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4分)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4分)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6分)

正确答案

(1)盆地       从水系(向心状)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

面高,再从等高线(500米)判断,该地形为盆地。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流域

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水区域面积广。

(3)流域地形高差大,河流流速快,入海口泥沙沉积少,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

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入海口附近大陆架窄

小,泥沙较难沉积成陆)

本题考查非洲局部区域地理环境。

(1)根据河流水系分布特征结合等高线分布特征,判断图中地形。

(2)影响河流流量的基本因素:气候(降水因素)、河流水系特征(支流多、流域面积广)

等。

(3)河流入海口三角洲的成因:一河流下游地势低平;二河流自上游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

淤积而形成河口三角洲。而此处河流未形成三角洲的原因也是从这样的思维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澳大利亚气候分布图” 和“澳大利亚大陆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等值线图”,回答问题。

 

(1)描述左下图中多年平均每日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

(2)简析甲、乙、丙三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形成原因。

(3)比较A、B两地年降水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正确答案

(1)南部和东部日照时数较短,向中部和西部逐渐增加。

(2)甲地日照时数较长,主要是位于大陆内部,常年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较多;乙地主要是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晴天多;丙地主要是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又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信风及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降水稀少,晴天多,因而日照时数最长。

(3)A地降水总量较B地多,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半年

原因:夏半年受来自海洋的西北季风控制多雨,冬半年受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南季风控制干燥少雨。

B地降水相对较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冬半年

原因:夏半年受强盛的副热带高压控制干燥少雨,冬半年能受到北移的盛行西风影响带来一定降水。

(1)根据气候中降水的丰富程度分析光照时间规律。

(2)甲、乙、丙三地每日日照时数较长的形成原因从大庆环流,地形,洋流等方面分析。

(3)AB二地降水受气候的影响,气候的成因就是二地降水差异的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C点的地理坐标为           。                  

(2)A在B的           方向;从A至B,其最近航向为        

(3)BC间的最短距离为              

正确答案

、 (1)C点的地理坐标为(50°S,45°E)

(2)A在B点 正东 方向;从A至B, 其最近航向为先 向西南,再向西北

(3)BC间的最短距离为   4440km  。

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C点的地理坐标为(50°S,45°E)。A,B在同一条经线上,A在B的正东方向,从A至B走最大圆其最近航向为先向西南,再向西北。B、C间纬度相差40°,二者相距40×111=4440千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该图是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海平面以下地层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该图位于      (南、北)半球,判断理由是                      。(3分)

(2)此季节,图示陆地西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判断理由是             

                        。(4分)

(3)图示区域自然带呈现            分异规律。(1分)

(4)关于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双选,2分)

(5)近年来,d处河流三角洲向海洋延伸的速度明显加快,其成因最可能是          

                                           。(2分)

正确答案

(1)南(1分) 地处大陆西岸,洋流自南向北流;沿海地区有亚热带常绿林(2分)

(2)温和(1分)湿润(1分) 海洋等温线向南弯(较高纬)、陆地等温线弯向北,表明时值冬季,当地受盛行西风控制。(2分)

(3)垂直地域(1分)

(4)AB(2分)

(5)山区植被遭到破坏,河流泥沙含量增加;(1分)在河流入海口处流速减慢,泥沙沉积速度加快。(1分)

本题考查区域自然环境的综合分析和读图分析能力。(1)图示沿海为亚热带常绿林,反映该地区位于30°--40°的大陆西岸,受地中海气候影响,故判断位于南半球。(2)图示季节等温线的分布,在陆地“凸高为低”气温较周围低,故判断为南半球的冬季,故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湿润。(3)图示沿海的自然带与山区形成常绿阔叶林好落叶阔叶林的差异,体现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4)图示a位于岩浆岩附近,故石灰岩可能发生变质,正确;b处为背斜,具有储油结构,正确;c处为向斜,挖隧道,适宜在背斜结构;错误;c处位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而b位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5)河口三角洲扩展说明泥沙沉积,主要从上游的泥沙输入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地区示意图和该区甲国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简要分析甲国西部与中、东部地区在农业土地利用方面的差异。(2分)

(2)乙国狭窄的国土上聚集着大小温泉两万余处,请说出其主要原因。(3分)

(3)描述图中C所在丘陵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5分)

正确答案

(1)西部地形平坦,多为平原,以耕地为主;中、东部多丘陵、山地,以草地、林地为主。(2分)

(2)乙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壳活跃,岩浆活动频繁,众多的火山活动带来大量的地热资源。

季风气候,降水较多,地下水丰富。(3分)

(3)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多酸性红壤。(5分)

试题分析:

(1) 图示甲国为地处朝鲜半岛的韩国,西部地形平坦,多为平原,以耕地为主;中、东部多丘陵、山地,以草地、林地为主。

(2)乙国为日本,乙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是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地壳活跃,岩浆活动频繁,众多的火山活动带来大量的地热资源。

(3)C为我国的东南丘陵,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多酸性红壤。

下一知识点 : 宇宙的演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恒星的一生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