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 共7306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隋唐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时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隋厦初唐时重新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并且使之更为完善,接下来100年间的和平与繁荣使唐时国力大大超过了汉朝,同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而这一进展反过来又推动了国家的全面发展。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他们也把各种宗教带到了中国。…… 如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再如锡兰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日本在7至8世纪仿照唐代风格建造的一些佛寺至今完好,还能使我们对当时讲求简洁、均衡的建筑风格多少有些认识。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在政治制度和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概括唐朝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创立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雕版印刷术的出现,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或发明火药)。
(2)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唐朝某些文明成果被亚洲国家所效仿。
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 )
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②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③国家较长时间内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④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正确答案
B
本题是一道理解型组合式选择题。比较难把握的选项是①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漫长的封建制是导致我国落后的根源,认为封建制对科技只有阻碍作用,决不会推动我国科技的发展。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一巨大进步。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和封建制度的确立、发展是不可分的。④明显错误,是民族优劣论的观点。
(13分)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读图
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
回答:
(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4分)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
(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5分)
正确答案
(1)中心:古代中国与英国(4分)
影响:造纸术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2分) 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为密切,东方从属于西方。(2分)
(2)国家:美国。(2分)原因:军事斗争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3分)
试题分析:本题以古代中国、近现代西方科技发明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识的运用的能力。材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材料二反映了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第二问回顾已学知识结合古代中国造纸术、英国工业革命成果对世界的影响回答。
第(2)问,以表格的形式旨在考查学生阅读表格,归纳及比较分析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美国居于前列,然后联系相关史实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分析原因,如军事斗争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广义上我们可以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除了希腊光辉灿烂的理论建设高潮之外)要进步得多,但是从文艺复兴以后,欧洲的科学就开始占领先地位了。确实,到了伽利略时代,可以说科学发明的技术本身被发现了,其结果就产生了现代科学的统一世界,科学为全人类所公有……欧洲有许多特殊的因素必须考虑进去:欧洲历史发展的具体条件,欧洲封建制度的形式,欧洲的重商主义和工业化建设日益增长的需要,希腊人从苏格拉底时期以后对欧洲文化历史一贯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所有这一切以及其他类似的因素都足以充分解释那个“伽利略奇迹”之谜。
——李约瑟《中国:发明与发现的摇篮》
材料二 马克思说:“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
材料三 从科技发明到产品投入市场所用平均时间
材料四 某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举两个典型例子说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之间,中国比欧洲的科学技术要进步得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欧洲的“特殊因素”有哪些?与欧洲对比,你认为中国社会没有产生近代科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生产力发展的飞跃,请写出它们分别开辟了哪三个历史时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三、四反映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造纸术、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的发明、天文学、数学等等。
(2)以人文主义为主流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不断高涨;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兴起,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中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3)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4)科学技术发明转化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快,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增长影响越来越大。
上一个“中国世纪”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乔纳森?斯彭斯曾这样评价中国的某一个朝代(2000年1月1日《新闻周刊》): “上一个中国世纪是11世纪。当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成功的国家。它的领导地位源于一系列的因素,从技术上的发明到工业企业的兴起和管理良好的农业,从普遍的教育和行政管理试验的传统到对宗教和各种哲学思想的宽容。……上一个1000年的中国,是世界超级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问题:
(1)请以史实论证美国教授的这一说法,并完成下列表格。
