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真题 语文 (天津卷)
精品
|
前去估分
单选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追溯(sù) 隽(jùn)永 忙不迭(dié) 返璞(pú)归真

B信笺(qiān) 洗漱(shù) 一溜(liù)烟 恪(kè)守不渝

C收敛(liǎn) 蕴藉(jiè) 一刹(chà)那 敷衍塞(sè)责

D整饬(chì) 框(kuàng)架 肇(zhào)事者 心无旁鹜(wù)

正确答案

C

解析

A项,“隽(jùn)永”应读为“隽(juàn)永”。选项字音不完全正确。B项,“信笺(qiān)”

应读为“信笺(jiān)”“一遛(liù)烟”应写作“一溜(liù)烟”。选项字形和字音不完全

正确。C项,选项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D项,“心无旁鹜(wù)”应写作“心无旁骛(wù)”。

选项字形不完全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考查方向

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字音需要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主要的方法是①形辨法。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②音辨法。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③义辨法。即结合具体语境,根据字的意思辨析正误。

易错点

因读音相同,且字形相近,而导致判断失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大多数人的 中,真与美并不是一回事,尤其是文艺复兴以后,美成为人文素养中的主要 ,真与美就 了。这并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而是把美的价值提高,达到与真 的程度。

A观点 内含 劳燕分飞 同日而语

B观念 涵义 天南海北 平分秋色

C理念 涵养 南辕北辙 相提并论

D心目 内涵 分道扬镳 分庭抗礼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观点: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观念:思想意识;关于某方面的认识和觉悟。理念:理性概念。心目:想法和看法。

第一空,此句想表达每个人对“真与美”的主观看法,故此处填写“心目”最恰当。

内含:内心所具有的;内部包含的。涵义:涵意,词句等所包含的意义。 涵养:滋润养育。

内涵:逻辑学上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综合,也就是概念的内容。

第二空,此句想表达“真与美”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所提倡的精神特质,是人文素养中包含的重要性质,

故此处填写“内涵”最恰当。

劳燕分飞:伯劳、燕子各飞东西,比喻夫妻、情侣别离。

天南海北:形容距离遥远的不同地区,亦形容(谈话)漫无边际。

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分道扬镳: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第三空,此句想表达“真与美”在文艺复兴之后呈现出各自发展、互不相干的形势,故此处填写“分道扬镳”最恰当。

同日而语:指不同时间的同一事物相比较。

平分秋色:比喻双方各得一半,不分上下。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分庭抗礼:比喻平起平坐,彼此对等的关系。

第四空,此句想表达把“美”的价值提高,向“真”看齐,达到对等的状态,故此处填写“分庭抗礼”最恰当。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为“心目”“内涵”“分道扬镳”“分庭抗礼”,与D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和成语的正确运用。正确理解词语的意思,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选项。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如③“不是说真与美是对立的”可知,前面主要讲两者的不同发展方向;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易错点

因把握不准词语的准确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为迎办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市容园林系统集中力量营造整洁有序、大气靓丽、优质宜居的城市形象。

B随着厂商陆续推出新车型,消费者又再次将目光聚焦到新能源车上,不少新能源车的增长在15%到30%左右。

C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后,将为尽早实现京津冀北运河全线通航打好基础,并将成为北运河的一个重要旅游节点。

D当人类信息以指数级别爆炸式增长时,我们需要能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为我们提供协助,帮助我们让生活更加便捷轻松。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搭配不当,“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城市环境”;B项语义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C项成分残缺,主语残缺,应该是“完成后的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如本题A项搭配不当,“营造”“形象”不当,可以是“城市环境”。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B项语义重复,“又”“再次”去掉一个。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易错点

句子成分不会分析,修改的原因不明。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4.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干支纪年法中的“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B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古代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D土地孕育五谷,五谷之长为稷,古代帝王对土神“社”和谷神“稷”进行祭祀,后世以“社稷”代称国家。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分为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十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选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B项,韩愈《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选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C项,中国古代地理中有阴、阳两个概念,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中国地理概念中如衡阳,因在衡山之南而称为衡阳,江阴因在长江之南而称为江阴。选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D项,土地孕育出五谷,稷原是周民族的始祖后稷,在西周始被尊为五谷之长,“社”是土神,“稷”是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选项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综上,本题答案为B项。

