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收
- 共845题
2003年某公司购进一套设备,价值5000万元,公司每年按照机器原始价值的5%计算机器磨损并提取折旧基金。2009年,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该套机器的市场价格下跌至4000万元。为了准确反映机器的残余价值,公司决定对该机器加速折旧,折旧率由原来的5%提高为10%。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折旧是对无形损耗的补偿
B.无形损耗和有形损耗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
C.技术进步加快了机器所包含价值向新产品中转移的速度
D.加速折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所以企业一般都不愿意加速折旧
正确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技术进步与固定资本折旧的关系。由于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逐次回收的,也就是说固定资本一般而言会较长时间地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固定资本在存续的时间段内必然遭受技术进步、价值下降的风险,而加速折旧正是对这部分折旧的一种补偿。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形损耗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而无形损耗是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B的说法是错误的。至于C,由于无形损耗并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只要机器使用强度不加大,机器所包含价值向新产品中转移的速度就不会加快,因此C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D的说法,“加速折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加速折旧意味着要从销售收入中提取更多的折旧基金用于更新设备,这样销售利润必然会有所减少;但“企业一般都不愿意加速折旧”这种说法却是错误的,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收入就是确定的,不沦这种收入如何划分(核算过程中如何在成本、利润之间划分)都不会向外部“溢出”;二是,加速折旧,增加折旧基金,核算利润减少了,同时却也意味着上缴税收的减少,这意味着在同样的销售收入中企业最终所得更多。
纳税检查的主体是( )。
A.纳税义务人
B.国务院
C.税务机关
D.各级政府
正确答案
C
解析
纳税检查是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对纳税人履行的纳税义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以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的一种管理活动。纳税检查的主体是税务机关,客体是纳税义务人。
构成税收实体法诸要素中的基础性要素的是( )。
A.纳税人
B.课税对象
C.税率
D.纳税期限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课税对象是构成税收实体法诸要素中的基础性要素,是税种之间划分的重要依据,并体现各税种的课税范围。
下列哪些人员不得担任检察官
A.小张8年前因犯抢劫罪被判5年有期徒刑
B.小王因工作不认真负责,受到降级的行政处分
C.小赵是某税务局的税收人员,大学法学本科毕业,3年前因乱收费被开除
D.小吴因与邻居发生邻里纠纷,被法院判公开赔礼道歉
正确答案
A,C
解析
《检察官法》第11条规定,下列人员不得担任检察官:(一)曾囚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依此可知,A、C项的人员不得担任检察官,而B、D项的情形并不属于禁止担任检察官的原因。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C项。
公平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 )实现。
A.政府干预
B.市场自动调节
C.价格政策
D.货币贬值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市场经济能有效地实现效率目标,却无法实现公平目标,容易引起社会对抗,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公平目标的实现只能依靠政府干预,政府主要通过税收等途径来调节再分配收入,实现公平。本题选A。
国家预算收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 )。
A.税收收入
B.依照规定应当上缴的国有资产收益
C.专项收入
D.其他收入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国家预算收入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税收收入。故选A。
以下各项中,( )货物不应征收海关监管手续费。
A.沈阳假肢厂免税进口的机器设备
B.外国政府、国际组织无偿赠送的救灾物资
C.加工贸易以工缴费偿还的机器设备
D.进口后未经加工,储存60天后复运出境的保税货物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解析] 自2009年1月1日起,国家对部分进口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相应调整。目前实施特定减免税的主要有以下几项:①外商投资项目投资额度内进口自用设备。②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外进口自用设备。③国内投资项目进口自用设备。④贷款项目进口物资。⑤特定区域物资。⑥科教用品。⑦科技开发用品。⑧无偿援助项目进口物资。⑨残疾人专用品。⑩远洋渔业项目进口自捕水产品。[*]远洋船舶及设备部件项目。[*]集成电路项目。[*]海上石油、陆上石油项目。[*]贷款中标项目进口零部件。[*]救灾捐赠物资。[*]扶贫慈善捐赠物资。
林某自2001年1月1日起承包一家位于市内的国有招待所,根据承包合同规定,承包后的招待所经济性质不变,承包期为3年,每年上交承包费50000元,经营成果归承包者,承包期内应缴纳的各项税款(包括教育费附加)均由林某负责。2002年 2月初,林某到地方税务局报送了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等有关纳税资料。资料显示:2001年招待所营业收入2100000元,营业成本 1200000元,营业税、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115500元,期间费用 800000元(其中包括50名员工的工资460000元以及林某的工资 20000元,未超过当地政府确定的计税工资标准),亏损15500元。