(2)11世纪的中国也饱受后世学者诟病,你认为后世学者会提出哪些不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官僚体制和军队规模臃肿,财政开支庞大;对少数民族的战事处于不利地位,以输送岁币求和;在保守势力攻击之下,王安石变法不幸夭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五千年中华文明成就辉煌,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成为中国向前发展的包袱。先民修筑了万里长城,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扰,但也限制了自己的视野和对外交往。中国拥有“四大发明”,这固然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是罗盘针可以导航亦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制喜庆的鞭炮亦可制造杀人的武器。更为关键的似乎是文化的取向,中国有远航,郑和下西洋早在哥伦布远航之前,但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开辟国际贸易,对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生产力没有显而易见的深远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古圣贤的道德、教诲,祖宗制度的成法,是古代辉煌的象征,同时也是进取的阻力。立论,言必称三代;著文,开篇子日诗云;行事,祖宗成法不可更改。因循守旧,不思变故,是我们伟大民族的另一种“色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西对比500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华文明的特征,材料中所提到的火药与罗盘针的发明对欧洲社会的进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四大发明没有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作用的原因,科学技术在西欧和中国的不同作用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征:一方面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这些成就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作用:火药在欧洲的应用和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到热兵器时代,有利于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指南针的使用,使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并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使欧洲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
(2)原因:封建统治思想的束缚和完备的封建制度;因循守旧、不思变革的保守心理。说明了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依据材料说明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占世界比重的两个显著变化的特点。(2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两个特点的历史原因。(12分)
正确答案
(1)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明朝中期以后至鸦片战争前,中国
科技发明落后于世界其他国家。(2分)
(2)①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封建经济繁荣;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各民族交流密切,民族融合加强。(4分)
②a、明朝中后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b、明清时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严重地限制了生产力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c明清统治者实行严格的文化专制,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制约了科技的进步;
d、当西方资本主义正在兴起时,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却采取了“闭关锁国”政策,直接阻碍了中国跟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失去了学习别人提高自己的良好机会。(6分,任答3点)
而此时西方国家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理性主义确立(启蒙运动),促进了科技的迅猛发展。(2分)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阅读、处理表格信息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二抓住中国古代科技领先的时间段,是在公元1600年前后,即处于明朝中后期,由此可得出在1500年之前中国科技领先世界,之后逐渐落后于世界。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的调用已学知识分析归纳的能力,应结合中外科技发展的表现,归纳概括出现变化和转折的原因,解题时一方面需要注意从政治、经济、文化角度分析归纳即可,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分为两个时期分析,即秦汉至明朝前期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强大的封建帝国、明朝中后期以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7分)
正确答案
(1)特点:日本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4分)中国历法以服务农事为中心;历法水平领先世界。(4分)
(2)异:日本是为了“文明开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传统文化。(2分)中国是为了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2分)
同:都是为了生产的发展调整历法。(3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可以得出明治维新的特点为日本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努力摆脱传统,不断西化;依据材料“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可以得出中国历法的特点为中国历法以服务农事为中心;历法水平领先世界
(2)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法改革强调学习西方以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的历法则是以促进封建经济为出发点的,相同点:目的相同,二者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一定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细弱。”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得以产生发展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细弱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我国宋元明清时期的科学文化成果传播到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大影响。……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将中国作为参照,探讨欧洲的诸多问题。……在官僚制度方面,他们对中国科举制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这种制度提供了这样一种保障,即政府将以个人的才能为基础,而非欧洲那样,为世袭权力所支配,故科举制不失为一种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3)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宋元明清时期传播到欧洲的文化成果及其对欧洲社会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社会因素: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分封制遭到破坏,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社会大变革。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阻碍了“市民文化”的发展;八股取士、文字狱等文化专制政策;闭关锁国不利于中国“市民文化”与西方市民文化的交流、融合。