考查方向

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六艺,含义有二1.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2.指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春秋时期孔子开私学也授六艺,但此六艺即儒学六经,谓《诗》、《书》、《礼》、《易》、《春秋》、《乐》。结合语境分析,《师说》中主要强调从师学习,应该选择与书本有关的含义。

易错点

文化常识积累不够。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73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

(5)下列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B.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C.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是以过去千百年以来通行的阴阳合历为依据而确立的,是我们民俗传统的一部分。D.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6)下列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公共时间制度的实施靠各国特定的历法协调和规范。B.历法是时间制度的重要内容,根据参照物的不同,世界上目前普遍分为太阳历或阳历、太阴历或阴历、阴阳合历三种。C.作为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况在《淮南子》中已有记载。D.时间制度中阴历阳历各有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中国人合并使用,构成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7)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B.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C.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D.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正确答案

(1)A (2)C (3)D

解析

(1) A项,见于第③段,“‘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表述不正确,原文中提到所谓的“夏历”是起始于夏代,后经汉武帝修订的阴阳合历。选项与原文不

符。B项,见于第①、②段“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为了“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人们就以“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为参照物,体现了标识时间方法的不断改进。选项是对这两段内容的同义改写。选项与原文相符。C项,见于第④段“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选项中提到的端午、中秋等节日也属于民间传统节日体系,所以依据阴阳合历而确立。选项与原文相符。D项,见于第⑤段“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从而形成完备的二十四节气,其中包含的“物候”提示人们进行适时合理的农事生产活动,意义重大。选项是对这段内容的同义改写。选项与原文相符。

本题要求选择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2)A项,见于第③段,“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我国的历法“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是经过漫长的修正才得以采用,选项理解正确。选项与原文观点一致。B项,见于第③段,历法分为三类,其一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其二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其三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阴阳合历”,选项理解正确。选项与原文观点一致。C项,见于第⑤段,由“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可知,《淮南子》中没有节气名字变动的记载,选项理解不正确。选项与原文观点不一致。D项,见于第⑥段,“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成为我国“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选项理解正确。选项与原文观点一致。

本题要求选择对“时间制度”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原文观点不一致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3) A项,见于第②段,文章明确说明“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所以漏壶等物品只是计算时间的工具,不能描述事件的发生。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B项,见于第③段,由“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立的”可知,传统节日的依据就是已经形成体系的阴阳合历,而太阳历、太阴历是不同类型的其他历法,与我国节日的形成无关。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C项,见于第③段,由“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可知,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与月亮的位置变化、地面气候演变无关。选项与原文内容不相符。D项,见于第③段,由“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可知,我国的历法兼顾了两种天体运动规律,揭示了寒来暑往的原因。选项与原文内容相符。

本题要求选择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D项。

考查方向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1)本题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等类型,解答时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然后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本题通过与原文对比就会发现,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的依据在原文第四段,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这三项都与原文内容相符;而A项则曲解了文意,以偏概全。

(2)本题既考查理解概念的能力,又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是天津卷的常考题型。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社科概念含有特定的属性,隐含信息比较丰富,必须准确把握。这类题目的命题手段一般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曲解文章的内容,所以在理解概念的含义时一定要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所给选项还原到具体的文本中,做到“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前半部分,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中间部分,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最后一段,通过与原文对比分析,可知这三项都与原文观点一致,C项则改变了原文的表述,偷换了概念。

(3)本题以推断题的形式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是天津卷的常考题型。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有范围缩小或扩大、轻重范围失当、混淆已然未然、强加因果、因果倒置、以偏概全等,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尾段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找出答案。本题四个选项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D项正确。

易错点

(1)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用语准确性,也要注意内容的准确性。

(2)要找准文本中的对应语句,然后反复阅读该句并甄别选项与文本表述的不同点。

(3)阅读时要特别留心选项中句子之间的联系是否恰当,以免张冠李戴、偷换概念。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A.①②④ B.①②⑥C.③④⑤ D.③⑤⑥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正确答案

(1)A (2)C (3)A (4)C (5)B

解析

(1)凶:庄稼收成不好,荒年。(2)C A兼词,相当于“于之”/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介词,因为/介词,把;C连词,表转折,却;D代词,他的/副词,表反问,难道。(3)A ③是写其写文章,不是“品德”;⑤写其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与“品德”无关;⑥是写别人品德好.

