廖。

解析

晚归山居 ”说的是傍晚时分回去诗人的居所。“霜空”指秋冬的晴空,根据颔联的“秋深”可知这里指的是深秋时节,秋天傍晚时分的天空显得格外的空旷,树林里的树叶也随季节而变得枯黄而稀疏,“霜空”是寥落的,“木叶”是稀疏的,走在这样荒凉冷落的荒野中生发了无限的感概。什么样的感慨呢?在颔联直接点明了: “频忆故乡事”。颈联写景,黯淡的山影随云、水而动,晚钟的声音悠远而渺茫,从茫茫雾霭中传来,这同样是诗人在“归山居”途中所见之景。尾联同样写景,只不过写的是回到山居所见之景:月上西林,月光照在竹篱门上。

考查方向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答题时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原诗分析答出此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有效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可采用“手法+分析+效果”的答题模式。

易错点

“移步换景”这种手法考生不熟悉。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山居秋暝》通过描绘悠远宁静的山居秋景体现诗人高洁的情怀,表达了对恬淡闲适的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

②此诗抒发了诗人独居山中的孤独寂寞及思乡之情。傍晚时分,诗人独自走回山中,思绪依依,“秋深频忆故乡事”,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描绘秋天傍晚荒疏寂廖的山中景色,渲染出凄清冷寂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孤独凄寂的心境。

解析

此题考查比较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明确《山居秋暝》表达的情感,可适当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但重点应是分析《晚归山居》这首, 先明确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再结合具体诗句和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考查方向

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解题思路

通过意象和意境来分析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易错点

结合诗句分析不全。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一家人晚饭后边看电视边聊节目。

爷爷说:“还是京剧好啊。一招一式、一颦一蹙都是真功夫,都是美呀!祖宗留下的东西就是好哇!”

孙子听了,抢着说:“爷爷,流行音乐也挺好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您不知道演唱会让年轻人有多疯狂。”

妈妈摇摇头说:“还是我们自己的好。外国的毕竟不适合我们。有时候对我们自己的文化还会有影响,甚至冲突和破坏。”

爸爸静静地听着,最后微笑着说:“美国的星巴克咖啡店可以开在故宫,咱们的广场舞也可以跳到巴黎。李玉刚反串的新版《贵妃醉酒》惊艳世界,维也纳的金色大厅不是也不拒绝《茉莉花》吗?”

大家都陷入了思考……

这一家人的观点中,你更能接受哪一个?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和选择。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正确答案

解析

这则材料围绕着如何看待新旧文化和中外文化的传承和碰撞,四个人的看法各自代表了一种观点和认识,所以,材料的立意应该以“文化的继承、创新、包容、拒绝和新生”为主,审题难度不大,四个人的观点中选择哪一个都可以,但必须是有所选择,方向明确,主题鲜明。

考查方向

写作能力。

解题思路

综合材料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完成作文。

易错点

观点偏激,论证没有力度。

单选题 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分,共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北京大学的师生们一直高举学术民主、思想自由的旗帜。在艰难的时代中,为科学、为真理,从来没放弃过独立的思考和艰难的抗争。

B这场秋雨一下就是断断续续的十几天,在地势较低的田野里,那些本该收获的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大都被淹没在雨水中,开始霉烂。

C我市各大商场在国庆期间再掀商品打折热潮,一些知名家居类商品的价格已经打到两折甚至五折,引起市民高度关注。

D搜狐新闻日前播报说,有些女大学生自我防范的安全意识淡薄, 由此引发了女学生失联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正确答案

A

解析

B.语序不当,“断断续续”修饰“下”的状态,应该是“断断续续一下就是十几天”C.不合逻辑。“甚至”表示程度加深。应该是“打到五折甚至两折”。

D.结构混乱,“由此引发了女学生失联事件”和“女学生失联事件每年都有发生”杂糅。

考查方向

辨析语病。

解题思路

明确语病错误类型,根据标志寻找病因。

易错点

B选项考查状语语序,多层定语和状语是考生的薄弱部分。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有几位年轻人来到乡村,看到广袤乡野与田园风光,不禁陶醉其中,纷纷感叹真美。但是旁边田间一位劳作的老者说道:你们要是在这里生活,可能就不会感到都是美了。这个故事,启迪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多从别人的角度想问题。对于各级干部来说,就是

A不仅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胸襟眼界,更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

B既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也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胸襟眼界

C不仅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胸襟眼界,更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

D既要有“万家忧乐到心头”的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更要有“四面湖山归眼底”的胸襟眼界

正确答案

C

解析

横线处化用岳阳楼名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说明干部应该真正关心百姓、忧怀天下。根据上下联的顺序来看,可先排除 A、D;再从复句关系的表达效果来看,应该选用递进关系而非并列关系,故可排除 B;再从“胸襟眼界”与“平民视角与百姓情怀”的逻辑顺序看,答案应该选 C。

考查方向

句子的连贯。

解题思路

看语义,看句子间的逻辑关系。

易错点

复句关系的错误判断。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