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A学习“六艺”

B创办私学

C周游列国

D删修《春秋》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柏拉图的思想对西方世界有深远的影响。以下对其思想的评述,正确的是

A为雅典的民主制度进行了辩护

B《国家篇》启示了近代民主思想

C开创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传统

D认为概念世界优先于现实世界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叶德辉(1885年中举人,1892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曾对某一人物进行批判:“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这里的“某一人物”应是

A严复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孙中山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03年,中国《大公报》:“……宪法不立,则随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

今之俄土是也;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回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若是者,知

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建立民主共和

B进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

C实行君主立宪

D向德、俄学习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郭嵩焘在《伦敦与巴黎日记》中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这表明他主张学习西方的

A器物层面

B制度层面

C文化层面

D实践层面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法国启蒙思想和中国维新思想在历史作用方面的共同点是

A挽救民族危机

B冲击封建专制

C动员社会革命

D否定君主政体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维新派指出,洋务运动“利未一见,弊已百出”的根本原因在于“变法不知本原”。维新派所讲的“本原”是

A专制制度

B工业经济

C传统儒家思想

D民主制度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梁启超说:“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二字。”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 )

A君主

B科学

C西学

D民权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宣传维新变法,其目的在于()

A利用传统思想作武器

B动员士大夫阶层参加变法

C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

D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康有为所阐发的“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世说

A影响了革命党共和革命的思想理论

B超越了维新派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

C力图通过儒家学说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社会进步理论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人把当时中国的三个政治派别概括为“主保中国,次保大清”、“主保大清,次保中国”、“只保中国,不保大清”,其中“主保中国,次保大清”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皇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严复的这段话,反映出他关注自由主要是基于

A救亡图存

B实现民主

C发展经济

D解放思想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海国图志》的主要思想是

A鸦片战争的背景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研究西方的战舰

D海上国家的地理状况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