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 长沙市2016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精品
|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144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9分

二、古诗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①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坦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

后举孝廉,将行,郡中为祖道,祐共小吏雍丘黄真欢语移时,与结友而别。功曹以祐倨,请黜之。太守曰:“吴季英有知人之明,卿且勿言。”真后亦举孝廉,除新蔡长,世称其清节。迁胶东侯相。祐政唯仁简,以身率物。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啬夫②孙性私赋民钱,市衣以进其父,父得而怒曰:“有君如是,何忍欺之!”促归伏罪。性惭惧,诣阁持衣自首。祐屏左右问其故,性具谈父言。祐使归谢其父,还以衣遗之。

祐在胶东九年,迁齐相,大将军梁冀表为长史。及冀诬奏太尉李固,祐闻而请见,与冀争之,不听,冀怒而起入室,祐亦径去。冀遂出祐为河间相,因自免归家,不复仕,躬灌园蔬,以经书教授。年九十八卒。

(选自《后汉书•吴祐传》,有删节)

注:①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② 啬夫:农夫。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B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C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D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人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B太守,是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C孝廉,是秦始皇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D杀青,古人在竹简上写字,用火烤去竹简的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虫蛀,这道工序称为杀青。后来泛指书籍定稿。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佑十二岁时就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在劝谏父亲停止烤简刻书这件事上,他表现出了成人一般的沉稳与远见。

B吴佑父亲去世后,安于清贫自立,边放猪边吟诵经书,不为人言所动。后与黄真一起被举荐为孝廉并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

C吴佑后升迁为胶东侯相,他为政仁慈清简,率先垂范。遇到打官司的百姓,有时到乡里亲自调解。

D吴佑坚守志节,大将军梁冀曾上表推荐他任长史,但当梁冀诬奏太尉李固时,吴佑就前去与之争辩。后被调出任河间相,辞官回乡耕读。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正确标点为: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

本句的大意是: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

考查方向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主要从意义上理解,其次对选项进行比较,使用排除法,另外还要注意官职名词。首先默读一至两遍,大体了解文段,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先易后难。文言文中,名词常作主语、宾语、定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然后再考虑有哪些人,人物间是什么关系,有什么事,有什么过程和结果等。本句断句时几个人名是关键,准确把握。

易错点

“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 此处易断错。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孝廉不是秦始皇是设立的,而是汉武帝时设立的。

考查方向

掌握古代基本文化常识。理解B

解题思路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尤其是科举、官职等基本常识。古代文史知识囊括的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时代背景、文化习俗、政治变更、历史变迁等。可以说,一篇文言文背后的整体文化背景,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意识和历史形成的惯例。读一篇文言文,只懂得字面上的意义,只懂得词语常见的意义,是不能说读通一篇文言文的。即使是一个正常的官职升迁,一个平常的姓名字号,其背后盘根错节的信息也是非常复杂的。

易错点

A项中“对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易理解错。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黄真被举荐为孝廉是在吴佑之后的事情,而且,被人称赞为清廉有节操的是黄真。

考查方向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意,从文中作者陈说的内容到说话的语气来进行判断选择。在传记类文章中,要将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所担任的官职、所做的事情分清,不能张冠李戴,不能时地淆乱。

易错点

D项稍有干扰。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有这样一件事在微博和微信中引发热议: 
急诊室内,因误食了过量安定的老人已昏迷不醒,医生给患者注射了帮助清醒的药剂,老人有了短暂的清醒。正当医生打算做进一步的处置,给患者抽血以检查血液中的药物含量时,患者家属却不配合,“已经清醒了,干吗还做进一步的化验,是不是想多收点钱啊。”医生耐心解释,可家属们依然不依不饶,坚持医生的行为只是为了牟利,拒绝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就在这时,患者再次昏迷,患者年仅3岁的小孙女哭着喊,谁来救救爷爷,家属们才停止争执,请求医生施救。一阵忙乱过后,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整个急诊室里,人们的心情却轻松不下来。