(4)C “才高而不尚苟作”与“口辩而不好谈对”结构对称,中间断句,“谈对”后断句,排除A、B、D.句子翻译为: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

(5)B “他追求好名声”错,原文为“不好徼名于世”,不图在社会上出名.

考查方向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1)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解答此类单项选择试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该句所在的上下文,考查其解释是否合乎该处语境。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题中各选项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则是课本中学过的句子,因此可用对比法解答即先回忆课本中句子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将此带入文本句子去考察,看它们是否相同。

(3)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注意题题干中的要求。题中,“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的意思是“(王充)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这属于王充的美好品德。“礼敬具备,矜庄寂寥”的意思是“(王充)很懂礼貌,庄重寡言。”这也是讲王充的美好品德。“以笔著文,亦如此焉”的意思是“(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这不属于美好品德,因此凡含此句的选项皆不是正确答案。由此排除C.D两项。“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的意思是“(王充)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心情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这也是王充的美好品德。“幽处独居,考论实虚”的意思是“(王充)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这是美好品德。“行苟离俗”的意思是“(只要这个人)品行不同于世俗,(王充就同他交朋友)。”这句讲的不是王充,因而应排除此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5)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察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解答此题,要仔细阅读各选项文字,然后在文本中找出相关内容,再逐一考察各选项说法同文本内容是否相符。

易错点

(1)没有联系上文内容仔细推敲词义。

(2)课内知识要掌握准确。

(3)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把握人物的品质,翻译要尽量准确。

(4)标志词掌握不准确,不能疏通文意。

(5)对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不准确,考生可能因为不懂句子的含义,而导致判断失误。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分)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分)

正确答案

(6)①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大意。)

②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词:若、诡、是,全句大意。)

③(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

解析

(6)①会:正好,适逢;为所:表被动.句子翻译为:正好赶上社会动乱,(他的祖父)担心被仇人抓住.

②始:开始;若:好像,似乎;诡:相反;是:认为对的.句子翻译为:他的论说初听似乎与大家的看法相违背,但听到最后,大家就会认为他的观点是对的.

③淫:沉浸,这里是沉迷的意思;甘:乐意.句子翻译为:沉迷于阅读古文,乐于听闻不同的言论.

考查方向

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6)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易错点

(6)只翻译句子大意,不注重采分点。要字字落实,不能有任何的遗漏。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仗恃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话;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若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8.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

正确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

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

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需在把握全诗整体色调的基础上,重点分析第二联的意象,进行总结即可。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夕阳西下,树影倒影在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立于断桥上赏景。分析该句诗中包含的意象,有落日、断桥、独人、水、树、鸟,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可以组合成一幅美好静谧的画面。夕阳西下,远处的天边泛着微微的橘色,树影斑驳交错,在水中投下了一片片墨绿色的阴影,鸟儿归巢,相互依偎在树杈上,水上搭起的断桥上立着一位含愁的诗人。注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并结合诗文感情基调即可。整理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联系全诗,抓住第三联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本句句意为:清闲出游时才觉心无疲累,于安静处时才知世有玄机。句中一个“始”字体现了作者平日忙碌于世俗杂务,当处于这样清幽安静的美景中时才能暂时忘却俗事,心无挂碍,表达了作者对这种脱离世俗,与山水明月相伴生活的向往之心。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理解诗歌内容,抓住诗歌重点字词进行分析。

