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考真题 语文 (天津卷)
精品
|
前去估分
单选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惬(qiè)意 撕(sī杀 狩(shòu)猎 金榜题(tí)名

B折(zhé)本 角(jué)逐 按(ān)装 舐(shì)犊情深

C筵(yán)席 偌(ruò大 着(zháo)陆 前倨(jù)后恭

D岿(kuī然 毗(pí)邻 装帧 (zhēn) 噤(jìn)若寒蝉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项应该是 厮杀。B项应该是 折(shé)本 安装C项应该是 着(zhuó)陆

考查方向

(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解题思路

A项根据字义来判断,“撕杀”的“撕”应为“厮”,是互相的意义。而“撕”讲不通。B项“安装”是常用词,应该能够认出。C项“着陆”也可以通过识记“着”的不同读音以及与之匹配的字义来判断 。

易错点

“折本”和“着陆”的读音、“撕杀”的字形容易记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何必执意认出每一个字?墨迹浓淡枯腴,运笔 ,或者 如山,或者细若游丝,抚摸得到搏动于撇捺点画之间的内心 ,跌宕错落,奔走踊跃,蓬勃之气潮水般地 过纸面,这就是懂得草书了。

A抑扬顿挫 凝重 波动 淌

B顿挫缓急 凝重 波澜 涌

C抑扬顿挫 厚重 波澜 淌

D顿挫缓急 厚重 波动 涌

正确答案

B

解析

“运笔”就是用笔,运笔的主语是人不是文章,不牵扯抑扬顿挫。“抑扬顿挫”形容音乐悦耳动听或文章或诗文可读性强,朗朗上口,音调铿锵有韵。“波澜”是名词,从上文的动词“抚摸”来看,应该有一个作宾语的名词“波澜”,而“波动”是不可以“抚摸”的。“涌”比“淌”更能显出一种汹涌的气势,结合上文的“潮水”,“涌”更合适。

考查方向

正确使用词语

解题思路

“抑扬顿挫”应该很快做出判断:只说声调声音。排除AC。再结合“潮水”,可以确定最后一空选“涌”。

易错点

“抑扬顿挫”不理解意思,导致选错。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日前,来自京津冀的近千名鸟类摄影爱好者相聚在北大港湿地,在与可爱的飞翔精灵亲密接触并拍摄了大量照片的同时,还无形中上了一堂爱鸟护鸟知识课。

B“双创特区”以围绕聚集青年大学生、高效和科研院所科技人才、海外人才、企事业人员四类人才为重点,创新创业。

C这次专项整治行动是为规范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乱象,经过广泛征集意见,酝酿一年之久,形成最终方案。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正确答案

A

解析

B项句式杂糅。要么“以……为重点”,删去“围绕”;要么“围绕……这个重点”,删去“以”。C项结构混乱。上句成分残缺,“是为规范……各种乱象”后边缺“而举办的”,或者将“是为”改成“的宗旨是……”。再者,“规范”和“乱象”不搭配,宜改成“整治”或“治理”。D项搭配不当。“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不能成为“形象代言之一”,整句可以改为“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以其审美情趣和艺术品味而成为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考查方向

辨析并修改病句

解题思路

每个句子阅读完毕,先检查整个句子大的结构。这样就发现A是完整的,而B项和C项结构都是混乱的,D项搭配不当。

易错点

句子一旦过长,或结构过于复杂,就容易看不出问题。比如B项。

1
题型: 单选题
|
分值: 3分

4.下列各句所涉及的年龄,由小到大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②豆蔻梢头二月初

③既以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④年近知命,位止方州

⑤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

①②③④⑤

A③①②④⑤

B③②①⑤④

C②④③①⑤

D②①③⑤④

正确答案

D

解析

①项“束发”是男子15岁,②项“豆蔻”是女子13、14岁。③项“加冠”是男子20岁。④项“知命”是知天命,50岁。⑤“不惑”是40岁。所以顺序应是21354。

考查方向

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解题思路

这里主要靠识记,平时不能积累和识记,这类题无任何“思路”。

易错点

第二个句子的“豆蔻”容易被忽略或遗忘。

简答题(综合题) 本大题共58分。简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5.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6.下面对“文化消费品位”的理解,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消费者乐于为文化产品消费,经过多次消费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就是该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

B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C消费者能够欣赏鉴别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其文化消费品位起了很大作用。

D文化消费品位不是静止不变的,它会随消费者文化底蕴、消费能力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7.下列推断与原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A到书店购买图书阅读属于文化消费,而到图书馆借阅则不属于文化消费。