(3)成果及影响: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条件。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以及宗教改革,有利于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火药,成为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以及进行殖民扩张的有力武器。科举制度,成为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思想武器。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比较
材料二 从15世纪到今天,科学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 近代史上,德意志民族也不乏杰出的科学家,像开普勒、莱布尼茨……但这些杰出人物未能改变德国因社会历史原因所带来的总体上的科学落后局面……19世纪下半叶,在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两方面,德国突飞猛进,相继超过了法国和英国……据统计,以1851年到1900年的50年间,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重大成果数目,英国占105项、法国占65项、美国占33项,而德国占202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前半期。
材料四 1865~1913年美国专利注册情况统计表
(1)根据材料一指出3世纪以后中西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15世纪以后西方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世界科技文化中心曾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科技文化发展中心地点最终来到了美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四分别指出19世纪下半叶开始美德两国科技发展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3—15世纪中国科技领先于西方,此后中国科技发展逐渐落后于西方。原因:①欧洲资本主义兴起,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 ②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和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 ③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
(2)南欧洲地区转到美国。原因:政治:制度民主,社会稳定和平。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增强。思想文化:开放多元,注重科技和引进人才。
(3)美德科技发展迅速。德国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成就突出;美国重视保护科技知识产权,并大量引进外来技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完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了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的杠杆。”
材料二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
材料三 从1640年到1840年,在200年中,西方已经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与此相比,同一时间里的中国却景物依旧:成千上万胼手胝足、转辗沟壑的小农背负着一代一代讴歌唐虞盛世、高谈名物考据或心性义理的士人。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利用中国的三大发明都进行了哪些奋斗(探索)?(6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产生的最终作用是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在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方面,中国社会存在着什么问题?(2分)火药、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在鸦片战争前的两个多世纪,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发展的本质差异是什么?(4分)造成中国落后于西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分)
正确答案
(1)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促使人们的思想解放;(2分)开辟新航路,形成了世界市场;(2分)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专政。(2分)
推动西方国家社会的进步。(2分)
(2)主要是当时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人口素质偏低。(2分)
科学技术能否对社会发挥重要作用,受社会环境(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的制约。(2分)
(3)差异:西方,向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阶段迈进;(2分)中国,在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中徘徊。(2分)
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的奋斗,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来分析资产阶级确立统治的活动和表现,主要有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辟新航路、资产阶级革命等。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对欧洲产生的最终作用是推动了西方国家社会的 进步或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分析材料二可以了解到利用人类文明成果方面,反映中国人民的愚昧落后,缺乏科学意识等。火药、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科学的利用受社会制度、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认识等方面的制约。(3)需要注意“文明发展”的前提,主要从社会制度、外交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
点评:科学技术没有在中国起到促进社会进步作用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使新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效果。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程朱理学为代表的思想文化这些都阻碍了新技术在中国的运用。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中国没有起到积极地作用,但是在西方却发挥了重要的影响,真是令人深思。
(2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由于当时欧洲和日本科学文化落后,欧洲人和日本人虽然见到了中国的火器,但却没有立即加以仿制和使用……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1793年英使马嘎尔尼到北京谒见乾隆皇帝,在呈送的礼品单中包括8门每分钟可发射7颗炮弹的铜质野战炮。事后清廷将之束之高阁,未加认真研究和仿造。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材料二 丁宝桢(洋务派)在办山东机器局和四川机器局期间“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每名工值岁费二三千金”,更重要的是,“我方学彼之长,若再借彼人为工师,则西人之教法必将秘之而不能尽授”,凡“一切受制于洋匠”,制造亦不能精良。……他在督川期间选拔和起用了曾昭吉、高启文等精通机器制造、勤奋钻研的技术人员。他还在四川省内挑选“巧而朴者入局肄习”,为四川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2010年1月22日《中国民族报》
材料三 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一旦日本自己的人才脱颖而出,便及时削减外籍专家人数……十分注意将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日本化”。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下册[