尾联“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船归”实际上是一种虚写,结合诗歌前三句内容分析可知,作者当时是独自一人站在断桥上欣赏山涧美景的,“夜深同徙倚”和“秋风斜月钓船归”是作者的想象而非真实情景;同时,这句诗还采用了以景结情的写作手法,尤其是“秋风斜月钓船归”一句,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作者沉醉于景,闲适自得的心情;此外,这又是一种借景抒情,作者借“秋风”“斜月”“钓船”等意象,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及此次清游的闲适愉悦之感。本题要求选择其中一种艺术手法进行分析即可。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1)该题可以形成三个步骤1.找出描绘性句子,判断哪是叙述,哪是写景,从诗中找出描写景物的句子。2.细读,从哪些修饰语看出它是在描绘,如形容词、修辞手法。3.再看哪些地方可以进行补充。题干要求描绘第二联的画面,“日落断桥人独立”为叙述,“水涵幽树鸟相依”为写景,答题时应用总概括性词语总述,从“幽”“人独立”“鸟相依”可以判断为“宁静”,其次再联系诗句运用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画面。

(2)分析心境,即分析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该题中关注第二方面,从句中“心无累”“世有机”入手分析。

(3)诗词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鉴赏诗词的艺术手法,就是把握景、情、意之间的关系。主要从四个方面

进行把握,即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手法。鉴赏时不仅要辨识作品运用了哪些技巧,

而且要分析、评价作者运用这些技巧所产生的表达作用、效果。本题重在对情和景的关系(借景抒情、

以景结情)的考核。

易错点

(1)鉴赏要点不准确。

(2)鉴赏分析要全面,注意答题的完整性,不要遗漏。

(3)对诗歌的艺术手法把握不不准确。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1分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挺拔之姿

朱以撒

晋人普遍有好竹之癖,打开魏晋艺术史册,一群生机勃勃我行我素的人就涌了出来,在山阴道上的竹林深处,放浪形骸,快然自足,得大自在。

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我和魏晋间人相近之处,就是有过比较长的山野生活,与竹相近。常常会站在山顶,看山峦连绵起伏,竹海无际。那时我想着自己的出路,如果能像一竿竹子这般凌空而起那就好了。竹海里纤尘不染,枝叶让天水洗净,摇曳中偶尔闪过阳光的亮泽,它们的顶端是最先接触到每一天太阳的光芒的,不禁使我艳羡。山野稼穑,先是基于温饱的认识——每一竿竹都可以构成生存的支架,把一个个家庭托住,不至于坠入饥寒之中。而每一枚笋,春日之笋也罢,冬日之笋也罢,对于一位腹内空洞的人而言,简单地烹调之后,无异于美味了。那些没有成为餐桌美味者,不舍昼夜继续伸长,令人仰望。那些被山农认为是成熟了的竹子,在叮叮咚咚的刀斧声中倒下,削去枝叶,顺着规划好的坡道滑下,被长长的平板车载着,进入再加工的程序。和竹子一样,人也是善于生存的植物,贫瘠清苦中也会挣扎着生长。我注意到一些竹子的确没有长好,是吃力地拱出石块的,此后也就一直不能顺畅,总是被压制着扭曲着,不禁让人生出怜悯。只是我一直认为它会更具备倔强的美感,它的根后来制成了一个老者形象的工艺品,比其他的更有铁枝虬干的峥嵘了。

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一些植物已在形态上仓皇失措,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竹林在随风俯仰中显示了一种从容,在徐徐的摇曳里,山野之风的张狂之力往往被斯文地化解开来。在魏晋的文字中有不少“徐徐”的记录,“徐徐”看起来只是肢体上的动作,实则是内心的从容优雅。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竹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它在四君子中是最为清俊的,风来了,风过了,余韵袅袅。