20.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惟有坚守道德,方能化解信任危机

短短数小时,这则真实的案例在网络和媒体间疯狂转发,让每个读者看后都陷入了凝神深思,几乎人人扪心自问:人与人最基本的信任哪去了?为何我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信任困境”的沼泽?是本能的防护?或是心理的转型?还是环境的影响?其实,答案是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的冲击,物质利益的诱惑,乃至微时代的肆意传播,都在侵蚀着人们的内心,都在阻隔着信任的通道。当本真的认知被“人情世故”的漏斗过滤得一盘散沙时,道德的行囊只剩下“各人自扫门前雪”的保身哲学;当“农夫与蛇”的悲催情景频繁上演时,人心的厚度在日渐淡薄苍凉;当被过度解剖的“彭宇案”,成了人们逃避担当的堂皇外衣时,伪装逃避成了不二的选择。即使信任的陷阱重重出现,但社会仍在呼吁道德的回归,人民仍在呼唤质朴的善良,惟有坚守道德,方能破解人情冷漠的顽疾,方能转化人心不古的现状,方能走出信任危机的困境。

坚守道德就是守护善良。“人之初性本善”是流芳千古的真理,“万事善为首” 是源远流长的美德,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是民族精神的源泉。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岁月如何更迭,我们始终要以“善”为本,待人处事,心存友善,与人交往,乐善好施,对己要求,独善其身,以善良开启隐藏的真心、爱心、热心、诚心。“勿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为大德”,让人间处处流淌着美好善良的温情音符时,怎么还会出现偏执虚伪乃至欺骗的弦外之音呢?

坚守道德就是守候道义。古人云:道义自在人心。西方哲学家西塞罗也曾指出“对于道德的实践来说,最好的观众就是人们自己的良心。所谓“德”与“道”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在的内涵,是文天祥的舍生取义,是孔子的“不义而富且贵”,是诚信常驻的高尚情怀,是己达达人的人生境界。在功利与道德的两难抉择之时,唯利是图之心就是对道德的莫大亵渎,见利忘义之举就是对道义的极端玷污。诚如康德先生所言,“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的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只有时时拔去内心丛生的杂草,心灵的净土才会像星空般璀璨明朗。

在道路崎岖的道德征程中,在棱角不平的道德生态上,我们的价值认知更应“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消磨道德的韧度,提升心灵的高度,让信任危机在见贤思齐的凡人善举中“灰飞烟灭”,哪怕是单独个体的道德坚守,也能为精神文明的大厦“增砖添瓦”,与其感慨“世道复杂”,不如践行点滴美德,弘扬新风传递正能量才是人间正气之道,也是蓄德养贤之本。

解析

这个片段之所以能够引发不少人的共鸣,是因为我们几乎所有人都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一种“信任困境”。

不是吗?当路边身有残疾的乞讨者带着襁褓中的孩子颤巍巍地伸出双手,人们在给予悲悯和帮助之余,脑海中却不禁出现这样的疑问:眼前这个人是真的残疾吗?他怀中的孩子是他亲生的吗?路边推销食品的小姑娘卖力地吆喝着,人们驻足挑选的同时,却也不由地心里嘀咕一句,质量没问题吧?就连在网上购物,首先看的不是商品的优劣,而是商家的信用指数,因为购物者的心实在“伤不起”。还有,当你走进一个温馨的咖啡馆,正准备享受难得的闲暇时光,服务生却走上来说,“对不起,请您先付费后消费。”当你不解地质疑,服务生却淡定回答,“先生,对不起,不是您消费后不付钱,但是肯定有人消费后不付钱,才有了这样的店规。”

如此种种,令我们不禁要问:信任,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去哪儿了?

