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4. 图2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才去的主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12 分

读“我国某区城示意图”(左图)及“该地为防范某生态问题措施图”(右图),完成7-9题。

7.右图中的草方格沙障(    )

A.主要目的是防治沙尘暴

B.可以削减风力、截留水分

C.对公路保护作用明显,适宜大规模推广

D.可以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植被成活率

8.左图中的甲处能够大规模发展水果种植的主导因素是(     )

A.光照强

B.温差大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9.该地区的白兰瓜在砂田(下图所示,用砂石覆盖土壤  表层)种植,砂田的优势主要在于(    )

①蓄水保墒   

②提高昼夜温差

③增加降水   

④避免病虫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7.B

8.D

9.A

解析

7.沙障是用枯枝败叶制成的,主要作用一方面加强摩擦,减小风力,另一方面可以截留土壤中的水分,B对;防治沙尘暴最有效的措施还是恢复其天然植被,A错;沙障只分布在干旱地区的沙漠,不适合大规模推广,C错;沙障是用枯枝败叶制成的,里面的营养成分很低,D错。

8.水果种植离不开的自然要素包括热量、光照和水分。图中甲处位于内陆地区,该地区能够大规模发展水果种植,得益于这里有丰富的灌溉水源,D正确。

9.砂田透水性好,可以有利于蓄水保墒;另外,砂土比热较小,白天增温快,夜晚降温快,昼夜温差大。降水量多少和病虫害都与地表的土壤类型无关。综上所述,A正确。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黑河中游流域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是甘肃省最重要的商品粮和瓜果蔬菜基地,集中了全流域90%以上的耕地和人口,其生态环境的变化对整个流域的生态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读下图回答8-9题。

8.目前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④

9.图中河流下游河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其主要原因是(     )

A.雪线上升,冰雪融化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D.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正确答案

8.D

9.C

解析

8.由图可知,该地位于河西走廊,温带大陆性气候影响下,降水量少,蒸发旺盛,空气干燥。随着人口大量增加,经济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用水量增加,水资源出现短缺;水源不足,导致河流下游绿洲植被退化和沙漠化现象;农业灌溉,会出现盐碱化加剧。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地形坡度大,降水较多的地区;旱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集中多暴雨的东部季风区。故选D。

9.造成河流下游流量减少、湖泊湿地日渐干涸并且向荒漠转变,主要原因是河流中上游过度利用河流水,加上蒸发旺盛,导致河流下游水源不断减少导致的。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故选C。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0.图4是甘肃省敦煌市地貌类型图。高大的鸣沙山环抱着月牙形洼地,泉水在洼地汇聚形成月牙泉(见图4右下角照片),素以“千年不干冶著名,但近年来日趋干涸,当地政府发出“拯救千年月牙泉冶的呼吁。

泉水日趋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变暖,蒸发增强

B降水变少,雨水补给减少

C风沙沉积,古河道淤塞

D地下水补给量不断减少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9.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物生产力退化。这一地表过程是(     )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

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

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

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水土流失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7 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发源于素有“西非水塔”之称的富塔贾隆高原。该河中下游地区干湿季变化明显,水资源问题突出。

图7为塞内加尔河流域及河口三角洲前缘的沙洲示意图。

(1)说明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

(2)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

(3)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正确答案

(1)年降水量多;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地势高)

(2)

原因:河流带来丰富的泥沙;洋流由北向南流动。

不利影响:形成障碍(淤塞航道),不利通航。

(3)加强国际合作,合理分配用水;修建水利设施;合理选择农业生产类型;采取节水灌溉措施。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河流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荒漠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2 分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的湖畔、河边和海滨,偶见规模较小的沙丘群,其形成的主要条件为所在地区沙涯丰畜、多风、植被稀筑。图5所示区城中,M处发育了规模较小的沙丘群;H县城附近是著名的风口,冬春季节风力尤为强劲;河流发派于黄土高原地区。

