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时,双方论战的焦点是

A是否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B是否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C是否推翻中国的封建君主政体

D是否彻底批判儒家思想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人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较早提倡者是

A魏源

B林则徐

C康有为

D孙中山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守卫祖宗之法常常同民族主义,同爱国之情联在一起。不合理的东西被合理的东西掩盖着,于是而能成为清议,成为‘公论暞。顽固的人们借助于神圣的东西而居优势。迫使改革者回到老路上去。……过去我们总是强调二者的同一性。但从两者的冲突、争论之尖锐程度来看,光说这一点是不全面的。”文中“两者的冲突”应该是指中国近代历史上的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马克思主义与资本主义的论战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清政府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在英国写信给李鸿章说:“……我们必须风俗敦厚,人民家给户足,作为基石,然后才可以谈到富强。……船坚炮利是最末微的小事,政治制度才是立国的根本。”由此可见,郭松焘的言论更接近于

A鸦片战争时期的抵抗派

B洋务运动中的洋务派

C改良运动中的维新派

D民主革命时代的革命派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10年,由立宪派发起的四川保路运动早读清政府的血腥镇压。立宪派代表人物之一梁启超闻讯发表文章称:“革命暴动之举,吾党所素不赞成也”,“而今日清政府多存留一日,则元气多所斫丧(斫丧意思为摧残)一分”“革命尚可以于万死中求一生”。以上史料表明立宪派

A与革命党人结成了反清同盟

B从保清转向反清

C接受了革命党人的反清思想

D以反清之名行保清之实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国现代化史》中说:“虽然尚未认识到作为资本主义精神背景的西方基督教义的转换对现代化的巨大支配作用,但确实已经感受到西方奔涌而来的利甲锐兵表象之中,跃动着一种奔腾不息的宗教理性力量,这种宗教理性力量是新生代知识分子群体对抗政治王权的精神土壤。……其本意……成为中国的马丁·路德。在传统意义的宗教价值符号内,完成政治结构的转型。”书中所指的“中国的马丁·路德”是指 ( )

A洪秀全

B洪仁玕

C梁启超

D康有为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对康有为“托古改制”理论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借用传统儒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B借用孔子权威,为维新改制创造根据

C将儒学思想与西方民主思想结合

D《新学伪经考》是高水平的学术著作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进一步冲破了传统“华夷之辨”的保守观点。下列材料可以体现“中体西用”这一进步思想的是()

A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B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

C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近代的西学东渐的历程中,中国在学习西方时经历的演变是

[ ]

A科学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

B思想文化、政治制度、科学技术

C政治制度、科学技术、思想文化

D科学技术、思想文化、政治制度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04年2月,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说:“窃尝论之,西方阿利安人种之自治力,其发达故最早,即吾中国人之地方自治,宜亦不弱于彼。顾彼何以能组成一国家而我不能?则彼之所发达者,市制之自治也;而我所发达者,族制之自治也。”这里梁启超旨在强调

A封建家长制阻碍民众自由发展

B中国人具有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C中西方基层社会结构差异明显

D生产方式是社会组织的决定力量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历史剧变的基本分界线,是距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得出这一结论的最主要依据是,甲午战后

A中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

B近代民族工业开始产生

C开启了制度变革的探索历程

D开始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康有为在《进呈法国革命记序》中说:“臣读各国史,至法国革命之际,君臣交祸之据,未尝不掩卷而流涕也。流血遍全国 ……绵祸八十年……臣窃观近世万国行立宪之政,盖皆由法国革命由来,迹其乱祸虽无道已甚,而时势所趋,民风所动,大波翻澜,回易大地,深可畏也。”下列各项,符合康有为本意的是

① 认为万国行立宪之政是世界潮流

② 认为用革命暴力来改变政治制度会引发祸端

③ 认为法国革命推动了各国的政治改革

④ 认为君主专制的官僚体制导致君臣交祸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②④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核心主张是()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D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正确答案

A
下一知识点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