竹子从笋尖出土就开始了笔直向上的里程,追慕光明,从而略去了许多天下扰攘。竹子作为人格气节的象征是有道理的。屈原的《离骚》充满了香草的芳香,可惜,他写的都是湘沅泽畔之物。他一定离竹林很远吧,要不,他一定会以孤竹自况,向楚怀王表示自己砥节立行的井渫之洁和安穷乐志卓然自异于俗常的格调——以竹子作为喻体,会胜过那些优柔的香草,也会使屈原风骨遒劲,不至于最终绝望而自沉汨罗。当然,竹子在我眼中也有一些孤高兀傲的意象。争相轩邈,思逐风云,都像梁山好汉单干时那般独标奇崛。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李白就是这般静静地坐在敬亭山上的。竹是清肃之物,郑板桥曾在《兰竹石图》上题写了“各适其天,各全其性”,认为它是循自然之道的。如果它是一个人,一定是心怀素淡,性喜萧散,有一些不可犯之色。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所谓风骨,就是内在的支撑。

一个人爱竹,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庾子山《小园赋》中有不少数字,不过最让人欣赏的是“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读到此处,清出来了,简也出来了。在魏晋这样一个尚竹时代,竹是环境的背景,也是心境的背景,如果观察他们的雅集轨迹,竹林七贤、金谷宴集、兰亭修禊,都是在茂林修竹间,在这里挥麈清谈、稽古观心,是很有一些清简之趣的,像王羲之的《大道帖》、王献之的《鸭头丸帖》、王珣的《伯远帖》,都那么小,一张便笺般大小,清简出风尘,三笔两笔,精气神都聚于此了。在笔墨清简的背后是唯美的人格——一个人可以奇点、怪点,也可以不循常轨剑走偏锋,却不可落入尘俗的泥淖里。想想当年的阮籍,以青眼、白眼待人,相比于今人内怀奔竞之心,好冠盖征逐之交,那时节的人在处理人的关系上显然清简得多。

我是在农耕兄弟的老房舍里大量的竹器中看到竹子之力的,力透到寻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紧紧地箍住了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村子的生活,不使失散。渐渐地,在竹林环绕中的人们也有了坚韧和忍耐。实在的劳作泥泥水水寒暑无间,使人长于自守,默然无语。而另一面又使我察觉到民风的强悍,只是平素在体内蓄积着,不使外泄。所不同的是农耕者远没有竹子的挺拔俊秀,少年时过早地负重,后来再也长不高了。尽管我离开那里很久了,我还是固执地认为他们就是一片会行走的竹子。
  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进入古色古香的庭院,玩味钟鼎彝器、瓦甓青花,又翻动图籍残纸。忽然有一缕淡淡的流逝感浮了上来——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算算此时,是农历的六月七月之交,时晴时雨,山野在潮湿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吮吸,竹节争先向上,风雅鼓荡,场面奇崛,整座山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让热烈的阳光照彻。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节)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A.文章第三段运用了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文意生动,兼之长句短句错杂,富于变化,体现了散文之美。B.文章第四段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而推许李白和郑板桥能循自然之道的风

骨。C.“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是说,每一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在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D.随着年龄的增长、境遇的改变,同样的竹子,“我”却“读”出了不同的内涵。E.文章采用倒叙、插叙的手法,综合运用了记叙、说理、抒情等表达方式,谈古论今,托物言志,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

(17)题目为“挺拔之姿”,但画线部分却写扭曲的竹子,是否合乎题旨?为什么?(3分)

(18)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5分)

(19)(9分)

(1)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3分)

(2)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80字左右)(6分)

正确答案

(1)BE

(2)合乎题旨。竹子虽外形扭曲,但仍具挺拔之质,象征着艰苦环境下顽强奋进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3)①想象山野里竹子生机勃发,与城市里竹子的优雅纤细形成对比。

②赞美了竹子争先向上的顽强生命力,给读者更深广的思考空间。

③照应前文,以景收束全篇,增强了抒情性。(从语言角度赏析也可得分)

(4)1、坚韧忍耐、从容优雅、孤高兀傲、风骨高洁、清简、争先向上等。

 2、学生可以任取一点自由发挥。示例:我最欣赏竹“清简”的精神气质。“清”“简”两词,让人看过去就仿佛炎炎夏日里迎面吹拂而来的一丝凉风,现代人们的生活过于浮躁,在车祸马龙,人人追名逐利的社会,能保持清简的品质是多么难能可贵。现在有一个网络流行语叫做“一股清流”,如董卿主持的《朗读者》《见字如人》被称作综艺节目里的一股清流,这就启示我们,要敢于与他人不同,敢于做些“不一样”的事,这样才能避免落入尘俗的泥淖里。

