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的是

[ ]

A张衡

B祖冲之

C徐光启

D李时珍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 ]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元代《富春山居图》残卷分藏于海峡两岸。2010年初,两岸均有意联合展出该作品。下列作品与《富春山居图》同属于一个朝代的是

[ ]

A顾恺之《洛神赋图》

B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C王祯《农书》

D李贽《焚书》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一大发明。2009年1月26日我国进入农历己丑年,也即进入了牛年。有位先生与新中国是同龄人,他的生肖应是

[ ]

A鼠或牛

B牛或虎

C虎或马

D上述说法都不对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著作是

[ ]

A《氾胜之书》

B《齐民要术》

C《农书》

D《农政全书》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 ]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

B王权的自我神化

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

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一年的干支纪年是

[ ]

A己丑

B庚子

C戊寅

D甲申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孔子弟子有一位姓冉,名耕,字伯牛。这样的名字被看成是春秋时已有牛耕技术的旁证。那么商王的称呼如外丙、太甲、盘庚等,也间接说明了商朝已经:

[ ]

A出现成熟的文字

B掌握干支计日方法

C出现独立的商人

D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度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古人以时辰计时,一个时辰两小时。子时指23:00到凌晨1:00。《康熙起居注》记载:寅正,康熙的皇子们就要到无逸斋,开始复习头一天的功课。卯时,皇子的老师来到课堂检查功课。其中“寅正”“卯时”分别指

[ ]

A4:00、5:00一7:00

B5:00、6:00一8:00

C6:00、7:00一9:00

D7:00、8:00一10:00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晋国介子推给晋文公的绝命血诗中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了表达对介子推高风亮节的追崇与痛惜之情,便下令把介子推死难(被烧死)的日子定为一个特殊的纪念节日,即我们今天的:

[ ]

A腊八节

B清明节

C寒食节

D端午节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对甘薯种植做过研究和介绍的是

[ ]

A张衡

B徐光启

C沈括

D贾思勰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舍琳逐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朗而不录。”这说明贾思勰带较浓厚的

[ ]

A农商皆本思想

B重农抑商思想

C重商抑农思想

D农工皆本思想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最早记载番薯(甘薯)传入我国的文献是               

[ ]

A《齐民要术》

B《农书》

C《农政全书》

D《四洲志》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春、夏、秋、冬”四字。“春”字像植物生长的形状;“夏”字像草木繁茂之状;“秋”字像果实累累,谷物成熟;“冬”字则形如把谷物藏于仓廪之中。整体寓意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由此可以得出

[ ]

A商朝时期农业活动已有四季之分

B甲骨文以记载农业为主要内容

C商朝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

D中国古人注重记录农业活动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记载“甘薯所在,居民便有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一语的只能是

[ ]

A《齐民要术》

B《本草纲目》

C《农政全书》

D《农桑辑要》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