B商人收藏画作与画家收藏画作的不同,在于商人不懂绘画,没有文化消费品位。

C作为一个特殊的文化消费群体,中学生因年龄、生活环境和文化水平比较接近,所以有一致的文化消费品位和消费偏好。

D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品位,有助于推动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原文第1段“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从这里看,“文化活动”的概念比“文化消费”大,可以称“文化消费属于文化活动”,但不能说“文化活动是文化消费的体现”。选项末尾“是文化消费的体现”错误。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义

解题思路

对于每一个选项,要在文中找到类似的信息,做比对。

易错点

读不懂原文,哪个选项看起来都似是而非。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最后一段有这样的信息:“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B选项“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错了。

考查方向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解题思路

对于每一个选项,要在文中找到类似的信息,做比对。

易错点

不理解什么是“文化消费品位”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D

解析

A选项:首段“文化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到图书馆借阅,不需要支付货币,但这属于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也属于文化消费。选项说“不属于”是错的。

B选项“商人不懂绘画”属于离开原文都可判断其错误所在的一个说法,原文第2段:“消费者作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受很多因素影响”,商人作为绘画作品消费群体中的一员,其文化拥有状况受诸多因素影响,不能绝对地说商人不懂绘画。C选项,看最后一段“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还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中学生的年龄、生活环境、文化水平虽然一致,但至少个人特质是不同的。所以,消费品位应该有差别。

考查方向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对于每一个选项,要在文中找到类似的信息,做比对。

易错点

把本文中“消费”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警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竞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怒火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 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涕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规姻家也,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附:文言文翻译 李台州传

李台州原名李宗质,字某,北方人,不知道住在哪个县哪个乡。母亲展氏,是李宗质父亲的妾,生李宗质时正遇上靖康之乱,母子失散,宗质享受父亲的荫蔽(生活方面有了依靠),等到长大一些,做官每到一处,一定会去找寻母亲。没有找到。亲家司马季思在蜀在做官,宗质说:“我找母亲,东南一带找遍了没有,一定会在蜀在吧?”跟着司马季思去了西边的蜀地,船经过一些州县,或者一些村市,他一定会登岸,到处大声呼喊母亲,喊“展婆婆,展婆婆”,到了晚上,哭着回到住处,不吃饭,司马家人同情他,一定会宽慰并提醒他找不到的可能性,他就和着眼泪勉强进食,司马季思任职到期要到东边去,宗质又跟着去,一路又是不停地找寻。最终也没有找到。到了荆州,又找。每天早上和晚上都会呼喊母亲,哭得声气悲切,筋疲力尽,才去茶水店里稍做休息,眼泪无声地流着。

坐下一会儿,一个讨饭的老婆婆到了他跟前,对他行礼说到:“官人给我一文两文钱吧。”李宗质起身还礼邀请他坐下来,按照主人招待客人的礼节对待她。喝完茶,问老婆婆家乡在哪,姓什么。老婆婆勃然大怒说道:“官人能给我几个钱啊,为什么就要问我姓名?我不是乞丐!”李宗质起身施礼表示敬意,道歉说“惹婆婆生气,我十分惶恐,实在是晚辈得罪了长辈,希望婆婆不要生气,尝试着说说,有什么妨碍呢?”婆婆高兴了,说“我的姓怪得很,不能说。”宗质极力恳切地请求,婆婆突然说到“我姓展。”宗质惊奇地起身,抱着婆婆,大哭着说:“夫人,您是我的母亲啊。”婆婆说:“官人不要误会,我的儿子有验证的办法,他的右腋下有一个紫色的痣,大得像杯底一样。”宗质施礼说道:“好。”宗质于是露出右胳膊让婆婆看,于是,母子相认拥抱着哭泣,看的人有几十甚至上百人,都感慨感动得掉泪。

宗质背着他的母亲回到家,司马季思和他的家人也哭,从此,李宗质用板舆这种车子拉着母亲出行,奉送他十多年。母亲因年纪大了寿终正寝,李宗质头发也白了。

李宗质在亁道(西夏惠宗李秉常的年号)时期也就是庚寅年治理洪倅(做“洪倅”这个官?),当时我任奉新县的县令,多次拜访他,不知道他母子曾经分离的事。第二年,我在中都做官,李宗质到朝中来,被授予台州知州。朝中大臣说:“李台州,曾规的亲家,曾规没有儿子,把李宗质的儿子当儿子。”我见到李宗质之后不敢再见第二面,也不知道他的孝顺。