解析

(1) A项,文章第③段中“叶片翻飞如鸟兽惊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风随夕阳西下而愈加强劲”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内心慢了,整个人的举止也就慢了,斯文了,有风度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结合全段内容,还兼长短句错杂,具有典型的散文之特征。选项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B项,根据第④段原文,作者并不是认为屈原不能“砥节立行”,而是以一种惋惜的口吻叙述若屈原有机会见到竹子,那么他就有了更好的喻体自况,有可能不会绝望而自沉汨罗;“相比于王维在夜间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长啸,弄得一片喧哗,我则以为竹下独坐静听风来会更与竹默契”,这是作者的一种看法,并没有流露出“王维不能领悟竹的节操”之意。选项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C项,“每一个人的内心都会有一个位置来安放一竿竹子,或者一片竹林”这句话位于文章第④段,结合上下文理解可知,它表达的是每个懂竹的人都会获得内心支撑,成为有风骨的人。选项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D项,根据文章第②和第③段,开头分别有“这当然是我三十几岁以后才意识到的”“待到我在鹤峰原度假,已经到了闲适的年龄了”,这两句奠定了段落的基调,表明对竹子的认识随着年龄的变化也会有所不同。选项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E项,“旨在表达对农耕兄弟的赞美,对乡村文化的眷恋”说法错误。通读全文则不难得知,本文作者赞美的对象是竹而非“农耕兄弟”,且最后一段“回到城里看到的更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纤纤细竹,优雅而有骨感”“日子是越发小巧婉约起来了”表明作者对城市园林中的竹子也是喜爱的,并没有眷恋乡村文化。选项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

   本题要求选择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综上,本题答案为B、E项。

(2)这一题首先要明确低答出“合乎题旨”,然后理解“挺拔之姿”在文本中的含义。在文中“挺拔之姿”不仅指竹子外在的形态特征,更应该是竹子的内在特性,在艰苦环境下的一种顽强奋进精神。扭曲的竹子,它有一种在艰苦环境下顽强拼搏不服输的精神,所以是合乎题旨的。

    (3)末段的文字写的是回到城里作者的所见所想,看到的多是与园林建筑相匹配的优雅而有骨感的纤纤

        细竹和古色古香的庭院,感慨日子过得小巧婉约。又想像山野中无数的竹鞭在奋力向上生长,整座山

        岭充盈着大气与生机的情形。这些都体现了作者对竹子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另外末段写竹抒情也照应

        前文,以景收束全篇。

(4)①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时,通读全文,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进行

       分析总结。通读全文可知,本文写出了很多竹子的精神气质,文章第②段通过对扭曲的竹子的描 

       写,意在表现其在艰苦环境中仍挺拔向上的特质,第③段则表现了竹子优雅从容的气质,第④段

       通过对屈原未能以竹自况的惋惜之情突出了竹孤高兀傲的品质,第⑤段则直接说“一个人爱竹,

       在他笔下会有哪一些流露呢,真要用两个字说道,那就是‘清’和‘简’了”,第⑥和第⑦段则体

       现了竹坚韧忍耐和争先向上的精神。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②本题考查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应用能力。解答时,需要结合第(1)题所总结的竹的精神气质,联系

      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写作。注意文笔流畅,语言连贯。

考查方向

(1)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1)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先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2)解答这题首先要结合文本主旨理解题目为“挺拔之姿”的含义,然后到文中去查看有关“扭曲的竹子”

   部分的文字描写,明确这“扭曲的竹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思考作者刻画这一形象的用意及作用,

   与文本题旨有无联系,那么有关它的描写是否合乎题旨就很明了了。

(3)赏析文章的句子或段落,首先要找出句子或段落在文本中的位置。这一题目标很明确,即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答题时不仅要赏析段落的内容,还有分析它最为文本结尾段的作用,所以要结合文本主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进行解答。

