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梁启超曾经说过:同治初年,德相俾斯麦这样评价中日两国,三十年后,日本强盛,中国弱小。日本的考察团,考察政治体制,归而行之;中国的考察团主要是学习先进的军事技术,购而用之。”梁启超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

A批评洋务运动未能使中国富强

B寻找甲午中日战争日胜中败的原因

C证明中国进行社会政治变革的必要性

D比较中日近代化道路的异同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03年,梁启超说:“今日之中国,其蠹国殃民者,非媚满人,媚独裁耳。……故今日当以集全国之锋刃向于恶政府为第一义,而排满不过其战术之一枝线。”他的核心主张是(  )

A推翻满清政府

B实行民主共和

C反对专制统治

D反对民族压迫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初著名诗人陈元孝过崖山,于南宋陆秀夫负帝投海处题诗一首,诗中有:“山水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之句。近人作陈元孝崖山题诗图,章太炎以该诗题画,1907年刊于《民报》,一时广为流传,章太炎此举意在()

A提倡反清复明

B抵制保皇势力

C宣扬传统文化

D激发民族主义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这位思想家主张( )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

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下列人物中,

有可能发表这一议论的是( )

A林则徐

B郑观应

C左宗棠

D李鸿章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民主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世纪晚期一位人士曾大声疾呼:“何以立国?曰:富。何以制夷?曰:强。何以致富强?曰:在治人。人不自治,治之以法。”对材料中“治之以法”最恰当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政体

B废除不平等条约

C改革科举制度

D变革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世纪初革命派与立宪派活动的影响共同点是

A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主张

B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政治思想

C否定了清朝统治的政治基础

D形成了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物,可谓之变事,不可谓之变政。”这段言论应该出自

A顽固派

B洋务派

C维新派

D革命派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郑观应主张:“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赛会”(世博会)的有利条件是( )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晚清一位思想家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这位思想家是

A梁启超

B严复

C谭嗣同

D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近代中国,维新思想、民主革命思想和激进民主主义思想不断推动国人思想解放。这三种思想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是知识分子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产物

B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C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和实行民主政治

D都在中国具有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这表明中国“向西方学习”进入了哪个阶段?()

A物质技术

B政治制度

C思想文化

D实业教育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早期译者翻译《物种起源》,对“evolution”一词的翻译强化了“进步”的含义,认为生物的改变,一定是朝“进步”的方向而去。而达尔文自己却不认为所有的进化都必然朝着“进步的倾向”。近代译者对《物种起源》的翻译反映了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看重()

A实用性

B科学性

C基础性

D思想性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