不能否认,转型期社会所呈现的信任相对缺失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他人、尤其是陌生人的行为。而这又从一个独特视角折射出当前社会道德所存在的深层次困境,以及转型时期社会管理、社会运行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转型带来了信任模式的断层。有专家指出,传统社会里,人际交往主要在血缘与地缘的基础上展开,其特征为熟人信任,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的保障机制主要是熟人关系加之人品和声望等。而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加之工业化进程和城镇化脚步加快,人们的交往范围进一步扩展,更多的是面对陌生人世界,传统社会信任机制所依赖的关系、声誉等因素已经无法支撑现代社会的信任保障机制。于是,传统的信任保障模式逐渐失效,现代的信任保障模式尚未完全建立,交汇期间,势必令当代社会的信任保障机制呈现出相对薄弱的状态。

其次,“信任困境”也与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无干系。许多不道德、不诚信的行为与市场经济中的不规范、不发达相伴相生,面对利润的诱惑,个别商家没有做到坚守伦理底线,明晰道德边界,而是为了“逐利”弄虚作假,生产出了有害的奶粉、有害的油条、有毒的校服、有毒的农作物和农副产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熙熙攘攘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被消磨了。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包含社会文化、价值观及其传播载体,以及社会制度、社会规范及其执行机构在内的社会运行机制在个别时候的失当也对社会信任机制带来负面影响。比如,政府是否在全社会营造出了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与文化;比如,司法机关的运行水准是否能够对社会信任机制带来正面的效应;比如,文化工作者生产出的文化产品是否在全社会营造了关爱、互信、友善的氛围与环境等。

当然,“微时代”的到来,也加剧了人们习惯于用怀疑的心态去看待一切不熟悉的人或者事,比如,经常收到的“中奖”短信、网络谣言的传播,让人们不得不在接到陌生电话时保持警惕,在遇到他人求助时,生怕遭遇“陷阱”……“微时代”给了我们一个迅捷接收与传播信息的渠道,却也将我们拉入了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如何重拾信任的信心?如何重建信任的机制?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必须将着力点放在建立完善的制度上面,让社会成员把对他人的信任建立在对于社会制度、机制和规范的信任基础之上,通过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机制来推进社会信任机制的建设。同时,在社会中建立长效的惩罚机制,明确传达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允许的。当然,通过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在全社会营造一个重视信任、建构信任的环境也十分重要。

信任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重要的情感体验。有了对他人的信任,生活才变得温暖、积极而富有希望,反之,我们会终日生活在恐惧与担心之中,从而让自己与社会前进的脚步变得顾虑重重。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同样如此。

或许走出“信任困境”无法一蹴而就,但真诚而扎实的努力终究会给我们带来希望。

解题思路

明确命题思路:作文命题遵循三原则:一是关注现实,贴近生活。二是关注学生成长,有话可说。三是侧重核心价值观。

首先审查材料,从材料中抽取相对的几个方面:医生、患者家属、小孙女,当然,小孙女也是家属中的一员,但在本材料中,却能够独立地成为一个重要支点。她要挽救爷爷的生命、她相信医生会救活爷爷、她用真正的赤子之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相反,从成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同样可以思考,医生为什么不被信任,家属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反对医生的进一步治疗,这是长期以来对医疗事业形成的习惯和认识。从旁观者的角度,可以分析患者不听从医生的建议,差点贻误时机。他们之所以会如此反响强烈,大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之嫌。还可以综合各方观点,进行思辨论证。

易错点

观点偏激,只看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与作文育人的意旨相背谬。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究竟应该怎样?这两句话实在难回答得很,我们若是不能回答这两句话,糊糊涂涂过了一生,岂不是太无意思吗?自古以来,说明这个道理的人也算不少,大概有数种:第一是宗教家,像那佛教家说:世界本来是个幻象,人生本来无生;“真如”①本性为“无明”②所迷,才现出一切生灭幻象;一旦“无明”灭,一切生灭幻象都没有了,还有什么世界,还有什么人生呢?又像那耶稣教说:人类本是上帝用土造成的,死后仍旧变为泥土;那生在世上信从上帝的,灵魂升天;不信上帝的,便魂归地狱,永无超生的希望。第二是哲学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专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庄的意见,以为万事万物都应当顺应自然;人生知足,便可常乐,万万不可强求。又像那墨翟主张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为人生义务。又像那杨朱主张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对他人讲什么道德。又像那德国人尼采也是主张尊重个人的意志,发挥个人的天才,成为一个大艺术家、大事业家,被叫作寻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什么仁义道德,都是骗人的说法。第三是科学家,科学家说人类也是自然界一种物质,没有什么灵魂;生存的时候,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死后物质分散,另变一种作用,没有联续的记忆和知觉。

