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夏者,中国之人也。”陈寿《三国志》中记载“刘备与(孙)权并力,共拒中国”。两则记载中关于“中国”的含义解读正确的是

[ ]

A二者的含义同指当时的华夏民族

B二者的含义同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C前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后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

D前者指天朝的政治中心,后者指天下的地理中心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著名史学家傅斯年,曾经说过:“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傅斯年的观点是

[ ]

A不应该补全史料

B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

C不应该解释史料

D应该坚持过去之说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的史料;二是间接的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的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 ]

A《史记》

B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商朝甲骨卜辞

D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西晋杜育的《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历史中当某件事实在一连串事实中缺失了的时候,因此我们要借助推理来拓展我们的知识,然而缺乏史料的推理结果总是或然的,只能求知于证据。以下历史推理与该观点吻合的是

[ ]

A二里头文化遗址的地点和年代与文献中的夏王朝基本一致,以此资料来复原夏王朝的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B殷墟甲骨文的记载与传世文献和考古发现形成证据链,可以还原商朝历史

C《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法律,据此可完全窥见古巴比伦王国历史

D考古发现的大量商代青铜酒具证明商人酗酒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就说明“至迟到春秋末期,我国已经开始用牛耕地”而言。下列论据中说服力最小的是

[ ]

A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反映牛耕的文物

B春秋时期的典籍中出现的“牛”与“耕”结合在一起的人的名字

C战国初期的典籍中关于春秋时期“宗庙之牺(祭祀用的牛)为畎亩之勤”的记载

D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中关于“叔均(传说中人物)是始作牛耕”的记载

正确答案

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后人研究伯利克里,下列材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

A伯利克里的演讲稿

B《荷马史诗》

C希罗多德的《历史》

D油画《阵亡将士葬礼上的伯利克里》

正确答案

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段材料告诉我们作者获取史料的方式主要是

[ ]

A考古发掘

B实地考查

C道听途说

D文献查阅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杨进涛在《袁世凯窃国误解一百年》中有一段记载:“参议院在致袁世凯的电报中说‘查世界历史选举大总统,满场一致者,只有华盛顿一人。公为再现。同人深幸公为世界之第二华盛顿。……’”你认为这段记载

[ ]

A是假的,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B是真的,因为它是参议院发出的电报

C可能是真的,在影视作品中有类似说法

D可能是真的,要查阅同时代的其他历史记载是否有类似说法

正确答案

D
下一知识点 : 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