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8.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如今,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在世界有广泛影响。2016年春节期间,在美国,数百名中国师生与上千名美国师生写春联、画脸谱,共庆新春;在泰国,“欢乐春节”活动 8号在曼谷唐人街盛大开幕;新加坡则举办了“新春音乐会”、“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全球多地共贺猴年新春。这表明—(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④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说明人在实践中创造了文化,全球多地以多种形式共贺猴年新春,说明人们享用着文化,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国的春节在全球多地共贺,体现了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确且符合题意;①说的是文化影响人的来源,与题意无关。④中国文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与现实不符,排除。正确答案为B.②③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是文化生活里的常考点,考生应结合文化交流活动加强理解。

解题思路

1、审材料,明确考查的是文化的特点和文化的多样性的特点。2、结合材料,调动所学的知识,排除错误和无关的选项。

易错点

1、不能准确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得出②③选项2、不能排除错误的和无关选项,误选①④

知识点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6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今年的央视春晚最大特色之一就是众多非遗元素的融入,从分会场泉州的木偶节目到苏州评弹、华阴老腔,观众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华阴老腔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伴奏音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构成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一曲《华阴老腔一声喊》,古老与现代相碰撞,以摇滚嫁接戏曲,大胆将摇滚和民谣音乐相结合,嗨翻全场。歌手谭维维携手华阴老腔的老艺人,将华阴老腔与年轻人熟悉和喜欢的现代摇滚大胆融合,成为本届春晚的一大亮点。《华阴老腔一声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与流行音乐相融合,不仅喊出了秦腔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在传统中融入流行元素,也体现了国人勇于创新的精神面貌。

华阴老腔这一剧种属于家族戏,只传本宗本姓本家男性,这种封闭的流传方式后来才被打破,老腔流传到外姓,其影响也越来越大。然而,目前依然处于即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

15.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华阴老腔如何才能够世代流传,久演不衰。

16.运用联系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华阴老腔成为本届春晚的一大亮点所带来的启示。

17.面临非物质遗产逐渐消亡的濒危状态,请就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提出两条建议。

第(1)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保留华阴老腔自身的独特性,同时要体现时代精神。要创新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精神。

②立足于社会实践,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

③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文化创作要实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

④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借鉴、融合、创新,展现了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解析

此题的知识限定是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限定是如何更好地去做,因此结合文化生活的内容,华阴老腔作为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发扬光大,必须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博采众长;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还要注意立足于实践,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来不断的进行充实完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等。

考查方向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文化创新

解题思路

此题还是措施类主观题,具体的解题思路是:

一是从教材找方法。要认真回想教材相关方面的知识,不能随意乱想;

二是从材料中找方法。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那么材料中问题的反面就是方法。如种植单一的反面就是多种经营;技术水平低的反面就是发展高新技术,科技兴国,用先进科技武装企业和职工;失业现象的反面就是扩大就业。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正确做法,那么只需要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加以概括并且结合教材内容就可以了。

三是从当前时政热点和党和国家重大政策中找方法。具体的解题程序:定点――联系――疏理――作答。 万一不会做,教你一绝招:改写材料,别留空位。改写材料,但不能照抄,要有条理重新整理组合,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易错点

此题答题范围比较广泛,增加了答题的难度,在回答措施举措的时候,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是个难点。

第(2)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华阴老腔大胆将摇滚和民谣音乐相结合,艺术在古老与现代的碰撞中焕发新的活力。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华阴老腔充分利用檀板的拍板节奏,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以摇滚嫁接戏曲,充分发掘流行元素,为华阴老腔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推动华阴老腔发展。

③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华阴老腔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将各部分进行了最优整合,向观众充分展示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秦腔。

解析

此题要求用联系的观点分析华阴老腔亮点的启示,联系的相关观点有:联系的普遍性和新联系的建立;整体和部分的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的方法论意义等等。华阴老腔注重将摇滚和民谣的结合,体现了建立新的联系,华阴老腔利用檀板的拍板节奏,体现了用局部推动整体的发展,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体现了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考查方向

联系、整体和部分联系

解题思路

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从材料、设问的关键词和材料呈现的措施中去感悟;在对所给的材料进行认真的分析、提炼的基础上,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依据是什么,然后再推论出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易错点

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是此题的一个易错点,在材料中体现的不是很明显。

第(3)小题正确答案及相关解析

正确答案

①在保护华阴老腔传统特色的同时,融入时代的元素。

②对华阴老腔进行创新,糅合其它艺术形式,兼收并蓄。

③拓宽华阴老腔的传播方式,培养华阴老腔的接班人,使其发扬光大。

解析

对华阴老腔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可从政府、个人、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在设问中没有具体的知识限定,因此建议范围比较广泛,角度可以不同,只要有建议的合理性即可。例如:可从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等不同角度来回答。

