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气污染现象和大气污染物
- 共12题
大气污染与使用能源的种类密切相关。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回答下题关于四省市农村不同生活能源对大气SO2污染的贡献率,正确的叙述是
[ ]
正确答案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地的PM2.5月平均浓度图,关于夏季浓度特点原因的说法错误的是
[ ]
正确答案
读环境问题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图中序号分别代表的环境问题。
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图说出治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臭氧层空洞;酸雨;气候变暖;荒漠化(水土流失、植被破坏)
(2)人口快速增长;资源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发展
(3)控制人口规模;转变发展模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加强国际协作。
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
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PM2.5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降低大气PM2.5含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
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任答两个因素即可)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M2 .5 浓度;反之,PM2 .5 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 .5 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 .5 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 .5 浓度。 (任答两个因素即可)
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
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进入2012年3月,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市民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仍在入侵的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据统计,每个人每天平均要吸入约1万升的空气,进入肺泡的微尘不经过肝脏解毒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同时还会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丧失血液。当大量有毒物质浓度急剧增加时,产生急性毒害作用,若空气污染物浓度低,在长期的作用下也会使人体产生慢性中毒。
材料二
(1)PM2.5来源广泛,有自然来源,也有人为排放。根据材料说明城市中PM2.5的主要来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北非的农牧过渡地带也是PM2.5浓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造成该现象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3)近年来PM2.5越来越受人们关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针对机动车大量增加造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
(2)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3)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严重的还会引起中毒
(4)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缓解交通拥堵;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环保出行,近距离可步行、骑自行车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