这些人所说的道理,各个不同。人生在世,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呢?我想佛教家所说的话,未免太迂阔。个人的生灭,虽然是幻象,世界人生之全体,能说不是真实存在吗?人生“真如”性中,何以忽然有“无明”呢?既然有了“无明”,众生的“无明”,何以忽然都能灭尽呢?“无明”既然不灭,一切生灭现象,何以能免呢?一切生灭现象既不能免,吾人人生在世,便要想想究竟为的什么,应该怎样才是。耶教所说,更是凭空捏造,不能证实的了。上帝能造人类,上帝是何物所造呢?上帝有无,既不能证实;那耶教的人生观,便完全不足相信了。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吾人若是专门牺牲自己,利益他人,乃是为他人而生,不是为自己而生,决非个人生存的根本理由。墨子的思想,也未免太偏了。杨朱和尼采的主张,虽然说破了人生的真相,但照此极端做去,这组织复杂的文明社会,又如何行得过去呢?人生一世,安命知足,事事听其自然,不去强求,自然是快活得很。但是这种快活的幸福,高等动物反不如下等动物,文明社会反不如野蛮社会;我们中国人受了老、庄的教训,所以退化到这等地步。科学家说人死没有灵魂,生时一切苦乐善恶,都为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这几句话倒难以驳他。但是我们个人虽是必死的,全民族是不容易死的。全人类更是不容易死的了。全民族全人类所创的文明事业,留在世界上,写在历史上,传到后代。这不是我们死后联续的记忆和知觉吗?

照这样看起来,我们现在时代的人所见人生真义,可以明白了。我敢说道:“个人生存的时候,当努力造成幸福,享受幸福;并且留在社会上,后来的个人也能够享受。递相授受,以至无穷。”

(摘自陈独秀《人生的真义》,有删改)

[注] ①真如:佛教术语,一般解释为不变的最高真理或本体。②无明:“烦恼”之别称,指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的精神状态。

1.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我们应该思考人生的真义,不能糊糊涂涂地虚度一生。

B不同宗教、不同信仰的人对人生真义的看法各不相同。[

C所有宗教家、哲学家、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回答人生真义。

D人生要造成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后人以至延续无穷。

2.下列对各家观点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佛教家认为世界和人生都是虚幻的,人的生灭只是“真如”本性为“无明”所迷产生的幻象。

B孔、孟认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真义,人要为自己而生,更应为他人而生。

C尼采主张人不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尊重自我意志,发挥个人的才能,努力使自己成为“超人”。

D科学家将人类视作一种物质,生死只是物质形态变化,苦乐善恶都由物质界自然法则所支配。

3.下列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宗教家认为世界是个幻象,人生生灭无常。应顺从上帝。作者不赞同这一观点,认为这话太迂阔。

B相比较孔孟、老庄、墨子、杨朱、尼采,作者对老庄、杨朱和尼采的否定明显超过对孔孟与墨子。

C科学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物质,没有灵魂,既没有上帝,也没有来世,因而也不存在人生真义。

D作者分析了宗教家、哲学家和科学家对人生的看法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归纳出自己的观点。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文的主旨,也就是作者在对各方面阐述之后得出的正确结论。A、C两项从否定的角度概括,角度不当;B项是论题。这三项都没有揭示作者的观点,因而不是文章的主旨。

考查方向

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通读全文,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明确题干要求.本题是要求概括本文的主旨,因此要注意使用陈述语气,从正面概括。在做此类题时候,还要注意题干的概念是时“解释”、“说明”、还是“相关表述”,然后确定信息区间,审读原文中相关表述,将题枝与之比较、核对,关注表示时态、程度、范围等词语,看选项是否犯了扩大或缩小概念的外延的毛病,找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

易错点

A项易混淆。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B项比对范围即可,原文“孔、孟所说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算是人生一种行为和事业,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不能包括“真义”,选项扩大范围了。

考查方向

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本题重点是考查对题干的理解能力。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的看似靠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在表意上与原句存在及其细微的区别,稍不注意就可能让考生掉进设置的陷阱。本题中的B项,从字面看,与原文极为接近,但仔细比照,可以发现,原文是说“不能包括人生全体的真义”。有的题枝本身完全正确,但却不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这需要在做题时紧扣题干要求来解答。

