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面有关财政基本建设支出的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范围包括基本建设拨款和贷款
B.在我国此项支出一直居于财政支出的首位
C.此项支出是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D.此项支出是形成新的产业结构的支柱

正确答案

B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情况是( )。

A.支出额平稳,占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B.支出额下降,占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C.支出额上升,占财政支出比重也上升
D.支出额上升,占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正确答案

C

解析

我国财政用于科学研究方面的支出及其占财政支出和GDP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有所提高,同时,还通过科技三项费用、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多种渠道,鼓励和带动民间科技投入。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国际通行的财政支出统计分类方法中最常用的是( )。

A.按财政支出功能和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B.按支出是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分类
C.按资金使用级次分类
D.按支出规模大小分类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 按财政支出功能和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单位:亿元) 材料二: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政府是怎样通过财政支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正确答案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国家公共财政支出与去年相比有增长,其目的在于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不断发展,体现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国家公共财政支出最终的落脚点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支出,直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体现了关注民生这一主题,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财政支出布点全面,涵盖了教育、社会保障、农业、社会事务、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各个方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国家公共财政支出统筹兼顾了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解析

暂无解析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下列各个选项中表述有误的是( )。

A.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又称为国库单一账户制度
B.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国外普遍采用的政府财政资金管理办法
C.按政府收支分类标准,财政收入可分为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
D.财政支出的支付程序分为财政直接支付程序和财政间接支付程序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财政支出的支付程序分为两类,一类是财政直接支付程序,另一类是财政授权支付程序。故本题答案为D。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1950年—1956年我国财政支出构成变化
1951年,国家用于建设的费用约占整个财政支出的()

A.35%
B.58%
C.75%
D.40%

正确答案

D

解析

本题通过观察图形即可得出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是( )。

A.私人投资
B.财政支出
C.国有企业投资
D.外商投资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财政的经济建设支出是整个社会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投资来源,它从价值上直接从事对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活动。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我国财政支农的比重一直偏低,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下降趋势,1991―1997年分别为10.3%、10.0%、9.5%、9.2%、8.4%、8.8%、8.3%。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仅为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的1/3至1/2。这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农业发展的后劲,导致农民增收乏力,贫富差距逐渐增大。据统计,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47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
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同时,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多年来,在东部经济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迟缓,与东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2002年,西部地区农村贫困人口共1742万人,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61.8%。从人均GDP看,1999年东部、中部和西部分别为10089元、5407元和4217元,最高的上海市是最低的贵州省的11倍。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根源于中西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落后,因而实质上还是一个城乡差距和“三农”问题。
为缩小城乡差距,解决“三农”问题,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启动。在农业税方面,中央原来决定,从2004年开始,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但实际上,到2005年底,全国已基本取消了农业税(个别省份降至不超过2%)。农业年人均纯收入,在2004年打破长期徘徊并增长6.8%的基础上,2005年又在粮食价格较低而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增长近6%,这是1997年以来仅有的两个高增长年份。在医疗方面,继续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在合作医疗保费平均每个农民30元(中央财政、地方财政、个人分别承担10元)的基础上,中央又增加10元直接补助。在教育方面,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制度,扩大对农村困难家庭子女教育费补贴。
2002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约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百分之几( )

A.21.6
B.32.1
C.39.3
D.42.6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 2476÷7703×100%≈32.1%。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财政制度的核心是______。

A.财政收入制度
B.财政支出制度
C.国家金库制度
D.政府预算制度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有关政府预算活动的各种法规制度,是纳税人及其国家权力机关控制财政活动的机制。政府预算制度是财政制度的核心,是财政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国家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题型:简答题
|
单选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着力推进民生建设,一系列影响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民生政策陆续出台,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党的十七大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和谐社会建设。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情况下,我国政府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央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支出明显增加,但占财政总支出比重仍然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一些地方和部门经常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以各种名目挤占挪用改善民生的资金,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与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由于目前政府绩效考核指标中民生保障和改善类指标权重低,加上多数民生指标缺乏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对地方政府难以形成硬性约束,一些地方政府仍然保持着强烈的GDP冲动,习惯于抓经济、抓速度,忽视抓社会、抓民生。政府作为主体在公共服务的供给上责无旁贷,但有些地方政府大包大揽,忽视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不能充分满足复杂多样的民生需求。
下列不属于直接用于解决民生问题的中央财政支出的是( )。

A.就业专项资金
B.社会保障资金
C.教育支出
D.行政管理费支出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 行政管理支出,是财政提供的用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外事机构在行使其特定职能时所需要的各项支出,只能间接地解决民生问题。故选D。

百度题库 > 中级经济师 > 专业知识与实务 > 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