(1)分析M处附近沙源较丰富的原因。

(2)分析H县城附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

(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

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

正确答案

(1)(M处附近的)河流从黄土高原携带大量泥沙,在河边、河床沉积;(河水水位季节变化大,)枯水季节河床裸露;风沙在此沉积。

(2)冬春季节盛行西北季风(偏北风);河谷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H县城附近为河谷交汇之地,(形成风口,导致狭管效应)

(3)观点A:扩大

论据:该区域西临黄土高原,北邻内蒙古高原,大风可将沙尘吹到此处;河流持续搬运泥沙;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导致河床裸露期增长;风出风口后,在M地速度降低,风沙在此沉积

观点B:不会扩大

论据:位于半湿润区,降水较丰富,风沙发生季节短(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河流源地及径流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使河流搬运的泥沙量减少);沙源集中分布在河床与河边,面积较小,不足以形成面积较大的沙丘群;位于山区,附近有水库,沙丘群难以向周围扩展。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24 分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

正确答案

(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路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水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3)(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4)(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若所提措施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植树造林,不得分)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37 分

  37.图14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R河中下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是100mm。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1) R河大峡谷呈现出谷底荒漠,北壁林木苍翠,南壁植物稀少的景观,分布说明其成因。

(2) 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相比,R河沿岸地区工业较不发达,分析其原因。

(3) 分析R河河口出现断流现象的人为原因。

(4)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正确答案

(1)大峡谷深居内陆,谷底受下沉气流控制,降水稀少,形成荒漠景观;北壁为湿润气流的迎风坡,降水多,林木苍翠;南壁为背风坡,降水少,植物稀少。

(2)R河中上游为重要的水源保护区,且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限制了工业发展;大部分地处内陆山区.水陆交通较不便;城镇数量少,人口较少;技术水平低于甲国西部沿海地区。

(3)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引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4 分

29.塔里木河流经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历史上,曾有九大水系汇入塔里木河干流,目前与塔里木河干流有地表水关系的只有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条源流。读“塔里木河流域示意图”

其他六条河流不再和塔里木河有地表水联系的原因是(      )

A河流泥沙堆积,堵塞河道

B沙尘多,风力堆积严重,堵塞河道

C全球变暖,蒸发量大

D人类对水资源的无序开发和利用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2.由于气候变异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地区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而土地退化是指包括侵蚀、盐碱化、肥力衰竭在内的土壤退化过程和包括植被覆盖度降低、生物量减少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在内的生态系统退化过程。读图

题中的生物多样性下降属于(     )

①土壤退化过程

②土地退化过程

③生态系统退化过程

④荒漠化过程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③④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6.读“某国示意图”,图示地区存在的最大环境问题是 (  )

A荒漠化

B酸雨

C土壤盐碱化

D水土流失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 分

17.下图中阴影地带是表示我国某两种地理事物转变、交错分布的一个地带。图中甲地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

A荒漠化严重

B水土流失严重

C土壤次生盐碱化严重

D土壤污染严重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荒漠化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 8 分

将植物地上部分全部剪下,并将根系完整挖出,除去黏附的土壤,烘干(80℃)至恒重,称量样品烘干重量,可以分别计算地上、地下生物量。读新疆某地荒漠与农田地上、地下生物量比较图,回答4-5题。

4.该地荒漠地下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土质疏松

B.水分充足

C.根系发达

D.植物繁茂

5.增大该地农田地下生物量的有效做法是(      )

A.种植水稻

B.减少耕地

C.秸秆还田

D.植树造林

正确答案

4.C 

5.C

解析

4.地貌以荒漠为主地区的植被,为适应干旱环境,植被叶片刺化,以减少水分蒸发,根系发达,可以汲取土壤深处的水分。

5.秸秆返田可以增加有机质,使土壤肥力增加,从而使地下生物量增加。

知识点

荒漠化
下一知识点 : 区域地理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区域可持续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