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洪涝地区欲将河水转化为可饮用水,下列处理过程中较合理的顺序是()。

①化学沉降(加明矾);②消毒杀菌(用漂白粉);③自然沉降;④加热煮沸

A②①④③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重点城市近年来已发布“空气质量日报”。下列物质中不列入首要污染物的是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可吸入颗粒物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使用含铅汽油能使空气中的铅含量增多,引起铅中毒。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铅

BCO气体有毒,在生有炉火的居室中多放几盆水,可吸收CO

C臭氧层的破坏对人类健康有害

D绿色食品是指使用过化肥和农药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酸雨严重地威胁着地球生命生存的生态环境。下列有关减少或者防止酸雨形成的措施不可行的是

A对燃煤进行脱硫,减少向大气排放SO2

B为增加工业产值,大力兴建水泥厂、炼钢厂

C对含SO2、NO2等工业废气进行无害处理后,再排放到大气中

D对汽车等交通工具采用清洁燃料,如天然气、甲醇等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说法与“节能减排”不相符的是

A为推广氢能的使用,工业上可采用电解水法制取大量氢气

B将石油裂化、裂解,综合利用石油资源

C有节制地开采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资源

D倡导“绿色化学”理念,逐步实现化工企业零排放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目前,在我国城市环境中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

ACO2、CO、N2、酸雨

BNH3、CO2、NO、雾

CHCl、SO2、N2、粉尘

DSO2、NO2、CO、粉尘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勉励江苏代表为“让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做贡献。下列做法均正确的是

①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②全面关停化工企业

③研发易降解的生物农药④改进汽车尾气净化技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大气层外的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

A吸收CO2

B分解补充O2

C吸收红外线

D吸收紫外线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做法不能体现低碳生活的是( )。

A减少食物加工过程

B注意节约用电

C尽量购买本地的、当季的食物

D大量使用薪柴为燃料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航空煤油,石蜡和水煤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B棉、麻、丝、毛燃烧后都只生成CO2和H2O

C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光导纤维都是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D加热能杀死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因为病毒的蛋白质受热变性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环境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

① pH在5.6~7.0之间的降水通常称为酸雨

② CO2的大量排放会加剧温室效应

③ 燃煤时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减少废气中SO2的量

④ 含磷合成洗涤剂易于被细菌分解,故不会导致水体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环境问题与化工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雾霾

B酸雨

C土地沙漠化

D温室效应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化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产生活中。下列关于化学与生产、生活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将煤气化、液化等方法处理,是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重要措施之一

BCO2、CxHy、N2等均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

C乙醇、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氢气都可以作为燃料电池的原料,其中氢气是最为环保的原料

D合理开发利用可燃冰(固态甲烷水合物)有助于缓解能源紧缺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人类应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使用资源,以合理的方式对废物进行处理并循环使用。下列做法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是(  )。

A发电场的煤先脱硫处理

B将煤转化为水煤气作燃料

C回收并合理处理聚乙烯塑料废物

D电镀废液经中和后直接排放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今年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下列做法违背该主题的是()

A利用秸杆、垃圾发电

B利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

C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D大量开采、使用化石燃料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化学与材料的发展
百度题库 > 高考 > 化学 > 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