易错点

D项稍有干扰。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A项比对对象,“太迂阔”说法是针对佛教而言的,并不是针对所有的宗教家,偷换概念。C项比对分句位置,属于强加因果,科学家只指出了人类的物质性,没有否定“人生真义”。D项比对结论,属于无中生有,作者的观点是与前三类相比较而言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于文无据。

考查方向

筛选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一般论述类文章选择题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形式出现,有的看似靠近文本原句的语言形式,而在表意上与原句存在及其细微的区别,稍不注意就可能让考生掉进设置的陷阱。尤其要注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不能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不能偷换概念,不能中途易辙,不能混淆是非和时态。有的题枝本身完全正确,但却不是题干要求的内容,这需要在做题时紧扣题干要求来解答。

易错点

D项有迷惑性,这类题目,一定要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关信息,不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做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0分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

(2)民有争诉者,辄闭门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

正确答案

(1):你是郡守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 (2):百姓有到官府打官司的,他总是先闭门自责,然后再审断诉讼,用道理开导他们。

解析

“无耻”:这里是不觉得可耻、羞耻的意思。“争讼”在本文中是打官司的意思。“譬”本是打比方的意思,这里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明清楚。

考查方向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题思路

先大致理解要翻译的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信达雅的原则来做题。保证句子中的核心词语准确翻译,特殊的句式能都体现和调整;保证句子通顺流畅,不是病句,该增删的要增删,该调换的要调换;还要保证句子的语体风范与原文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优美。

易错点

“无耻”、“二千担”易易错。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1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题省中院壁①

杜甫

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②常阴阴。

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

腐儒衰晚谬通籍③,退食④迟回违寸心。

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⑤。

注:①这首诗为杜甫47岁,官居门下省左拾遗时所作。诗人在任上对肃宗多有劝谏,但主张少被采纳。②霤:防止雨水滴落在人身上,在屋檐下用来接雨水的竹筒。③通籍,指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借指做官。④退食:退朝而就食于家。或公余休息。⑤双南金,双南金:指南方出产的铜,后亦借指贵重之物。此处指皇帝封赏自己的职位。

8.诗中一二联写了省院中的景象,请赏析。

9.结合诗歌的颈联与尾联,分析诗人杜甫表达了自己哪些思想感情?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省中院内,高高的院墙、矮矮的竹篱,十寻高的梧桐树,一层一层的洞门;残花飘落地上,树上无端飘来一根游丝。暮春时节,在官员办公的省院中,白天却没有什么人,非常地安静。鸠鸟鸣叫,乳燕已生,春意已经很深了。 诗人在景物描写中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方法,描绘了暮春时节省中的景象画面,渲染了深幽寂寥的氛围,为下文诗歌抒发失意之情做了感情上的铺垫。

解析

前四句描述省中之景,暮春景致。本题较为简单,其实就是类似于翻译。首联“掖垣竹埤梧十寻,洞门对霤常阴阴。”是写省中院的环境,外面是高高的围墙、院内是低矮的竹篱,院内古木参天,洞门层层;颔联“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庭院岑寂,落花飘零,树上游丝飘荡,斑鸠啁啾,雏燕喧闹,已是暮春时节了。赏析时,要紧扣诗句,不能肆意增添,要优美流畅。

考查方向

鉴赏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根据整首作品的含义,结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进行赏析,不能拘泥文本有不能无据增添。

易错点

“掖垣竹埤”的理解有难度。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颈联中 “腐儒衰晚”紧承上文“青春深”,言及自己迂腐腐儒,接近暮年的处境,又含有实现理想而时不我与的紧迫感; “衮职曾无一字补”与“愧比双南金”之语,明写自己做左拾遗的官职,但却无一个字去为皇帝补缺的不安与惭愧之情,而暗含杜甫自己怀才不遇,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退食迟回”、“ 许身”之语表现诗人退朝之后,仍尽于职守不愿回家,将自己奉献于朝廷的赤诚忠心。