(4)这一题第一问比较简单,问“文章写出了竹子的哪些精神气质”,这是对竹子形象的分析概括。第二

   问要求考生“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这一题回答具有性,只需选择竹子的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

    解读即可,但是解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有一定的字数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高分

易错点

(1)对作品的把握不准确,不能理解其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要注意文中对具体形象的描绘特点和文章揭示形象与特征内在联系的方法,仔细领会蕴含哲理。

(3)理解要注意深刻,答案要条理清晰。

(4)只需选择竹子的某一种精神气质进行解读即可,但是解答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有一定的字数要求,只有做到这些才能获得高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11.下面是2006年度和2016年度有关“天津旅游”的词云图,是根据国内十大旅游网站筛选出的高频词汇生成的,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9分)

(1)请对比两幅词云图,简要概括天津旅游十年间发生的变化。(3分)

(2)结合2016年度词云图反映的情况,为天津旅游写一段80字左右的宣传推介短文。(6分)

正确答案

(1)例:2006年游人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景观欣赏;

2016年游人对城市文化和民俗特色的关注度较高,侧重文化体验。

(1)内容表达:近些年来天津旅游注重休闲方式的统一结合,侧重于人文关怀,以人为本,传承历史要素,

将文化、地名、历史、经济、发展等要素融入到生态旅游之中,这是人文化的生动实践。

解析

(1)本题考查对图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筛选词云图中的高频词语,并总结出它们代表的旅游涵

义,并用简明的语言表达出来。由2006年度的词云图可知,高频词语有“风景”“景区”“门票”,说

明大众的天津之旅以景观欣赏为主。其中“海河”“滨江道”等自然景观词汇、“五大道”“蓟县”等

人文景观词汇居多,说明这些景点热度高、关注度高。由2016年度的词云图可知,“民俗”“文化”“休

闲”热度最高,说明大众旅游的侧重点转移到文化和民俗特色,其中代表天津精神文化内涵和城市文

化底蕴的“相声”“意式风情街”“茶馆”“故居”关注度较高,说明人们逐渐关注文化的体验和交流。

结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对图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题干筛选图二中的高频词汇,整理后发现天津

中西文化的交流吸引了众多游客,一次切入,撰写宣传短文。要求语言流畅,注意字数限制。

示例:天津,海河之畔的一颗渤海明珠,既带有西方殖民时代的烙印又饱含传统的中华民俗。它是中国古

代唯一有确切建城时间记录的城市。经历600余年,特别是近代百年,造就了天津中西合璧、古今

考查方向

(1)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1)本题考查考生图文转换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 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这类题答题思路是先看标题,再看画面,不放过图中的文字,然后看图中内容,明确图中寓意指向,最后联想现实,概括答题。比如本题要求注意题干说明“字号越大,表示该词出现的频率越高,关注度就越高”,然后根据两幅图中字号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概括,组织答案。

(2)本题要求写宣传性的推介文字。推介是指把好的人或事物向人或组织介绍,希望被任用或接受,有推广介绍之意。所以本文是把天津旅游好的方面向别人介绍,希望别人看到之后,能到天津来旅游。所以写作时要针对2016年旅游词云图中人们关注的热点来写,同时还要注意把天津这些方面的旅游优点介绍清楚,语言要简洁流畅,能起到宣传的作用。

易错点

(1)概述不够明确,抓不住关键。

(2)表述不准确,或少于或超出字数限制。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3分

12.给下面短文拟写一个标题。(12字以内)(3分)

事实上,“一带一路”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它以文明对话为引领,强调不同文明的相互尊重、平等对话与交流融合,其路径很清晰: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贸易发展紧随,伴着人民交往、文化交流,逐渐实现沿线国家民众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和平共处、共同发展,最终达至民心相通,文化相融。

正确答案

例:“一带一路”推动文明互通

解析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概括能力。解答时,在通读材料的基础上分析首尾句的概括作用,结合重点字词整理得出标题。材料围绕着“一带一路”这一主题展开,开头便点明“推动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合作,更是文明互通的基础建设,是连接世界上不同文明的‘带’与‘路’”,其后重点介绍它作用于“文化交流”的功用,由此得出关键词与主题,将其引入标题中去。

