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属于维新派与顽固势力思想论战的内容的是

①要不要实行共和政体②要不要兴民权③要不要实行君主立宪制

④要不要废“八股”,学习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今物质修明,尤重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摆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这表明,康有为主张剪辫的根本出发点是

A安全生产

B推翻清朝统治

C发展国力

D禁绝西方文化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梁启超在与康有为信中写道:“中国数千年之腐败,其祸及于今日,推其大原皆必自奴隶性来,不除此性,中国万不能立于世界万国之间”。“而自由云者,正使人知其本性,而不受钳制于他人,今日非施此药,万不能愈此病”。其“病”和“药”分别指

A奴隶性;自由

B腐败;共和

C奴隶性;科学

D腐败;民主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近代史上,在中国,达尔文学说的影响远胜于生物学。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毫无保留地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但他们中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生物进化论。这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

A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发展 

B急切希望中国实现民族独立

C没有将西方的政治理论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D深受西方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康有为在《与朱一新论学书》(即答复当时讲学广雅书院的独尊宋学的朱一新诘难他新学的陈述)中说:“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以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康有为作此论断的主要意图是

A阐明中西伦理的共通性

B论证变法的合理性

C强调儒家道德的重要性

D说明启蒙思想的普世性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09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6题)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梁启超相比,最显著的特点是

A宣传救亡图存的道理

B吸取西方政治启蒙学说

C抨击封建专制思想

D借用传统学说鼓动革新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儒家思想在“西学东渐”中历经沉浮,康有为“尊孔”,陈独秀“排孔”,二者的共同目的是 ()

A借“尊孔”或者“排孔”的舆论力量来发动民众

B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借此否定守旧思想,以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D为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提供理论依据,并借此掀起思想启蒙运动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有学者认为:甲午一战,天朝再败于东邻维新之岛国日本,举国深感耻痛,中国知识精英痛定思痛之余,在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这里“文化自觉上又进一层”应指

A经济的现代化

B器物的现代化

C文化的现代化

D制度的现代化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数康梁”,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日本人由于学习西方的需要用汉字翻译了不胜枚举的西方词汇,那么同样受着西方列强压迫、同样渴望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技术的中国难道没有尝试过翻译过吗?为何中国人需要假用日本人所造的词汇呢?我们可以比较严译与日译,“capital”日译“资本”,严译“母财”;“evolution”日译“进化”,严译“天演”;“philosophy”日译“哲学”,严译“理学”;“metaphysics”日译“形而上学”,严译“玄学”;“society” 日译“社会”,而严译 “群学”。该材料说明近代中国大量使用日译西方词汇的重要原因是

A日译西方词汇更接近西方词汇的原意

B近代日本翻译了更多的西方词汇

C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比中国先进

D日译西方词汇更通俗易懂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这场持续了约三十五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却完全被忽略了。”——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更为可取的方面”包括

A涉外机构

B军队建设

C政治制度

D文化教育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早在1893年,郑观应就第一次将强国富民的世博梦,寄予给了上海。郑观应认为: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郑观应这一“寄予”如今变成现实最能说明

A近代上海迅速发展为一座国际都市

B中国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C现代上海成为第一批沿海开放城市

D改革以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康有为能‘融合各种思想于一炉’……使他能根据中国当时的各种思潮开出立足于孔孟之道而又适应中国当前需要的处方。”这一“处方”的实践对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贡献是

A首先将“向西方学习”付诸实践

B使中国正式开始了民主化进程

C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

D诱导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被称为“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因为



A论战最先震动了清朝统治者



B论战首次从正面抨击封建信条并阐发资产阶级政治主张



C在论战中首次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要求



D资产阶级在论战中提出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要求

正确答案

B
下一知识点 :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