解析

考查诗人的思想感情。颈联“腐儒衰晚谬通籍,退食迟回违寸心”,抓住“腐儒”、“衰”、“谬通籍”,以及“迟回”、“违寸心”这些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词语,来分析诗人因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遗憾之情。从尾联的“衮职曾无一字补,许身愧比双南金”中的 “无一字补”、“愧”等词,来表现自己尽忠职守,不能为君分忧的愧疚,实则是表达自己理想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

考查方向

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找出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深入挖掘背后的情感,联系教材中出现的该作者的做品来分析探讨。

易错点

挖掘不深入。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去年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 ,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这水里有小青蛇。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祖母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老家伙来拉我走了。”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老寿爷说。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凤英子,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我在梯子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祖母问我。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我摇头。“你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有一个瞬间我感到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我抓住了马尾琴弓。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祖母焦灼起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母亲把红色的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后来我母亲打开了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

“没有了。”母亲对父亲说。“什么没有了?”“那块金锁。”母亲说。

我父亲沉默了一 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娘,你的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娘,我们不要,让你老带走的。”母亲说。“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祖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说话,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里挟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祭坟以后,我看见父亲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上,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群枫叶般的火苗来。

我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在一片寂静中,我们听见那把二胡在火苗的吞噬下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是你爹的声音吗?”母亲的声音打着颤。“不,是娘的声音。”父亲庄严地回答。

当蛇皮琴筒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时,我先看见了从琴筒里滚出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那东西渡过火堆,渡过父母亲的身边,落在我的脚下。那是我祖母的金锁。

(有删改)

1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注重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表现出母亲害怕被婆婆发现的紧张心理。

B“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采用了动作描写,表现出祖母达观地对待生死。

C小说多次写到雨,渲染了伤感的气氛,衬托出小说中人物悲伤的心境,也暗示了情节的发展。

D二胡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在祖母心中,二胡是祖父的寄托;祖父让老寿爷将二胡带回,表明他对祖母爱情的忠贞。

E小说不靠情节取胜,作者不动声色地表情达意,如包粽子、金锁藏在二胡之中等都具有象征意义。

12.小说中祖母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13.小说以“祖母的季节”为题目,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14.村里人一直叫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祝福》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原因是否相同?请结合文本,阐述理由。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E

解析

A项错误,因为后文是母亲告诉父亲金锁不见了,而不是因为害怕被婆婆发现才紧张。B项错误。运用的是神态描写,除了表现出达观,还表现出对自己将不久于世的伤感。D项前部分正确,祖母珍视二胡,因为二胡是祖父让老寿爷带回的,在她心中,二胡就意味着祖父。但后一部分错误,祖父并没有对祖母有忠贞,他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表明他背叛了祖母。

考查方向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解题思路

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表现手法,再结合选项的各个内容进行比照,重在理解。考题一般设计到内容和艺术特色两个方面,而细节和主人公往往是设题的重要对象,艺术特色主要就是文章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在阅读时要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

易错点

B项有一定的干扰性。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她命运悲苦。新婚的五天,丈夫就出走了,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而且走了就没再回来。

②她宽容。她守着丈夫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并没有责怪丈夫。

③她忠贞。她将丈夫让人带回的二胡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她思念丈夫,有看到丈夫的幻觉,她将自己的金锁放在二胡之中,表明自己与丈夫永远在一起。

④她愚昧。丈夫背叛了她,她却一直守在老屋里,即使丈夫死去,她仍然如此。

解析

分析人物形象,要分析提炼文章中对该人物描写的相关信息。可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进行梳理,祖父十七岁娶了祖母,结婚几天后便外出,而且再没有回来,祖母几乎是守寡一辈子,可见其生活之艰苦;祖父外出不回,竟然是为了一个瞎姑娘,可是祖母并没有生祖父的气,依然在等待,绝口不提祖父的事情,这可见她的宽容,以及对祖父的忠贞,并且将老寿爷带回来的二胡高高挂起来,不让任何人碰。直到去世,她依然保留着对祖父的爱恋,可见其执着,同时也显现出她的愚昧与可悲的方面。