考查方向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合理化建议

解题思路

在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最后一问,尤其是综合探究题,往往会涉及到“建议类”的设问。纵观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答,不是绕着设问避开主题回答,就是左顾右盼而言它,毫无章法,缺乏有效答案。究其原因,还是在头脑中对知识的系统化和条理化把握不够,因此,在日常学习训练中,要有意识地进行概括归纳能力的训练。

易错点

不要出现同质化的建议,也就是说不要有建议内容和意思上相同或者相近的建议。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3 分

上海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最大难民城市之一和拯救难民非常出色的城市,上海不仅接纳过3万犹太难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而且创造了战时保护难民的 “上海模式”。从哲学角度看,要在这段动人的历史侧面中提炼出上海的城市内涵,我们应该( )

A建立纪念馆,举办展览会,对历史遗迹实现活态保护

B以史为镜、去芜存菁,从深层次上认识国际人道主义

C搜集、汇总救助难民的成功案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D在声张正义与和平理念驱动下,历史素材进行挖掘

正确答案

B

知识点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8 分

26.2015年11月5 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文化建设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材料一    端午、中秋、清明、重阳等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个节日都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内涵。调查发现,许多青少年不但对传统节日热情不高,对其中蕴含的“说道”也知之甚少。如何通过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让青少年“爱过”“会过”传统节日,并过出“门道”和“内涵”,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大课题。

材料二  中国古建筑,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认古不认今”的保护观,导致一批丧失经济功能与生活功能,但极其文化与研究价值的近现代建筑被拆除损毁:“喜新厌旧”的建设观导致看起来破旧的真文物被拆毁,而涂脂抹粉的仿古建筑与仿古街区泛滥。具有民族风貌的建筑加速消失的同时,一批造型奇特的建筑争相登台,“千城一面”愈演愈烈致使中国地标性建筑却看不到中国味。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传承离开保护就会消亡,如何保护古建筑是业界人士深思的问题:“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唐朝诗人司空图的这句诗道出了传统建筑保护与发展的真谛,保护传统古建筑不是简单的复制,更不是一律拆除,而是“与古为新”。

(1)请你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破解上述问题提出三点合理建议,并说明建议的理论依据;

建议一:                            理论依据;

建议二:                            理论依据;

建议三:                            理论依据。

(2)请运用辩证否定的观点,说明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要“与古为新”的正确性;

(3)请你从方法论的角度,为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出谋划策;

正确答案

(1)

建议一:学校和社会以多种形式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理论依据: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建议二:组织开展生动的节日文化活动,让青少年亲自参与并体验。理论依据: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建议三:网络、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力度。理论依据: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等方面具有强大功能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建议四:在继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创新节日形式或仪式。理论依据: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考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有理有据亦可得分,每个建议2分,理论依据科学且与建议相对应,2分)。

(2)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坚持与古为新,保护和发展传统古建筑是对古建筑的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对古建筑与古为新,是对古建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辩证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与古为新,既是对中华文明的继承,又要对其发展。

(3)

①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实践;

②在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中突出中国特色、民族特色;

③要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关键在于创④用系统优化的思维方式对待传统古建筑使其价值得到最大发挥。

(考生若从其他角度回答,有理有据亦可得分,每个建议2分,理论依据科学且与建议相对应2分)。

解析

(1)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坚持了命题“能力立意”的导向,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文字材料中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能够将所学政治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2)要围绕“辩证的否定观点”回答,分别答到“辩证的否定的含义、实质以及内容”,并要求分别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3)学生还可以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等角度提出建议。

【考查方向】

(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

(2)本题以中国城市建设中的“与古为新”为背景材料,材料新颖,要求从“辩证否定观点”回答,主要考查学生从背景材料、设问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获得信息的能力;

(3)本题以开放性的角度考查哲学的方法论,关注学生参与生活中解决实际能力。

解题思路

(1)首先找出材料中所指出的文化强国的问题主要有:“对传统节日热情不高,对其中蕴含的‘说道’也知之甚少。”提出的建议应该要让青少年“爱过”、“会过”传统节日。其次,就以上问题联系考点列出理论依据;

(2)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辩证否定观”这一要点,学生只要围绕“辩证否定观”这一知识点进行理论+材料分析,但要注意千万不要一大段理论知识的罗列堆积;

(3)本题要注意从方法论角度回答,不能回答成原理内容。同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以及要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易错点

(1)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知识不熟练,导致无法提出建议,也就无法指出其理论依据。(2)学生对“辩证否定观”的知识点不熟悉,导致回答错误。(3)学生回答成了哲学原理。

知识点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辩证否定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22.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正确答案

B

解析

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基本内涵不变,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故选B,其他选项均无关选项。

考查方向

传统文化的特征

解题思路

此题考查学生调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主旨,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易错点

区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民族性

知识点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下一知识点 :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百度题库 > 高考 > 政治 > 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