考查方向

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为短文拟写标题第一步。首先要通读短文,整体把握短文内容主旨。第二步抓住关键句、特征句。所谓关键句、特征句,指新闻中概括性、判断性较强的句子,如短文是新闻,一般分布在新闻的导语中,有时出现在中间小节的开头或结尾部分。注意寻找并提取这些特征句子中的有效信息,可以迅速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从而完成标题的草拟。如果这种句子比较多,就找其中最具有概括性或判断性的句子。第三步规范化表达。第四步充分考虑限制条件。拟标题往往有一些限制条件,如字数限制,这就要求所拟标题一般不要超过规定字数,否则要被扣分。比如本题要求在12字以内。

易错点

既要表达中心又要符合字数要求。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5分,共5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5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2)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复道行空,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5)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正确答案

(1)羁鸟恋旧林(2)樯橹灰飞烟灭(3)内无应门五尺之僮(4)不霁何虹(5)申之以孝悌之义

解析

(1)此诗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诗文原句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2)此词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诗文原句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3)此文出自西晋李密的《陈情表》。诗文原句为: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4)此文出自唐代文学家杜牧的《阿房宫赋》。诗文原句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5)此文出自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诗文原句为: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综上,本题答案为“羁鸟恋旧林”“樯橹灰飞烟灭”“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不霁何虹”“申之以孝悌之义”。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名篇名句的复习策略是一要化整为零,日积月累,注意整篇背诵与片段突击相结合。复习时,注意效率;二要动口更要动手,关键是不写错别字;三要将识记与理解相结合,加强理解基础上的记忆,理解是根本,默写时要懂意思;四要注意方法,领悟含义,圈点勾画,边诵边写。“羁”“樯橹”“霁”。这些难写的、生僻的、易错的字需注意。

易错点

注意提示和不写错字。

书面表达 本大题共60分。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13.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60分)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正确答案


解析

首先,该作文题为了减轻学生的审题压力,以“重读长辈这部书”为切入点,命题人给考生提供了启发学生思维的写作角度:“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这样,考生可以在此引导语的启发下,充分调动自己与长辈的生活经验,自主地选择自己最有感触、最感兴趣、最有话可写的角度来写,既可以写自己读出的正面体悟:如事理、传统、时代的印记等,也可以读出他们的“思想落后面”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矛盾、分歧、代沟等,而且要想写得深刻,就应该要进行思辨性地阐发,可见该作文命题写作角度多元,具有开放性,很好地为考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思维空间和认知空间,能调动考生平时与长辈们的生活经验与思考,并“以小见大”地发掘出具有一定形象性、思辨性、审美性的内涵。再者,人生就是一本书,阅读长辈,既能从中汲取人生的营养与智慧,也是以长辈为镜子,进行反思自我与提升人生境界的重要途径,这也体现了该命题“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可见该作文命题具有比较鲜明的时代性、现实性和针对性。

参考角度:

①传统的角度,长辈有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经历和文化习惯;

②换一个角度,重读长辈这部书也可以重新给长辈定义,,比如新的可以发展和时代变迁对长辈的影响。

考查方向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新材料作文之“新”正是材料的多义性导致的立意多样和文体不限。它要求考生有对材料文字的感悟能力、阅读审题能力和一定深度广度的思考力。试题往往是给学生创作出一个情境,出现对立性的问题,如材料中“共识或分歧”,让考生通过写作,提出解决处理问题的想法和方案。这种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藏在作文题背后的主题,是三个大方向。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价值观世界所需要的正确的人生定位——人生观。青少年面对长辈特有的精神风貌(理解、对抗、挑战、质疑)——世界观。在命题主旨上,“内挖人性中的闪光点与多元性”与“外探社会中的真善美和深思索”的哲学矛盾,体现哲学的内蕴。其出题思路在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层面继续加深,逐步走向更广义的发展方向,立意标准也相比于之前占到更重要的地位上。

易错点

考生需准确审题,明确立意,体现思考,切忌空谈。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