(1)唐宋时期,中国已开始使用哪些火药武器?(2分)根据材料一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火炮技术领先中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丁宝桢的人才政策及其理由,(6分)并分析丁宝桢在洋务运动中做出的突出贡献。(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日本“求知识于世界”的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才能发挥好人才对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2分)
正确答案
(1)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2分)
原因:武装舰船进行对外扩张的需要;国家重视,重金聘用技术人才和工匠;清朝统治者固步自封,不思进取。(6分,如果回答“不断实践和改进”等也可酌情给分)
(2)人才政策:不雇请外国技术工人,大力选拔和培养本国的技术人才。(2分)
理由:雇请“洋匠”费用高;洋匠挟技居奇,不尽力传授其技术。(4分)
贡献: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2分)
(3)特点:政府不惜重金聘用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外籍专家,主要用于培养日本人才;对引进的西方技术加以消化吸收,实现本土化。(4分)
影响:引进外籍专家是日本学习西方、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日本的科技进步和文明开化;为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技术支持,加快了日本工业化进程。(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4)认识:如答“国家制定良好的人才政策,尊重和保护各种人才的利益,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人尽其才”等言之有理的答案即可。(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唐宋时期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从材料“16世纪以来,欧洲人在火炮上取得的任何一点新的进步,就即被运用到舰船上……欧洲国家重金聘用铸炮师和技术精湛的制炮工匠,英国伊丽莎白一世把大批犹太工匠请到国内,……给予优惠待遇,令其铸炮”可以分析英国火器领先中国的原因。(2)从材料““未雇用一洋人”,他认为雇请“洋匠”不但费用昂贵”可以看出沈葆桢主板洋务运动时期不雇佣洋人,原因是费用高,此外更深层的考虑是反对“一切受制于洋匠”,注意培养人才。(3)从材料“自明治元年至三十一年,政府共聘请外籍专家四千多人……1879年专家开支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这些外籍专家被主要用在培养日本人才上”可以看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人才政策。(4)此题是开放性的试题,回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没有固定的答案。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重大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世界面貌。
(1)美国《时代》周刊日前公布了2007年各领域的最佳发明家。著名的有蔡伦、达.芬奇、 伽利略、牛顿、托马斯.爱迪生、亨利.福特等人。填写下表。
材料一 以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或称“北方工业”和“南方农业”的对立。19世纪60年代以来已逐渐演变为“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动”的对立
材料二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2)材料二中图片涉及的新技术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成果?结合你对材料一观点的理解,从经济和科技的角度谈谈中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意义。
正确答案
(1)爱迪生:一生有一千多项发明获得专利,其中,耐用白炽灯的发明最有意义,它给人类带来了电的光明。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伽利略:改进了望远镜,证明了”;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开创了近代科学。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形成了经典力学体系。
(2)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进一步扩大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中国发射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将带动航天等新技术和基础科学的全面发展,对于促进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曾在当代最有益且最具想象力的书中,做了如下的结论:“古代的中国,他们苦心经营,完成最完美的社会形态,犹如一个典型的模范社会……中国创造了为今日人们已知的,最高级的世界文明……中国的伟大吸引了我,使我感触良多……这个国家的伟人们,跟我们德人比起来,代表更高一层的文化水平……一些君子型的人物……代表一种非常高尚社会的典型。”
尽管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纸、丝、印刷术和瓷器,但我们还不能认定中国是一个工业上善于发明的民族。尽管他们在艺术上有创作的天才,发展他们自己的艺术形式,而且达到非其他民族、非任何时代所可比拟的完美境界。但在1912年以前,他们仍然满足于古代的经济方式,嘲笑那种可以增如效率、节省人力的政策。虽然他们是世上第一个使用煤炭作燃料的民族,虽然他们早于公元前122年即有小量的开采煤矿,但他们并没有发明什么机器来节省人力。以致至今仍有大部分的矿产资源未开采。虽然他们旱知道如何制造玻璃,但他们却宁愿自西方输入这些东西。……在举止方面,中国比较喜欢彬彬有礼的传统规矩和学问,而不欣赏刺激的、变化的科学和财阀政治。中国在对世界所贡献出的许多伟大的文化中,对于物质技术生活的贡献最弱。
——摘编自(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大系》
评价上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某一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观点一: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
主要史实:早在公元前五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就建立了封建制度,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和指南针代表当时世界科技的先进水平,后来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复兴;中国儒家思想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且传入欧洲,有利于启蒙运动的兴起等。
观点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
主要史实: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辉煌的科技和文化,但是这些大多是古代经验的总结,不具有近代科技的基本特征,也没有起到促进中国社会性质发生质变的作用;到了鸦片战争后,由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门户,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在洋务运动时,工业文明才自西方传入中国。
试题分析:此题是开放性的伦文性的试题,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材料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得出自己的结论。就本题而言,需要首先明了材料中的观点是什么,可以认同中国制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建立了完美的社会形志和高水平文化。也可以认同中国古代虽然制造了灿烂的文化,但在近代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面发展缓慢。不管选择哪一种观点,分析时都是要论据充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