后来过了十七年,台州陷没,我和丞相京公同做宰掾,闲谈之间,京公为我讲述了李台州母子之间的故事。我出生八年之后,失去母亲,终身含恨。听说了李台州的故事,我的哭泣无法停止,感慨感动而为他写了这个传记。

我自己总结一下本文:孔子说“最懂孝悌之礼的人和神明相通。”像李台州,生下来不知道日后会失去母亲,壮年时却知道寻找母亲,比去年母亲而找不到,找不到却坚持不懈,足迹遍及半个天下,老了才找到母亲。过去东坡先生曾赞颂过朱寿昌,到今天人们还一直歌咏以为美谈。像李台州,他的事迹和朱寿昌难道不同吗,这不是说最孝顺的人和神明相通吗?不是最孝顺,怎么和神明相通,不是和神明相通怎么能找到母亲?我常常为士大夫们说这件事,听到的人一定会哭泣。人谁没有母亲?有母亲谁没有孝心呢?但是一般人不曾失去母亲,或者有母亲不必去寻找母亲,而母亲在的,有人忽略了孝敬,有人忤逆母亲而不敬爱母亲,唯独李宗质有着怎样的一片孝心呢?)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 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出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规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12.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除”应是授予官职的意思。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解题思路

根据平时积累的常用实词的含义,比如“罹”字;用代入法检查。比如B项和D项,代入后结合上下文会发现完全正确。

易错点

按现代汉语“除”的意思去推测它在文中的意思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C

解析

1处句末是个问号,“焉”虽也表疑问,但经常相当于疑问代词,这里“蜀”是个名词,后边不能带宾语,所以不能跟代词,只能填一个疑问语气词。2处,根据句意,应该是“于是”“就”的意思,选“乃”。还有,此处是个句首,表承接的“乃”很合适。

3处“负其母”是个动作,“归”是个结果,这里需要一个表连接的词,“以”就有此作用,相当于“而”。4处是一个表陈述语气的句子,“也”显然比“者”合适。“者”常用于句中,而“也”常用于句末。

考查方向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解题思路

1.首先要回忆所识记的常见虚词的含义。2.用代入法。每一个把四个选项涉及的词语代进去试读。

易错点

“焉”和“乎”容易混淆。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而”是一个连词,可以连接各种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谁没有母亲?谁对母亲没有孝心呢)而人们不曾失去母亲,并且有母亲不需要去找寻母亲,母亲在,有的人对母亲不敬,有的人对母亲忤逆不孝,(相比之下)李台州是怎样的一片孝心啊?

考查方向

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题思路

A项断得比较混乱,比如将“不待求母”分开了,“求母而母存”讲不通。C项和D项将“未尝失母”断开了。而“未尝”就是“不曾”的意思,是个副词,一般会和一个动词紧挨。“彼有未尝”讲不通。

易错点

“待”有时也有“侍奉”的意思,有考生可能会根据此而判断A是正确的。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A

解析

1句是说李台州到做官的地方后一定会寻找母亲。2句是说船经过的州县,村市,一定会登岸,到处大声呼喊母亲。5句“板舆”是种老人乘坐的代步工具,这句是说李台州因为这家的老太太和母亲同姓,就从此用车接送老人行动,侍奉十多年。这几句都是“至孝”的表现。而3句是李台州嘴上说的把口袋里的钱倒出来孝敬阿婆,并不是直接孝敬。4句是说李宗质露出右胳膊,让展婆婆看,等看清儿子腋下的紫痣,母子相认相拥,也不是“至孝”的表现。6句是说曾规没有儿子,把李台州的儿子当作儿子。也不是说李台州“至孝”

考查方向

筛选文中信息

解题思路

从最好理解的第4句可以排除BD两项。剩下AB两项后,只需要比较一下2句和6句,就很容易做出准确判断。

易错点

很容易忽略原文题干中的“直接”二字。

第(5)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

解析

“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错,原文“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说明作者确定是在李台州死后写的这篇传。但是,作者是在和丞相京公同作宰掾的时候听到对方说起李台州母子的事迹的,然后出于感动,写了这篇传记。并不是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

考查方向

评价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思路

把每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原文”找出来,比对。

易错点

容易凭借“一般规律”而臆断B项是正确的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5分

17.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贾谊《过秦论》)

(2)既窈窕以寻壑,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李白《蜀道难》)

(4) ,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5)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

正确答案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亦崎岖而经丘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4)吴楚东南坼