考查方向

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抓住文本对人物进行的正面和侧面描写,主要是对人物所进行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方面,还有别人对人物的评价。

易错点

愚昧的特点可能被忽略。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含义:一是文中写到的祖母生活中的春季和秋季,主要指离开人世的秋季;一是祖母的一生。 作用:①组织情节,小说中的主要故事按照季节展开,祖母生活中的春季和秋季是明线,祖母的一生遭遇是暗线。

②象征人物命运。祖母在春季等待,春天象征希望;祖母在秋季离开人世,秋季象征生命枯萎。

③暗示小说主题。祖母的季节不是很好的季节,暗含作者对祖母的同情和对祖母的怀念。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题的理解。首先要理解这里的“季节”的含义,也就是它的内涵与外延。“季节”在本文主要指春秋两季,因为与祖母相关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这两个季节,从深层来看,春秋又代表的一个轮回,即指季节的轮回,同时还指一个人的 意思。理解的“季节”的含义后,接着分析为什么是“祖母的”,这就需要围绕着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分析。

考查方向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思路

解答此题,要分析标题本身的含义、标题与主要人物、标题与情节、标题与文章的主旨之间的关系。

易错点

标题的线索作用可能被忽视。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答案示例一:不同。①村里人一直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是因为在祖父死后,祖母并没有改嫁,一直守着祖父留下的老屋过日子。 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因为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是祥林,尽管她被迫改嫁给了贺老六。 ②村里人一直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含有对祖母的认可, 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含有鲁镇人对祥林嫂再嫁的否定,根源是封建礼教摧残了人们的思想。

示例二: 相同。①都是根据丈夫的名字来称呼她们的。 村里人一直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是因为“我”祖父被人们称为“小蛇儿”,而“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因为祥林嫂的第一个丈夫是祥林。 ②都是源于女子要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 尽管“我”祖父抛弃了“我”的祖母,而且已经去世,但在村里人心中,“我”祖母应该永远是属于“我”祖父的。尽管祥林嫂已经改嫁,但在鲁镇人心中,“祥林嫂”永远是属于第一个丈夫——祥林的。

解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态度、所要表达的情感。本文是对祖母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表现出祖母灵魂深处的真善美、对爱的执着。而《祥林嫂》则是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对祥林嫂的“哀其不幸、怒其不幸”,因此,这两种称呼应该是有区别的。在分析时,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的生活年代,作品所反映的时代以及作者的情感取舍来分析作答。

考查方向

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解题思路

先亮明观点,然后从作者、主人公的角度,结合文章的笔墨来分析,要自圆其说,结合文章的内容,不能架空。

易错点

条理不清晰,不能自圆其说。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0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商家而言,假日消费无疑是块“大蛋糕”,面对“节假黄金月”里_________的长假短假,商家应加快转型,才能长久俘获消费者的心。北京故宫在其90岁大庆当天新开四大区域举办“庆生”大展,而“甄嬛”的原型、乾隆母亲钮钴禄氏生前所居的寿康宫首次开放,参观的游人_________。模仿大自然和生物体构造研发新产品已成为日本产业界的一股新潮流,这项“自然科技”如今已广泛走进当地人们的生活,新产品登场_________。

A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纷至沓来

B纷至沓来 源源不断 络绎不绝

C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源源不断

D源源不断 纷至沓来 络绎不绝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2015美国好莱坞国际电影节上,全球30个国家和近300部影片参与了19个奖项的角逐,华语片《剩男圣女嗨起来》摘取最佳外语片。

B故宫博物院将探索研究性保护修复的方法与多学科合作修复,希望能够率先实现科学修复,为国内文物建筑保护工程做出表率。

C中央有关部门指导地方加大各类灾害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力度,制定预案,加强预警及应急处置等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D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澳洲美食进口关税将普遍降低,这是国内消费者的福音,乳制品将在4年内免关税进入中国,得到最直接的实惠。

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昆虫与其他其他飞行动物的标志性区别,在于它们扇动翅膀时高得惊人的速度。不仅如此,如果逐格回放高速摄像机拍摄的昆虫飞行影像,你会惊奇地发现,昆虫扑翼飞行可不简单是上下运动,从侧面观察,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直到最近,人们把昆虫放进风洞好好研究了一番才发现,         ,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它们的翅膀在向下和向上拍动时都能产生升力。