2002年4月,地方税务局对招待所进行税收检查,发现该所在2001年存在以下问题:
(1)部分客房收入200000元未入账。
(2)向非金融机构借款的利息支出80000元全部计入了费用 (金融机构同类、同期贷款利息为60000元)。
(3)期间费用中包括广告支出50000元,市容、环保、卫生罚款300000元,业务招待费40000元。
(林某取得的工资收入未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附: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的税率表
级数 全年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
1 不超过5000元的 50
2 超过5000元-10000元的部分 10 250
3 超过10000元-30000元的部分 20 1250
4 超过3000元-50000元的部分 30 4250
5 超过50000元的部分 35 6750
要求:
(1)计算林某2001年应补(退)的各种税款及教育费附加。
(2)依据《税收征收管理法》的规定,指出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应如何处理
正确答案
(1)补缴营业税、城建及教育费附加:
①补缴的营业税=200000×5%=10000(元)
②补缴的城建税=10000×7%=700(元)
③补缴的教育费附加=10000×3%=300(元)
(2)补缴企业所得税:
①利息费用多扣除=80000-60000=20000(元)
②广告费用多扣除=50000-2100000×2%=8000(元)
③市容、环保、卫生罚款30000元不能在税前扣除
④业务招待费多扣除=40000-2100000×5‰=29500(元)
⑤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200000-10000-700-300+20(00+8000+30000+29500- 15500=261000(元)
或: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2100000+200000-1200000-(115500+10000+700+300) -(800000-20000-8000-30000-29500)=261000(元)
⑥应补缴企业所得税=261000×33%=86130(元)
(3)补缴个人所得税:
①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2100000+200000-(115500+ 10000+700+300)-1200000-800000-86130-50000+20000- 800×12=47770(元)
②应补缴个人所得税=47770×30%-4250=10081(元)
(4)林某的行为属于偷税行为。
(5)处理程序及结论:
①偷税数额=10000+700+86130+10081=106911(元)
②应纳税额=(115500-210000×5%×3%)+106911=222096(元)
③偷税数额÷应纳税额=106911÷222096≈48.14%
④因林某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比例在30%以上且偷税数额超过了10万元,构成了犯罪。
首先由税务机关追缴林某所偷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以未缴税款50%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然后交司法机关对其处以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1倍以上5倍以下罚金。
解析
暂无解析
某市一家化妆品生产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2010年经核定亏损20万元。2011年的生产经营情况如下。
(1)向商场销售化妆品,取得不含税销售额400万元,取得与销售产品有关的含税运输费收入11.7万元;直接销售化妆品给使用单位,开具普通发票,取得销售额46.8万元;购进货物取得通过税务机关认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150万元。
(2)将设备出租给其他企业使用,全年取得租赁收入100万元。
(3)应扣除的化妆品销售成本200万元,销售费用120万元。
(4)发生管理费用40万元(其中含业务招待费10万元,新产品研究开发费用8万元)。
(5)发生火灾,损失了成本为22.79万元外购原材料(其中含2.79万元的运费成本),取得责任人赔偿2万元,保险公司赔偿18万元。
(6)通过教育部门向“希望小学”捐赠4万元,直接向灾区捐赠2万元,环保部门罚款1万元。
(7)接受某公司捐赠的包装物,取得通过税务机关认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价款20万元,增值税税额3.4万元。
(8)12月从境外分支机构取得税后净收益32万元,分支机构所在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但由于该国有税收优惠,分支机构在境外实际只按15%的税率缴纳了企业所得税(该国与我国没有签订税收饶让协定)。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按下列序号计算有关纳税事项,每问需计算出合计数。计算该企业2011年境内生产经营所得的应纳税所得额;
正确答案
2011年该企业境内生产经营应纳税所得额=72.88+7.25+2+1-8×50%-20-32=27.13(万元)
解析
暂无解析
简述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正确答案
(1)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共同负担的原则。住房建设推行国家、集体、个人三方共同投资的体制,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筹集住房资金,逐步增加个人在住房建设投资中的比重,从而减轻国家的负担,理顺住房建设投资关系。
(2)租、售、建并举的原则。考虑到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承受能力,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逐步形成一个提高租金、促进售房、回收资金、推动建房的良性循环。
(3)在统一政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分散决策的原则。山于全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各地房改要在国务院规定的统一政策下,因地制宜、分散决策、分步实现房改的目标。
(4)转换机制的原则。要将市场机制引入住房建设中,通过财政、税收、物价、房产管理和土地使用制度等方而的配套改革,逐步形成能够实现住房资金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解析
暂无解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