(5)一蓑烟雨任平生

解析

这里就是靠平日的记诵,理解基础上记诵。没有特别的思路。

考查方向

默写中国古诗文的名篇名句。

解题思路

这里就是靠平日的记诵,理解基础上记诵。没有特别的思路。

易错点

记诵不准确;写错别字。比如“坼”和“蓑”很容易写别。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8分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

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

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4.“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15.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16.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1)“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

(1)题:“望”是个动词,“空”是个形容词,而标题是“登……小台”,前者更照应题目。

考查方向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表现手法。(1)和(3)考查语言,

解题思路

(1)做诗歌鉴赏题要四看:看标题、看作者、看注解、看意象。没有思路的时候看看这几方面就有了思路。这里看一下题目,可知“望”字更好。

易错点

不理解诗歌,想当然地答题。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2)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

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解析

(2)题:落日似乎从鸟的旁边落下,秋天的原野上人格外的悠闲。鸟是飞动的,落日也渐渐西下,是动态描写,而秋日的原野是静态的描写。

考查方向

(2)考查表现手法。

解题思路

(2)写景句子的表现手法一般可从修辞手法和动静描写上“做文章”,这里修辞手法不明显,但动静结合很明显。(3)属于练字题,可以从这个词的意义和整着诗所表现的意境上去考虑“闲”字的妙处。

易错点

不理解诗歌,想当然地答题。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3)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困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3)题:“闲”是在古诗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而意义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悠闲、闲适的意思。

考查方向

(3)考查语言

解题思路

(3)属于练字题,可以从这个词的意义和整着诗所表现的意境上去考虑“闲”字的妙处。

易错点

不理解诗歌,想当然地答题。

1
题型:简答题
|
分值: 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8-21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抉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想通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18.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9. 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分)

20.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分)

2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解析

因为标题是“在母语的屋檐下”,主要内容是讲母语带给人的亲切、亲近和归属感。那么,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一定和这个主要内容有关,细看原文,迷路时是在看到邻家的一角屋檐才找到家的,那么,这里用这个例子来说明母语带给人的感觉和迷路时看到邻家的屋檐相同。

考查方向

领悟文学作品的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

解题思路

问“作用”“好处”的题一般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去答。内容上往文章的主旨上靠,形式上一般要考虑结构。

易错点

容易忘记结构上作用。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解析

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明显是个比喻;鱼儿在水中和自由游动和离开水之后犹如在盛夏沙漠中的窒息感是个对比。

考查方向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解题思路

对语段的“赏析”一般要考虑:它写的是什么?它怎么写的?它有什么作用?

易错点

赏析时很容易忽略它的好处: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

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

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

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

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

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解析

和【解题思路】开头两段写和海外归来的友人改用方言后,友人讲“真过瘾”,以至于竟夜长谈,可见第1点。第3段“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可以理解答案的第2点。“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可以看出“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可以理解答案的第4点。迷路那个经历以及这一句话“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就是为了写母语给人家的归属感,可以理解答案的第5点。倒数第2段“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可以理解答案第6点。

考查方向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易错点

容易露掉;没有概括句的一些意蕴不会概括。比如第1点。

第(4)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B,C

解析

B项可以比对原文第2段信息“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从这里可以看出B选项的“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正确的,但“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是不对的。C项可以比对原文这样一段话:“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原文用这个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是神秘的和魅惑的,需要时间才能把握它的奥妙。

考查方向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解题思路

每一个选项都在原文中能找到相关的信息,反复比对,思考,可领略作者的意图,判断选项的正误;也可用排除法排除自己最能肯定的正确项。

易错点

不了解阿里巴巴的故事,不明白作者运用这个故事的用意。

填空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把答案填写在题中横线上。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8分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思轶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分)

正确答案

(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想通吗?

解析

1句的“轶”“然”“竟”必须落实。“轶”应通“秩”,官职官阶,“轶满”就是任期已满。“复然”是“仍是这样”,指到处寻母。2句的“揖之”和“礼以客主”的句式需要翻译到位。“揖之”是向她行礼,邀请她坐下。“礼以客主”是“以客主之礼”相待。本来只是在茶馆萍水相逢的乞丐,但李宗质却把自己当主人,把对方当客人来招待,请其喝茶等。3句的“若”“兹”“谓”是重点。“若”是“像”的意思,“兹”是“这”的意思,“谓”是“说”。“通于神明”是和“神明相通”。

考查方向

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

解题思路

直译为主,挨个字落实。

易错点

重点词语不理解,特殊句式未能做出准确翻译。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9分

22. 下面是今人根据李商隐《夜雨寄北》译写的一首新诗,请从所给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要求120字左右。