A其实这些小家伙的翅膀是在空气中制造涡流

B其实这些小家伙的扇动翅膀是把涡流制造出来

C这些昆虫使涡流在快速扇动翅膀中制造出来

D涡流被昆虫的快速扇动的翅膀在空气中制造出来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① ,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然而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 ② 。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 ③ 。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19.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当此时,在黄帝陵人们都要举行公祭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大典。许多华人华侨,即使相隔千里,也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参加这一公祭大典。请为这一活动拟一则宣传语,要求主旨明确,语言通顺,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根据成语的含义结合各句的语境来判断,一般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在句中所承担的成分,如有的职能做状语,有的考验做谓语等。

易错点

“源源不断”与“络绎不绝”的意思要区分清楚。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A.“国家”和“影片”不能并列,“摘取”与“最佳外语片”搭配不当。

B.成分残缺,“探索”的宾语残缺。D.结构混乱,“得到最直接的实惠”的主语应该是“消费者”,而不是前面的“乳制品”。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解答病句题,可以采用语感审读法,主干压缩法,理顺枝叶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标志规律法。考试时常用是是语感审读和主干压缩法。

易错点

D项有一定的难度。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段文字是说明昆虫的飞行原理的,主要是其翅膀的振动与涡流之间的关系。横线之前的主要内容是“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后面是“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因此,横线内容应该是说“昆虫的翅膀其实是在画八字形”的目的,A合乎语境。B用“把”字将“涡流”提前,与后面“依靠这些可控的涡流”不够连贯。C的话题是“昆虫”,不如“翅膀”,而且“涡流”成为了小主语。D的话题变成了“涡流 ”。

考查方向

语言表达连贯得体 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先了解该段文字阐述的对象,在分析给出的句子讲了几个意思,进行归类,然后按照逻辑排列。要善于发现其中的关联词。根据横线前的内容确定第一句,这样一般可以排除两个选项,再找粘连句,哪两句是不能分开的,再次排除。根据横线后的句子内容确定最后一句。最后通读整段文字,进行确认即可。

易错点

B项有干扰。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②它可以不知不觉地改变人的气质;③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准确的。在①后面有“那么”,应该用“如果”一类的词;后面还有“承继传统”,应该补充与“继承传统”相关的内容。②前面是“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应该补写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作用。③前面是受传统文化熏陶多少两种情况,后面是“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应该补写两种人气质上的不同。

考查方向

语言的简明、连贯、准确。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根据给出的文字,初步断定阐述对象以及作者对其态度,在根据上下文的提示信息,确定核心内容,敲定相应的句式即可。

易错点

第①、②处的句式不易符合语体风范。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示例:①与传统节日同行,让爱国之情涌动。②寒食雨传文化意,花信风来民族情。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对象:清明节;内容:轩辕公祭大典;体式要求:宣传语;表达技巧:对偶;字数限制:20字以内。明确了题干的这些提示和要求后,进行分析思考写作。

考查方向

语言的简明、连贯、准确。能力层级为表达应用E

解题思路

根据给出的文字,初步断定描写的对象要求,再根据上下文的提示信息,确定核心内容,初步写出宣传语,再进行推敲,一定要符合题干的要求。

易错点

宣传语的特点不鲜明。

填空题 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6分,共6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分

10.(三)名句名篇默写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自己因遭嫉妒而被谗毁,以致被君王弃用。

(2)刘禹锡《陋室铭》中“           ,            ”两句,写出了居室主人摆脱官场俗务后的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自己的身体。

(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描写白己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的情景。

正确答案

(1)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 (2)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行

(3)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第一句紧扣关键信息“用一个美丽而遭不幸的女子比喻” ,第二句抓住“轻松自在,两耳清静,又没有繁琐的政务劳累”,第三句根据“任凭小船飘荡而越过广阔江面”提示,即可回忆起相关诗句。

考查方向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解题思路

根据题干中提示的关键信息,引类联想即可。

易错点

诼、牍的正确写法。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