(1)选择一个角度(如意象、意境、结构、语言等)对新诗加以简评。

(2)请你以李明的名义,给××诗刊编辑部写封信,推荐这首诗。(不能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会有一天,我跟你说起今夜的雨,

弥漫的水气,浸润了远来的家书。 附:

窗外的池塘,秋水涨满,

我在想,你是怎样写下了我的称呼, 夜雨寄北

故乡好远,阻隔着千山万水, [唐] 李商隐

归期迷茫,日日在手指间飘忽。 君问归期未有期,

离人的思念,就像那红烛的芯子, 巴山夜雨涨秋池。

刚刚剪去,又悄悄长出。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好在啊,好在还有记忆汇总西窗的烛光,

它摇曳在眼前,摇曳在今夜的巴蜀。

正确答案

(1)角度明确 言之成理 语言简明流畅

或(2)理由充分 语言得体 格式正确

解析

(1)关于新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得简评:

1) 意象:雨,家书,池塘,秋水,千山万水,红烛,烛光。雨、池塘、秋水等意象营造一种凄迷的氛围,烘托“思念”的忧伤。而“家书”证明诗的情感和“分离”有关。“千山万水”唤起读者想象,突显距离之远,思念之不可排解。“红烛”代表的是夜晚,是一个人对影自怜、难以入睡的孤独。

2) 意境:诗中描绘的那种带有诗人情感的情境、景象,结合上文所说的“意象”可以理解。

3) 结构:一改原诗“顺序”结构特征,先虚写未来的重逢,似给人以希望,接下来却是无法归家的现实。将绝望留在最后,让人坠入深深的失望,或者深深陷入作者所营造的孤独凄苦的环境中。这便是作品的感染力。

4) 语言:比喻、比拟的修辞和“虚写”或者说是想象。比喻:说思念像红烛的芯子。比拟:说水气“浸润了家书”,说归期在手指间飘忽等。

(2)关于推荐,和“评价”是对应的,有怎样的评价,就会有怎样的推荐理由。当然,推荐理由除了对改写的诗能有恰当的分析,还得讲发表这一篇作品对于经典传承的意义,对于读者了解李商隐原诗情感、鉴赏古诗情感之美、表现手法之丰富等方面的意义。

(3)关于推荐信:必须有称谓,比如“尊敬的诗刊编辑老师”;称谓要顶格写;内容简明扼要,一两句礼貌后奔主题,即推荐什么以及推荐理由,勿拉家常,说废话;内容完了之后要有此致、敬礼或祝福语。格式:“此致”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另起一行顶格写。不写“此致”和“敬礼”,直接写祝福语也行。祝福语要另起一行空两格来写。写信人要在另起一行缩后的位置按要求写“李明”,不能写真实姓名。再另起一行,在写信人下面,和写信人位置相当的地方写年月日。

考查方向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解题思路

从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入手,比如意象,比如结构,或者语言。熟悉才能做到理由充分,才会分析。

易错点

读不懂李商隐原诗,或读不懂新诗。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60分

24.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鼓劲圣贤对话的乐趣……

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正确答案


解析

体裁选择:

根据“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和“谈谈‘我的青春阅读’”等要求,比较适宜的体裁是: 1.记叙文。记叙自己读书二三事,抒写读书感悟。2.叙事和议论(或者抒情)相结合的散文。概括叙写读书经历,抒写体悟,发表见解。

就这个题目来说,纯粹的议论文似乎不便操作。首先,“我的……”就是一个典型的叙事类作文题目而非议论文标题。其次议论文需要说理,需要以众所周知的或者能让人信服的一些事实作论据来说理。而如果以自己的阅读方式当作 “论据”,在说服力上会打折扣。而以别人的读书事实作论据又不合要求。

1
题型:填空题
|
分值: 3分

23. 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为纪念这位戏剧大师,某剧院策划了系列演出活动,请为该活动拟写一条宣传语。

正确答案

提示:有创意,有文采,语言简洁。

1.传承经典,纪念莎翁。2.传承是最好的纪念3.怀念大师,再现经典4.莎翁永远活在他的经典中!

解析

宣传语得简洁,凝练。宜用对称的整句,或精练的单句。如果能用上修辞手法更显文采。

考查方向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

解题思路

“为纪念”这个宣传目的要知道,那么为什么纪念?因为他是戏剧大师,他的作品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围绕这个来构思。

易错点

平时不动笔,写不出来。

点击 “立即下载”

即可下载本试卷,含解析哦

知道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